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一節
完全競爭市場
(一)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完全競爭是指一種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對競爭的干擾主要來自:①政府的干預;②企業互相勾結形成壟斷。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1.市場上有許多經濟主體,這些經濟主體數量眾多,且每一主體規模又很小,所以,他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通過買賣行為來影響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也無法影響市場價格,每個人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2.產品是同質的,即任何一生產者的產品都是無差別的。
第一條件使任何單個主體對整個市場的影響減少至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第二條件由于個別售賣者的產品和他的競爭者完全一樣,就使他不能以任何方法控制其價格。
3.各種資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動而不受任何限制,這包括:第一,勞動可以毫無障礙地在不同地區,不同的部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無障礙流動。
第二,任何一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不能壟斷要素的投入。
第三,新資本可以毫無障礙的進入,老資本可以毫無障礙地退出。
4.市場信息是完全的和對稱的,廠商與居民戶都可以獲得完備的市場信息,雙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騙。
這些條件是非常苛刻的,所以,現實中的完全競爭市場是罕見的,比較接近的是農產品市場,但是現實中是否存在著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競爭市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說明在假設的完全競爭條件下之下,市場機制如何調節經濟,有了完全競爭的市場,我們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鏡子,一個目標。
(二)完全競爭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1.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價格不是由某企業決定而是由某行業決定,這一價格決定后對企業而言,只能被動接受,所以,該企業產品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無論該企業的產量增加多少,其價格不變。行業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如右圖。
2.完全競爭市場企業的平均收益等于價格,企業按既定的市場價格出售產品,每單位產量的售價也就是每單位產量的平均收益,所以價格等于平均收益,(TR=TP.P.,AR=TR/TP=TP.P/TP=P)正因為如此需求曲線也就等于平均收益曲線。
3.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平均收益等于邊際收益,因為邊際收益是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收益,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無論一個企業產量增加多少,價格總是不變的,所以邊際收益等于價格所以,AR=MR=P ,三條曲線合而為一。
(三)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分析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條件:邊際成本等于價格。
廠商短期均衡的四種情況:廠商獲得超額利潤、獲得正常利潤、虧損但虧損額小于固定成本、停止經營。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是平均變動成本最低點之上的邊際成本曲線。
所有單個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沿橫向相加可以得到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供給曲線。
市場短期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四)完全競爭市場長期分析長期,企業的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變動,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中,長期既包括企業的規模可以隨時調整,也意味著行業的規模可以擴大,因此在長期只有一種情況,即超額的利潤等于0 的情況,根據完全競爭的特點,當企業出現超額利潤時,新資本會大量的進入,結果超額利潤消失。
新資本進入→行業規模擴大→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外移(外移至S′ ;)→市場價格下降→AR=MR=P 線隨之下降→超額利潤逐漸消失。(如圖:同樣當出現虧損時、老資本會大量退出、虧損消除、作用機理如下虧損→老資本退出→行業規模減少→供給減少→供給曲線內移(內移至S′ ;)→市場價格上升→AR=MR=P 線上升→虧損消除所以,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點為超額利潤=0,即如圖所表示的情況。長期均衡的條件為AR=MR=AC=MC=P
(五)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處于長期均衡狀態時,市場是最有效率的。
第一,MC=P.MC 度量了社會多生產一單位產量耗費資源的成本,而市場價格則衡量了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它反映了增加一單位產品給消費者增加的福利,MC=P說明最后一單位產量所耗費的價值等于該單位產量的社會價值。消費者支付的市場價格最低,所以說,競爭的好處歸消費者。
第二,從平均成本等于市場價格來看,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市場價格是一條水平線,而在廠商處于長期均衡狀態時,廠商的MR=AR=P=AC=MC ,此時,平均成本最低,這說明廠商使用現有技術使得廠商的平均成本為最低,因而在完全競爭廠商在生產技術使用方面是有效率的。如果全社會所有廠商都能在AC的最低點的組織生產,則社會稀缺資源的消耗最小。
第三,由于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長期不存在超額利潤,因而不存在短缺的現象,也不存在虧損所以不存在過剩積壓的現象。所以,社會供求是平衡的不存在資源的浪費。
最后,完全競爭市場長期均衡是通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來實現的,當消費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發生變化,市場使可以迅速作出反應,使得廠商及時調整生產經營決策。
其缺陷在于:第一,小規模的企業未必會使用大規模的先進技術;第二,無差別的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第三,由于信息是完全和對稱的,所以不存在對技術創新的保護。
第二節
壟斷市場
(一)壟斷市場的特征壟斷是指某一行業只有一家廠商提供市場全部供給的市場結構。具體地說,這一市場結構有如下特征:第一,行業中只有一家廠商,而消費者都是眾多的;第二,廠商提供的產量不存在任何替代品;第三,行業中存在進入障礙,其他廠商難以進入。
形成壟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物質技術條件是行業中廠商數量有限甚至只有一個廠商的主要原因。
其次,人為的和法律的因素是行業中形成進入障礙從而導致壟斷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第三,廠商所處的地理位置,擁有的稀缺資源數量等自然因素也是形成壟斷的原因。
(二)壟斷廠商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壟斷市場只有一家廠商,因而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便為市場的需求曲線。廠商不是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價格的制訂者。
另一方面,壟斷市場的需求一方,眾多的消費者互相競爭,他們是價格的接受者,他們不能改變價格,但可以通過變動消費量對壟斷企業產生壓力。
因此,AR=P MR
(三)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同完全競爭廠商一樣,壟斷廠商生產的目的也是利潤最大化。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壟斷廠商會按照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確定產出數量,并同時決定價格。
壟斷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情形。
如圖:MR=MC 的產量是最佳產量,OQ1 為利潤最大時的產量,此時,平均收益為OB,平均成本為OD. p=TR-TC=ARX 產量-ACX 產量= OB*OQ1-OD*OQ1 =BD** 的面積壟斷企業獲得正常利潤的情形如圖
與上面分析一樣,此時,TR為OQAB的面積,TC為OBAQ面積,TR-TC=0 ,此時,超額利潤為零,廠商只能獲得正常利潤。
壟斷企業存在虧損的情況如圖:TR為OA×OD=OAFD 面積TC為OA×AB=OABC 面積p=TR-TC=-DCBF面積即為壟斷企業虧損額。
(四)壟斷企業的長期均衡在長期生產要素可以全部調整,另一方面,由于壟斷市場上只有一家廠商,沒有完全對手,因此,壟斷企業完全可以把價格定到最有利自己的位置上,因而壟斷企業在長期一般存在超額利潤,如圖所示(五)壟斷市場的效率壟斷被認為是經濟效率最低的一種市場結構,從資源配置的效率來看,壟斷使產量不足市場價格偏高,因而缺乏效率。
首先,壟斷市場上價格大于邊際成本,消費者被迫支付更高的價格,這意味著增加生產,社會由此獲得的福利大于生產成本,社會福利可以得到進一步增加。但壟斷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上的高價格不可能擴大生產,因而供給短缺。
其次,壟斷市場上市場價格高于廠商最低的平均成本,這意味著廠商沒有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壟斷廠商在技術使用上缺乏效率。
此外,壟斷廠商不存在競爭的壓力,技術創新的壓力不足無形中增加了社會成本。
由于壟斷可以使廠商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為了保持這種超額利潤,壟斷廠商的往往會采取各種形式的維持壟斷的措施。其中包括游說政府制訂更有利于自身的政策。這種為了尋求額外的利潤而進行的活動被稱為尋租行為,尋租不僅要花費成本,而且會滋生政府腐敗。由此經濟學家斷言,壟斷是缺乏效率的,建議政府采取反壟斷政策。
第三節
壟斷競爭市場
(一)基本特征壟斷競爭市場是既存在競爭又存在壟斷的市場,
它有以下特征:場上有眾多的消費者和廠商。
廠商生產的產品有差別,但存在著很大的替代性。
產品的差別包括產量本身的差別和銷售條件的差別,正是這種差別是企業對自己的產品的壟斷成為可能,但產品替代性又促使在市場上同類產量之間激烈競爭。
長期來看,廠商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是自由的
(二)壟斷競爭廠商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根據壟斷競爭市場的特征:一方面,由于每個廠商提供的產品有一定的差異,廠商可以對其產品實施壟斷,廠商具有影響產品價格的能力,因而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收益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另一方面壟斷競爭市場又不同壟斷市場,市場上同類產品的競爭,新老企業的進入和退出比較容易。
因此,當廠商試圖提高產品價格時,其損失掉的需求量(收益)比壟斷時要大,相反,當壟斷競爭廠商降低價格時,其爭取到的需求量(收益)可能更大。
綜合兩方面的因素,壟斷競爭的廠商面臨的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但曲線比較平坦。如圖:AR線的高度取決于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平均價格。
(三)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壟斷競爭的企業對生產要素的調整只能限于可變投入,因而廠商面對成本的是短期成本。從行業來看,行業規模不變。行業中沒有廠商的進入和退出。
與其他企業一樣,壟斷競爭的企業的目標也是獲取最大利潤,所以必須把產量定在邊際成本=邊際收益之上,此時,有三種情況:
(四)壟斷競爭企業的長期均衡在長期,一方面企業內部可以調整任何生產要素,變動短期內不能變動的固定成本,因而企業是根據長期成本進行決策。
另一方面,在長期,新的資本可以進入而行業中原有資本也可以退出,這是壟斷與壟斷競爭的重要區別,也是壟斷競爭企業長期決策和短期決策的重要區別,
因此,壟斷競爭在長期也只有一種情況,即超額利潤=0的情況。
(五)壟斷競爭市場的效率評價壟斷競爭市場的經濟效率介于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之間,在壟斷競爭廠商處于長期均衡時,市場價格高于廠商的邊際成本,市場價格等于廠商的平均成本但高于平均成本最低點。這就決定了壟斷競爭市場的經濟效率低于完全競爭市場。但從程度上來看,壟斷競爭又比壟斷市場有效率。壟斷競爭市場對消費者而言,利弊同時并存。
對消費者的利弊:利①由于壟斷競爭市場的產品有差別。因而可以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充分體現消費者的消費個性。
②由于產品的差別是包含了銷售條件如品牌,售后服務等,所以企業會不斷地提高某品牌的質量,改善售后服務,從而又利于消費者。
弊價格高于邊際成本,與完全競爭相比,消費者被迫多支付市場價格。
對生產者的利弊弊由于在長期不可能在平均成本的最低點的實現最大利潤,因而其資源利用效率,比完全競爭市場要低,存在著一定的資源浪費。
利壟斷競爭市場被認為最有利于技術進步,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由于缺乏對技術創新的保護,因而不存在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在完全壟斷的市場結構中,由于沒有競爭的,所以缺乏技術創新的壓力,在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中,既存在對技術創新的保護,如專利等,又存在著同類產品的競爭,具有較大的外在壓力,所以,壟斷競爭企業被認為最有利于技術進步。
第四節
寡頭壟斷市場
(一)寡頭市場的特征寡頭市場是少數幾家大企業聯合起來控制市場上某一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絕大部分,其特征是:①行業中只有少數幾家大廠商,它們的供給量均占有市場的較大份額。
②廠商的決策互相影響,因而任何一家廠商在作出決策時都必須考慮競爭對手對其作出的反應。
③廠商的競爭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具有代表性的寡頭壟斷企業是汽車工業。寡頭企業在決策時不知道競爭對手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是其決策最大的困難。
(二)古諾模型古諾模型的結論:①雙寡頭競爭的最終結果是每個廠商生產市場容量的1/3 ,市場價格為1/3 ,這一產量與價格被稱為古諾雙寡頭模型的均衡。對這一模型的推廣:在行業中寡頭廠商數量為m 的情況下,每個廠商的均衡產量= 市場總容量
(三)折彎的需求曲線模型假定:①某寡頭企業提高價格,其競爭者置之不理,此時,提價企業的需求量因為提價而大幅度下降,運用彈性原理,市場需求富有彈性,其需求曲線比較平坦,如圖:AE階段②某企業降低價格,其競爭者為了自己的利潤而被迫跟隨降價,降價企業的需求量擴大非常有限,需求缺乏彈性。此時,需求曲線比較陡峭如圖EB部分。
我們把AEB 稱為寡頭壟斷企業的需求曲線或AR曲線,其他的分析與競爭或壟斷分析一樣,只要把成本曲線畫上,根據MR=MC 原則進行分析。(四)卡特爾模型卡特爾是指廠商明確簽訂有關市場活動的合作組織。
由于有明確的約定,卡特爾組織往往以一個壟斷者的身份出現,按邊際收益對于邊際成本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確定產量,并在需求曲線上索要價格,然后按照協議在各個成員之間分配產量配額。
(五)寡頭市場的經濟效率一般而言,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市場價格高于邊際成本,同時價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因此,寡頭壟斷企業在生產量和技術使用方面應該是缺乏效率的,但從程度上來看,由于寡頭市場存在競爭,有時競爭還比較激烈,因而其效率比壟斷市場要高。
但從另一方面,寡頭市場上往往存在著產品差異從而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偏好,此外,由于寡頭企業規模取較大,便于大量使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而激烈的競爭又使廠商加速產品和技術革新。因此,又有其效率較高一面,在許多國家,人們試圖通過限制寡頭廠商低效率的方面進一步鼓勵寡頭市場的競爭。
(三)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邊際成本曲線與總成本曲線和可變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成本曲線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以及平均成本曲線相交于后兩者的最低點。
第七章
第一節
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業
(一)引致需求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引致需求,即是由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而引發的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生產要素的供求關系決定了生產要素的價格。在要素市場,需求來自廠商,供給出自個人,這一點與產品市場不同。655423 17
1.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它取決于利用該種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需求,如果市場上對某種產品的需求增加了,則就會增加對該種產品的生產要素的需求。kaoyangj
2.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取決于廠商的下述愿望,即以最低的成本生產一定的產品或者在一定的產量下獲得最大利潤。65976 455
3.在既定生產技術條件下,廠商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變動,取決于該要素本身的價格和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因為各種生產要素之間可能存在替代性,其他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如何影響該要素的需求,則依存于各種要素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幅度和替代程度的大小。655423 17
(二)完全競爭廠商的要素需求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利潤最大化原則:邊際收益= 邊際成本。在此,邊際收益為要素的邊際產量乘以產品的價格,并稱之為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邊際成本為要素的價格。共濟
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廠商使用生產要素(比如,勞動)的最優條件是要素的價格等于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65976 455
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邊際生產力是追加的最后單位的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如果兩種生產要素生產出一定的產量,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不變,則連續追加另一種生產要素,追加要素的生產力將會遞減,也稱之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6554 8814
廠商對要素的需求曲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決定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即要素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考
要素需求曲線的移動產品價格提高,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產品價格下降,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6554 8814
(三)生產要素的市場需求曲線通過需求同一種生產要素的所有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可以得到要素的市場需求曲線。200092
要素的市場需求曲線也向右下方傾斜。同濟
第二節
勞動的供給和工資率的決定200092
(一)勞動的供給勞動者是勞動的供給者,但他又是消費者,作為消費者,勞動者可以選擇消費各種商品。但同時,消費商品又需要收入。一般而言,勞動給勞動者帶來痛苦,而與勞動相對應的閑暇給勞動者帶來快樂。這就是說,勞動產生負效用,而閑暇產生正效用。所以,當勞動者在閑暇和勞動之間作出選擇時,事實上是各種商品以及閑暇之間作出選擇,勞動者在要素市場上表現出來的經濟行為就是通過這種選擇以便使得自身的效用最大。
(二)工資率變動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勞動者的勞動供給量取決于工資率的高低(因為工資越高,閑暇的機會成本也越高,工資變動會產生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課
工資率變動的替代效應是指工資率變動對于勞動者消費閑暇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關系所產生的影響。較高的工資率意味著閑暇變得相對昂貴,因而,其工資率提高,勞動者傾向于消費其他商品來代替閑暇。所以,工資率提高的替代效應使得勞動者減少閑暇時間,增加勞動時間,反之則反是。共
工資率變動的收入效應是指工資率變動對于勞動者的收入從而對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影響。如果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保持不變,那么工資率的提高使得勞動者的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將使得勞動者能購買更多的商品,其中包括購買更多的閑暇時間,這意味著勞動時間的減少。同濟
(三)勞動的市場供給曲線一般來說,工資率較低時,工資率提高對于勞動者的收入影響不大,工資率提高的收入效應小于替代效應,因而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但是,當工資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工作較少的時間就可以維持較好的生活水平。此時,工資率提高的收入效應超過替代效應,從而使得勞動供給曲線向左上方延伸。因此,勞動供給曲線向右彎曲,如圖,通過單個勞動者的勞動供給曲線沿著橫向相加,可以得到勞動的市場供給曲線。1號
(四)市場均衡工資率的決定勞動市場的均衡工資率是由勞動的需求和勞動供給相互作用的結果。如圖:
在勞動市場上,勞動市場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均衡的工資率W′ ;,如果現行市場價格高于W′ ;,此時,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于是有一些愿意工作的勞動者找不到工作,他們就會以更低于價格提供勞動,從而使得工資下降。反之,如果市場上工資水平小于均衡工資率W′;,工資率趨于上升。只有當工資率恰好使得勞動的供給等于勞動的需求時,勞動市場才處于均衡,由此決定市場上均衡的工資率和均衡勞動就業量L′ ;。
021-
第三節
資本的供給和利息率的決定
(一)資本和利息率資本是廠商生產所需要的另一類要素。資本形態有多種,有形資本主要包括居住和非居住建筑,機器設備廠房以及各種存貨等,無形資本是指以非物質形態提供生產性服務的那些商品,如廠商的無形資產,便屬于此類。
資本的兩個特點資本有兩個特點:①資本是在生產過程中被生產出來,因而其數量可以改變;②資本作為投入要素的目的是為了以此而獲得更多的商品和勞務。
利息率利息率是廠商使用資本的價格,這是指廠商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資本所提供“ 服務” 的價格。理解這一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廠商使用的資本解釋為租用而來,并把資本品看成是可以無限分割物品,這樣租用一方向出租方支付的費用就是該項資本的利息。一般地如果在單位時間(如1 年)內,一項價值為P 的資本品獲得的收益量為L ,則該項資本品的利息率為r=z/p.
(二)資本品的供給資本品來源于家庭部門,來源于把其收入中的一部分儲蓄下來,從而使得資本數量增加。家庭之所以提供資本,是因為可以在將來為家庭帶來更多的收入。對于既定收入的家庭而言,它可以選擇馬上消費,也可以選擇儲蓄,即把一部分收入轉化為資本租借給廠商,由此獲得一定的報酬。一般而言,對同一數量的商品,人們現在消費這些商品而獲得的效用大于未來消費的效用。所以,人們傾向于消費所有的收入,除非未來能得到補償。因此,家庭最優儲蓄的數量是現期消費和未來消費之間進行最優選擇的結果。
與分析勞動供給的情形一樣,利用利息率提高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可以推導出隨著利率提高,儲蓄是一條向后彎曲的線。但一般認為,利息率變動幅度較少,因而隨著利率的提高,儲蓄量增加,儲蓄曲線向右上方傾斜。通過對所有消費者儲蓄沿橫向相加即可得到市場的儲蓄曲線。與單個曲線一樣,市場儲蓄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三)利息率的決定資本的需求來源于廠商,而資本的供給來源于作為消費者的家庭,資本的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市場均衡利息率。
資本的需求曲線DK與供給曲線SK的交點E 決定均衡利息率K′ ;,如果市場利率高于均衡利息率,則廠商使用資本的數量小于家庭的儲蓄量。這時,就會有一些資本品賣不出去。結果導致資本的價格下降,廠商使用資本的數量增加,從而利息率趨向于均衡水平,同樣,低于均衡利息率的市場利息率的最終也會趨向于均衡水平,在均衡點,資本的邊際收益產品正好等于給予貸款人(出租人)的報酬。
第四節
土地的供給和地租率的決定
(一)土地的供給與地租率的決定地租由對土地的需求與土地的供給決定,對土地的需求由土地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而土地的供給基本是固定的,這樣,地租的決定如圖:橫軸ON表示土地量,縱軸OR代表地租,土地的需求曲線為D1,土地的供給曲線為S ,S 是一條垂直線,表示土地的供給是固定的,D1與S 相交于E1,這時決定了地租水平為OR1.
隨著土地需求的增加,而土地的供給不能增加,因此,地租有上升的趨勢,在圖中,當對土地的需求增加為D2時,土地的供給仍然是S ,這時,D2與S 相交于E2,決定了地租水平為OR2 ,OK2>OR1 ,說明隨著經濟發展中對土地需求的增加,地租上升了。
(二)租金和準租金租金被用來泛指具有固定供給的一般資源的價格,而不局限于土地。
當固定不變的含義由長期推廣到短期時,租金概念又被進一步推廣到準租金。準租金是指短期內固定不變的資源或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益(率)。
準租金與經濟利潤之間的差額是不變成本。
第八章
第一節
一般均衡理論概述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其他市場的情況不變,單獨分析某一市場(或經濟單位)的價格和供求變動的一種分析方法。
一般均衡是指經濟中所有經濟單位及其市場同時處于均衡的一種狀態。
(二)一般均衡理論基本思想無論是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在要素市場上,每種產品或者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給量都最終取決于所有商品和要素的價格。
假定經濟系統中共有n 種產品和生產要素,它們的市場價格分別為P1,P2,…Pn .則某一種商品或要素的市場需求可以表示為:(8.1 )
同樣地,每種商品或者要素的市場供給可以表示為:(8.2 )
如果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同時處于均衡,那么經濟處于一般均衡。此時,每個市場的供求處于均衡:(8.3 )
滿足條件(8.3 )式的價格P1,P2,…Pn使得經濟處于一般均衡,而這一系列價格相應地被稱為一般均衡價格。
(三)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瓦爾拉斯定律的含義及其公式當把所有的市場聯系起來加以考慮時,無論商品的價格是多高,經濟中所有的支出總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收入總和。這被稱為瓦爾拉斯定律。用公式表示為(8.4 )
一般均衡存在性的結論通過瓦爾拉斯定律,(8.3 )式的n 個方程不可能相互獨立,也就是說不可能直接求出n 種商品的價格,但可以通過假定一種商品價格為1 ,來進行求解。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存在著n 個價格,它們恰好使得經濟中的每個市場同時處于均衡,即一般均衡價格是存在的。
第二節
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一)判斷市場效率的標準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含義
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指不可能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經濟社會在不影響其他成員境況的條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況。
帕累托增進的含義如果經濟社會通過資源重新配置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況受到損害的條件下使得某些人的境況得到改善,則社會福利得到增進。
(二)經濟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交換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交換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是,兩個消費者消費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相等:(8.5 )
生產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生產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是,兩種生產要素生產兩種產品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8.6 )
生產與交換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生產可能性曲線又稱產品轉換曲線,它表示社會使用既定生產資源所能生產的各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組合。
生產可能性曲線產品的邊際轉換率也簡稱為產品轉換率或邊際轉換率,它表示在社會資源既定的條件下,增加一單位商品1 而必須放棄的商品2 的產量,通常簡單地表示為RPT12
生產與交換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生產與交換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條件是產品轉換率與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相等,即RCS1,2 = RPT1,2 (8.8 )
即,消費者關于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種商品時的邊際轉換率。
第三節
完全競爭市場符臺帕累托最優標準
(一)完全競爭市場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優的
(二)看不見的手原理經濟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力圖追求個人滿足,一般說來,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但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社會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的效果更大。
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使得經濟處于一般均衡狀態。在這一狀態下,社會以最低的成本進行生產,消費者從消費產品中獲得最大滿足,廠商獲得最大利潤,生產要素按各自在生產中的貢獻取得報酬。按帕累托最優標準,這種狀態是社會最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