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心理學考研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
查看(931) 回復(0) |
|
smallbs
|
發表于 2010-09-14 21:00
樓主
一、填空題
1.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種靈魂分別是(1) ____ (2) ____ (3) ____ 。 2.行為主義心理學把“學習”定義為經過練習產生的____變化。 3.在斯金納操作條件反應中,“強化”指 。 4.奧蘇伯爾把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稱為 ____ 。 5.費茨和波斯納將動作技能的學習分為 、 、 三個階段。 二、選擇題 1.“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所說的是 。 (1)縱向遷移;(2)側向遷移;(3)特殊遷移;(4)學會學習。 2.一位普通上海市民花上1000多元購票看足球賽。記者問他:“花這么多錢值不值得?”他說:“值得。”從行為的動機理論看,其行為宜用 理論解釋。 (1)驅力說;(2)強化說;(3)觀念沖突論;(4)高層次需要說。 3.兩名IQ相似的學生以同樣優秀的成績考上了某大學。但進大學以后,甲生成績保持優秀,而乙生成績多門不及格,在留級線上掙扎。有效學習的內部因素分析,導致兩名學生成績顯著差異的最可能原因是 。(1)學習方法;(2)學習動機;(3)學習習慣;(4)動機與方法的結合。 4.外語課教完后,教師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尤其是語音的標準和連貫。此種檢查主要測驗的學習結果是 。(1)言語信息;(2)發音方法;(3)動作技能;(4)語言辨別技能。 5.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教學目標是傳遞“言語信息”,在有現成的文字教材條件下,對中學生而言,最適當的方法是 。(1)自學;(2)講授法; (3)指導發現法; (4)聽說法。 6.如果教學目標是程序性知識,在有現成的文字教材條件下,對中學生而言,最適當的教學方法是 。(1)自學;(2)講授法;(3)指導發現法;(4)精講加變式練習。 三、名詞解釋 1.縱向遷移 2.歸因論 3.生成學習理論 4.終結性評價 5.教學設計 四、簡答題 1.簡述學習的試誤說與頓悟說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2試比較遷移的產生式理論與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說的異同。 3.請分析同質分班的利與弊。 4.指出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中使用“懲罰”的確切含義以及如何正確和適當地使用這一手段。 5.有人說知識的測量比較容易,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么?從廣義的知識觀來看,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營養的靈魂,感覺的靈魂,人類的靈魂 2.行為的 3.在適當反應之后呈現強化物 4.起固定作用的觀念 5.認知階段,聯系形成階段,自動化階段 二、選擇題 1.(2) 2.(4) 3.(4) 4.⑶ 5.⑴ 6.⑷。 三、名詞解釋 1.縱向遷移:加涅區分的一種遷移類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產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運用。 2.歸因論:維納提出的一種動機理論,個體對其行為原因的看法會影響其進一步行動的動機。維納提出了三個歸因的維度:(1)內外維度。據此可把導致成敗的原因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即個人自身的原因,如個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個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務難度、運氣等。(2)穩定性維度。據此可以把內部和外部原因再分為穩定的原因和不穩定的原因。(3)可控制維度。根據穩定和不穩定的原因還可再細分為個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個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3.生成學習理論:維特羅克運用學習的信息加工觀和認知建構觀指導學科學習與教學的研究,經過長期理論與應用研究而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所謂的生成學習包括四個主要成分,即生成、動機、注意和先前的知識經驗。生成指形成新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新知識與已有經驗之間的聯系。動機指積極生成這兩種聯系的愿望,并且把生成聯系的成效歸因于自己努力的程度。注意是指引生成過程的方向的因素,它使生成過程指向有關的課文、相關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先前的知識經驗包括已有的概念、反省認知、抽象知識和具體經驗。此外,維特羅克還開發了一系列生成技術,生成學習的進行。 4.終結性評價:教學設計的環節之一,是在對教學進行修正與補救之后,對教學效果進行的最終評價。 5.教學設計:在實施教學之前,依據學習論和教學論原理系統計劃教學的各種環節,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最優環境的準備過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設計一般是由專業設計人員進行的,包括目標設置、教材開發、測量評價、工具開發和教學策略的開發等。狹義的教學設計指教師進行的課堂教學設計。 四、簡答題 1.簡述學習的試誤說與頓悟說各自合理和欠缺的方面。 答:試誤說適用于解釋機械學習,即問題解決者不具備相關的原有知識情況下的解決方式。頓悟說適用于解釋理解性的問題,問題解決者具備解決問題的相關經驗。這兩種理論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現象的解釋,二者其實是統一的(見遷移的學習定勢說)。他們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將其理論解釋泛化成普遍適用的理論。 2試比較遷移的產生式理論與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說的異同。 同:都強調共同成分在遷移中的作用。異:桑代克的共同要素是外部的刺激與外部的反應的聯結,產生式理論中的條件和行動是頭腦中的成分。 3.請分析同質分班的利與弊。 利:可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便于以統一進度和方法教學。弊:(1)學生的年齡越大,能力就越分化,按IQ分班不能解決學生能力分化的差異問題,按IQ分班只在低年級可行;(2)容易使程度高的學生驕傲自滿,使程度低的學生受到歧視。(3)忽視影響學習的其他因素,如動機,學習方法等。 4.指出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中使用“懲罰”的確切含義以及如何正確和適當地使用這一手段。 答:懲罰是指施加給學生討厭的刺激(如隔離)或移去學生喜歡的刺激(如自由活動時間)。懲罰要有針對性,即針對學生的具體明確的行為,此外懲罰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特點,使教師認為的懲罰在學生看來也是懲罰。 5.有人說知識的測量比較容易,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么?從廣義的知識觀來看,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測量知識時要求學生表現的行為是說出,寫出,這些行為可以直接觀察到,易于測量。能力習得后的行為,往往不易觀察到,尤其是比較高級的策略,其習得的行為標準是學習者在學習、記憶、思維或解決問題過程中實際應用了認知策略并提高了學習、思維或解決問題的效率。然而學習、記憶、思維或解決問題過程是內潛的,不能直接觀察,所以其測量比一般智慧技能和言語信息的測量困難。知識易測,能力難測的依據是知識能力習得后的行為標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如果能力主要指策略性知識,那么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