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類考研試題(中國文學史+文學理論)
查看(1681) 回復(0) |
|
lyh2006
|
發表于 2010-12-02 00:48
樓主
2010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考研試題 中國文學史
第一部分:中國古代文學史(75分) 一、解釋下列詞語:(每題5分,共25分) 1、《古詩十九首》 2、宮體詩 3、詞“別是一家” 4、擬話本 5、桐城派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戰國策》寓言的特點。 2、簡述大歷詩風的特點。 三、論述題:(共30分) 魯迅評價《西游記》:“……又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保ā吨袊≌f史略》)結合作品,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第二部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75分)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升官圖》 2、《回春之曲》 3、《人·獸·鬼》 4、《在其香居茶館里》 五、簡答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在新文學的建設方面,胡適和周作人分別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2、簡述王蒙《春之聲》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六、論述題(25分) 請結合胡適、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穆旦等人的詩歌創作,簡要描述中國現代新詩發展歷程的基本軌跡。 2010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考研試題 文學理論與外國文學史(含比較文學) 文學理論部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5分) 1、因文生事 2、隱含的讀者 3、余味 4、夸示性消費 5、藝術自律 二、簡述題(共25分) 1、福斯特說:“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而“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傷心而死”則是情節。為什么?(10分) 2、“不平則鳴”的理論是誰提出來的?“不平”的含義究竟指什么?這一理論此前此后還有哪些相關說法?為什么說此理論與其相關說法構成了中國古典文論的一個優良傳統?(15分) 三、論述題(共25分) 結合新媒介給人帶來的沖擊,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試論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閱讀。 外國文學史部分 四、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5分) 1、《阿卡奈人》 2、“實驗小說” 3、“心靈辯證法” 4、能樂 5、《云史》 五、簡述題(每題10分,共30分) 1、怎樣理解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10分) 2、怎樣從“物哀”的角度解讀《源氏物語》?(10分) 3、簡述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發展歷程 (10分) 六、論述題(20分) 結合具體作品論述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成就 zz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