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ier123
|
西南大學 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級學科名稱 | 哲學
| 專
業
名
稱 | 中國哲學
| 專
業
代
碼 | 010102
|
一、學科(專業)主要研究方向
序號 | 研究方向名稱 | 主要研究內容、特色與意義 | 研究生導師 (博導注明) | 1 | 先秦哲學
| 以孟子、莊子及荀子的哲學為研究的核心,注意借鑒當代西方哲學、特別是后現代哲學的觀念和原則來觀照中國古人的思想,借此發掘、開顯傳統中有利于促進現代化的因子,滌除阻礙現代化的因素。
| 李凱副教授 | 2 | 儒家哲學
| 以先秦儒家哲學為研究的核心,了解儒家哲學的發展線索,把握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更深入確切地體會儒家哲學的特點及其現代價值,并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尋找理論資源。
| 李凱副教授 |
|
|
|
|
二、培養目標與學制及應修學分
培養目標(本表可不填政治標準):
根據現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狀況和中國哲學學科建設需要,培養在政治上有責任感、在專業上有良好基礎和獨立科研能力的中國哲學專業人才。
通過系統的學術訓練,要求本專業碩士生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對中國哲學的核心范疇、重要人物、基本線索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國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狀況及前沿發展有比較全面的把握,并在某些專業方向研究上有獨到之處。達到現代社會對人文科學提出的人文關懷、價值追求的要求,能夠適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新聞出版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
| 學制: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生2~5年,基本學習年限為3年。
應修學分: 30學分(各學科自定)
其中
必修:20
學分(含必修環節4學分)
選修不低于:10
學分
|
三、課程設置(包括主文獻研讀、學術活動等必修環節)
類型 | 課程編號 | 課程名稱(含中英文) | 開課學期 | 學時 | 學分 | 任課 教師 | 考核 方式 | 備 注 | 必修課
| 公共課
| 11000001001 | 第一外國語
| 2 | 90 | 3 | 外國語學院
| 考試
|
| 11000002002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2 | 36 | 2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考試
|
| 11000002004 |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 2 | 18 | 1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考試
|
| 平臺課
| 11010100011 | 哲學專題研究
| 1 | 36
| 2 |
導師組
| 考試 |
| 專業課
| 11010102024 | 中外主文獻研讀
| 2 | 36 | 2 | 王俊杰
| 考試 |
| 11010102021 |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 1 | 54 | 3 | 周兵
| 考試 |
| 11010102022 | 中國哲學史研究(先秦-隋唐)
| 1 | 54 | 3 | 李凱
| 考試 |
| 選 修 課 | 11010102023 | 中國哲學史研究(宋-清)
| 2 | 40 | 2 | 周兵
| 考查 |
| 11010102055 | 中國近現代哲學思潮
| 2 | 40 | 2 | 張雨
| 考查 |
| 11010102050 | 當代新儒學
| 3 | 40 | 2 | 李凱
| 考查 |
| 11010107039 | 儒釋道三教關系
| 2 | 36 | 2 | 解興華
| 考查 |
| 11010105024 | 中國倫理思想史
| 2 | 50 | 3 | 鄒順康
| 考試 |
| 11010102058 | 佛教專題研究
| 1 | 36 | 2 | 解興華
| 考查 |
| 11010102059 | 道教專題研究
| 1 | 36 | 2 | 楊玉輝
| 考查 |
| 其它必修環節 | 開題報告
| 3 |
| 不計學分,完清審核簽字手續,向培養單位提交開題報告一份
| 學術活動:參加學術報告、前沿講座、學術研討等(至少5次)
|
|
| 2 | 提交學術報告手冊,導師簽字,培養單位核查
| 實踐活動:社會、教學和科研實踐活動(三選一)
|
|
| 2 | 導師審查簽字后向培養單位提交實踐報告一份或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復印件
| 中期考核及論文進展檢查
| 4 |
| 不計學分,完清審核簽字手續,向培養單位提交相關材料各一份
| 同等學力補修課程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
|
|
| 不計學分
| 注:1 .平臺課是指涵蓋本一級學科下所有二級學科或相近二級學科群共有的基礎性課程,可根據實際情況開設。
2 .按一級學科制定培養方案者應在專業必修課備注欄內標明所屬二級學科。
3 .必修環節在研究生畢業前必須完成,構成答辯的必備條件
四、培養方式與方法
培養流程與要求,檢查與考核,質量監督等措施:
碩士生采取課程學習與論文并重的原則,用于學位論文研究時間不得少于1年。
1.制定培養計劃
第一學期內在導師或導師組的指導下制定“碩士生個人培養計劃”一式兩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報所在培養單位備案。
2.主文獻研讀
在開題報告前認真研讀本學科專業主文獻,填寫主文獻閱讀報告記錄,提交導師審核。
3.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碩士生學位論文開題時間放在第三學期或第四學期初,可與中期考核同時進行。培養單位根據研究生選題情況,按二級學科成立若干開題報告審查小組。審查小組由具有研究生培養經驗、副高以上職稱的專家3-5人組成,對論文選題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分析難點,明確方向,以保證學位論文按時完成并達到預期結果。
4.學術活動
碩士生應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如學術報告、前沿講座、學術研討等,在學習期間(一般在中期考核前)須參加學術活動不得少于5次。應填寫“研究生參加學術活動記錄冊”,提交導師審查。
5.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包括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和科研實踐,碩士研究生可任選其中一項實踐。在完成實踐活動后應提交實踐報告一份或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復印件,提交導師審查簽字。
6.中期考核
根據本單位研究生規模和學科點現狀,按照學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實施辦法提出本單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體時間和辦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學期初進行。
A、考核在培養單位統一組織領導下,由各專業負責實施,組成包括培養單位(學科)負責人、導師代表、班主任等在內的若干考核小組(每組成員3-5人)進行考核,同時較廣泛地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
B、業務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課程學習是否達到規定要求,通過課程學習反映出來的科研及思維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學生工作組會同有關人員進行。
C、填寫“西南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評估表”,對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結論性意見。
D、經過中期考核的碩士研究生,按考核結果分3種流向:
a)
碩-博連讀:具體要求見學校相關文件規定。
b)
進入碩士論文階段:學習成績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論文為主要參照),可進入碩士論文階段,繼續完成碩士學業。
c)
中止學業:個別成績較差,明顯表現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繼續攻讀學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中止其學業,按學籍管理的有關規定,發給相應證書。
7.學位論文中期進展及檢查(列出時間、具體組織形式等)
|
五、科研能力與水平及畢業與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證明其科研能力與水平的檢驗標志):
碩士研究生畢業前應具有基本的本學科學術研究能力,包括文獻查閱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論著寫作能力、思想觀點的系統表達能力等。學位論文應達到基本的學術水平要求,并具備學術規范性和一定創新性,否則不準予畢業及獲得學位。
| 畢業與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包括畢業條件、畢業論文等方面的要求):
畢業條件:
在學校規定年限內,按培養方案的規定完成課程學習、學分要求和必修環節,成績合格,完成畢業論文并通過答辯,經審查合格者,準予畢業。
碩士研究生確因學業優秀,經本人申請,指導教師和所在培養單位同意,報研究生院批準,可以申請提前畢業,但在校時間不得少于二年。凡申請提前畢業者,應當達到以下基本條件:
1.中期考核結論為優秀或在校期間被評為優秀研究生;
2.人文社會學科類在申請畢業答辯前公開發表屬于畢業論文研究組成部分的2篇A類學術論文,自然科學類在申請畢業答辯前公開發表屬于畢業論文研究組成部分的2篇A1學術論文。學術論文界定標準以學校最新發文公布為準。
畢業論文基本要求:
|
六、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包括學術水平、創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資格要求:
學術成果按照學校學位委員會有關規定執行。成果無侵犯他人著作權行為,沒有發表有嚴重科學性錯誤的文章、著作和嚴重歪曲原作的譯作。
內容要求:
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新見解或新成果,對本學科發展或經濟建設、社會進步有一定意義;必須是一篇系統完整的、有創造性的學術論文;一般不應少于3萬字;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碩士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
技術規范要求:
自己的研究結果與他人的觀點、材料、數據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觀點、材料、數據等注明來源;獨立完成論文,在準備和撰寫過程中接受導師指導、采納專家建議、獲得他人幫助等應實事求是地表示感謝,但不能把未對論文提供幫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謝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識、引用的資料和數據準確無誤,所用概念、術語、符號、公式等符合學術規范,沒有嚴重錯誤或使用嚴重錯譯的譯文;對問題的論述完整、系統、邏輯嚴密,關鍵詞得當;語言精練,語句符合現代漢語規范,錯別字、標點符號錯誤、外文拼寫錯誤、筆誤和校對錯誤等總計不超過論文的萬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計)。
按學校要求,在《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和《學位論文版權協議書》上簽名,并附在學位論文首頁。
具體格式按照《西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及打印要求》執行。
|
七、主文獻研讀課程書目(列出本學科專業的必讀文獻,不夠可另附頁)
序 號 | 著作或期刊的名稱 | 作者、出版單位及年月 | 1 | 《四書》
| 先秦儒家
| 2 | 《老子》
| 老聃
| 3 | 《莊子》
| 莊周等
| 4 | 《金剛經》
| 釋迦牟尼
| 5 | 《壇經》
| 慧能
| 6 | 《周易》
| 不詳
| 7 | 《朱子語類》
| 朱熹
| 8 | 《傳習錄》
| 王陽明
| 9 | 《中國哲學史》
| 馮友蘭
| 10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胡適
| 11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梁漱溟
| 12 | 《中國哲學的特質》
| 牟宗三
| 13 | 《中國哲學十九講》
| 牟宗三
| 14 |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 牟宗三
| 15 |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
| 唐君毅
| 16 |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 徐復觀
| 17 | 《杜維明文集》
| 杜維明
| 18 | 《儒家與康德》
| 李明輝
| 19 | 《陳來自選集》
| 陳來
| 20 | 《郭齊勇自選集》
| 郭齊勇
| 21 | 《哲學研究》
| 《哲學研究》編輯部
| 22 | 《中國哲學史》
| 《中國哲學史》編輯部
| 23 | 《孔子研究》
| 《孔子研究》編輯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