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校考研是否會遭遇不公平?有何建議
查看(1156)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10-18 21:32
樓主
Robin老師:您好,我是開復論壇《希望泉》雜志的專題編輯Anne ,我們正在做一期關于考研方面的專題,也許我要問的問題并不是個人的困惑,但是也代表了廣大考研同學的心聲吧。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我知道Robin老師平時非常忙,希望你有時間能否看看我們的問題,如果可以的話,說說你自己的看法吧,謝謝了!現在大家都認為跨校會遭遇不公平,一方面是在改專業試卷的時候,另一方面是復試的時候。現在很多學校復試分數的比例在加大,是否會加劇不公平。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覺得現在學校是如何選拔人的。想跨校考的同學你能否給提出一些建議呢? 期待您的答復! 開復志愿者Anne
回復:我覺得跨校考研會遭遇不公平,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的研究生錄取制度還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處,目前的改變在于增加導師的權限和錄取的靈活性,避免死讀書而不適合研究工作的學生混進研究生院。這種本意是好的,是有進步性的,但是一種改革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也可能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果,比如監督機制在哪里,學生遭遇了不公平去哪里投訴?從導師那一面說,如果招到了不好的學生,應該對他本身的聲譽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就是導師如果腐敗,應當有嚴重的問責機制,也會相應地遭到嚴重的懲罰,甚至被除名。但是,在中國這方面的制度建設相當落后,又有行政權力部門的個別人可能對錄取施壓。歸根結底就是沒有用法規治理的制度,用權力進行人治的色彩太嚴重。這里說的是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見過一些例子,比如導師答應本校的學生(這個學生也許只是乖巧,并不是學術突出)只要政治和英語考到線上,就一定會錄取。這還算是不太嚴重的腐敗,甚至被不少本校的學生司空見慣,視為正常,其實對于外校的學生已經是一種非常大的不公平。研究生招生信息上寫著的錄取名額,尤其是比較少的一兩個錄取名額,可能已經被內定好了,這種情況下,外校學生并不知情,就可能會造成外校考生的痛苦。另外,對于非名校學生考名校,非本專業的跨專業考研,大專學歷考生等,都可能遭到隱性的歧視。但是,也不必過于擔心,正常錄取肯定會有的,只要你能很好地考出自己的成績。除此之外,我有如下的建議:第一,立志考研的人一定要非常清楚自我定位。很多人是為逃避就業壓力而考研,這對進入非學術、非高技術類的職業而言,并不一定更有競爭力,反而可能使你喪失專業經驗積累的寶貴機會。很多種應用型研究生,以MBA為例,有實際的經驗再去進修是更好的選擇。第二,如果想要考研,要通過模考等方式,看一下自己的程度,有準確的學校定位,切忌目標過高,淪為長期考研不得志者。第三,一定要在大學期間去目標學校考察一番,爭取可以跟導師聯絡,很多導師會很直接,告訴你他已經沒有名額了。即使不見導師也要跟目標學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聯絡一下,多方打探信息。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假如沒有旅費,就從伙食費中省下來,或者兼職賺點錢。切忌把考研看作是第二次高考,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隨機填報志愿。第四,想考研的同學一定要對專業有研究,有見解,爭取在校內外參加一些專業研討會。有些人筆試名列前茅,面試被淘汰,他們以為遭遇了不公平,其實就是自身的表現糟糕。死讀書而沒有見解或者表達不出來的人,可能就是不適合做研究生的。而且你沒有這樣的專業能力,即使與導師聯系,也不會受到青睞。第五,可以嘗試大膽地進行自我推薦。比如我在讀書時有位同學考北大英語失利,他直接給專業內另一個大學的某位名家寫信,(前提是你讀過他的論著,對他的方向感興趣)。名家給他回信說,你的見解不一定對,但你很會思考,很有學術熱情,我決定錄用你。總結起來,我的建議無非是兩點:第一,要預先進入研究。研究生主要不是照書本學習,而是做研究,本科死學習的人沒有出路,體現不出研究潛質;第二,要主動出擊去聯絡,獲取信息。做到這兩點,具有這樣的意識和素質的人,即使某些特定學校不要你,你也會有廣闊出路。選擇別的學校,留學或找工作,這些基本的意識和素質都是制勝的基礎。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