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簡介:李 森
查看(820) 回復(0) |
|
ruier123
|
發表于 2014-12-15 12:24
樓主
李 森,男,漢族,1964年5月生,四川宣漢人,中共黨員,教育學博士。現任西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教育學部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專家組成員,國家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方向(教學論)負責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UC)訪問學者。
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研究,在教學動力、課堂生態以及教學基本理論等領域有深入研究和建樹。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類)、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科研課題15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專著、教材14部,代表作:《現代教學論綱要》、《教學動力論》、《中國新時期教學論的進展》、《有效教學決策》等;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多家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多篇論文被權威刊物轉載和引用。獲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國家級三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多次赴美、英、法、日、意、加、澳等國學習、研究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先后訪問或考察過伊利諾伊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巴黎第十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昆士蘭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與國外同行保持經常性的學術聯系。 學術職務主要有: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常務理事,重慶市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會理事長。 教育背景 1997年 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畢業 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1994年 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史專業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86年 四川文理學院外語系畢業 工作經歷 2011.12- 西南大學圖書館館長 2008.04- 西南大學研究生部副主任 2005.02- 西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2004.02- 西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2.06- 西南師范大學教授、西南大學教授 1997.06-2002.06 西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1994.12-1997.06 西南師范大學講師 1986.07-1991.09 四川文理學院教師 學術兼職 1.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2.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常務理事 3.重慶市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4.重慶市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會理事長 5.華東師范大學理解教育研究所兼職教授 6.貴州師范大學教科院特聘教授 7.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管理的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專家 8.重慶市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委員 9.重慶市第一批社會科學專家庫入選者 10.重慶市首批社科普及專家 主要榮譽 1.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年) 2.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07年) 3.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0年) 4.國家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方向負責人(2007年) 5.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 6.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008年) 7.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2006年) 8.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005年) 9.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獲得者(2002年) 10.西南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2011年) 科研成果 (一)代表性學術著作 1.《現代教學論綱要》(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課堂生態論》(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現代教學論》(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4.《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有效教學決策》(主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6.《教學動力論》(獨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國新時期教學論的進展》(合著),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 8.《有效教學新論》(合著),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9.《課堂教學創新策略研究》(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0.《現代教育學基礎》(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1.《現代教育學》(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案例》(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基礎教育概論》(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解讀結構主義教育思想》(主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中學英語學法指導》(主編),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 (二)代表性學術論文 1.《論教學方式及其變革的文化機理》,載《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2.《論中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情境及其作用》,載《課程·教材·教法》2010年2期。 3.《論知識本質觀的重建及其教育學意蘊——超越后現代的反思的現代性》,載《教育學報》2010年1期。 4.《以史為基的學校行政革新——A學校的邏輯軌跡與現實建構》,載《中國教育學刊》2010年8期。 5.《課程執行力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載《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年1期。 6.《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的初步編制》,載《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期。 7.《教學思維變革三題》,載《大學教育科學》2010年5期。 8.《論英語問題學生對美國NCLB法案實施的挑戰》,載《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年11期。 9.《教師教學思維方式變革研究》,載《當代教師教育》2010年1期。 10.《課程領導中教師角色的反思與對策》,載《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3期。 11.《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價值取向的轉向》,載《現代教育管理》2010年5期。 12.《教師發展的另一種可能——回歸生活世界》,載《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2期。 13.《20世紀中國教學論的重要進展和未來走向》,載《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14.《美國中小學教育績效評價制度改革及啟示——以馬里蘭州績效責任政策為例》,載《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9期。 15.《教師的隱性知識管理:內涵及實施》,載《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11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2010年2期全文轉載。 16.《教學論研究三十年:實然之境與應然之策》,載《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6期。 17.《論教師專業發展的范式轉移——基于一元文化與多元文化的比較分析》,載《當代教育科學》2009年7期。 18.《普通高中學分制改革:問題與對策》,載《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1期。 19《中學生反學校文化的類型與原因分析》,載《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年1期。 20.《論教學價值觀的人性理論基礎》,載《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3期。 21.《美國中小學的死亡教育及啟示》,載《基礎教育參考》2009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青少年導刊》2009年7期全文轉載。 22.《論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及其緩解策略》,載《素質教育論壇》2009年2期。 23.《現象學在教學中的運用——優秀教師教學案例透視》,載《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年9期。 24.《教師角色觀的文化審視與重構》,載《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5期。 25.《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樂山市中區小學教師為例》,載《基礎教育》2009年11期。 26.《混沌理論對教師評價的沖擊與啟示》,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年6期。 27.《社會文化視野下的生態語言教學觀》,載《山東外語教學》2009年6期。 28.《論教育科研的價值取向及選擇》,載《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29.《從美國教學論流派的創生看中國教學論的發展》,載《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3期。 30.《教師的教學決策:內涵、構成及意義》,載《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12期。 31.《<高等教育研究>2002——2006被引研究——基于CSSCI的分析》,載《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2.《<教育與經濟>1998——2007年論文引文統計與分析》,載《教育與經濟》2008年2期。 33.《從教學管理到教學領導: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選擇》,載《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6期。 34.《論教師的教學經驗移植》,載《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35.《教學論研究的事實與價值之思》,載《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6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9年1期全文轉載。 36.《國外新教師入職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載《教師教育研究》2008年3期。 37.《論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其變革》,載《當代教師教育》2008年1期。 38.《中小學課堂生態平衡及優化策略》,載《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年4期。 39.《關于教師流動的理性認識與管理策略》,載《寧波大學學報》2008年2期。 40.《涂爾干教師權威思想述評》,載《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6期。 41.《國外中學職業生涯教育對我國的啟示》,載《教育探索》2008年9期。 42.《西部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載《天津教科院學報》2008年5期。 43.《偏遠地區學校如何實現課程校本化》,載《中小學管理》2008年10期。 44.《論教學理論的文化改造》,載《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6期。《教育文摘周報》2007年9月5日(第36期)轉摘。 45.《論教學論的基本類型》,載《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2期。《教育文摘周報》2008年2月27日(第9期)轉摘。 46.《教師參與課改的動機探究》,載《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12期。 47.《論課堂生態的建構》,載《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 48.《教學領導的內涵、功能及策略》,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3期。 49.《論新課程情境中的教師形象》(人文社科版),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6期。 50.《課堂教學形式創新策略》,載《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7期。 51.《贊科夫的教師觀及其啟示》,載《教學與管理》2006年10期。 52.《結構主義教學思想述評》,載《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18期。 53.《論課程實施轉向條件下的新型教學研究制度:校本教研》,載《教學與管理》2006年2期。 5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誤區與對策》,載《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9期。 55.《論課堂生態的本質、特征及功能》,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56.《論認知情境理論視野下的課堂情境》,載《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8期。 57.《論數學課題探究教學》,載《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3期。 58.《后現代視野中的教學研究范式》,載《世界文化論壇》(美國)2005年14期。 59.《生活性教學的基本理念與實踐策略》,載《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7期。 60.《論課堂教學管理創新》,載《教育探索》2005年10期。 61.《論課堂教學目標創新》,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1期。 62.《論參與性教學的背景、內涵及實施》,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1期。 63.《后現代視野下的教學研究范式》,載《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6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6年2期全文轉載。 64.TeachingandResearchParadigm:APostmodern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ProcessThinkingandHigherEducationReform”,April7- 8,2005,Yancheng,China. 65.《教師培訓制度創新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載《教育研究》2004年7期。 66.《失落與復歸——師生關系的解構與建構》,載《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3期。 67.《師生對話的特點及意義》,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3期。 68.《課堂教學話語權力的反思與建構》,載《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12期。 69.ClassReconstructionandIntegratedEducation:AnEcologicalViewpoint, InternationalForumonIntegratedEducationandEducationalReform,October28- 31,2004,California,USA. 70.《多元文化背景中雙語教學的特點與趨勢》,載《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71.《行為分析理論視角下的課堂管理策略》,載《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11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4年3期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2004年2期全文轉載。 72.《課堂教學話語系統及轉換》,載《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2期。 73.《論魏晉時期教育的自覺》,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4期。 7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論綱》,載《學科教育》2003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學化學教與學》2003年10期全文轉載。 75.《成人課程理論匱乏的原因探究》,載《成人教育》2003年6期。《教育文摘周報》2003年36期轉摘。 76.《校本教研:特點、內容與方式》,載《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15期。 77.《淺析現代教學原則的科學建構》,載《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20期。 78.《課程的現代主義闡釋》,載《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21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4年1期全文轉載。 79.《對探究教學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載《教育研究》2002年2期。 80.《教學交往觀的確立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2002年9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2年12期全文轉載。 81.《教學理論與實踐:轉化方式探討》,載《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2年7期全文轉載。 82.《主體性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建構》,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3期。 83.《走向解放的現代課堂教學規范》,載《山東教育科研》2002年11期。 84.《江澤民教育教學制度改革論淺析》,載《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年3期。 85.《現代教學論生長點試探》,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1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1年5期全文轉載。 86.《面向21世紀教學現代化的理論思考》,載《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1年7期全文轉載。 87.《教學動力的本質與特征》,載《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2期。 88.《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特征》,載《教育評論》2000年1期。 89.《主體性教學模式芻議》,載《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0年6期。 90.《關于中師活動課的探討》,《課程·教材·教法》1999年4期。 91.《主體性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載《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2期。 92.《教學動力來源論綱》,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6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0年2期全文轉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2期摘要轉載。 93.《西方關于人的學說與教學動力》,載《教育史研究》1999年2期。 94.《現代教學理論的主要特征:傳統與現代的整合》,載《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999年6期。中央教科所主辦《教育文摘周報》2000年7期轉載。 95.《中英合編高中英語教材的特點與教學策略》,載《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年12期。 96.《試論教學動力的生成機制》,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3期。 97.《關于教學動力分類的探討》,載《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4期。 98.《教學動力研究的反思與構建》,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1997年6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4期轉載。 99.《知識社會、知識工人與教育》,載《比較教育研究》1996年6期。 100.《關于學生主體若干問題的辨析》,載《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5期。 101.《兩戰期間美國教育改革述評》,載《教育史研究》1995年4期。 102.《當代師專課程結構模式研究》,載《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5年6期。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