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查看(1410) 回復(0)
    香爾滾姐姐
    • 積分:4722
    • 注冊于:2014-05-23
    發表于 2014-10-19 13:56
    樓主
    引言:
    那個所謂“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試驗一度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現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許多討論: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滿足,那么要不要馬上滿足?


    某位知名女編劇在微博上講了自己拒絕給兒子買樂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掙錢自己買”。這條微博引發了持久的激烈辯論,在上千條評論里,有人問:“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100套樂高,但還會有如今玩玩具的快樂嗎?”


    我們為什么那么擔心孩子“被寵壞”?為什么會對滿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懼?為什么會對各種暗示“將來會成功”的訓練法趨之若鶩?為什么對“延遲滿足實驗”的誤讀會廣受歡迎?是不是因為它悄悄滿足了父母們內心的控制欲?


    你的答案是什么?
    孩子想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給他買?
    不少人認為“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目的是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這種觀點背后還有一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依據——延遲滿足。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延遲滿足的理論起源


    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32名成功參與了實驗的孩子中,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然而,18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早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負責著人類最高級的思考活動。
    于是人們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以至于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甚至添油加醋。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
    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的邏輯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么他在長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但是并沒有提到“如何讓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問題,更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為了更好地了解延遲滿足能力,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這些后續的研究結果,卻被倡導所謂“延遲滿足訓練”的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延伸研究1: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這一結論與最新的神經發育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延伸研究2:誰是控制者: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差異很大。
    1976年,米勒和蕾切爾(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組發表論文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么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那么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的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先天的本能情緒之一),進而干擾了自控能力。
    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于2012年發表了他們的成果:他們把實驗改為兩步,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即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更好的蠟筆”的承諾;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這個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雖然這一研究結果并不出人意料,因為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吻合,但是卻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思考:在孩子早年的模糊認識中,對他人的態度要么趨于“信任”,要么趨于“不信任”,那么我們希望他抱有怎樣的世界觀?什么樣的生活經歷,可以幫孩子形成“信任”?顯然,刻意的訓練只會破壞孩子對世界的信任
    延伸研究4: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斷。
    我們都會有一個常識性判斷:對于一名具體的孩子,眼前的這塊棉花糖越是珍貴(因為以前很難得到),那么他延遲滿足的時間就會越短。2011年,貝格雷和莎茨基(Begley, Sharon; Chatzky, Jean)小組對于另一課題的研究,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也就是說,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會把眼前的誘惑看得過重,因而也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相反,以前經常被訓練,經常無法輕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會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寶貴,一旦沒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馬上占有這一稀缺物品。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在場時,孩子顯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會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巧克力,并懇求旁人“不要告訴我媽媽”。
    那么,我們是否應該“隨時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要”?當然不是!這里討論的重點是:從小對孩子刻意進行延遲訓練,不僅誤解了理論,而且會誤傷孩子。
    為什么這個誤解會廣受歡迎?是不是因為,它悄悄滿足了我們內心的控制欲?


    提問:在棉花糖實驗中,有的孩子的自控力比別的孩子強,這背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之前的生活里他有足夠自主的機會,父母能夠充分接受并回應他的情感。


    糖果幾乎對所有的孩子都有誘惑力,但是它對每個孩子的誘惑力又不是等同的。讓我們來想想,糖果對哪種孩子更有誘惑力呢?是一直想吃糖果卻不能吃到的,還是想吃的時候就可以吃到的?更可能的答案是:那些一直想吃卻吃不到的孩子因為太想吃了,所以等不到另一顆糖果的到來,就急不可耐地把第一顆吃掉了;而那些想吃就可以吃到的孩子因為得到了足夠的滿足,所以此時糖果對他的誘惑力沒有那么高,這使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沖動,等到第二顆糖果的到來。


    在3歲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不僅糖果的問題如此,很多問題都如此,如果他有足夠自主的機會,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充分的回應,他的自控能力就會越強。


    提問:那么是否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滿足對孩子的自控能力發展至關重要?
    回答:的確如此,父母對寶寶情感的及時回應和滿足才是自控能力發展的關鍵。


    自控能力說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的能力。而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個過程中父母及時的回應和陪伴能幫助他學會自控。


    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及時回應,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試想,當你難過的時候,你男朋友的哪種回應最令你感到安心?是轉移你的注意力?是雖然也陪著你,但他也一臉忐忑不安。還是陪著你,但是他很鎮定,不覺得這不是天塌下來的事兒。顯然,第三種態度會令你感到更安全。


    孩子需要的陪伴也是這一種,你的這種態度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是他的憤怒、嫉妒還是害怕都是能被人接受的。這樣他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去否定它,而能夠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就為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了重要的鋪墊。


    父母的陪伴能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并逐漸學會自控。


    一些動物實驗表明:很多動物都有及時回應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老鼠會頻頻地舔舐剛剛出生不久的小鼠,而猴子會對小猴的需求有求必應:要抱就抱,要撓就撓,要玩就玩。這些情感上的安撫使得這些動物寶寶們的情感得到及時的滿足,情緒也比較平穩,成年以后的他們在鼠群或者猴群里才有更好的社會性。


    來到這個未知的世界,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挫折,當孩子受挫的時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身邊陪伴。孩子怕的不是挫折,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的孤獨。


    較小的孩子還不具備使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的能力,父母在身邊的陪伴能幫助他平復自己的情緒。這種平復情緒的過程就是孩子練習自己控制自己情緒的過程。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他會逐漸明白:這的確讓我很難過,但是沒關系,過一會就會好的。


    提問:不能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是否意味著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回答:沒有人的需求能夠得到100%的滿足,孩子也一樣。


    首先,從出生那天,父母家人的不同規則和相互適應就注定了不是孩子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此外,長大了他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規則。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在3歲以前,建議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這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適當限制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么困難。因為你知道你們之間的根基很深,偶爾限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或者有可能傷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讓他停下來。這時候孩子哭鬧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邊陪伴他就可以了。不必為此心存愧疚。


    要避免的是,打著自由的旗號,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放任自流,比如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也不加以限制。這種放任恰恰讓孩子喪失了童年最需要的互動。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目前中國有10元紙幣嗎?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 欧美 亚洲 有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精品无码A区一区二区|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av|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片|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V?出轨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码|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无码区国产区在线播放|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