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簡介--李應志
查看(757) 回復(0) |
|
ruier123
|
發表于 2015-03-14 12:41
樓主
李應志,男,1970年生,重慶銅梁縣人。93年畢業于重慶大學機一系,2000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同年留西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任教至今。2002年入北京師范大學就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西方文論方向,2005年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晉升副教授,2013年被特聘為教授,現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專業碩士生導師。 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當代文藝理論、比較文學和中國新詩,對西方后結構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等研究方向較為關注。目前出版(以及正在出版)的學術專著3部,參編著作2部。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國外理論動態》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復印一篇。 一、主要著述: 專著: 1、《解構的文化政治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08) 2、《后殖民主義:人物與思想》(二人合著,第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3、《全球化與帝國主義危機控制》(2014,人民出版社,出版中。) 參編著作: 1、《中國現代詩歌欣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文化研究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科研項目: 1、主持《斯皮瓦克后殖民主義文論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博士基金項目,2005) 2、主持《斯皮瓦克后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7) 3、主研《中國審美現代性與社會現代性關系研究》(教育部一般項目,2006) 二、論文: 1、《九十年代詩歌的總體特征》(《中外詩歌研究》1997年第4期)2、《民間舞姿:自由和自由的痛苦——<詩歌報>及其探索性》(《中外詩歌研究》1998年第2期) 3、《可說與不可說——中西詩歌審美特征的文化分途》(《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4、《飛翔、天堂與蒼茫浩嘆——<晚鐘>的意義結構》(《詞刊》1999年第4期) 5、《論象征言說的本體意義》(《中外詩歌研究》2001年3/4期) 6、《一把打開詩美創造迷宮的鑰匙——評徐潤潤<詩人審美心理論稿>》(《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7、《女性主義與當代學術成果》(根據劉禾在第二屆清華高級理論研討班的講座整理,《中華讀書報》2002年11月13日第17版,香港《世紀中國》網絡版轉載) 8、《兩百年來的文化研究——第二屆清華高級理論研討班綜述》(《國外理論動態》2002年第10期) 9、《從阿爾都塞到馬舍雷——重申歷史唯物主義與法國結構思潮的演化》(《國外理論動態》2004年第6期;上海《社會科學報》2004年6月10日第七版轉載) 10、《馬舍雷對文學批評對象的重新確立》(《社會科學報》2005年1月13日第7版) 11、《中國現代詩歌與中國讀者的需要》,《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第二作者。) 13、《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評研究綜述》《國外理論動態》2005年第11期 14、《兩種啟蒙現代性:差異、沖突與批判立場——兼評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文藝研究》 2005年第11期 15、《意識形態裂縫與歷史顯現》《海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6.《突破語言的牢籠——簡論象征主義詩學與哲學的語言難題》,《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1期。 17、《屬下/屬下階層》,《讀書》,2006年1月,P160-162。 18、《認知暴力》,《國外理論動態》2006年第9期 19、翻譯、《不帶身份認同的立足點(上)》,《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2期。 20、翻譯、《不帶身份認同的立足點(下)》,《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3期。 21、《“象征”與“興”的整合》(《欽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22、《文化研究關鍵詞》撰稿(約16000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3、《從符號、貨幣到電子脈沖》,《文藝研究》,2007年第12期。 24、《全球化與帝國主義的危機控制——馬克思主義與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評》,《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25、《從電視到互聯網:符號斗爭中的主體性問題》,《文藝研究》2010年第6期 26、《從政治的文化化到文化的政治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兩個階段》,《紅巖》2010年第2期。 27、《從電視到互聯網:符號斗爭中的主體性問題》,《文藝理論》(人大復印資料)2011年第3期。 28、《斯皮瓦克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當代意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6期。 29、《內在的批判:在否定和肯定之間——斯皮瓦克論解構的政治》,《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12期。 30、翻譯《繪畫的真理》(上),《當代美術家》,2013年第3期。 31、翻譯《繪畫的真理》(下),《當代美術家》,2013年第8期。 32、《從宏觀政治意識到微觀政治的泛化》,《西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33、《解構視野下的反抗及其可能性:斯皮瓦克論屬民階層及其主體意識》,《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6期。 34、《世俗批評與策略性的本質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年(待發表)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