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竹
|
習題練習 第3章 (1)生產理論 一、 單項選擇
1. 產量的增加量除以生產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
A 平均產量
B 邊際成本
C 邊際產量
D 平均成本
2. 生產要素(投入)和產量水平的關系叫:( )
A 生產函數
B 生產可能性曲線
C 平均成本曲線
D 總成本曲線
3.使用50個單位的勞動,一個廠商可以生產出1800單位的產量,使用60個單位的勞動,一個廠商可以生產出2100單位的產量,額外一單位勞動的邊際產量是:( )
A 3
B 30
C 35
D 36
4.如果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減少了其中一種生產要素的使用量,這種要素的邊際產量上升,這時候,生產函數表現出:( )
A 收益保持不變
B 收益遞減
C 成本遞減
D 收益遞增
5.我們知道,在生產過程中一種要素的收益遞增發生在:( )
A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變時,多使用這各要素,產量增加。
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變時,多使用這各要素,這種要素的邊際產量增加。
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變時,多使用這各要素,這種要素的平均產量增加。
D在其他要素也相應增加時,多使用這各要素,這種要素的邊際產量增加。
6.在生產者均衡點上:( )
A MRTSLK = w/r
B MPL/w = MPk/r
C 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曲線相切
D 上述都正確
7.等成本曲線平行向外移動表明:( )
A 產量提高了
B 成本減少了
C 生產要素的價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產要素的價格按相同比例降低了
8.當雇傭第7工人時,每周產量從100單位增加到110單位,當雇傭第8個工人時,每周產量從110單位增加到118單位。這種情況是:( )
A 邊際成本遞減
B 邊際成本遞增
C 規模收益遞增
D 勞動密集型生產
9.如果某廠商增加一單位勞動使用量能夠減少三單位資本,而仍生產同樣的產出量,則MRTSLK為:( )
A 1/3
B 3
C -3
D 6
10.等產量曲線是指在這曲線上的各點代表:( )
A 為生產同等產量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比例是不能變化的
B 為生產同等產量投入要素的價格是不變
C 不管投入各種要素量如何,產量總是相等
D 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所能生產的產量都有是相等的
11.等成本線平行向外移動表明:( )
A 產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產要素的價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產要素的價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12.等成本線圍繞著它與縱軸(Y)的交點逆時針移動表明:( )
A 生產要素Y的價格上升了
B 生產要素X的價格上升了
C 生產要素X的價格下降了
D 生產要素Y的價格下降了
13.如果確定了生產要素組合,( )
A 在生產函數已知時可確定一條總成本曲線
B 就可以確定一條總成本曲線
C 在生產要素價格已知時可確定一條總成本曲線
D 在生產函數和生產要素價格已知時可確定總成本曲線上的一個點
14.經濟學中短期與長期劃分取決于:( )
A 時間長短
B 可否調整產量
C 可否調整產品價格
D 可否調整生產規模
二、 多項選擇
1. 生產要素是指生產過程中能幫助生產的各種手段,它包括:( )
A 資本
B 勞動
C 土地
D 大海
E 企業家的才能
2.平均產量是( )的函數:
A 總產量
B 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
C 邊際產量
D 可變要素的數量
E 不變要素的數量
3. 產量曲線具有如下性質:( )
A 凸向原點
B 斜率為負
C 任何兩條等產量曲線不能相交
D 離原點越遠的等產量曲線表示產量越大
E 等產量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等于該點的邊際技術替代率
4. 規模收益遞增的原因有:( )
A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可能會提高勞動力和資本的專業化分工程度,進而提高效率
B 某些技術和投入只有在足夠大的產量規模時才可使用
C規模收益遞增還有可能由于增強了技術創新能力
D 企業規模擴大后更易于管理
E 企業規模越大,產量就越大從而收益遞增
5. 在短期內,生產劃分為三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特征如下:( )
A 生產第一階段的特征是MPL>APL>0
B生產第一階段的特征是MPL<APL
C生產第二階段的特征是APL> MPL
D生產第三階段的特征是APL> MPL;MPL≤0
E生產第二階段的特征是APL< MPL<0
三、 概念題
生產函數 勞動邊際產量 勞動平均產量 等產量曲線 邊際產量遞減規律 邊際技術替代率 等成本線 生產者均衡 規模收益不變 規模收益遞增 規模收益遞減
四、 問答題
1. 一個企業主在考慮再雇傭一名工人時,在勞動的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中他更關心哪一個?為什么?
2. 在生產的三個階段中,問:為什么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二階段?
3. 為什么邊際技術替代率會出現遞減?
五、 計算題
1. 已知生產函數為Q=KL—0.5L²—0.32K²,Q表示產量,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令上式的K=10。
(1) 寫出勞動的平均產量(APL)函數和邊際產量(MPL)函數。
(2) 分別計算當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達到極大值時廠商雇傭的勞動。
(3) 證明當APL達到極大時APL=MPL=2。
2. 假定某廠商只有一種可變要素勞動L,產出一種產品Q,固定成本為既定,短期生產函數Q= –0.1L³+6L²+12L。求解:
(1) 勞動的平均產量(APL)為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
(2) 勞動的邊際產量(MPL)為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
(3) 假如每個工人工資W=360元,產品價格P=30元,求利潤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
參考答案:
四、1. 一個企業主在考慮再雇傭一名工人時,在勞動的平均和邊際產量中他將更關心勞動的邊際產量。我們知道,廠商的理性決策在勞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區域中,勞動的平均產量及邊際產量都是遞減的,但其中卻可能存在著使利潤極大化的點,勞動的第二階段的右界點是使用權勞動的邊際產量為零的點。因此,只要增雇的這名工人的邊際產量大于零,即能夠總產量的增加,企業主就可能雇傭他。
2. 廠商不會在勞動的第一階段經營,因為在這個階段,平均產量處于遞增狀態,邊際產量總是大于平均產量,這意味著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引起的總產量的增加,也會使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有所提高;廠商也不會在勞動的第三階段經營,因為在這個階段可變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用權總產量減少,邊際產量為負。同樣,廠商了不會在生產的第一、三階段經營,所以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二階段,這時勞動及資本的邊際產量都是正的(盡管是遞減的),只有在此階段才存在著使利潤達到極大值的要素的最優組合。
3. 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產量保持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可以代替的另一種要素的數量。通常,由于生產過程事投入的生產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隨著一種生產要素數量的增加,該要素對另外一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是遞減的。邊際替代率之所以出現遞減趨勢是由于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首先,在產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一種要素的增加,另一種要素會減少。其次,增加投入的邊際產量遞減,而減少的那種投入的邊際產量遞增。第三,一種要素對另一外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與其本身的邊際產量成正比,而與另外要素的邊際產量成反比。綜合上述三個方面,會得出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的結論。
五、1.(1) 勞動的平均產量函數APL=(KL—0.5L²—0.32K²)/L=10–0.5L–32/L
勞動的邊際產量函數MPL=Q\'=10–L
(2) 當總產量達到極大值時,勞動的邊際產量MPL=0,L=10,廠商雇傭的勞動為10。
當平均產量達到極大值時,APL\'=-0.5+32/L²=0,L=8,廠商雇傭的勞動為8。
當邊際產量達到極大值時廠商雇傭的勞動為0。
(3) 由(2)可知,當L=8時勞動的平均產量達到極大值
則 APL=10–0.5L–32/L=10–0.5×8–32/8=2
而當L=8時,MPL=10–L=10–8=2
故當APL達到極大時APL=MPL=2。
2.(1)勞動的平均產量APL為極大時,APL\'=(-0.1L²+6L+12)\'=-0.2L+6=0,L=30,雇傭的勞動人數為30。
(2)勞動的邊際產量MPL為極大時,MPL\'=(-0.3L²+12L+12)\'=-0.6L+12=0,L=20,雇傭的勞動人數為20。
(3)當工資W=360元,產品價格P=30元,利潤R=QP-LW=-3L³+180L²+360L-360L,利潤極大時,R\'=-9L²+360L=0,L=40,雇傭的勞動人數為40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