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際關系專業考研經驗談(轉)
查看(2001) 回復(0) |
|
小白楊
|
發表于 2010-10-16 01:07
樓主
政治學概論
推薦教材:政治學原理講義/許振洲;世界政治經濟體制比較/潘維;《政治學十五講》/燕繼榮(或他的《政治學分析原理》);《政治學導論》/楊光斌;《政治科學》(華夏出版社那一系列教材中的一本) 復習的時候,先把這幾本書多看幾遍,框架自然就有了。其實即便只翻翻目錄,也能看出點門道:這些教材基本都是按系統分析的方法來介紹政治學的,結構大同小異。一般都分為政治學的學科概況與學科發展史;政治的本質——權力論;政治文化(政治體系的運行環境);政治體系的構成(或曰政治行為體)——國家(起源、本質、類型、結構、職能),政黨(起源、本質、類型、特點、職能),利益團體,政治家與作為政治參與者的公民;政治制度(主要是國體、政體、國家結構或曰國家內部政府間關系、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政治行為(國家治理、公民參與、改革與革命);政治發展理論這么幾部分。建立這個框架,目的是幫助記憶和理解更多的政治學知識和理論,因為政治學所關注的基本問題你已經知道了,各種概念無非是對這些問題的不同描述方法和最新觀察結果;各種學說思想,無非是針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見解(比如西方近代以來的民主思想、洛克、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米歇爾斯的權力精英理論都是圍繞權力的分配展開的;亞里士多德的三分六類、韋伯的統治三類型直到美國人提出的“失敗國家”都在糾結政體分類的問題;而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古代的儒家政治思想和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關注的都是如何實現理想的政治)。總之這一輪學習后比較理想的效果應該是:你拿過一本書或者一篇論文,一讀就能知道他想表達的是對哪個政治問題的關注,知道自己新獲得的這些信息應該填充到政治學科體系的哪個部分。 政治學的復習其實還有一個思路,就是從政治思想史入手,通過總結和歸納各種政治思想的異同,把握政治學的基本關切、主要框架和演進過程。這方面唐士其老師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不錯的教材,或者其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也可以。事實上即使不打算從這條路入門,唐老師的教材也是必讀書,因為北大的政治學概論每年都至少有一個思想史相關的名詞,簡答和論述題也必須有政治思想史作底子,否則拿到個稍微好看的分數都不容易。我是最近才注意到這一點,以前沒有系統看思想史方面的東西,結果兩年的政治學概論考試都吃虧了。 最后,如果有余力和時間,建議看一些中國史通論、中國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或文章。因為今年和幾位戰友討論試題時,發現北大的老師似乎不太喜歡考生堆砌過多的理論名詞,而比較喜歡中西比較的思路。之所以用似乎,是因為這只是根據我們各自的答題思路和最終分數的猜測,并未求證。但不管怎樣,對本國歷史與現實的關注都是國際政治和比較政治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不少人會因為把重點放在西方理論上而忽視這一點,故此提醒一下。 2)國際政治概論、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推薦教材:個人感覺國際政治概論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教材,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政治學差不多,也是體系分析法,我當時用的是人大版的國際政治概論和《國際政治學理論》/梁守德,其他的像清華、復旦出的類似教材也可以用,掌握基本框架和一些關鍵概念即可(自己復習時的一個思路:國際政治體系的起源與發展;本質;格局;主要行為體;行為方式和行為規則;國際體系運行的環境〈自然環境、經濟、文化和軍事〉)。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方面,孫學峰老師的國際關系理論講義和某位網友整理的《演進中的國際關系理論》(其實是本論文集),這兩份材料是最實用的。其次《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王逸舟、 《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倪世雄也可以看。但我覺得這兩本書都不如那兩份講義。可能是自己這一年對國際關系理論有些厭倦吧,總覺得形形色色的國關理論注水太多,其實要講的問題不過那么幾個(無非國際體系中的無政府狀態能否克服、國際合作的動機與趨勢、維持和平與發展的可能性與方法之類),論點也不過幾句話,只是形式繁瑣論據龐雜,看上去蔚為壯觀而已,看看講義掌握要領即可,不值得花大力氣(理論方面的原著我只看過卡爾愛德華的20年危機、摩根索《國家間政治》的序言和第一章以及約瑟夫奈文集的一部分- -|||)。。。當然,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事實上國際關系理論對答政治學概論和國際關系史試題都有幫助,復試的時候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所以不要因為筆試時占的分量少就忽視這一塊的學習。這方面的書倒是好找,王、倪二位老師的理論教材參考書目部分找來看就可以。感覺摩根索、沃爾茲、約瑟夫?奈和羅伯特?基歐漢的相關著作應當是重點吧。另推薦亨廷頓的著作,雖然他的書嚴格說來不屬于理論的范疇~ 國際關系史 國際關系史這門專業課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說容易是因為以記憶為主;說難是因為要記的東西太多,重點不好找,而且現在出的題,比如名詞解釋,考的越來越細,看這兩年的成績,這門課的平均成績估計要比政治學概論的平均成績低不少。我第一年也是因為大意掛在了這科上。 覺得復習這門課時有個工作是必須的,就是找來北大出的那套國際關系史教材(方連慶主編,分近代、現代、戰后三卷,一共五本),從頭到尾捋一遍,邊看邊整理名詞,整理的時候盡可能的完整些,包括背景、經過、最后的結果和歷史影響。然后考試前就背你自己整理的這本名詞吧,最好全背過。當然買國關論壇的紅寶書也可以。這個方法笨了點,不過我也實在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了。扎實的記憶也是為了保證答題速度,北大的專業課試題看上去就那么幾道,但實際答起來三個小時的時間很緊張。如果你國關史該識記的內容記得不熟,在名詞上耽誤時間的話,最后的大題很可能答不完。 國關史也需要大量的閱讀。復試前看論文看來一句好話,“重要的歷史發展……是由連當代人都無法全面感知的復雜交錯的原因,和后代人都無法完全發覺的結果所構成的”。爭論某個歷史事件原因和結果,是歷史學家們的主要營生,也應該是閱讀國際關系史著作的重點。在做好背誦基本功的情況下,這種閱讀是多多益善,不少國際關系史教材都有注釋引文或者參考書目,那就是最好的書目推薦~這里提一下基辛格的《大外交》和約瑟夫奈的《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 ,還有北大出版社的《冷戰時期的美蘇關系》,都是比較實用的書~當然,還是那句話,讀的時候要注意總結歸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解讀有很多種,有的不妨兼收并蓄(比如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或者影響),有的則需要要在廣泛接觸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取舍(比如某個重大歷史轉折是否必然發生,至少答題時要有個明確的觀點)。 時政熱點與往年試題 上面說的都是基本知識的復習,但對國關專業的考生來說,10月份前后還有一份工作要做,就是開始根據當年(1月——11月)的時政熱點整理一些專題,包括一些國際政治事件的前因后果(素材在新華網國際新聞版找即可)、對其影響的分析,特別要注意和國際關系史上的類似事件相聯系。這個其實也是猜題了,比如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我復習的時候就整理了個經濟危機專題,重點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相關的一些名詞和分析,后來考試時果然有一道簡答考了這個;另外去年西藏問題也是熱點,復習時特別注意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姆拉會議、麥克馬洪線等一些相關的知識,最后也考到了。應該說還是沾了點關心時政的光。此外,所謂的熱點還包括一些時評,尤其是關于近期國際格局發展趨勢的文章,北大的政治學概論已經連續兩年出這種很宏觀的論述題了。 說到猜題,歷年試題,尤其是05年調整以后的試題也是非常有用的資料。通過分析試題,可以發現基本的考查點和老師的興趣所在,比如比較一下人大和北大的政治學概論試題,就會發現北大的題更側重基礎知識(比如我國的一些基本政治制度、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相關著作或理論等等),而對協商民主、公共治理之類的理論熱點不是十分熱衷。當然這只是這兩年的情況,明年會不會有大變化我也不敢說滿話。。。國際關系史的試題,往年考過的通常不會再考,有些點如果長時間不考復習時就要重視。去年復習時按題型把試題排了一下,發現一些重要時段,如德國獨立前后至一戰前和一戰二戰之間的“危機20年”都快考爛了,而大國協調時期(1815——1823)還從沒考過,加上當時很多時評都分析現在的國際政治有重歸均勢的趨勢,于是也整理了個專題,結果今年這一部分出了簡答。。。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猜題重在加強時事與專業的聯系,為的是復習時有所側重和培養對時代發展的敏感,但決不是復習的基本手段。因為這個還是有不少運氣的成分在里面,同時也需要與扎實的基礎知識相配合才會有幫助。如果只靠猜題蒙題去應試,結果會很慘= = 最后提醒一下,對選擇北大國關的學生來說,專業課是決定考研成敗的關鍵,而且北大的專業課給分偏低(專業課110分以上就算是高分了,相比較人大清華給的分數,壓分很明顯,當然這對初試的競爭沒什么影響,但萬一沒能進入復試,調劑就有些麻煩,分數和其他學校的比起來可能不太好看)。所以要認真準備,不要抱僥幸心理。 對了,還有聽課。我是兩年復習都沒有去北京,所以有條件能去北大國關聽課最好,但如果不能去,也不必因此喪失信心。北大國關的主頁上有本科教學課件開放下載,中國知網上可以下老師們的文章,只要自己下功夫,這個劣勢還是可以彌補的。 還有書目,本來想寫個推薦書目,但是我看的書實在太少,復習方法里都寫得差不多了,其余的讀與不讀對應試影響不是特別大。。。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如果真想讀這個專業,必須學會自己找書(網絡論壇、類似中國知網那樣的數據庫、課件、教材、論文都可以提供書目和激發閱讀興趣),自己鑒別和判斷書的價值。理想的讀書狀態,應該是讀完一本書就有一番收獲和感悟,有啟發也有疑問,能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最好~總之這一項上要舍得時間和功夫,也需要一些悟性和靈性,別人的經驗充其量是個參考,真正有用的東西,一定也只能是你自己讀過、想過、經歷過以后所得到的那些。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