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名校考研專業課常考知識點(14)
查看(822) 回復(0) |
|
易水竹
|
發表于 2014-12-17 20:35
樓主
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在以上討論的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決定的基礎上,一般均衡 理論分析整個系統中相互聯系的所有市場的同時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通常以完全競爭為條件。在只有兩個經濟當事人的純交換的經濟中,兩個交易 者效用最大化的叫價相互重合時決定一般均衡的價格。在埃奇沃斯框圖中,一般均衡的狀態 表現為兩個交易者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這一模型有助于理解瓦爾拉斯定律、拍賣者假設等 概念。 具有生產的經濟系統的一般均衡分析的簡單例子是線性化的一般均衡模型。理論上可以證明 ,在完全競爭的經濟體系中,如果經濟當事人的行為滿足連續性條件,并且預算約束也得到滿 足,那么市場經濟系統可以實現一般均衡。 效率分析:帕累托最優標準。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系統是以最小的成本生產人們最需要的產品 和勞務的經濟。理論上經常使用帕累托最優標準為判斷經濟效率的依據。帕累托最優的必要 條件有若干個:在純交換經濟中,每個消費者交易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都相等;在生產 上,任何兩種生產要素用于任意兩種產品生產的邊際技術替代率都相等;交換和生產同時進行 時,既可以作為消費品又可以作為生產要素的任意兩種產品的邊際轉換率等于它們的邊際技 術替代率。 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以帕累托最優為標準,一般均衡的狀態使得市場效率是最優的。在正 常條件下,完全競爭的市場可以實現一般均衡,因而也是帕累托最優的。 社會福利函數。這是分析社會福利最大化問題的有效工具,它以影響社會成員福利水平的經 濟因素為變量。社會福利函數的存在性是福利經濟學關注的一個問題,對經濟當事人作出嚴 格的界定可以保證其存在性,但阿羅不可能性定理也指出了建立社會福利函數的困難。 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在福利經濟學的基礎上,論證社會主義可以利用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實 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在計劃部門的統一引導下,消費者自由選擇消費品和職業,生產者以實現 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按照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組織生產,并在市場上購得所需的生產要素。通 過模擬的完全競爭市場,計劃部門不斷地調整商品和要素的價格,使得市場處于一般均衡。這 時,經濟體系實現了帕累托最優。 (八)微觀經濟政策 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可以證明,消費者消費的商品組合可以達到最優、生產者使用資源的 數量為最優,并且生產者提供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組合。然而,現實經濟條件并不總能滿足完 全競爭的假設條件。由于壟斷、公共物品、外部經濟效果以及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存 在,市場機制轉移資源的能力不足,從而出現市場失靈。同時,市場運行的結果也未必是社會 的福利最大,因為帕累托效率是在既定初始條件的前提下得到的。 壟斷。壟斷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人為因素和自然條件。自由的市場經濟 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壟斷。壟斷行業缺乏效率,壟斷企業的產量低于社會最優產量,其市場價格 高于成本。同時,壟斷行業中的技術停滯、尋租等現象,會造成更大的社會成本。但是,壟斷 對于一些行業來說可能比過度競爭更有益,例如大多數自然壟斷行業就不適合多企業競爭。
對壟斷采取的微觀政策。政府利用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限制壟斷行為,其中包括行 業的重新組合、經濟和行政處罰以及實施反壟斷法。對壟斷行業進行管制,其中包括價格管 制、價格和數量的同時管制以及直接經營,也是解決壟斷問題的一種可供選擇的政策。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或)非競爭性,使得這些物品的市場供給不足。解決公共 物品的供給主要依靠政府。公共物品的最優供給量由社會成員對公共物品的偏好與生產成本 的均衡所決定。與私人物品的需求不同,社會對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由既定數量下所有的消 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之縱向加總而得到。 公共選擇。為了決定公共物品的供給量,社會不得不借助于非市場的公共決策。公共決策往 往依據一定的規則作出。然而,集體決策經常使用的多數票規則并不一定導致有效率的公共 物品的生產和分配。 外部經濟效果。一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決策在給自己帶來收益和成本的同時,經常也給他人增 加收益和(或)成本。外部經濟效果的存在使得個人最優決策與社會最優行為不一致,導致資 源的配置不當。 解決外部經濟效果的政策。基本思路是外部影響內在化,主要政策手段包括:稅收和補貼、直 接調節以及來源于科斯定理的明確產權和談判。前兩個政策強調政府的作用,而后一個政策 則強調依靠市場本身解決外部經濟效果問題。 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最近常被列為市場失靈的第四大原因。買者和賣者對產品的特征、 可能的價格等不完全的信息可以導致缺乏效率的交易。解決的方案可能包括政府規定“真實 信息”規則、政府提供廉價信息和資助私人信息企業等。 收入分配不公和貧窮。勞動者生產能力和生活負擔的差異、所擁有的財產和資本的收益以及 某些政府的轉移支付可能導致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引起貧窮。洛倫茨曲線和基尼系數經常被 用來分析和衡量不平等的程度。關于收入分配公平問題在倫理和經濟的意義上存在著廣泛的 爭論。 再分配政策。累進的稅收、社會保障、政府資助、失業救濟、醫療保險、住房計劃等都被用 來消除不平等和貧窮。 總之,西方微觀經濟學的目的在于論證“看不見的手”原理。即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消費者 獲得最大化的效用;生產者為了最大利潤,依照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組織生產,按最低的平均 成本索要價格,并獲得最大的利潤;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按照要素的邊際貢獻取得收入,并恰好 把產品分配完畢。依靠價格的自由波動,經濟系統可以實現一般均衡。在均衡狀態下,社會達 到帕累托最優。某些因素可能導致市場失靈,不過微觀經濟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修正市場 的不足。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