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簡介
查看(620)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4-09-16 13:12
樓主
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女子師范學院的史地系。回溯學院辦學歷程,前輩學人之翹楚,如吳宓、孫培良、鄧子琴、吳毓江等辛勤耕耘的身影歷歷在目。吳宓,哈佛大學碩士,學貫中西,1955—1957年在歷史系任教;孫培良,學術領域廣泛,以治西亞史,特別是伊朗史見長,享譽世界史學界;鄧子琴,一生致力于文化史、民族史研究,成績卓著;吳毓江,以治墨學名世。他們淵博的知識,高深的學問,勇于探索的精神,崇高的道德風尚,如春風細雨,滋潤了數代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形成了我院良好的辦學傳統,鑄成我院今日之院訓——進學、修德、會通、超勝。
學院現有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世界史、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歷史教育碩士(含高師碩士)授予權。中國史為重慶市重點一級學科。 學院下設中國史系、世界史系、歷史教育系、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民族教育系等5個系,以及歷史地理研究所、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亞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目前開設有歷史學(師范)、歷史學(國學研究與應用)、民族學3個本科專業,承辦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培訓和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已形成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預科、網絡教育和歷史教育碩士、高校教師碩士等多層次辦學體系。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7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37人,教授23人、副教授(副研究員)28人,博士(含在讀)38人,碩士(含在讀)20人;有國家社科基金會評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3人,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專家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9 人。先后有3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師優秀教師獎,1人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獲重慶市師德建設標兵。 “十一五”期間,學院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00余項,其中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國務院重大文化工程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1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36項,科研經費達600余萬元。出版學術專著2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10余項。2013年,學院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一般項目4項。 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凝煉了“融師范性學術性為一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重視民族教育、服務社會民生”的人才培養特色,先后培養了5300多位博士、碩士和本科學生,以及5800余名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基礎強化碩士研究生、本專科預科學生。學院多次聘請韓國、美國等專家到學院工作,與美國、英國、韓國和中國香港及臺灣等地高校互派交換生,與西北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生、本科生,積極接收遵義師范學院、畢節學院、長江師范學院等高校的借讀學生,建立起與境內外高校予以廣泛交流與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