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經典案例(一)
查看(749) 回復(0) |
|
易水竹
|
發表于 2014-08-31 19:54
樓主
第一章 ——理性成就快樂:向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知識。比如在自由市場里買東西,我們喜歡與小商小販討價還價;到銀行存錢,我們要想好是存定期還是活期。經濟學對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則關于經濟學家和數學家的故事可以參考。故事說的是三個經濟學家和三個數學家一起乘火車去旅行。數學家譏笑經濟學家沒有真才實學,弄出的學問還擺了一堆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類的假設條件;而經濟學家則笑話數學家們過于迂腐,腦子不會拐彎,缺乏理性選擇。最后經濟學家和數學家打賭看誰完成旅行花的錢最少。三個數學家于是每個人買了一張票上車,而三個經濟學家卻只買了一張火車票。列車員來查票時,三個經濟學家就躲到了廁所里,列車員敲廁所門查票時,經濟學家們從門縫里遞出一張票說,買了票了,就這樣蒙混過關了。三個數學家一看經濟學們這樣就省了兩張票錢,很不服氣,于是在回程時也如法炮制,只買了一張票,可三個經濟學家一張票也沒有買就跟著上了車。數學家們心想,一張票也沒買,看你們怎么混過去。等到列車員開始查票的時候,三個數學家也像經濟學家們上次一樣,躲到廁所里去了,而經濟學家們卻坐在座位上沒動。過了一會兒,廁所門外響起了敲門聲,并傳來了查票的聲音。數學家們乖乖地遞出車票,卻不見查票員把票遞回來。原來是經濟學家們冒充查票員,把數學家們的票騙走,躲到另外一個廁所去了。數學家們最后還是被列車員查到了,乖乖的補了三張票,而經濟學家們卻只掏了一張票的錢,就完成了這次往返旅行。這個故事經常被經濟學教授們當作笑話講給剛入門的大學生聽,以此來激發學生們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但在包括經濟學初學者在內的大多數人看來,經濟學既枯燥又乏味,充滿了統計數字和專業術語,遠沒有這則故事生動有趣;而且經濟學總是與貨幣有割舍不斷的聯系,因此,人們普遍以為,經濟學的主題內容是貨幣。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經濟學真正的主題內容是理性,其隱而不彰的深刻內涵就是人們理性地采取行動的事實。經濟學關于理性的假設是針對個人而不是團體。經濟學是理解人們行為的方法,它源自這樣的假設:每個人不僅有自己的目標,而且還會主動地選擇正確的方式來實現這些目標。這樣的假設雖然未必總是正確,但很實用。在這樣的假設下發展出來的經濟學,不僅有實用價值,能夠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這樣的學問本身也由于充滿了理性而足以娛人心智,令人樂而忘返。盡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有意無意地運用了一些經濟學知識,但如果對經濟學知識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處理日常事務時理性不足,給自己的生活平添許多不必要的煩擾。比如,剛剛買回車子,沒過兩天,這款車子卻降價了,大部分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垂頭喪氣,心里郁悶得很;倘若前不久剛剛買了房子,該小區的房價最近卻上漲了,興高采烈是一般購房者的正常反應。這些反應雖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價帶來的郁悶感覺卻是錯誤的。 經濟學認為,正確的反映應該是:無論是跌價,還是漲價,都應該感覺更好。經濟學認為,對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費的是什么——房價、車價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價格是多少。在價格變動以前,你所選擇的商品組合(房子、車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購買的其他商品)就是對你來說是最好的東西。如果價格沒有改變,你會繼續這樣的消費組合。在價格變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選擇消費同樣的商品,因為房子、車子已經屬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為價格變化而感覺更糟糕。但是,由于房子、車子與其他商品的最佳組合取決于房價、車價,所以,過去的商品組合仍然為最佳是不可能的。這就意味著現在還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選擇,因此,你的感覺應該更好。新的選擇雖然存在,但你卻更鐘情于原來的最佳選擇(原來的商品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煩擾于別人為什么掙得比我多,總是覺得自己得到的比應得的少,而經濟學卻告訴我們這樣的感覺是庸人自擾,也是錯誤的。經濟學認為別人比自己掙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應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對,只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煩擾和憂愁。 我們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擾,主要還是因為對經濟學有一些誤解,這可能是經濟學說起來比較簡單的緣故。“供給與需求”、“價格”、“效率”、“競爭”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濟學詞匯,而且這些的詞匯的意思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很多時候,似乎人人都是經濟學家。人們不敢隨便在一個物理學家或數學家面前班門弄斧,但在一個經濟學家面前,誰都可以就車價跌了該高興還是該郁悶等實際問題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其實,經濟學中有許多并非顯而易見的內容,并不是每個人想象的那么簡單。在經濟學領域,要想從“我聽說過”進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確的經濟學知識,將經濟學思考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使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小到油鹽醬醋,大到談婚論嫁,就會減少生活中的諸多郁悶和不快,多一些開心,多一些歡笑。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在傳統上經濟學領域被分為兩個領域。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作出決策,以及它們在某個市場上的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一個微觀經濟學家可以研究租金控制對住房的影響,外國競爭對本國汽車行業的影響,或者接受義務教育對工人收入的影響。一個宏觀經濟學家可以研究政府借債的影響,經濟中失業率隨時間推移的變動,對提高生活水平增長的不同政策。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密切相關的。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在微觀的角度看是正確的,但從整體角度看就是不合理的,比如在看足球賽時,一個球迷站起來看能夠看的更清楚一些,但每個人都這樣的話,結果是每個人都看不清楚。由于整體經濟的變動產生于千百萬個人的決策,所以,不考慮相關的微觀經濟決策而要去理解宏觀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能的。例如,宏觀經濟學家可以從個人所得稅減少對整個物品與勞務生產的影響進行分析。為了分析這個問題,他必須考慮所得稅減少如何影響家庭把多少錢用于物品與勞務的決策。又如,失業現象嚴重時,作為個人,除了一些佼佼者能謀到職業外,總有人沒有就業崗位,作為廠商也不能無效率的吸收工人,所以失業問題是宏觀問題,解決就業是政府的責任。 盡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存在固有的關系,但這兩個領域仍然是不同的。在經濟學中,也和在生物學中一樣,從最小的單位開始并向上發展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但這樣做既無必要,也并不總是最好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化生物學建立在分子生物學之上,因為物種是由分子構成的。但進化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是不同的領域,各有自己的問題和方法。同樣,由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探討不同的問題,所以,它們有時采用相當不同的方法,并通常分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 ——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的根本區別是對價值判斷的態度。經濟學的道德與不道德就是否涉及價值判斷,因為價值判斷是道德問題的基礎。實證經濟學排斥價值判斷,也就不涉及道德問題,實證分析只認識事實本身,研究經濟本身的規律,。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舉一例子。現在上至國務院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非常關心我國的GDP 和人均GDP,因為這兩個數字。前者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后者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富裕程度。從實證角度看,這些數字的統計歸納過程就是實證分析的過程,如果對某些數據有懷疑還可以重新檢驗。具體數字是客觀的,在統計過程中不涉及道德問題,只回答是什么。從規范分析的角度來研究,首先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確定一個合理的經濟增長率,確定一個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小康的標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就應該要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后者涉及了道德問題。對于后者問題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經濟增長率提高是好事;有人認為經濟增長率太快是壞事,應停止經濟增長。這些都是主觀的好壞判斷無法檢驗。 從上述例子中我們看到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是有區別的,但也不難發現二者也有聯系。實證分析數字結果,為國家制定和選擇適度經濟增長政策提供了依據;而適合的政策環境又是達到和保障經濟數量指標的保證。因此說實證經濟學是規范經濟學基礎;而實證經濟學又離不開規范經濟學的指導。也就是說,越具體的一些定量分析都屬于實證分析。越高層次、定性、帶有決策分析的問題是規范分析。 ——經濟學與數學 經濟學雖然用數學方法但與自然科學所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自然科學所采用的方 法是比較嚴謹與準確的。比如說,人造衛星圍繞地球轉一圈所帶來的誤差也許僅僅有幾十米的誤差,與地球周長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再高明的經濟學家預測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也達不到“微不足道”,而是相對比較大。所以在我們學習經濟學的時候,不要過多地去強調某個數學公式的準確程度,只要這個數學公式確實反映了現實經濟變動的主要特征就可以了。 由于經濟學已經被經濟學家竭盡全力地武裝成一門真正的“科學”,這科學的門面主要是數學描述、幾何圖形、函數坐標,再套上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一般而言,當一門知識變成深奧的“科學”時,就會漸漸地遠離大眾,使大多數人不只其所云。這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是沒問題的,因為自然科學的深奧的符號公式本身是工具也是研究的目的和內容。而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發現科學,經濟學應該是講道理的科學,對我們不是專業的經濟學家只要明白道理,使用什么工具,是無所謂的。 我理解數學與經濟學的關系是本和用的關系,數學是研究經濟學的工具,如果把經濟學比作大樓,數學就是蓋大樓的腳手架。有的同學看到數學問題就感到頭疼,其實我們教材里運用的數學是非常簡單的,即便你掌握不了數學這個工具,你只要掌握經濟學的大廈就可以了。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