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題回放——智力理論
查看(1614) 回復(0) |
|
香爾滾姐姐
|
發表于 2014-10-21 22:01
樓主
1 闡述評當代智力結構理論。(13年312綜合考了個題目當時同伴們都震驚了,因為它在彭聃齡的書中只是作為課后知識寫的。所以備考的同學們千萬不能錯過小的知識點。因為統考這么多年了,又不會重復出一模一樣的題,而且要跟進最新的心理學熱點。13年30分大題“什么是情緒智力,及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情緒智力對人的影響”)
答:智力究竟是由幾種因素構成的?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張單因素,有人主張二因素,也有人主張多因素,形成各種不同的智力結構理論。 • 1).單因素論 主張智力單因素論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種總的能力。例如,高爾頓、推孟等人都主張智力是單因素的,他們編制的量表只提供單一分數(智商),只測一種智力。 • 2.)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C. 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說,他將人類智力分為兩個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稱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動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稱S因素,是在某種特殊的智力活動中所必備的因素。二者相互聯系,完成任何作業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結合。G因素是智力結構的基礎和關鍵,各種智力測驗就是通過廣泛取樣而求出G因素的。 • 3).瑟斯頓的群因素論 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L. Thurstone)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智力結構的群因素論。他認為,智力包括七種彼此獨立的心理能力,即語詞理解(V)、語詞流暢(W)、推理能力(R)、計數能力(N)、機械記憶能力(M)、空間能力(S)和知覺速度(P)。 瑟斯頓為此設計了智力測驗來測量這七種因素,測驗結果與他原來認為各種智力因素之間彼此無關的設想相反,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正相關。 • 4).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 P. Gvilford)提出智力三維結構模型。他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的第一個維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動過程,包括認知、記憶、分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5個因素;第二個維度是內容,即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行為4個因素;第三個維度是產品,即智力活動的結果,包括單元、門類、關系、系統、轉換、蘊含6個因素。 把這3個變項組合起來,會得到4×5×6=120種不同的智力因素。 • 5).阜南的等級層次理論 20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阜南(P. E. Vernon)提出了智力層次的因素理論。他認為,智力是按等級層次組織起來的,最高層次是一般因素,相當于斯皮爾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語-教育能力和操作與機械能力兩個大因素群;第三層是小因素群,如言語-教育能力又可分為言語因素、數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當于斯皮爾曼的S因素。 • 6.)卡特爾的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R. B. Cattell)等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根據智力的不同功能,將智力劃分為兩種: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指人不依賴于文化和知識背景而對新事物學習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識整合力、思維的敏捷性等。晶體智力則是指人后天習得的能力,與文化知識、經驗的積累有關,如知識的廣度、判斷力等。 • 7).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當代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R. J. Sternberg)從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論。他認為智力理論可分為三個分理論:情境分理論,闡明智力與環境的關系;經驗分理論,闡述智力與個人經驗的關系;成分分理論,揭示智力活動的內在心理結構。 8.)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的提出者是霍華德•加德納教授(Howard Gardner ),1983年出版著作《智力的結構》 )。 • 邏輯數學智力 • 語言智力 • 空間智力 • 身體運動智力 • 社交智力 • 自知智力 • 自然智力 2 什么是情緒智力,及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情緒智力對人(如職場中的成功人士)的影響 情商(情緒情感智慧),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新罕布什爾大學)和彼得·薩洛維(耶魯大學)于1990年首先提出,但并沒有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關注,直至1995年,由時任《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與討論,因此,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被譽為“情商之父”。 概念引申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接受了薩洛維的觀點,認為情感智商包含五個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體驗,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 2.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即能調控自己; 3.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 4.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欲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5.處理人際關系,調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EQ與IQ 1.EQ是相對于IQ提出來的概念,相互獨立; 2.主要是指人在情緒認知、情緒管理、挫折耐受、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3.EQ與IQ相輔相成,互為影響; 4.EQ是一種能力,主要是后天習得,經人指導后可以大幅提升; 5.可以采用團隊動力方式來進行促進,且在實踐中取得重大成效。 情緒智力的培養 1、自我監控提高情緒知覺。當一些情緒由外界環境引起或伴隨著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信念而產生,自我監控就能夠加強這些情緒知覺。對每天情緒的變化做記錄,并分析是什么信念和活動導致情緒出現變化。 2、自我調節管理悲傷情緒。對于悲傷,要避免悲傷的情境,盡量關注困難情境中不使你感到悲傷的方面,果斷地挑戰悲傷;對于焦慮,挑戰威脅定向的想法且通過進入危險的情境鍛煉勇氣,利用應對策略降低焦慮;對于氣憤,回避引起氣憤的情境,盡量關注困難情境中不那么困擾的方面,果斷的要求激怒你的人減少煽動性,自我克制且鍛煉共情。 3、溝通。溝通技巧是與別人產生共鳴的基礎,理解他人說話的內容,為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建立基礎。在聽的時候,只聆聽不判斷,保留自己的觀點和情緒;總結你聽到的別人說話的內容,檢查你的總結是否正確;在說話的時候,決定你的要點,有邏輯地組織它們,清楚地表達出來,確定對方已經理解你了,不帶攻擊、責備或生氣的情緒陳述你的觀點,必要時重復一遍。 4、問題解決。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不僅需要用溝通技巧來實現相互的理解和移情,而且更需要用問題解決的技能來發展和實現有效的合作行動。在實際生活情境里,要把一些大的、模糊的問題分解成很多小的、具體的問題;根據可解決的條件定義這些問題;對事不對人;設想有可能解決的辦法;當所有的解決方法都想到以后,檢查每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選擇最終的解決方法,執行這種方法;回顧計劃完成的效果。 5、培養自己的情緒感受性。在生活、工作過程中,學習更多產生在特定情境、經驗上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體驗,以便提高識別和管理自己與別人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可以認識和管理的,我們的情緒不管有多少類型,也不管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它都要通過面部表情、言語表情和肢體表情表達出來,進而影響我們的心理、生理及生活本身。提高情緒識別和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養我們的情緒知覺,讓情緒成為我們自我實現和身心健康的積極力量。 局限性 情感智商概念和理論的提出有其積極的作用。應該看到,智力問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情感智商概念從情緒情感過程分析智力的本質,為人們最終發現或接近智力的本質,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點和分析途徑。它從一個新的角度為智力理論的變革提供了理論基礎。該理論在分析情感智力時,突出了對情緒的監控、管理和調節活動在智力活動中的作用;在闡述人際關系時溶入大量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觀點,有利于兒童的情感發展和情感教育。它開始涉及社會文化因素對智力的影響,超出了傳統智力理論的范疇,也超出了以認知過程分析的智力理論的范疇,極大地豐富了智力的內涵。然而,我們在接受這一新觀點時,有必要清楚地看到它的局限性,對情感智商的概念和理念應有一個正確的看法。 其局限性包括:概念并不精確、基石并不扎實、核心的超情緒、實證內容少。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