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 - 話題

    2010復旦傳播學考研之路
    查看(1668) 回復(0)
    小白楊
    • 積分:482
    • 注冊于:2010-08-02
    發表于 2010-10-27 00:38
    樓主
    考取復旦新聞學院對現在的我來說,是飛越雞肋的最佳選擇。永遠都面臨選擇,是咽下雞肋還是餓著肚子去等待美味雞湯。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雞肋,在國內二流的本科雖然可以保證成績優異,但四年的雞肋平臺已經觸碰到了我的底線。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顧周圍人的反對,毅然絕然把雞肋們都丟了——放棄保研、放棄工作機會、放棄考公務員,等等。他們說,不給自己留條后路,你真傻。都是關心我的人,所以說我傻,我知道他們的意思其實是**。也許吧。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態總結,也就是why,為什么我要考復旦新院。不想花費太大篇幅來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為我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人,只會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借鑒到考取復旦新院傳播學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費大家的時間。直接進入正題,以下是我的整體復習思路,如何在半年內把復旦新院拿下。

    〓 傳播學專業課

    1、研究真題:重中之重
    相信我,復旦新院出題的重復性很高。于是,真題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點。忽視真題的人是真正的**。當然,這樣的**我曾經做過。暑假剛開始看第一遍專業課的時候,非常明顯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點,似懂非懂。看過真題之后,再反饋到書上的知識點,很快就能發現參考書目中常考的重點章節。

    這點也許你已經明白,也已經在論壇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題。你現在已經知道該做什么,也就是what,問題是how? 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數死讀書的沒有想到過的。

    研究真題,其實就是抓重點,以不變應萬變。那真題中重復的到底是什么?我們在考前能夠盡最大努力抓住的“不變”是什么?都是原題嗎?


    其實是考點。研究真題,也就是研究真題的出題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題的考點,也就是抓住考試的重點。抓住真題的考點,比抓住真題更靈活。雖然參考書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點都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死考點和活考點。死考點也就是變動不大,就算變換出題方式,答題的大致思路也不會改變多少的考點。比如黃瑚那本新聞史的內容,相對而言就都是死考點,是我們最應該把握住的。同一個考點,會以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的方式來反復考察。例如鄒韜奮,名詞解釋考過鄒韜奮(1991)、《大眾生活》(2007)、簡答題2002年和2009年都考過他主編的“六刊一報”、論述題1993年考過他主編的《生活》周刊的歷史與特色,2001年考過鄒韜奮的辦報活動。那是不是把這幾個考點都準備好背牢了就OK?歸納類似死考點的出題思路我們可以發現,同樣的考點六七年會原封不動重復出現,相關的考點有可能幾年內會變換著出現,考查過歷史人物,換著考察他的辦報活動,或者報刊。那么進一步,這一考點還能舉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過論述題了,很可能就會再考名詞解釋和簡答,鄒韜奮的辦報活動考過論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簡答——05年考過論述梁啟超對中國新聞事業的貢獻,我考前自己準備了很詳細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簡答題。再進一步,這一考點能否再發散思維?《生活》周刊被封后,鄒韜奮好友杜重遠挺身而出,創辦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過名詞解釋,“新生事件”1997年考過名詞解釋……再繼續發散,等等。總結上述思路,考點與考點之間,題型與題型之間都不是孤立的,靈活并且有聯系的掌握真題,把握其出題思路,才算把真題的考點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點。

    新聞傳播學基礎這一門,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點能占據到90分,10年也有80幾分左右,也就是能保證你及格。復旦新院的題雖然難,但也是相當人性化的——它給愿意堅持并且有復習策略的人提供了希望。要知道,雖然有專一能考一百二三十的牛人,但考上的人中專一剛剛及格或者是一百出頭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你不可能會做所有的題目。上述的思路是我的真題研究策略,也保證了我拿下了所有死考點即專一的基本分。

    活考點分兩種。一是書上較為死并且重要的內容但還未被考過的——09開始新院的參考書目開始更新了,從傳播學來看,09年傳播理論換成了《大眾傳播理論》,10年《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網絡傳播概論》都出了新版,《公共關系學》代替了《有效的公共關系》。這一種考點不確定性較死考點來說更大,更需要策略。我的方法是,研究復旦已出考點的出題思路,結合傳媒名校的各年真題熱門考點(特別是新聞傳播學基礎的考點),反饋到新的參考書目上,把重復過的、可能再重復考點及其可能出題的方式給找出來。我在網上自己收集了北大、人大、清華、南大、武大的歷年真題(不要輕信賣真題的,我試過,大都質量下乘,可以自己找到,能否在網絡中搜集到自己所需信息是一種必備能力),分類結合了復旦的真題。有人問,需要看那么多學校嗎?值得嗎?各校的考點其實就體現了一段時期內的研究熱點與考察熱點,因此可以為我們突出重點。比如,04年北大傳播學簡答考過“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輿論導向’嗎?這兩者間有什么異同點?”,06年復旦新聞傳播學基礎簡答就考了“試論美國‘議程設置’和我國‘輿論導向’之不同。”再比如,2002年清華考察過論述新聞觀與宣傳觀的辨析,2002年南大也考察過試述新聞與宣傳的區別及其相互聯系,2008年復旦的論述題有一道即為“論新聞宣傳。”有無必要,見仁見智。

    第二種活考點是結合了現實熱點的理論考點,雖然靈活,但復旦的題目均有其出處,也就是都能在書上找到其理論來源,也都能在現實中找到相應的熱點新聞事件。真題中出現過的熱點事件已過時,我們不用關注,但真題中考過的理論依據是一定要準備好的。比如輿論這一考點,除了上述比較輿論導向和議程設置,曾經屢次出現其他考法,名詞解釋(2005、2001、1999、1991),簡答“怎樣理解輿論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的功能?(2003)”、“新聞傳媒與社會輿論之關系。(2007)”,以及論述“聯系實際論述中國新聞媒介如何做好輿論引導?(2001)”。對于活考點的出題思路,10年的傳播學考題表現的最為明顯:新聞傳播學基礎的最后一道論述題是“閱讀文字,闡釋網絡與輿論之關系”;傳播實務的最后一道綜合題是“請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輿論的形成規律、公民的政治參與談談你的看法。”熱點結合的不同,但都涉及輿論與網絡,而這兩個考點都能在參考書目中、歷年真題中找到出處。

    以上就是我真題研究的重點。下面具體介紹一下如何整理真題。

    我首先收集了復旦以及各校的真題。考復旦新院的人都應該知道,有基本書目是院內各個專業共用的,所以其他專業的考題可以拿來參考。我在考前專門寫過一個文檔來分析歷年各專業參考書目以便抓重點找規律(新聞傳播學基礎專門是必考的,因此主要找的是各專業實務的真題),比如,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實務書目完全不同,因此新聞學的實務考題我根本不看;傳播學和廣告公關以及媒介管理重復的實務書目有《網絡傳播概論新編》和《公共關系學》,因此這幾個專業曾經的實務考點就絕對有參考的價值。還有,別以為參考書目更新了之前的真題就可以不看,書換了考點沒換,還是可能重復考察,比如2005年廣告公關考過愛德華?伯奈斯的名詞解釋,10年考前我是作為重點之一準備的,果然考了。

    復旦及各校歷年真題,剛開始是手寫的,感覺太慢,而后直接全部用word編輯,節省時間并且方便搜索。每一門我都準備了三個版本,分別按照題型、考點、出題角度來分類,方便尋找規律,并嚴格在旁邊記上考察過的時間以及院校——這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你比較,以大致推算考點何時再考的可能性。比如,通過分析我發現一點,2000年左右的真題考點,特別是新聞傳播學基礎2000年前之前的真題,有抬頭的趨勢,因此都被我列為了復習的最重點。另外,考前的投機心理一定會作祟的,別以為去年剛考過的下一年就不會考,09年名詞解釋考過《每周評論》,10年原題出現了,09年考過論述1942年新聞改革,10年考的是論述56年新聞改革,考場上做這類題的時候我異常興奮,該抓的重點都被我抓到了。

    為了避免忘記以及逼迫自己思考,我分類完之后寫出了詳細的真題分析,再反饋到書上,運用歸納出的思路去看哪些考過了,還會怎么考,哪些未考過,可能怎么考,重點慢慢全部浮現,因為思路清晰,所以復習得也越來越有底。

    2、參考書目:整理筆記,化繁為簡
       據我所認識的,考專業課之前直接拿著書背而沒有整理筆記的,都沒有考上。
    分析過復旦的真題就會知道,很多時候一個考點可能考察一章的內容,因此就算你把整章的內容全部一個字不漏都背下來,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里也寫不完。而且,考場上三個小時我是從頭寫到尾的,用來思考的時間非常少,如此還是來不及寫。復習到考前,應該做到對每個考點的每種考法、大概字數都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保證基本分并且做到臨危不亂,以不變應萬變。再說,復旦新院選擇的是有思考能力的學生,千篇一律的背書,你覺得你的分數可能高嗎?寫完了書上內容,你還有時間有空間有能力去發散去結合熱點論述嗎?比如1956年新聞改革,黃瑚的新版涉及了一整章的內容,有一萬字左右,我結合真題(1999年考過論述)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綱挈領,整理了約1500字,考場上遇見了原封不動地默寫了自己的筆記,按照后來的得分推算,這一題我是拿了全分的。參考書目的內容非常繁雜,無論是為了拿分,還是為了減輕不必要的勞動量,我們都必須記筆記。
    如何記筆記?邊看書邊做真題,這是重點;邊看書邊寫出每本書的框架,提綱挈領,這保證了全面系統。這樣可以幫助你有重點有選擇地在整本書的框架里建立各考點的聯系,并且方便你建立幾本參考書目之間的聯系——有些考點是書之間結合著考的,放在一起準備會更靈活,避免重復勞動。曾經有位前輩的建議讓我非常有共鳴“筆記和總結這一步是最關鍵的。筆記不是抄書,我注意了三點:一是化繁為簡,把書本的框架列出來,大段文字用簡要句子總結好;二是合并同類項,第一遍看完就會發現很多書講的內容是相通的,按知識點或專題把幾本書的內容歸到一起,就會對這個知識有全面了解,也省去了日后很多低效的重復勞動;三是總結答案,做筆記時我基本是將內容列成某一題的答案,可能是歷年考題,也可能是自己給出的思考題,這樣邊想邊寫,筆記做完,所有真題我也就做完了。答題時我都用的書上整理總結出來的語言(經過重組,決非原文照搬)”

       名詞解釋每個六分,涉及的都是最最基本的概念一般三百字左右足夠,要注意的是簡潔而全面,概括性極強但也要體現一個知識點的精髓,并且知識點的有可能出現在一章的各個部分。
    拿新聞史的名詞解釋為例,多次考察的“時務文體”(2009、2003、1999、1997)就可以這樣做筆記:

    ‘時務文體’又稱‘報章文體’,‘新文體’,指出現于現代報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種通俗淺近的文體,王韜等早期改良主義報人曾作過嘗試,以梁啟超在《時務報》、《新民叢報》上所載文章為代表,故稱“時務文體”、“新民文體”。這種文體的特點是半文半白、平易暢達而慷慨激昂,“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時務文體”對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報刊文章有很大影響。
    10年傳播實務的名詞解釋非常活,除了“愛德華伯納斯”比較死之外,另外三個“網絡‘客’現象”、“輿情”和“文化產業”都是書上沒有直接給出的,但絕對可以運用已整理的筆記來靈活處理。比如網絡“客”現象你沒聽過,但書中總出現過博客、播客之類的吧?總分總結構,一一羅列即可。

    簡答都是固定的知識點,重點掌握書上的黑體綱目。同樣的,也要注意簡潔和全面。千萬別啰嗦,要概括書中觀點,簡答寫死了也只有10分,因此五六百字即可,一定要為論述題(30分一題,一共90分)留下充分的時間。隨便看一題我的筆記給大家參考:怎樣理解“報刊是意見的自由市場”。(2008)
    “報刊是意見的自由市場”這一思想是自由主義報刊理論中的重要原則,與另一重要原則“自我修正過程”,均是從英國詩人、政治家約翰?彌爾頓于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冊子《論出版自由》中引申而來,其基本假設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從真理的;第二,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證各種不同意見能夠在“公開的市場”上進行自由競爭;第三,人們的意見不可能都是相同的,應該以承認他人的權利為前提,保障每個人自由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第四,在各種不同意見的討論和碰撞中,最終能產生出一般人所承認的最合理的意見。
    這一思想在理論上有其合理性,作為自由主義報刊的理論的重要觀點,對打破極權主義專制制度和等級支配觀念,確立自由、平等和權利思想起到巨大作用。
    然而歷史證明,所謂“意見的自由市場”的理念與實際現狀發生了尖銳矛盾,新聞自由因媒介在競爭中形成壟斷而被濫用,使媒介成為當權者滿足個人利益的工具。該理論強調的是傳播者的權利,而沒有更多地考慮到受眾的權利;并且,它談論的是意見、思想的自由,而實踐中媒介集中和壟斷的加劇實際上損害了意見的多元表達,并帶來深刻的社會問題。

    論述題是最拿分也是最不容易拿分的,要有書中觀點,要結合論文和現實熱點,也最好有自己的想法,“背多分”早已過時。曾經看過一位前輩寫過論述答題的思路覺得很好:○1專業書上的定義,解釋 + ○2各位學者的相關意見觀點 + ○3聯系現實的熱點事件 + ○4自己的看法(辯證)+ ○5總結。平時多注意結合書中的專題進行積累,“論文,答案也。把重點老師的近五年的論**找來,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表述每一個老師論文的主要觀點,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包括老師的研究方向類、時事類的評論文章等。”多去網上看熱點新聞,關注現實動向,“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從剖析的角度上來說可以從任何方面下手,怎么樣都能和你的題目扯上點關系吧,那就好辦了,提一下現在的熱點事件,表述下社會主流的看法,一定要和你的題目扯上關系,無論怎么樣好歹寫幾句。”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
    10年黃瑚的這本參考書目換版了,對我們來說是萬幸,我發現換版的時候剛剛暑假不久,當時已經把第一版過了一遍,并且是在沒看真題的情況下看的,痛苦萬分。新版的語言簡潔了許多許多,并且章節脈絡非常清楚,便于整理筆記。按照我之前提到的整理思路研究過真題之后,再去看新版的書,重點就會明了許多,但邊尋找真題答案邊整理框架的過程也比較痛苦,每本書的真題答案和筆記我都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在word中打出來的,而新聞傳播學基礎的三本書花的時間最多,其中新聞史尤甚。

    也就說,無論是哪一本書,你的筆記應該至少有兩種,一種是按目錄的章節來提綱挈領,歸納老師觀點的;另一種是按歷年真題來做的。同時,你可以把真題都放入全書的框架中,邊寫框架邊做寫真題答案,也可以幫助你發現重點章節,多分析多思考。

    黃瑚的新聞史常考的內容無論哪種題型,通常有以下幾種:新聞法制(重中之重)、新聞改革、著名大報及報人、中共機關報、新聞業務改進、以及大的脈絡。這是我通過兩個月的整理而得出的結論,最后背筆記也是按照這幾個大類來背誦的。比如,新聞法制的整體脈絡你可以連起來思考:近代立法嘗試(光緒)——清末法制建設——國民黨新聞統制——我黨新聞法制(建國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聞法制&新聞職業道德建設)。近代新聞立法沒有考過,也不是重點;清末的具體新聞法規考過多次,名詞解釋就有“大清報律(2010、2005、2002)”、
    “欽定報律(2006)”,“暫行報律風波(1996)、“癸丑報災(1999?人大、2002?北大、2001?南大)”簡答題就有“清末出臺的重要新聞法規有哪些?(2003)”,論述題更是結合了國民黨新聞統制來比較北洋軍閥新聞統制的異同(這題非常變態,幸好我不是2008年考試,自己思考答案就寫了有兩天之久)。

    復旦很主流,喜歡考中共機關報,有關機關報的發展歷程、每份報紙的內容與背景都得詳細掌握,2002年考過“試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報的衍變過程。”很多年沒以大題型的方式考了,可能考脈絡,可能考具體的報紙新聞改革,一定要注意。另外,機關報是重點也提醒我們,國民黨的內容只需要關注法制那塊兒就夠了,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看,從沒考過,更沒有考的可能性。
      
    寫大脈絡的筆記是最讓人頭疼的,為了考試臨陣不亂,考前一定要熟悉書本框架,并仔細推敲考過真題,寫出答案并發散其他可能的脈絡,做到萬無一失。2006年曾經考過“試述中國近代報業(自1815年至1911年)發展的基本脈絡,并舉出各個發展階段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報刊。”這題我也整整寫了兩個下午,結合了黃瑚的書和論文,最終寫出了自己滿意的筆記。可以給大家參考: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誕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報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外報在華崛起。中國近代報紙起源于外國傳教士在華的辦報活動,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馬六甲創辦,成為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1833年,《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載廣州創辦,成為中國境內的第一家中文近代報刊。在華外報大發展的主要標志,一是中文報刊的復興與發展、特別是《申報》等商業性中文日報的迅速發展。在香港,《遐邇貫珍》創刊于1853年,成為我國在鴉片戰爭后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刊;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一批獨立創辦與出版的商業性中文報紙在上海、廣州等地先后問世,其中辦得最成功并成為當時商業性中文日報典范的是上海的《申報》,創刊于1872年4月。在華外報大發展的另一主要標志,則是在華外報網的建成及其對中國報業市場與新聞輿論陣地的不斷蠶食并最終形成了全面壟斷的局面。外國人在華辦報活動是一種殖民主義文化侵略活動。外報的出版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實踐也有助于中國民族報業的發展。
    第二階段,國人辦報的開端。七十年代后出現的國人自辦報刊,在清政府高壓下缺乏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無法成為中國改變報業發展歷史進程的力量。唯一的例外是在香港出版的《循環日報》,是我國第一份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公開鼓吹變法圖強的報紙之一,也是我國近代報刊史上國人自辦報刊中最為成功的報紙。誠然,這份報紙在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王韜主持下,開創了以“立言”為宗旨、以政論為靈魂的民族報業的特色,雖在香港地區能與外報相頡頏,但不可能改變當時外報逐漸壟斷中國報業市場與新聞輿論陣地的局面。
    第三階段,第一次國人辦報GC的興起。1898年光緒帝宣告變法后,第一次國人自辦GC興起,不僅推動了維新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還結束了外報壟斷中國報業市場與新聞輿論陣地的局面,使國人自辦報刊及其宣傳報道活動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主要力量。資產階級維新派主辦的政論性報刊,是第一次國人辦報GC的主流,并在這次GC中發揮了積極的領先作用,主要有澳門的《知新報》(1897)、天津的《國聞報》(1897)、湖南長沙的《湘學新報》(1897)與《湘報》(1898)等。此間,中國近代報刊思想漸趨成熟,提出了一系列近代報刊觀念,如梁啟超的“喉舌論”、報刊的兩大天職、辦報的四個標準、關于輿論的論述等等,為后來的中國報刊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在主編《時務報》時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報章文體”。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后,第一次國人辦報GC戛然中斷。
    第四階段,第二次國人辦報GC的興起。1901年“報禁”、“言禁”開放后,中國民族報業迅速復蘇并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至1906年9月清廷宣布預備立憲后,第二次國人辦報GC出現。旨在變法圖強、注重政論文章的政治性報刊大量出現,是當時民族報業發展的主流。在各類政治性報刊中,數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的報刊影響最大,上海、武漢和廣州成為革命派在國內的三大辦報基地。著名的報紙有上海的《蘇報》,被清政府和帝國主義聯合鎮壓而引發著名的“蘇報案”;于右任創辦的《神州日報》、“豎三民”,還有武漢的《大江報》等。在這次GC中,無論是保皇派或后來出現的立憲派、還是革命派主辦的報紙,大多以商業性報紙的面目出現,這樣有利于其生存與發展,其中成功的典型有上海《時報》等。與此同時,國人自辦的商業性報刊開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文教性報刊,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迅速發展,出現了報刊工作職業化的取向。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整理了中新史包括真題在內的約兩百個名詞解釋,幾十道簡答和論述題,并準備了一份全是考點的文檔,考前最后復習的時候書都不看了,反復對著考點檢查有無知識點遺漏,考場上只要是中新史的題目我都拿到了分。

    做真題筆記推薦書目:方漢奇版的《中國新聞傳播史》、李彬的《中國新聞社會史》,前者較為詳細,與黃瑚不同是按照編年來謀篇的,后者較為有趣,讓你跳出考試思維來看新聞史,提升一些對新聞史的興趣。為了考試,兩本足夠,千萬不要貪多,考完研了時間多得是。


    《新聞學概論》  
    新聞學概論新版的增加的內容其實不多,很多經典內容沒有改。很多人向我咨詢筆記的時候說今年新聞傳播學基礎的考題沒有涉及到任何新聞學概論的內容,是的,沒有直接涉及到,但傳播實務的兩道小論述都和李良榮的新版以及09年的論文有關。第一題“結合近期國內的實例,論述傳播媒體與危機管理的關系。”其實就是09年初李發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上的一篇名為“論中國傳媒業新的傳播生態——2008年重大事件報道的新聞學盤點”的變體,這篇論文分為三部分,第二部分就可以用的到,說的都是國內的危機事件傳播,再結合《公共關系學》整本書中危機管理的內容,就很好答了。考前我把危機管理列為公共關系的重要考點,也是因為傳播學和廣告公關的實務考題在04年都涉及過。

    另外一題是“結合近期中外的實例,闡述公共關系與國際形象傳播的關系”也和上述那篇論文有關,是論文的第一部分,只不過論文中只涉及到了314拉薩事件和512抗震救災,我考前覺得這是重點,便自己加入75新疆事件的比較,考試時全部寫上去,實務的分很高。

    李良榮的論文我沒看幾篇,重點看了上面那篇,這也是根據我自己的真題分析所劃出的重點論文。今年的新聞學概論沒涉及多少內容,我覺得很幸運,因為考前新聞史的內容占用了我太多時間,新聞學概論我自己分析過之后覺得能近期能再考的也不多,就只背誦了真題和新增考點的筆記,再加上幾篇他近期的論文,實際證明我估計的比較準,也說明真題能給我們時間不夠的考生多大的啟發。

    前面我提到,我分析出2000年左右的考點有抬頭的趨勢,而且新聞學概論可考的題目越來越少,因此真題和新增內容是必背的,其他的就見仁見智了。


    另外,正因為新聞學概論明顯的考點越來越少,它考的角度也就越來越細,比如07年的一道簡答“什么是客觀性報道及所體現的客觀性報道原則?說說它對目前中國新聞實踐有什么意義?”,而書里只在緒論中提到了自由主義理論最推崇的是客觀性報道。這道題的答案我遍尋不著,最后結合了李良榮的西方新聞事業概論和黃旦的一篇“客觀性三題”的論文,才最終整理出近六百字的答案,給大家參考吧,注意我答題的框架和思路:

    客觀性報道,在新聞領域中,是一種基本的報道形式和寫作原則,是客觀主義理論所倡導的客觀性原則在新聞寫作方面的具體體現。客觀性報道原則即新聞報道需要準確、清楚、簡潔、平衡,其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注重事實。這是客觀性報道最基本的特征。新聞報道的客觀,實際上所要求的是報道與事實的相符。客觀性報道最基本的結構方式“倒金字塔”結構就充分體現了對事實的極端強調。
    第二,事實和觀點分開。在客觀性報道中,將事實和觀點分開的最有效手段是交代清楚觀點是由何處發出,這樣可以使受眾充分了解這些觀點的主觀性以及主觀性從何而來。
    第三,避免記者的主觀傾向,應忠實地傳遞信息。
    當今,中國新聞實踐中新聞報道失實情況嚴重,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在國際上,中國媒體的形象也并不如意,公信力與影響力不夠。注重客觀性報道,對于目前的中國新聞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可以使中國新聞媒介的實踐更加符合新聞傳播的特性,提高新聞報道的水準;
    第二,有助于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的提高。時至今日,客觀性報道所遵循的寫作規則仍是新聞寫作中的基本要領。
    第三,有助于提高中國媒體的可信度與國際影響力。客觀性報道被盛行于北美的自由主義報刊理論作為新聞報道的最高標準和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標準,運用客觀性報道手法符合西方從業者的新聞觀念,不僅有助于塑造中國媒體的公信力,也可以提升中國的整體形象,發出中國自己的有力聲音。

    新聞學概論整理筆記可參考的資料有:李良榮、黃旦的論文,還有李良榮的書,有共通的地方都可以拿來看看。另外,有余力的話,黃旦有本1997年二版的《新聞傳播學》,個人認為是理論研究的嚴謹之作,細心的人可以在其中看出復旦真題的出題思路,這也是我后來寫多了真題分析才發現的。


    《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
    這本09年剛換的傳播理論書是參考書目中我最喜歡的,也是因為看見有這本書,才覺得復旦新院的眼光與眾不同。這本書給不肯死記硬背的又不得不考研的人提供了希望,比如我。這本書的優點在于展示了把傳播理論的動態發展,把來龍去脈都放入了具體的時空脈絡,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缺點在于是翻譯版,有些地方不容易懂,并且,不方便用來準備考試,特別是考研考試。

    于是,這本書的筆記是除了新聞史之外,我編輯了最久的,A4紙足足有八十頁之多,最后的精簡背誦版也有二十幾頁。

    首先是理解它。為什么一定要好好理解這本書?因為它的內容太活了,因此出題的角度也會非常靈活。結合09年和10年的真題,我們可以分析出很多規律。第一,這本書肯定會出一道大題,而且每道大題就是一整章的內容。09年讓你用“積極的受眾”分析新媒介環境下,受眾的媒介使用狀況。這道題看似很難,回到書中就能發現清晰的線索,特別是在第十章的前言,提到“積極的受眾”理論是本章的理論基礎,關注人們如何使用媒介,屬于受眾中心理論,并產生完全不同于信息來源主宰理論所假設的媒介效果。只有認真理解了,才能發現章節的脈絡安排是有它的道理的,并且章與章之前都是有聯系的,甚至能推斷出考題的角度。第二,這本書涉及國外傳播理論的流派較多,可以直接應用到中國的較少,然而出論述題必須結合中國熱點。因此,這本書的重點必定是能應用到中國媒介現實的理論。比如微觀的日常理論,或者宏觀的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等等,這從歷年真題也能看的出來。

    如何理解?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結合原版。清華出版的好處在于,它提供了原版。于是我在做筆記之前,利用一切可能的零碎時間,把原版和翻譯版本結合起來閱讀了三遍,效果不錯,但比較費時。做慣英語閱讀的人都應該曉得,外國人寫東西的特點是啥?先簡練地擺明觀點,再娓娓道來。看英文版的時候,觀點與例證的言語之分更加明顯,而且英文版中把重要的觀點都做了斜體處理的,翻譯版直接沒有了。所以,結合英文版,筆記中可以把書里娓娓道來的部分都酌情省略,提綱挈領。我自己設計的是樹狀筆記,比較直觀,大家可以自由發揮。比如,宣傳理論中李普曼的觀點,書中的敘述看似沒有重點,也是可以理出清晰的線索的:

    (1)沃爾特?李普曼——當時最有影響的輿論制造者、向全國報紙提供稿件的《紐約時報》專欄作者?為其悲觀主義論調增加了可靠性
    (2)社會背景:20世紀30年代是個極其復雜的時間段,并且各種政治勢力積極危險。人們僅僅通過媒介不可能充分了解周遭的一切。即使記者們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責,也不可能克服心理障礙和社會障礙。
    (3)主要觀點:
    ①與拉斯韋爾同樣的懷疑主義態度,認為普通民眾沒有能力搞明白周圍的世界并理性地決定自己的行動。在《輿論學》一書中,李普曼指出“身外世界與腦海圖景”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因為這些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普通民眾不可能像經典民主理論假想的那樣管理自己(即對民主構成了一種威脅)。
    〓這些看法對民主制度的生存能力以及此制度中出版自由的意義提出了強烈質疑。在提出這些觀點時,他直接駁斥了美國媒介系統的學術根基——自由意志論的假說(libertarian assumption)(第五章)。
    ②與拉斯韋爾一樣,李普曼認為宣傳活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的政治體系需要進行激烈變革。既然公眾易受宣傳的影響,所以就需要有一些專門的機制或機構來保護他們免遭影響。對媒介進行溫和但十分有效的控制是必要的。媒介的自我審查不足以滿足需要。
    ③李普曼繼承了拉斯韋爾的結論并指出,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在于讓那些善意的“技術專家”(科技精英)控制信息的采集和發布。要做到這點,李普曼提議建立一個準政府情報局(可以仔細評估信息再提供給其他精英作決策,這個機構也決定哪些信息可以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哪些信息民眾最好不要知道)。

    第二種方法是結合新聞學概論,找重復的理論重點,比如規范理論、宣傳、輿論和效果理論等等。和前面說的這本書出論述題必須結合中國熱點,是一個道理。今年的新聞傳播學基礎第一題問“什么是公民新聞?怎樣理解公民新聞對于自由主義論和社會責任論的修正和延續?”就是二者重復的考點,并且角度很細,來自于大眾傳播理論第五章最后的一句話,而我正好把這句話寫入了自己的筆記:“公民新聞是對社會責任理論呼吁滿足組成“大共同體”的各種不同團體的需要的直接反應,延續著美國媒介對社會責任理論的承諾。”而自由主義理論和社會責任論則是歷年真題多次考察過的,這里就不再贅述。

    這本大眾傳播理論除了幾十頁筆記外,我還按照自己的中文資料整理出了兩百個名詞解釋以及二十幾道簡答,也按照真題的思路為每一章都出了一道大題并寫好筆記,做到讓自己盡量心里有底。這樣一來,我考前背誦的量要比整本書原來的內容少了很多很多,也提高了最后突擊背誦筆記的效率。

    這本書可以參考的書目有:李彬的《傳播學引論》和傳媒網出過的幾本答題參考書,幫助你從中國人的角度看外國理論,足夠了。        (zz)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嗎?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播放 | 日韩专区无码人妻| 最好看更新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久久99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资源|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 日韩亚洲变态另类中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天堂资源8中文最新版|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动漫3d|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91视频中文字幕|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