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中國法制史、南京臨時政府知識點
查看(967)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09-05 12:34
樓主
南京臨時政府
(一)、名詞解釋。 1、《中華民國憲法》: 1922年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權,曹錕為達到當上總統的目的與國會議員之間達成丑惡交易,在“天壇憲法”的基礎上僅用一周時間便制定完成的憲法,稱為《中華民國憲法》。共13章141條。是中國近代史上首部頒行的憲法。 (三)、論述題。 1、論述北京政府的制憲活動。 北京政府的制憲活動及主要的憲法文件的制定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是《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流產階段。袁世凱于1912年制定《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組成國會并組織起草憲法草案,史稱《天壇草案》。后為了限制袁世凱當上大總統的權力,國會于1913年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共11章。但由于袁世凱的破壞,國會解散,《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未及公布便成了廢紙。 二是袁世凱的《中華民國約法》的出臺。袁世凱組織了“中央政治會議”作為立法機關,后又組織了“約法會議”這個機構,修改《臨時約法》。制定出了《中華民國約法》。時稱“袁記約法”。共11章61條。這部約法對人民的權利和自由附加了種種限制條件,但卻為袁世凱實行獨裁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是曹錕的《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 1922年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權,曹錕為達到當上總統的目的與國會議員之間達成丑惡交易,在“天壇憲法”的基礎上僅用一周時間便制定完成的憲法,稱為《中華民國憲法》。共13章141條。是中國近代史上首部頒行的憲法。其特點是,以資產階級共和國粉飾軍閥獨裁,以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掩蓋獨裁統治。 北京政府的制憲活動,是對《臨時約法》的背叛,孫中山針對袁世凱廢棄《臨時約法》,發動了“二次革命”;針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發動了護法戰爭。“賄選憲法”出臺后,也遭到了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反對。不到一年,曹錕政權垮臺,該憲法也成歷史遺物。 2、論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特點、歷史意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南京政府于912年公布的一部帶有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性文件。共7章,56條。規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權利義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帶有民主共和性質的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 其主要內容:一是《臨時約法》以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學說為指導思想。使民權主義確立的政治方案和原則通過法律的形式進一步集體化;二是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制度。三是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原則;四是體現了資產階級憲法中民主自由原則,規定了人民享有的多項自由和權利;五是確認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 其特點;《臨時約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從各方面設定條款,對袁世凱加以限制和防范。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國家政權體制問題上,該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以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二是在權力關系問題上,擴大了參議院的權力以抗衡袁世凱;三是在程序性條款上,規定了特別修改程序以制約袁世凱。 其歷史意義:它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徹底否定了中國數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和資產階級民族自由原則,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了“民主”、“共和”的形象。它所反映的資產階級的愿望和意志,在當時,是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要求。 十一、概述部分 1、論述中華法系起源、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中華法系是指以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為母體,在東南亞早期封建國家之間形成的一個影響廣泛的法系。中華法系的母法就是經千年積累而成的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華法系的子法系統,主要有封建時期的日本、朝鮮、越南等仿效中國古代法而建立起來的法律體系。 在中國,按最保守的說法,中國法起源于4000多年前。按80年代考古發現的資料可以證明,中國法起源于6000多年前。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