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學習方法談
查看(669) 回復(0) |
|
易水竹
|
發表于 2014-08-31 19:49
樓主
經濟學是否能作為一門科學,到現在還沒有定論.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才開始花時間去研究經濟學的,但常常有種身在山中不知處的感覺。光對西方經濟學大師們的研究就夠頭痛了,因為經濟不是脫離歷史現實單獨存在的。那么這個坐標在哪里呢,其實使用了5W1H法,這個經濟學的框架就清楚了。
首先是什么是微觀經濟學?(WHAT)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選擇,在使用或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商品,以求人類無限欲望的最大滿足的社會科學。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個量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均衡理論或價格理論。 那么為什么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存在爭議呢?(WHY) 微觀經濟學有兩個基本前提,是人類欲望的無限性和資源的有限性。人類欲望的無限性 ,是說明人的欲望或需求是無窮的。資源的有限性 ,是說明針對人類的欲望而言,用來生產物品滿足人類欲望的資源是有限的。 同樣經濟學的研究也有兩個基本基本假設,經濟人或理性人假設和完全信息的假設。經濟人或理性人是西方經濟學關于人類經濟行為的一個基本假定。這一假設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輕信盲從,而是精于判斷和計算,其行為是理性的;完全信息的假設條件的含義是指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信息。 那么如何使用工具來研究經濟學呢?(HOW) 研究的工具是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線。機會成本 就是把一定經濟資源用于生產甲產品時所放棄的所能夠生產乙產品的數量。也就是人們在作出一種選擇時所必須放棄的另一種選擇的收益。 生產可能線 是指在一定技術水平下把既定資源用于生產兩種產品的最大產量組合點的曲線。生產可能線是與機會成本概念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 從生產可能線我們能夠發現以下四個問題: ( 1 )不同生產方案的機會成本 。 ( 2 ) 處于生產可能線上的任何一個組合點都是現有資源可以支撐的產量組合。 ( 3 ) 處于生產可能線內的任何一點都表示出現了資源閑置 。 ( 4 )生產可能線外的任何一點的產量組合都是既定資源無法支撐的。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呢?(WHOM) 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資源配置用生產可能線來解釋就是應在生產可能線的那一點來進行生產 具體地說,資源配置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即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為誰生產? 資源利用用生產可能線來解釋,就是把生產可能線內的生產組合點推到生產可能線之上。 具體來說,資源利用要研究三個問題: 1 、一國資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 2 、貨幣或儲蓄的購買力是否發生了變化? 3 、一個國家生產物品的能力是否在持續增長? 那么經濟學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呢?(WHEN) 他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邊際革命、凱恩思革命。 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包含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實證方法與規范方法兩種。實證經濟學它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只研究客觀經濟規律,考查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根據這些規律或關系對經濟行為結果進行分析、預測;規范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行為應該是什么,經濟問題應如何解決等問題,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實證經濟學不涉及價值判斷,規范經濟學要對經濟現象的社會價值做出判斷,分析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因此它具有特別明顯的主觀性。實證經濟學要通過對客觀經濟規律的深入研究,發現經濟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次為依據來分析、預測未來;規范經濟學要分析特定的經濟活動是好是壞,對社會有什么意義。實證經濟學的內容極具客觀性,結論通常可接受事實的檢驗,檢驗結果具有客觀性;與此相反,規范經濟學由于主觀性過強,不同的人對一個經濟現象有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評價。 總而言之,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上,實證方法與規范方法并存;實證經濟學是主流,實證方法的運用極為普遍。 在經濟實證分析時最常使有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均衡分析 、靜態分析與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邊際分析、經濟模型。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