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為何都愛“扎堆兒”考名校
查看(487)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6-10-17 10:43
樓主
考研報名過程中,盲目選擇名校的同學大有人在。不僅僅是考研的同學們本身有相當的名校情結,絕大多數人在選擇考研目標院校的時候都傾向于選擇名校,一些不考研的同學都會認為若是考研的時候不能沖擊一下名校實在是太浪費了。試問,誰不渴望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不渴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名校的金字招牌為自己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呢?恐怕這些是每一個考研學子心中一個瑰麗的夢想。但究竟是因何使名校成為同學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呢?
首先,名校自身的軟硬件條件都很優秀,師資隊伍、科研條件、就業前景等因素都吸引著大批學生報考。其次,高校研究生擴招導致普通研究生畢業就業競爭力降低。再加上社會對名校的優先認可等各種原因,使得如今許多大學生對考研有種很強烈的“名校情結”,名校考研甚至已經成為考研的一種“潛”趨勢。于是,考研呈現“扎堆兒”考名校的現象。而且就目前來看,盡管近年考研熱度有所下降,但這種“名校熱”依然還在持續。 名校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 無論在軟件方面還是硬件方面,名校的資源都是一些普通高校無法企及的。比如清華、北大、人大每隔兩三天就會舉辦一場學術講座,最多的時候會出現一天多場講座的情況。除此之外,名校還會提供給學生更多學術交流、科研實踐的機會,相對而言普通院校這種機會較少。 名校的學術資源、人脈資源是普通院校無法比擬的 不少人認為,如果在名校讀研期間,能師從一位學術界的“大牛”導師,那么今后的學術研究,甚至畢業后的工作都可能會一帆風順。即使是自己找工作,也可以選擇較高的發展平臺,如有些名企招聘人才時會明確提出只招985和211院校畢業生,那么你就可以輕松越過這一關卡。 但是,也有許多考生的擁有不一樣的“名校情結”: 情結1:冠上名牌,揚眉吐氣 持有這樣的考研動機的考生為數不少,很多人都想通過考上名校來證實自己。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對于自身的實際情況認識不清,盲目的選擇名校,最終導致考研失敗。選擇考研證實自己并沒有什么不好,但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能一味的看重名校。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目標的效價和可能性同時影響人們的行為,名校的效價自然很高,但如果實現的可能性不大,這樣的目標并不是最優的目標,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目標產生的動力才是最大的,因此,考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各種情況綜合考慮。 情結2:改變命運對抗社會壓力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就業市場上企業招聘也本著“唯才是用”的原則,但實際上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要求上明確要求求職者需具備“985”、“211”工程院校的大學生,讓不少大學生們堅定了一個信念——非名校不考! 考生在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客觀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優缺點、優劣勢有一個符合實際的評價,選擇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從眾;要正確地對待名譽,而不是熱衷于表面空有的虛名,要盡可能擺脫對表面東西的追求,努力去爭取自己心中最想要的也是最可能實現的目標和理想,只有這樣,才不會在白發蒼蒼的時候,后悔嘆息。 情結3:滿足虛榮心的考研動機 這種滿足虛榮心的考研動機帶有較經的功利性,所以才使得這類人缺少足夠的動力和意志力,來面對考研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考研不同于高考,如果說高考是一場群體性的戰役,那么考研則更像是單打獨斗、分散作戰。高考,在身邊可能有很多戰友和對手;考研,最大的對手則是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說,考研更像是一個人的舞蹈,是一場長期的戰役,要能長期忍受孤獨和寂寞,在這場戰役中取勝,如果沒有強烈而正確的動機,無法產生強大的動力和意志力去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就難以獲得成功。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