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郵網絡技術研究院各中心簡介
查看(4120)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08-22 00:32
樓主
一、交換與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中心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高工3人。另有客座教授和兼職碩士生導師8人。 交換與智能控制研究中心多年來一直從事計算機和通信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究和網絡核心設備的開發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楊放春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同時包括數十位博士生和上百位碩士生的研究隊伍。本中心自93年起在國內率先開展智能網研究,完成了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40余項,多次獲得國家和部級科技進步獎。 2002年研究中心根據網絡技術發展的趨勢,積極拓寬新的研究領域,圍繞下一代網絡,以網絡控制、網絡業務和網絡安全為核心,選擇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前景的關鍵技術作為研究內容。具體研究內容包括:控制層網絡融合方法、與接入技術無關的綜合業務平臺、業務生成環境、業務沖突檢測與解決、面向服務的計算、P2P計算、流媒體、語義Web、協議工程、網絡安全和性能評估與測試等。近5年來,已完成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十余項,發表了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申請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并榮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基金和中國通信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在研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十余項。 本中心現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介紹如下: 博士生導師:楊放春教授、蘇森教授 碩士生導師:楊放春教授、蘇森教授、鄒華教授、詹舒波教授、王紅熳副教授、陳行益高工 兼職碩士生導師:劉欣然(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魏冰(中國移動集團)、周建明(中國移動集團)、王曉云(中國移動集團)、賈林(中創信測股份公司)、劉紅旗(中國網通集團)、劉玉璋(得實科技(北京)公司)、劉云龍(信維科技(北京)公司) 招生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中心的招生方向為“網絡服務、網絡安全與分布式計算”,可通過http://www.cs.bupt.cn/cs%5Fweb/teacher/Group.aspx第11組的“查看導師處”獲取相關導師信息。 二、網絡管理研究中心 網絡管理研究中心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中心90%人員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從90年代初起,網絡管理研究中心率先在國內開展系統化的網絡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且在網絡管理系統體系結構和網絡管理接口測試理論及技術方面提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系列化方法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中心主要依靠科研經費、國際合作和自行研制設備,建成了支持網絡管理研究全過程的大型實驗裝置-網絡管理綜合研究開發環境。利用該裝置的先進實驗手段,承擔了包括12項國家863項目、6項國家攻關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30余項重大項目,具備了同時承擔多個大型項目的科研能力,成為國家解決網絡管理方面重大問題的科研基地。該中心是“211工程”網絡智能化與管理項目中網管實驗室建設的依托單位、信息產業部“網絡管理”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依托單位。近年來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4次,10個網管方面的建議文稿被ITU采納作為國際標準,首次完成多網絡管理平臺的互通性測試,并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網管系統測試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網絡管理及通信軟件。 招生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 具體招生方向和導師介紹請見:http://www.cs.bupt.cn/cs%5Fweb/teacher/Group.aspx(其中組6網絡管理與通信軟件為本中心)。 三、網絡智能研究中心 網絡智能研究中心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4人,中心80%人員具有博士學位。兼職碩士生導師1人。 從90年代中期起,網絡智能研究中心率先在國內開展移動智能網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我國移動智能網的技術體制,實現了全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智能網系統并成功實現現網廣泛應用,提供了全球首個基于完全CAMEL2標準的商用移動智能網系統和商用移動智能網業務。 自90年代末期,中心開始進行增值業務提供技術的深入研究和開發。 中心同時注重應用基礎的研究和應用技術的設計工作,在移動智能網、NGN/IMS增值業務技術、業務網絡智能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解決了增值業務技術應用過程中的過載控制、數據同步、協議轉換等關鍵技術問題。在承擔多項國家項目的同時,積極展開國際交流與協作,并與Intel、IBM、HP、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國內外企業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近年來,中心取得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次。中心研制的CMIN02移動智能網、統一增值業務系統產品已應用于20個省級通信網及尼日利亞等海外市場,提供移動虛擬專用網、彩鈴等多項為人們熟知的增值業務,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20億元。 目前,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業務網絡智能化,研究內容包括適用于異構網絡環境的智能化業務網絡的概念模型、體系結構;業務網絡本體域;虛擬歸屬環境及業務適配;形式化業務描述;業務創建及業務交互;分布式業務智能控制;基于網絡融合的業務融合;基于內容的業務實時計費;多媒體資源的分布及管理;業務安全性;業務網絡發展演進的形式化方法等。 招生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 可通過http://www.cs.bupt.cn/cs_web/teacher/teacher.html的導師介紹獲取相關信息,本導師組招生方向為業務網絡智能化。 四、寬帶網研究中心 寬帶網研究中心現有專職教師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3人,包括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9人。另有兼職博士生導師2人、兼職碩士生導師2人和客座教授2人。 寬帶網研究中心是我校國家“211工程”“互聯網性能與服務質量”研究方向的建設依托單位。自90年代初起,本中心率先在國內開展ISDN的技術研究和設備開發,隨后又進行了ATM技術方面的研究及試驗,參與研制了我國第一臺商用ISDN交換機和第一臺基于ATM技術的話音綜合交換系統。從90年代中期開始,本中心開始進行互聯網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術的深入研究與開發。 目前,寬帶網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新一代網絡和服務的體系結構、協議及相關支撐技術,網絡和服務的建模理論、控制及管理,網絡及應用的測量和性能評估,各種路由機制及路由性能監測和路由恢復,新一代網絡的音頻、視頻及各種新型應用,網絡信息聚合與分發,P2P流量監測,寬帶無線網絡的協議和性能,無線傳感器網絡,移動計算與移動信息安全,泛在、異構網絡環境下的移動性管理等。 寬帶網研究中心注重應用基礎的研究,在網絡性能評估和服務質量控制、無線移動網絡流量控制、網絡生存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發表了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申請了多項國內外專利。中心在承擔多項國家項目的同時,積極參與網絡與交換領域的標準化工作,還承擔了歐盟FP6和FP7計劃的相關項目,同時與諾基亞、華為、中興、億陽信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等國內外企業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協作關系。 學術帶頭人:程時端教授(博導)、王文東教授 中心主任: 金躍輝副教授 中心副主任:謝東亮副教授 副教授: 盧美蓮、李玉宏、龔向陽、闕喜戎、張雷、鄒仕洪 兼職導師: 陳山枝教授(博導)、馬建教授(博導)、徐明偉教授、崔勇副教授、 劉志勇高級工程師 招生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 可通過http://www.cs.bupt.cn/cs_web/teacher/teacher.html的導師介紹獲取相關信息,本導師組招生方向為寬帶及無線移動網絡技術與應用。 五、網絡安全研究中心 網絡安全研究中心致力于密碼學和網絡安全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心現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講師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6人。 中心共承擔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4項、其它縱向項目6項、國際合作項目及企業協作項目7項。包括國家科技部“863”項目、國家發改委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產業化及應用試驗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項目、國家密碼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信息產業部重點科技發展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武器裝備預研基金項目等。研究成果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其它獎勵及榮譽多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檢索50余篇,EI檢索70余篇。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量子密碼與量子信息:主要研究各種量子密碼協議的設計與分析,以及相關的量子信息問題。包括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秘密共享、量子身份認證、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量子加密、量子公鑰密碼等協議的設計、攻擊、安全性證明,以及量子隱形傳態、量子編碼、量子計算、量子信息論等。(2) 現代密碼理論與技術:主要研究密碼算法和協議的相關問題,以及基于密碼的各種應用技術,包括密碼算法的設計與安全性分析、安全協議的設計與分析、密碼性能布爾函數、序列、新型數字簽名技術及應用、密鑰管理技術、PKI/PMI技術及其應用等。(3) 信息對抗理論和技術:主要研究信息對抗的關鍵理論和技術,主要包括黑客攻擊與防范技術、系統安全性分析與評估技術、入侵檢測、取證與監控技術、惡意代碼分析與防范技術、網絡信息內容分析與監控技術等。(4) 軟件安全技術:主要研究軟件代碼保護、JAVA和.NET代碼的加密保護、代碼混淆技術、軟件安全漏洞與軟件代碼審計、軟件安全性檢測、WEB代碼安全審計、安全程序的設計與軟件安全模型等。(5) 內容安全技術:研究內容過濾與檢測技術、文本和多媒體內容搜索技術、惡意代碼檢測技術、內容(文檔)安全保護(防泄密)技術。(6) 信息隱藏和數字水印:研究信息隱藏算法、匿名技術、信息檢測算法、探索有關信息偽裝的理論基礎和多種實用方法、研究數字水印技術及其應用、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等。(7) 互聯網與電信安全:研究互聯網和電信網絡IP化之后的熱點安全問題,例如P2P 安全、VoIP安全、IMS安全、IM安全、NGN安全、WAP安全、GPRS安全、SMS安全、SOA安全、WEB2.0安全等。(8) 工業網絡安全:研究工業基礎設施的安全威脅和安全問題、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認證和訪問控制技術、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測試技術、工業控制中的端到端安全技術。 中心學術帶頭人:溫巧燕教授。 招生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密碼學。 咨詢電話:010-62283192(張老師)、15001327827、13161632568。 六、網絡服務基礎研究中心 根據業務和網絡技術發展的新趨勢,為了積極拓寬新的研究領域,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08年8月新成立了網絡服務基礎研究中心。中心現有教師8人,其中兩院院士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講師4人。宮云戰教授任中心主任。 中心學術帶頭人:陳俊亮院士。 網絡服務基礎研究中心專注于融合網絡環境中業務層面的相關應用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引入語義網等關鍵性智能技術,研究語義網及其在服務系統中的應用;研究基于語義Web的電信業務智能化技術。研發適用于多種行業、多種網絡環境、多種場景、個性化應用的智能服務系統;研究服務生命周期各環節相關關鍵技術,包括服務的需求獲取、發現匹配、生成推薦、組合執行、用戶交互以及服務測試與驗證、安全性等。研究面向融合網絡的新型服務生成方法和B3G/4G網絡中的業務上下文感知理論和技術。 中心目前承擔項目1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2項、其它縱向項目多項。包括97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863”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國家發改委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產業化及應用試驗專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北京市科委項目等。 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服務、網絡智能、軟件及服務測試、智能化服務生成、上下文感知計算、移動搜索、內容分發、語義Web服務和本體理論、融合服務網絡。 中心現有教師如下:陳俊亮院士(博導)、李曉峰教授、宮云戰教授(中心主任、博導)、彭泳副教授、喬秀全講師(中心副主任)、程渤講師、劉傳昌講師、商彥磊講師。 招生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 可通過http://www.cs.bupt.cn/cs_web/teacher/teacher.html的導師介紹獲取具體老師其它相關信息,本導師組招生方向屬于第10組“網絡智能與服務、通信軟件”。 七、信息網絡中心 中心現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1人,高工3人,講師2人。馬嚴教授任中心主任。 信息網絡中心前身是計算中心.自成立以來,中心在網絡建設、網絡運營、網絡管理、網絡安全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該中心作為國內最早進行IPv6相關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在IPv6網絡建設及地址分配管理、IPv4/IPv6網絡管理、IPv4/IPv6網絡安全、IPv4向IPv6的過渡技術、移動IPv6、IPv6服務等領域取得了較多的成果,在各類學術刊物、學術會議上發表了40多篇論文。并且中心開發的網絡管理系統已經在首信集團、北京市郵政局等單位投入使用。 信息網絡中心還積極參與我國教育科研網CERNET的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是CERNET的發起單位和華北地區主節點之一,1998年,中心開始建立IPv6試驗網絡,是最早加入CERNET IPv6實驗網的節點之一。2001年7月,中心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重大聯合研究項目“中國高速互連研究試驗網絡”(簡稱NSFCNET)的研究;2004年4月參與建設了“下一代互聯網IPv6-CJ試驗網”,2004年12月信息網絡中心成為“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核心網CERNET2”的主節點之一,使用CERNET2研究試驗網為高校、企事業和研究單位提供純IPv6直接接入,其科研成果獲得了教育部2006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 信息網絡中心在過去的兩三年中,不僅完成了多個973、863項目的研究,還與多個國內外知名網絡設備生產商和電信運營商合作,在網絡安全、網絡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TCP/IP網絡的網絡管理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移動IP技術、IPv6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開發,計算機網絡系統面向對象軟件工程,NET /J2EE網絡應用軟件及中間件 ,數字信號處理等。 本中心現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馬嚴教授(博導)、柯宏力高工、王志謙高工、徐明昆高工。 招生專業:計算機網絡及應用。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