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研究方向名稱 | 主要研究內容、特色與意義 | 研究生導師 (博導注明) |
1 | 中藥藥理學
| 結合中醫藥理論,采用動物、器官、組織、細胞、酶、蛋白質、基因以及西醫疾病動物模型和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用現代藥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藥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及其作用機理、靶點、環節、時間、強度,為臨床療效和用量提供原始試驗依據。
| 徐曉玉(博導)、祝慧鳳、趙曉燕、陳怡、付愛玲、徐興然、劉娟
|
2 | 中藥化學
| 研究中藥藥效物質的化學成分種類、結構、特性、含量、提取分離純化方法,結構修飾,構效關系。進行中藥藥效物質的篩選,尋找和發現具有治療前景的前體藥物,以及對藥材剩余價值的綜合利用開發。
| 李學剛(博導)、袁呂江、鄧君、張保順、宋楊
|
3 | 中藥分析學
(中藥質量控制)
| 利用化學原理與現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藥原生藥材、飲片、提取物、候選藥物、中藥新藥、中成藥的藥效物質或標志性成分,進行定性定量測定和穩定性考察,擬定藥物質量標準。全程監控和提高中藥質量。
| 陳敏(博導)、付志峰、宋爾群、楊曉明 |
4 | 中藥藥劑學
| 利用現代制劑與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新材料、新輔料、新劑型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研制中藥納米、緩釋、控釋、靶向制劑等先進新劑型。并研究中藥新藥配制合理性、制備工藝條件與流程,為新藥生產提供依據。
| 李翀、張繼芬、陳章寶、劉漢儒、馬躍
|
5 | 中藥資源學
| 采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功能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原理和方法,研究植物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機理,改造代謝途徑,控制代謝流向,以及利用藥用植物內生菌,提高中藥材產量和藥效物質含量。 | 齊紅藝、曾忠良、
田晉紅、劉紅、廖國建
|
6 | 藥用植物學
| 研究藥用植物優質品種選育、種植基地的生態環境、種質與快繁技術、規范種植(GAP)示范、田間栽培管理與藥材質量、栽培生理與生化、藥用成分變化規律、有效成分合成分子機制及調控,保證中藥材產量與質量。
| 張興翠、李關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