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考研資料-普通心理學
    查看(986) 回復(2)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
    發表于
    樓主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一)構造主義學派
    奠基人  馮特(W.Wundt,1832-1920),著名的代表人物為鐵欽納(E.B.Titchen-er,1867-1927)。        
        構造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意識經驗。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像和精神狀態三種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構造主義強調內省的方法,
    (二)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
      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安吉爾(Jemus,Angall,1869-1949)。
      心理學的目的是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而不應該像結構主義那樣,只求分析意識之元素。
    (三)行為主義(behaviorism)
      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ohn B.wation,1878-1958),于1913年創立。反對將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主張研究可觀察的行為。
    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環境中培養他們,不論他們的前輩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情況如何,我保證翻其中任何一個人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盜賊!
    1、激進的行為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
    ——華生(John B.wation,1878-1958
    2、新行為主義(Neo-  behaviorism)
       ——斯金納(B.Skinner 1904-1990)
    3、認知-行為主義(cognitive behaviorism)
        ——托爾曼(E.C.Tolman,1886-1959)
    (四)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由德國心理學家魏特海默(Max.Wertheimer,1880-1943)于191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所創立。
      反對結構主義的心理元素觀,后又反對行為主義的集多個反應而成整體行為的觀念。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理論
    (phychoanalysis)
      由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于1896年創立,是現代心理學中影最大的理論之一,也是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
    1、人格動力論(personality dynamics):人格的一切社會性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些動機、本能等,提出了潛意識、生本能、死本能等概念。
    2、人格結構觀(personality structure)
    人格的結構: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無意識部分
    自我(ego):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則-- 自我和超我是意識部分,控制系統
    3、人格發展觀(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以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性征期以及認同、戀母情結等概念解釋個體心理發展的歷程。
    4、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自由聯想
       釋夢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羅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人本主義心理學批評精神分析為傷殘心理學,因為其是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現象為基礎的,批評行為主義是幼稚的心理學,因為其是以動物與兒童心理現象為基礎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大特征:
    1、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去研究人性。
    2、沖淡了心理學純科學的色彩,這是心理學近年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七)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興起于50、60年代
      又稱信息加工心理學
      將人與計算機進行類比,把人看成一個信息處理器,研究信息的輸入、轉換、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主要研究方法:反應時記錄法、口述記錄法(內。、計算機模擬。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
    發表于
    沙發
    感覺概述
    一、什么是感覺
    (一)定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
         理解概念時注意兩個方面:
        1  強調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
        2  個別屬性
    (二)感覺的意義
        1 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
        2 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介紹“感覺剝奪"實驗
        3 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
    (三)感覺的分類
        根據刺激物的性質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質,可以將感覺區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外部感覺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感覺等。其中視覺、聽覺、嗅覺接受遠距離的刺激,又叫距離感覺。
        內部感覺接受機體內部的刺激(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如運動覺、平衡覺、內臟感覺等。
    二、感覺的編碼
    編碼是指將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或者將一種符號系統轉化為另一種符號系統。例如:我們熟悉的電報碼就是一種編碼。
    感覺編碼  我們的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的編碼。
    感覺編碼的理論
      感覺編碼發生在神經系統不同的水平上。近年來形成了兩種有代表性的理論。
    一種叫特異化理論;一種叫模式理論。
        特異化理論主張,不同性質的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元來傳遞信息的。  
        模式理論或模塊理論認為,編碼是由整組神經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三、感覺測量
      感覺閾限:剛剛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或差異量
      感受性:衡量感覺能力大小的指標
    (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
       人的感官覺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 ;
        絕對感受性可以用絕對感覺閾限來衡量。兩者在數值上成反比的關系,用公式表示為:  E=1/R
        這里,E代表絕對感受性,R代表絕對感覺閾限。
    (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差別閾限或最小可覺差。
        對最小差異量的感覺能力,叫差別感受性。
        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在數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別閾限越少,差別感受性就越大;差別閾限越大,差別感受性就越小。
    韋伯定律:
      1834年,德國生理學家韋伯(Weber)曾系統研究了觸覺的差別閾限。
        韋伯定律:差別閾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個常數,用公式來表示:K=ΔI/I     其中I為標準刺激的強度或原刺激量,ΔI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即差別感覺閾限。K為一個常數稱為韋伯分數。
    (三)刺激強度與感覺大小的關系
    1.對數定律
        1860年德國物理學家費希納提出。他假定最小可覺差在主觀上都相等。
      對數定律:感覺大小和刺激強度之間是一種對數關系,數學關系式:P=KlogI
        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覺量。
        圖3-2(a)說明了刺激的物理量與由它引起的感覺量的關系。當物理量迅速上升時,感覺量是逐步變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對數值,那么它和感覺量的關系可以表示為一條直線,如圖3-2(b)。
      意義:費希納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覺大小的一個量表,對許多實踐部門有重要意義。
      不足:他假定所有最少可覺差在主觀上相等,已經為事實所否定。費希納定律以韋伯定律作基礎,因此,費希納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強度的刺激時才適用。
    2.乘方定律(冪定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文斯提出。
      觀點:它認為,心理量并不隨刺激量的對數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數(或冪函數)。即知覺到的大小是與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P=KIn
        在1)小范圍刺激、2)接近絕對閾限的刺激和3)標準刺激較大時,乘方函數的斜度容易變陡峭。
    分享到: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
    發表于
    3樓
    感覺概述
    一、什么是感覺
    (一)定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
         理解概念時注意兩個方面:
        1  強調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
        2  個別屬性
    (二)感覺的意義
        1 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
        2 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介紹“感覺剝奪"實驗
        3 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
    (三)感覺的分類
        根據刺激物的性質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質,可以將感覺區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外部感覺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感覺等。其中視覺、聽覺、嗅覺接受遠距離的刺激,又叫距離感覺。
        內部感覺接受機體內部的刺激(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如運動覺、平衡覺、內臟感覺等。
    二、感覺的編碼
    編碼是指將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或者將一種符號系統轉化為另一種符號系統。例如:我們熟悉的電報碼就是一種編碼。
    感覺編碼  我們的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的編碼。
    感覺編碼的理論
      感覺編碼發生在神經系統不同的水平上。近年來形成了兩種有代表性的理論。
    一種叫特異化理論;一種叫模式理論。
        特異化理論主張,不同性質的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元來傳遞信息的。  
        模式理論或模塊理論認為,編碼是由整組神經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三、感覺測量
      感覺閾限:剛剛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或差異量
      感受性:衡量感覺能力大小的指標
    (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
       人的感官覺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 ;
        絕對感受性可以用絕對感覺閾限來衡量。兩者在數值上成反比的關系,用公式表示為:  E=1/R
        這里,E代表絕對感受性,R代表絕對感覺閾限。
    (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差別閾限或最小可覺差。
        對最小差異量的感覺能力,叫差別感受性。
        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在數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別閾限越少,差別感受性就越大;差別閾限越大,差別感受性就越小。
    韋伯定律:
      1834年,德國生理學家韋伯(Weber)曾系統研究了觸覺的差別閾限。
        韋伯定律:差別閾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個常數,用公式來表示:K=ΔI/I     其中I為標準刺激的強度或原刺激量,ΔI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即差別感覺閾限。K為一個常數稱為韋伯分數。
    (三)刺激強度與感覺大小的關系
    1.對數定律
        1860年德國物理學家費希納提出。他假定最小可覺差在主觀上都相等。
      對數定律:感覺大小和刺激強度之間是一種對數關系,數學關系式:P=KlogI
        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覺量。
        圖3-2(a)說明了刺激的物理量與由它引起的感覺量的關系。當物理量迅速上升時,感覺量是逐步變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對數值,那么它和感覺量的關系可以表示為一條直線,如圖3-2(b)。
      意義:費希納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覺大小的一個量表,對許多實踐部門有重要意義。
      不足:他假定所有最少可覺差在主觀上相等,已經為事實所否定。費希納定律以韋伯定律作基礎,因此,費希納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強度的刺激時才適用。
    2.乘方定律(冪定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文斯提出。
      觀點:它認為,心理量并不隨刺激量的對數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數(或冪函數)。即知覺到的大小是與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P=KIn
        在1)小范圍刺激、2)接近絕對閾限的刺激和3)標準刺激較大時,乘方函數的斜度容易變陡峭。
    分享到: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
    發表于
    4樓
    感覺概述
    一、什么是感覺
    (一)定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
         理解概念時注意兩個方面:
        1  強調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
        2  個別屬性
    (二)感覺的意義
        1 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
        2 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介紹“感覺剝奪"實驗
        3 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
    (三)感覺的分類
        根據刺激物的性質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質,可以將感覺區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外部感覺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感覺等。其中視覺、聽覺、嗅覺接受遠距離的刺激,又叫距離感覺。
        內部感覺接受機體內部的刺激(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如運動覺、平衡覺、內臟感覺等。
    二、感覺的編碼
    編碼是指將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或者將一種符號系統轉化為另一種符號系統。例如:我們熟悉的電報碼就是一種編碼。
    感覺編碼  我們的神經系統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輸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學能量。這些能量必須經過感官的換能作用,轉化為神經系統能夠接受的神經能或神經沖動。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的編碼。
    感覺編碼的理論
      感覺編碼發生在神經系統不同的水平上。近年來形成了兩種有代表性的理論。
    一種叫特異化理論;一種叫模式理論。
        特異化理論主張,不同性質的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元來傳遞信息的。  
        模式理論或模塊理論認為,編碼是由整組神經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三、感覺測量
      感覺閾限:剛剛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或差異量
      感受性:衡量感覺能力大小的指標
    (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
       人的感官覺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 ;
        絕對感受性可以用絕對感覺閾限來衡量。兩者在數值上成反比的關系,用公式表示為:  E=1/R
        這里,E代表絕對感受性,R代表絕對感覺閾限。
    (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差別閾限或最小可覺差。
        對最小差異量的感覺能力,叫差別感受性。
        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在數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別閾限越少,差別感受性就越大;差別閾限越大,差別感受性就越小。
    韋伯定律:
      1834年,德國生理學家韋伯(Weber)曾系統研究了觸覺的差別閾限。
        韋伯定律:差別閾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個常數,用公式來表示:K=ΔI/I     其中I為標準刺激的強度或原刺激量,ΔI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即差別感覺閾限。K為一個常數稱為韋伯分數。
    (三)刺激強度與感覺大小的關系
    1.對數定律
        1860年德國物理學家費希納提出。他假定最小可覺差在主觀上都相等。
      對數定律:感覺大小和刺激強度之間是一種對數關系,數學關系式:P=KlogI
        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覺量。
        圖3-2(a)說明了刺激的物理量與由它引起的感覺量的關系。當物理量迅速上升時,感覺量是逐步變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對數值,那么它和感覺量的關系可以表示為一條直線,如圖3-2(b)。
      意義:費希納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覺大小的一個量表,對許多實踐部門有重要意義。
      不足:他假定所有最少可覺差在主觀上相等,已經為事實所否定。費希納定律以韋伯定律作基礎,因此,費希納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強度的刺激時才適用。
    2.乘方定律(冪定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文斯提出。
      觀點:它認為,心理量并不隨刺激量的對數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數(或冪函數)。即知覺到的大小是與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P=KIn
        在1)小范圍刺激、2)接近絕對閾限的刺激和3)標準刺激較大時,乘方函數的斜度容易變陡峭。
    分享到: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
    發表于
    5樓
    基本聽覺現象
    (一)音調
        1.什么叫音調:音調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的聽覺特性。聲波頻率不同,我們聽到的音調高低也不同。
      音調和聲音頻率的變化不完全對應。
    2.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1)頻率理論
        是1886年由物理學家羅·費爾得提出來的。
        觀點:內耳的基底膜的振動頻率與聲音的頻率相同,從而決定了神經沖動的發放的頻率。
        不足:頻率理論難以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運動。
    2)共鳴理論
            赫爾姆霍茨提出。
            觀點: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聲音刺激的頻率高,短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聲音刺激的頻率低,長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      
        共鳴理論主要根據基底膜的橫纖維具有不同的長短,因而能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發生共鳴。但人們以后發現,這種根據并不充分。
            首先,基底膜的纖維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其次,聽到的頻率范圍為16-2萬Hz, 高低頻率之比為1000:1,基底膜長短纖維之比為10:1,因此,基底膜的長短纖維不可能辨別出那么多音高的變化。

    3)行波理論
         觀點:貝克亞西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運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隨著外來聲音頻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聲音頻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蝸底(即鐙骨處)。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
         貝克亞西認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蓋膜就越彎向那個區域的毛細胞,因而使有關的神經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組神經元,發出了聲音頻率的信息。
         不足:行波理論正確描述了500Hz以上的聲音引起的基底膜的運動。但難以解釋500Hz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有人認為,聲音頻率低于500Hz,頻率理論是對的;聲音頻率高于500Hz,位置理論是正確的。
    4)神經齊射理論
      當聲音頻率低于400Hz以下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對應的。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個別纖維具有較低的發放頻率,它們聯合“齊射”,就可反應頻率較高的聲音。韋弗爾指出,用齊射原則可以對5000Hz以下的聲音進行頻率分析。聲音頻率超過5000赫茲,位置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基礎。
    分享到: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
    發表于
    6樓
    基本聽覺現象
    (一)音調
        1.什么叫音調:音調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的聽覺特性。聲波頻率不同,我們聽到的音調高低也不同。
      音調和聲音頻率的變化不完全對應。
    2.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1)頻率理論
        是1886年由物理學家羅·費爾得提出來的。
        觀點:內耳的基底膜的振動頻率與聲音的頻率相同,從而決定了神經沖動的發放的頻率。
        不足:頻率理論難以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運動。
    2)共鳴理論
            赫爾姆霍茨提出。
            觀點: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聲音刺激的頻率高,短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聲音刺激的頻率低,長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      
        共鳴理論主要根據基底膜的橫纖維具有不同的長短,因而能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發生共鳴。但人們以后發現,這種根據并不充分。
            首先,基底膜的纖維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其次,聽到的頻率范圍為16-2萬Hz, 高低頻率之比為1000:1,基底膜長短纖維之比為10:1,因此,基底膜的長短纖維不可能辨別出那么多音高的變化。

    3)行波理論
         觀點:貝克亞西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運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隨著外來聲音頻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聲音頻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蝸底(即鐙骨處)。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
         貝克亞西認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蓋膜就越彎向那個區域的毛細胞,因而使有關的神經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組神經元,發出了聲音頻率的信息。
         不足:行波理論正確描述了500Hz以上的聲音引起的基底膜的運動。但難以解釋500Hz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有人認為,聲音頻率低于500Hz,頻率理論是對的;聲音頻率高于500Hz,位置理論是正確的。
    4)神經齊射理論
      當聲音頻率低于400Hz以下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對應的。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個別纖維具有較低的發放頻率,它們聯合“齊射”,就可反應頻率較高的聲音。韋弗爾指出,用齊射原則可以對5000Hz以下的聲音進行頻率分析。聲音頻率超過5000赫茲,位置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基礎。
    分享到: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
    發表于
    7樓
    基本聽覺現象
    (一)音調
        1.什么叫音調:音調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的聽覺特性。聲波頻率不同,我們聽到的音調高低也不同。
      音調和聲音頻率的變化不完全對應。
    2.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1)頻率理論
        是1886年由物理學家羅·費爾得提出來的。
        觀點:內耳的基底膜的振動頻率與聲音的頻率相同,從而決定了神經沖動的發放的頻率。
        不足:頻率理論難以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運動。
    2)共鳴理論
            赫爾姆霍茨提出。
            觀點: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聲音刺激的頻率高,短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聲音刺激的頻率低,長纖維發生共鳴,作出反應。      
        共鳴理論主要根據基底膜的橫纖維具有不同的長短,因而能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發生共鳴。但人們以后發現,這種根據并不充分。
            首先,基底膜的纖維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其次,聽到的頻率范圍為16-2萬Hz, 高低頻率之比為1000:1,基底膜長短纖維之比為10:1,因此,基底膜的長短纖維不可能辨別出那么多音高的變化。

    3)行波理論
         觀點:貝克亞西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運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隨著外來聲音頻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聲音頻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蝸底(即鐙骨處)。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
         貝克亞西認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蓋膜就越彎向那個區域的毛細胞,因而使有關的神經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組神經元,發出了聲音頻率的信息。
         不足:行波理論正確描述了500Hz以上的聲音引起的基底膜的運動。但難以解釋500Hz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有人認為,聲音頻率低于500Hz,頻率理論是對的;聲音頻率高于500Hz,位置理論是正確的。
    4)神經齊射理論
      當聲音頻率低于400Hz以下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對應的。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個別纖維具有較低的發放頻率,它們聯合“齊射”,就可反應頻率較高的聲音。韋弗爾指出,用齊射原則可以對5000Hz以下的聲音進行頻率分析。聲音頻率超過5000赫茲,位置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基礎。
    分享到: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目前中國紙質人民幣最大的面值是多少?(答案為數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日韩欧美群交P片內射中文| 影院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猛| 香蕉伊蕉伊中文视频在线|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日本乱人伦中文字幕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内射无码午夜多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国产 日韩 中文字幕 制服|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中文字幕视频、最近更新| 少妇无码?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911国产免费无码专区|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YY111111少妇无码理论片|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最近完整中文字幕2019电影|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