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人際關系原則
查看(4707)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6-06-24 16:13
樓主
人際關系系指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的社會關系,屬于社會學的范疇。中文常指除親屬關系以外的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雇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系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系均有極大的影響,更多心理學考研干貨可以關注微信號xinlikaoyan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主要是依據一下四個原則 1、交互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和喜歡我們的人交往,而疏遠首先疏遠我們的人,如果你想和誰建立個良好的關系,方法很簡單,只要你逢人就多說這個人的好話就行了,不用你主動那個人就會自然對你有好感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個合理恰當的解釋,這樣才能維護內心的平衡。 2、功利原則 因為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一種社會交換,我們和一個人交往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感覺對自己有用我們才交往,可能我們感覺不到,有些交往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也有些是為了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我們常說的“多個朋友多條路”就是人際交往功利原則的現實體現。社會交換還包括著增值交換和減值交換,和哪些重情輕物的哪些人交往就是增值交換,相反,和哪些重物輕情的人交往就屬于減值交換。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所謂的自我價值保護就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價值傾向。為了保護自我價值我們常采取自我阻抑策略,即個人對未來可能到來的失敗制造保護性的借口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保護和促進自我勝任的概念。自我阻抑又不同于精神分析的合理化概念,合理化主要是在事情發生后來為自己找一些自我保護的借口,來使事情的結果合理化。對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大致有四種:一直持肯定的態度,一直持否定的態度,從肯定態度逐漸轉向否定態度,從否定態度逐漸轉向肯定態度。面對這四種評價我們的反映通常也是不同的,對我們從肯定態度逐漸轉向否定態度的人的人際吸引力最大,我們和這樣的人的交往的頻率也是最高的,而對我們從否定態度逐漸轉向肯定態度的人的人際吸引力最小,我們和這樣的人的交往的頻率最低,這個規律也叫“不詳的阿龍森定律”。 4、情景控制原則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景控制的需要,在與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在尋求這平等和自由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