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好聯考綜合的論說文
查看(354)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6-09-23 15:47
樓主
論說文的審題立意,從根本上講,是要求考生在讀懂題目的基礎上,總結出佳立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考生也可能有一千個立意角度,從應試的角度來講,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
例題如下: 狂風呼喊著,咆哮者,獰笑著奔襲過來,企圖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樹挺起胸膛,頑強地與狂風搏斗著。狂風暴虐地糾纏著它,想按下它高貴的頭,壓彎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奮力抗爭,不屈不撓。 大樹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風根本不把它們放在眼里,像搟面條一樣把它們揉來揉去,幾乎要把它們撕成碎片,碾成粉末。小草在狂風中抖動顫栗,屈腰俯身,把臉緊緊地貼在大地上。 狂風終于累了,走了。人們發現,大樹折斷了腰,小草卻慢慢揚起了臉。 學生問蘇格拉底:“老師,你認為大樹和小草誰值得贊美?” 蘇格拉底說:“我贊美大樹,也贊美小草。” 解析: 本題的立意比較明顯:要么贊美大樹,要么贊美小草。贊美大樹是因為它寧折不彎的氣節,贊美小草是因為它委曲求全的精神。但是,如果在管理類專業碩士的考卷上出現這個題目的時候,鄭州分校的郝老師認為,更合適的立意是贊美小草。作為一個企業來說,即使再怎么有氣節,但如果結局是“折”了,死了,不存在了,顯然是不合適的。企業需要延續下去,哪怕是在一時收縮市場,改變策略,再圖長遠發展。 另外,有些例題屬于可以從中審出多個立意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切合題意、自己能夠駕馭好的一種。 例題如下: 晉代有一位雕塑家叫戴造。他雕了一個壽佛像,高一丈多,精致魁梧。一時稱譽之聲貫耳。但他自感不足,為了廣泛聽取真實意見,他大開廟門,讓人參觀品評,自己則躲在佛像錦帳后暗自聽取意見。據此,又花了三年時間進行修改,使這尊佛像成了傳世之作。 解析: 有同學認為題目可以定為“謙虛使人進步”,題目中的確有體現這個含義,因為戴造是在廣泛聽取了眾人的意見之后修改出了“傳世之作”。但要注意的是,更切合題目的意思,應該是戴造在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礎上,再聽取別人的意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不是簡單的進步,所以,好的立意應該是“精益求精”。 同學們在進行論說文寫作的時候,糟糕的情況就是,沒有想法,沒有思路,無從下筆,于是就眼睜睜的看著時間過去,腦子還是一片空白。想要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就需要從平時積累,多聽老師分析例題,多跟同學相互交流,多關注重點時事內容,多思考多總結,這樣才能在考場上迅速讀懂題目,確立好的審題立意,走好論說文的一步。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