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名校考研專業課常考知識點(11)
查看(805) 回復(0) |
|
易水竹
|
發表于 2014-12-17 20:02
樓主
生產理論分析的目的在于說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在技術上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 。 有關生產者的理論假定。微觀經濟學中的生產者也是指一個個體決策單位,它可以是公司或 個體生產者。通常假定生產者在既定的技術等條件限制下,通過合理選擇生產要素投入的種 類和數量,力爭實現產量最大或成本最低。 生產函數。表示在一定技術水平狀況下,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與最大產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經常作為例子的生產函數有固定比例的生產函數、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替代彈性不變 的生產函數。 一種可變要素的合理投入。在假定其他要素投入數量不變的條件下,可以定義一種生產要素 的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根據產量曲線的特征,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確定在平均 產量大于邊際產量并且邊際產量大于零的范圍內。 兩種可變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所使用的理論工具是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方程。等產量曲線 表示生產同一產量的不同生產要素組合。它具有的斜率為負、兩兩不相交、凸向原點等特征 ,具有明顯的經濟涵義。其中,斜率為負表明要素合理投入區應是一種要素在生產中可以代替 另一種要素,凸向原點蘊涵的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也經常在理論分析中被用到。等成本 方程表示既定成本下的不同生產要素組合。既定成本下最大產量或既定產量下最小成本的生 產要素組合使得生產者處于均衡,條件為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于要素的價格比,即
〓〓RTS??1,2?=r?1r?2 生產者均衡確定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這一組合與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是一致的。 相應于生產者均衡點的變動,有生產擴展線和價格擴展線的概念。 規模收益問題。生產要素投入比例既定條件下的擴大生產規模是廠商另一方面的決策。隨著 規模的擴大,收益的擴大呈現遞增、不變和遞減三種情形。 (四)成本理論 成本理論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成本與產量之間的關系,其基礎是生產理論。 短期和長期的概念。微觀經濟學中區分短期和長期依據于進行生產要素調整時間的長短。 短期成本。在短期內,生產者使用的生產要素有可變與不可變之分,因而成本也有固定和可變 之分。相應地,有平均總成本、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不變成本,以及邊際總成本、邊際可變成 本和邊際不變成本的概念。注意:這些成本概念是相對于產量而定義的。 由于平均可變成本與平均產量、邊際成本與邊際產量之間呈反方向變動關系,所以根據邊際 產量遞減規律,平均可變成本和邊際成本是∪型曲線,并且二者交于平均可 變成本的最低點。 長期成本。在長期中,廠商使用的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所以總成本等于可變成本。相應于長 期總成本,有長期平均成本和長期邊際成本的概念。長期邊際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交于平均 成本的最低點。 長期成本與短期成本之間的關系。長期總成本和平均成本是相應的短期成本按在短期內不變 的生產要素投入量求其最小而得到的,即長期成本是短期成本線的下包絡。長期邊際成本根 據長期總成本得到,相應于長期總成本與短期總成本從而長期與短期平均成本的切點,長期邊 際成本與短期邊際成本曲線相交。 成本與收益分析。廠商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收益與成本的比較決定廠商的最優產量。邊際 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是廠商的利潤最大化條件。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