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暨南大學企業管理考研真題
查看(1715)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5-08-26 10:23
樓主
Ⅰ.管理學部分
一、單項選擇題(請選擇唯一的正確答案,每小題3分,共15分) 1.松下幸之助曾有一段名言:當你僅有100人時,你必須站在第一線;如果發展到1000人,你就不可能留在第一線,而是身居其中;當企業增至10000名職工時,你就必須退居到后面,并對職工們表示敬意和謝意。這段話說明( )。 A.企業規模擴大之后,管理者的地位逐漸上升,高層管理者無須事必躬親 B.企業規模的擴大是全體同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此,老板應心存感激 C.企業規模擴大之后,管理的復雜性隨之增大,管理者也應有所分工 D.管理規模越大,管理者越需注意自己對下屬的態度 2.某企業的盈虧平衡產量為Q,企業的設計生產能力為3Q,去年實際產量為2Q,今年估計產量為3Q,那么,今年該企業的利潤可能性最大的是( )。 A.去年利潤的1.5倍 B.去年利潤的2倍 C.去年利潤的2.5倍 D.去年利潤的3倍 3.下列企業行為中,屬于只履行了社會義務的是( )。 A.某公司在晉升決策時不歧視40歲以上的雇員 B.某百貨公司采用100%可回收紙張來包裝產品 C.某汽車企業新建工廠的污染處理達到零排放標準 D.某大型家具連鎖賣場為顧客提供免費兒童照看設施 4.有些人從某一職位退下來后,常抱怨“人走茶涼”,這反映了他們過去在單位中擁有的職權是一種( )。 A.專長權 B.個人影響權 C.法定權力 D.信息權 5.根據領導的權變理論,影響領導有效性的情景因素不包括( )。 A.領導者—成員關系 B.任務結構 C.外部經營環境 D.職位權力 二、判斷題(請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每小題3分,共15分) 1.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差異程度的指標。( ) 2.管理過程是指一組進行中的決策和行動,包括四項職能,其中,組織職能包括激勵下屬、影響個體或團隊、有效的溝通以及處理雇員的行為問題。( ) 3.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認為,組織和社會將從勞動分工中獲取經濟利益。( ) 4.霍桑領導的“霍桑研究”導致了對組織中人的因素的新的進一步強調,對群體規范和行為提供了新的見解。( ) 5.權變管理理論認為沒有普遍適應的萬能的理論,理論的適應性與環境有關。( ) 三、簡答題(每題5分,共20分) 1.如何克服人際間有效溝通的障礙? 2.計劃的目的(或作用)有哪幾個方面? 3.管理者應當如何在BCG矩陣的4種業務組合間分配資源? 4.組織設計中的職能型結構和事業部型結構各有什么優缺點? 四、案例分析(共25分) 比特麗公司 比特麗公司是美國一家大型聯合公司,總部設在芝加哥,下屬有450個分公司,經營著9000多種產品,其中許多產品,如克拉克捧糖,喬氏中國食品等,都是名牌產品。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達90多億美元。 多年來,比特麗公司都采用購買其他公司來發展自己的積極進取戰略,因而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公司的傳統做法是:每當購買一家公司或廠家以后,一般都保持其原來的產品,使其成為聯合公司一個新產品的市場;另一方面是對下屬各分公司都采用分權的形式。允許新購買的分公司或工廠保持其原來的生產管理結構,這些都不受聯合公司的限制和約束。由于實行了這種戰略,公司變成由許多沒有統一目標,彼此又沒有什么聯系的分公司組成的聯合公司。 1976年,負責這個發展戰略的董事長退休以后,德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任命為董事長。 新董事長德姆的意圖是要使公司朝著他新制定的方向發展。根據他新制定的戰略,德姆賣 掉了下屬56個分公司,但同時又買下了西北飲料工業公司。 3 據德姆的說法,公司除了面臨發展方向方面的問題外,還面臨著另外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下屬各分公司都面臨著向社會介紹并推銷新產品的問題,為了刺激各分公司的工作,德姆決定采用獎金制,對下屬干得出色的分公司經理每年獎勵1萬美元。但是,對于這些收入遠遠超過1萬元的分公司經理人員來說,1萬元獎金恐怕起不了多大的刺激作用。另一個面臨的更嚴重的問題是,在維持原來的分權制度下,應如何提高對增派參謀人員必要性的認識,應如何發揮直線與參謀人員的作用問題。德姆決定要給下屬每個部門增派參謀人員,以更好地幫助各個小組開展工作。但是,有些管理人員則認為只增派參謀人員是不夠的,有的人則認為,沒有必要增派參謀人員,可以采用單一聯絡人聯系幾個單位的方法,即集權管理的方法。 公司專門設有一個財務部門,但是這個財務部門根本就無法控制這么多分公司的財務活動,因此造成聯合公司總部甚至無法了解并掌握下屬部門支付支票的情況等等。 請根據以上材料,請你回答下面的問題: 1.比特麗公司可以在分權方面做得更好嗎?(8分) 2.你對德姆的激勵方法有何看法?(8分) 3.參謀人員有何作用?如何協調直線和參謀人員之間的關系?(9分) Ⅱ.微觀經濟學部分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機會成本 2.囚徒困境 3.無差異曲線 4.純公共物品 二、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 3 分,共30 分) 1. 《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提出公共利益可以通過以下何種方式被最好地促進: A 政府對經濟的管制 B 好心市民的善行 C 個人對自我利益的追求 D 對歷史悠久的傳統的堅持 2. 、某大學原來給每位老師上課的酬金是每小時100 元。每個老師的年平均課時數為144 小時。現在,該大學規定:凡是上課課時數超過144 小時的,超過部分每小時酬金300 元;凡是低于144 小時的,不足部分每小時減去酬金300 元。這一政策實施的后果是: A 幾乎沒有影響;因為上144 小時的課和以前拿同樣多的錢 B 只有原來上課不足144 小時的才會因為擔心被罰而增加授課量 C 只有原來上課超過144 小時的才會因為酬金倍增而增加授課量 D 所有教師都會增加授課量,因為授課的邊際收益增加了 3.古海洋地質學家格蘭·瓊斯研究了150 年前的海鮮菜單,發現沿海地區餐館里同樣一 份鮑魚,其價格從過去的$6-7 美元上漲到現在的$30-40 美元。由于鮑魚等海洋軟體動物是 海洋生態環境的反映指標。他據此認為,近海的生態環境在過去150 年間變得越來越糟糕, 因而減少了鮑魚的供給。以下哪一個現象能夠削弱他得出的結論? A 150 年前,鮑魚等軟體動物被農民用作肥料 B 現在,人們更多地依靠遠洋捕撈獲得這些海鮮食物 C 150 年前,監獄犯人和孤兒院的兒童經常能吃到鮑魚 D 150 年前的人們并不喜歡鮑魚這樣的食物;它只是在近年來變得受人喜愛 4.由于中國政府出臺了補貼農業的1號文件,使得許多原來外出打工的農民重新回家務農。一般說來,這一事件使得農業生產發生的變化是: A 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土地的邊際產量下降,農業總產量下降 B 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土地的邊際產量上升,農業總產量可能上升或下降 C 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土地的邊際產量上升,農業總產量上升 D 勞動的邊際產量上升,土地的邊際產量上升,農業總產量上升 5.我國許多城市都曾經出臺過限制外地人從事城市中某些行業的規定;而對本地人則沒有任何限制。假定外地人和本地人沒有除“戶口”以外的本質差別,這些規定的后果很可能是: A 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平均工資相同 B 外地人比本地人的平均工資高 C 外地人比本地人的平均工資低 D 外地人的平均工資可能比本地人高,也可能比本地人低 6.在計劃經濟時代,許多商品經常短缺。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通常能夠買到需要的商品。這是因為: A. 計劃經濟時代比市場經濟時代的生產能力更低 B. 計劃經濟時代比市場經濟時代的消費水平更高 C. 市場經濟時代生產者的道德更加高尚,處處為消費者著想 D. 市場價格引導了生產者和需求者的自利行為,達到人們滿意的程度 7.遠古時代,人類社會從從事采集和狩獵業紛紛轉向種植和畜牧業,由此獲得了生產率的極大提高,很好地解決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問題。這被歷史學家稱為“第一次經濟革命”。對于生產率提高的原因,你認為合乎經濟學原理的解釋時: A. 種植作物和蓄養家畜比野生動植物具有更高的繁殖能力 B. 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天生更善于從事種植和畜牧業而非采集和狩獵業 C. 種植和畜牧業很好地解決了采集和狩獵業固有的“共有地悲劇”問題 D. 人類對于種植作物和蓄養家畜的供給增加滿足了對其需求的增加 8.三個老師對于大學生上課遲到發表了如下的看法:老師甲:“學生上課遲到是因為上課 時間過早。”老師乙:“學生上課遲到影響了老師講課的積極性。”老師丙:“學生上課遲到是大學的‘癌癥。’”其中最接近規范表述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都是實證表述,與規范表述毫無關系 9.無論打電話的價格如何變化,張三每周打電話的總費用都固定在100 元,而李四每周打電話的總時間都固定為100 分鐘。則對他們打電話的需求價格彈性描述正確的是: A. 張三和李四的彈性都為 0 B. 張三的彈性為 1,李四的為無窮大 C. 張三的彈性為 1,李四的為0 D. 張三和李四的彈性都為 1 10.毒品需求在短期內缺乏價格彈性;但在長期內富于價格彈性。已知毒品犯罪與吸毒者在毒品上的總支出正相關。則禁毒(減少毒品供給)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是: A. 均增加了毒品犯罪 B. 均減少了毒品犯罪 C. 短期內增加了毒品犯罪,長期內減少了毒品犯罪 D. 短期內減少了毒品犯罪,長期內增加了毒品犯罪 三、問答題(25分) 外部影響怎樣會使資源配置失當?一些西方學者為什么會認為規定產權辦法可解決外部影響問題?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