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所大學法學院院長暢談法學教育
查看(862)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10-22 09:38
樓主
本報訊 記者林楠特10月3日,“第二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人士就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養法律人才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文顯說,在探索法學基本教育與特色教育、拓展教育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中國還形成了以法學學士、碩士、博士教育為主體,法律碩士教育為補充的高等法學教育體系,以及普通高校的法律素質教育與專門學校的法律職業教育銜接、統一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互動的就業機制。 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認為,過去曾討論中國法學教育到底是走一條學術型道路還是職業型道路的問題,現在大家的共識終于形成了,那就是向職業化方向發展。這個大趨勢并不排除保留或者說由其自己形成以學術為主并以思想創新為追求的學術型法學院的存在,也不排除以培養司法實務人才為主導目標的職業型法學院。 以學術為主的法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一定全部從事學術活動,更多的還是以從事法律實務為選擇。總體來說,職業化是當下我們的法學教育面向未來的一大趨勢。法學教育職業化的目的,在于培育一個具有共同法律信仰、職業倫理、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的法律職業共同體,以發揮其特有的功能。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說,法學教育國際化并非法學教育西方化。我們并不否認法學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但重視不等于盲目跟從,而應該理性地思考究竟怎樣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與“國際接軌”,民族化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民族特色”。 真正意義上的法學教育國際化是指在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中,要以本國國情和民族特性為基點,以促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為目標,對外來文化進行精心地鑒別、選擇和改造,使其與本土文化的優良因素相交融,形成既有時代特點又有本國特色的高等法學教育理論和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認為,國際化是推動法學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法學教育必須要考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法學的需求,使法學院培養的法律人才具有成熟的“全球化意識”,要適應未來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韓大元在談到未來中國的法學教育時說:“進入21世紀,國家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法治力量的競爭,法治力量的競爭又體現在法律人才的競爭,而法律人才的競爭又體現為法律人才國際化的程度。因此,中國法學教育下一輪的改革應當主要圍繞人文化、精英化、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目標展開! 針對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吳漢東認為,當前法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法學院畢業生”并不等同于就業市場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對此,他建議應從三個方面著手,加快實現由法科畢業生向法律人才轉變的進程:正確定位和區分培養目標,滿足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打造多樣化的特色方案,各高校只有結合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實施差異化的培養方案,才能真正打造出能夠契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差別”;加強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唯一的全球性的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也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性的法學專家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于2000年創辦。2000年12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了首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 第二屆論壇于10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開,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多所享有世界聲譽的著名大學法學院的近百位院(校)長、法學家以及國際法學院院長協會主席、美國法學院院長協會主席、澳大利亞法學院院長協會主席等出席。國內近四百位法學院院(校)長、法學專業學會會長、著名法學家出席論壇。 本屆論壇匯聚了全世界五大洲最具影響力和學術地位的法學院院長及法學專家,是我國法學教育擴大對外交流,樹立我國法學教育大國形象的大事和盛事。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