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考研院校選擇五大標準
查看(439)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5-06-19 12:39
樓主
教育學包括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等3個一級學科,共有17個二級學科。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教育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3.61%,在1999~2003年授予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中,教育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2.50%,教育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1.40%。
哪些學校設有教育學? 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清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湖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蘇州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武漢大學、河北大學、湖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州大學等100多院校設有教育學專業。 按照一般的專業排名,結合2006年、2007年的情況,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院校的教育學專業名列前幾強,但如果結合學校的綜合實力與知名度,則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院校往往有更大的吸引力,資源優勢也更明顯。 關于教育學考研擇校的幾個標準 面對如此多的高校,究竟報考哪一所,有的考研同學估計早有打算,有的同學估計還在猶豫之中,名牌院校比較難考,一般院校又難以讓自己滿意,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需要考研同學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專業興趣及準確的信息來把握選擇中意的大學。本文通過綜合考研輔導名師、教育學專業導師,及往屆高分學子、職業經理人的意見,為有意向報考教育學專業的考研學子提供如下建議。 (1)環境與氛圍 每個人對人生的規劃不盡相同,考研估計也一樣。如果想持續讀書,從事研究工作,碩士研究生讀完了,還想讀博士,那么最好選擇學習氛圍與人文環境比較好的學校。同時應選擇學位授予權完整的學校或研究機構,最好選擇同時招收碩士和博士的導師。 在對待名牌大學問題上,一般而言,名校教學資源豐富,學術氛圍濃厚,前沿性的講座比較多,這有利于學生開拓思維、樹立良好的學術理念。如果自身的學習與應試能力比較強,名校不妨作為首選;如果有些問題,最好是迂回策略,碩士先上名氣不太大、競爭不太激烈的院校,再報考博士時可以再考慮這些院校。 (2)學界口碑與社會知名度 設置教育學專業碩士點的院校中,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比較知名,尤其是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 報考這些學校有一定的好處,除開考中之后能獲得多種資源優勢與品牌優勢外,即使考試失利或面試失敗,可以提前行動著手調劑,掌握先機;而且在調劑工作中,有不少非名牌的重點院校喜歡優先錄取報這些未第的考生。 如果自己實力不錯,除報考名校外,還可以考慮報考名校的強勢專業和名導師。當然,如果你覺得名校壓力較大,或者有名校不名的判定,那么選擇一些教育學專業排名不錯,但學校整體知名度一般的院校。 (3)職業前景 一些院校或許沒有知名度,但某些專業在就業方面卻是不錯,或者一些專業還出過不少知名人士。但就整個報考情況來看,不少考生還是中意北大、浙大、南大等名校。對專業本身的優劣勢的關注反倒處在次要的位置。 盲目選擇名牌大學與社會上的招聘風氣、招聃偏好有關,一些單位在招聘時明顯傾向于名校,一些單位在招聘時基本上只考慮名校,一些知名公司只在名校進行招聘路演。在很多情況下,名牌院校的背景無疑可以增加就業的砝碼。如果客觀評估自身實力,認為有那個希望,不妨放手一搏。 (4)地域因素 報考時要考慮畢業后想留在什么地方工作,想在什么地方謀求發展,就業或者創業,這些問題在擇校時最好妥善處理好。 目前,國內的一二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杭州、成都、南京等地一般比較受歡迎,尤其是北京與長三角。想要在什么地方工作,求發展,最好就報考那一帶的學校。這樣畢業后找工作也比較方便。 一方面畢業后,大家不可能有太多時間跑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另一方面在政策、經濟、信息、交通、成本上不允許,不可能長期地住在外地找工作。此外,用人單位受就業的傳統觀念、地理歧視與政策限制的影響,要么本能地傾向于來自大城市來的應聘者,要么希望要熟悉本地環境的畢業生。 (5)自身的應試能力與知識水平 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的距離,報考學校時,要想盡量縮短這個距離,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平時模擬水平,比較各院校的歷年的專業成績差異,然后確定學校。 我國目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常把學校按地域分為三區,學校所在地域不同,分數有差異。如果你成績一般,最好是放低身價報考一區中的一般學校或二三區的院校,待考博士時,再行努力。當然,相對而言,考研比高考要容易。一般而言,綜合歷屆考生的經驗,大家都會把目標鎖定在比自己就讀的本科院校更高一層次的學校。 此外,報考時還要適當考慮學校的文化和學風、個人的經濟因素、貸款和在校兼職的可能性等,但無論如何,暑期結束前對報考院校應該有個大致的思路與想法,從而有利于后續的專業復習。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