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 - 話題

    馬克思主義原理精華
    查看(1708) 回復(0)
    huitailang
    • 積分:451
    • 注冊于:2010-08-02
    發表于 2010-08-25 23:55
    樓主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一:
    ①馬克思主義的定義:     三部分,不可分割。
    俠義: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觀點,學說。
    廣義:馬,恩,列(繼承和發展)+毛,鄧,江,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②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①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②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立場上。
    ③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④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社會(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第二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一:物質世界和實踐
    ①        世界觀和哲學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的問題,唯物、唯心,可知論和不可知論,靜止和發展等。
    ②        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
    1,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定。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確立:
    a.        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b.        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
    c.        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d.        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2,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3,        物質和運動及其存在形式。
    a.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b.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
    c.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4,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實踐的客觀性實在性。
    4,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

    ③        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1,        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實踐有三個基本特征:(1)客觀現實性。 (2)自覺能動性。 (3)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有:(1)生產實踐。(2)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 (3)科學實驗。
    2,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3,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分化和統一
    4,        人與自然的關系。
    正確和實踐的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和諧相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
    5,        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a,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
    b,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
    c,實踐構成社會發展的動力。
    二: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發展
    ①        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
    1,聯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辯證的聯系:要求在區別中看到聯系,在聯系中看區別。
    特點:1,客觀性。2,普遍性。3,多樣性。
    系統: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特點: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發性。
    2,事物的永恒發展
    發展是在運動、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整體趨勢和方向性的范疇。
    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發展是普遍的,是一個過程。
    ②        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1,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即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矛盾雙方相互滲透以及相互轉化的趨勢。這種包含著向自己對立面轉化的相互貫通性,最深刻地體現了對立面之間的內在的統一性。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能夠加速或延緩甚至暫時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但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共性和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區別: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個別(特殊),只是包括了個別的某一部分屬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質;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們的聯系是: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質或屬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普遍和特殊的區分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5,        矛盾分析法:根本的認識方法
    ③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
    1,        量變和質變相互轉化
    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質的統一
    度: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
    相互轉化:量變向質變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質變過程也有新的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的質在量上的擴張。
    2,        肯定和否定相互轉化
    ④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1,        原因和結果
    2,        必然性和偶然性
    3,        可能性和現實性
    4,        現象和本質
    5,        內容和形式
    ⑤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
    ①        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1,        規律及其客觀性
    第一,        規律是本質的聯系
    第二,        規律是必然的聯系
    第三,        規律是穩定的聯系
    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
    ②        意識的能動作用
    1,一是能動作用的表現:
    第一,意識反映世界具有自覺性、目的性和計劃性
    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務的現象,而且還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2,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3,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左右
    4,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關系
    第三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認識的本質及規律
    ①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的主體:人;客體:對象;中介:工具,手段,操作程序和方法。
    定義: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時間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
    2.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認識和被認識,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3,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表現在: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c,實踐是檢驗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總結: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4,        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
    ② 認識的本質。
    1,        兩條認識路線:唯物,唯心
    2,        能動反映論(堅持),直觀反映論(拋棄)
    3,        能動反映論的主要內容:
    a,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b,        主體對客體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的過程。
    c,        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③        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
    1,        從實踐到認識: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        從認識到實踐: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3,        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4,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5,        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二,真理與價值
    ①        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1,        真理的客觀性:內容客觀,標準客觀。
    2,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有三層含義:一是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二是就人類認識的本質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三是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也有三層含義:一是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
    二是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
    三是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展。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
    3,真理和謬誤:對立統一
    ②        真理的檢驗標準
    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
    2,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③        真理與價值
    1,        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
    2,        價值及其特性
    a,        價值具有客觀性
    b,        價值具有主體性
    c,        價值具有社會歷史性
    d,        價值具有多樣性
    3,        價值評價及其特點:
    定義:值評價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
    4,        價值評價的功能:激勵,制約,導向作用
    5,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6,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
    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有區別的:
    (1)真理原則側重于客體性,價值原則側重于主體性;
    (2)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客觀制約性,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
    (3)真理原則體現了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價值原則體現了社會活動中的多樣性。
    三,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①        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
    ②        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
    創新
    ③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第四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①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2,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3,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辯證統一
    意義:

    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1,生產力的含義: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生產力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構成了生產力的基本要素。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4,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及其變化發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將起著阻礙作用。
    生產的社會化是馬克思助于關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論斷的立論依據。
    ③,經濟基礎與上次建筑矛盾運動規律
    1,        經濟基礎的內涵:定義:經濟基礎是指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2,        上層建筑的內涵: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它核心。
    3,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㈠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具體表現:(1)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2)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3)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
    ㈡其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4,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
    上層建筑是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的,它根源于經濟基礎,但作為一種超經濟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即有依賴性又有獨立性)矛盾表現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④,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1,社會形態的內涵:社會形態是關于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包括:經濟、政治、意識形態)
    2,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和人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是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和人們自覺選擇性的統一,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3,        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4, 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①,        社會基本矛盾
    1,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為什么?)
    2,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他在社會中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最后: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②,        階級斗爭
    1,        產生和本質
    2,        含義和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
    作用: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質變中,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
    3,(階級分析方法)
    ③,        社會革命
    1,        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
    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實質:是先進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根源:社會矛盾的尖銳化。
    2,        革命的作用
     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變更的決定性環節;革命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眾和革命階級本身;革命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良
    ④,        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
    其作用集中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改革
    ⑤,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        含義
    2,        作用
    3,        兩重性
    三,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①,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2,現實的人及其活動與社會歷史
    社會和人不可分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
    3.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現實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內在根據。包括兩方面:人與動物的區別,人與人的區別。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4,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原則
    5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
    6,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        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1,        個人與社會歷史
    2,        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歷史人物,特別是杰出人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發起者、當事者;歷史人物是實現一定歷史任務的組織者、領導者;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
    3,        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第五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一、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
    ①,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形成
    1,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兩個途徑:一,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2.,資本的原始積累: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
    兩途徑:一,暴力手段剝奪農民土地,二,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3,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②,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        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社會分工的出現,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2,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
    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統一體)。
    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決定交換價值。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本人類勞動。(社會屬性)
    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對立統一)
    對立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兩者不可兼得。
    統一性: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
    商品是勞動產品: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
    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3,        商品的價值量決定
    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
    商品價值量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計量的,復雜勞動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簡單勞動。
    4,        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其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商品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圍繞價值自發波動。
    作用:第一,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分配。
    5,        價值的形成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
    價值形式發展經歷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
    貨幣的五種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6,        私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產者勞動的兩重性:既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
    私人矛盾和社會矛盾構成了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③,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
    1,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一,        為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第二,        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2,        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①        勞動力成為商品與貨幣轉化的資本
    1,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第一,        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
    第二,        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
    2,        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二是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三是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②,資本主義所有制
    1,        所有制和所有權
    2,        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實質。
    ④,        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1,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重性及其特點
    a,物質資料生產過程;b,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即價值增值過程。
    2,        剩余價值的含義: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關系。
    3,        資本的本質:一定歷史社會形態下的生產關系
    4,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
    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其價值量沒有發生變化,叫做不變資本;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勞動力的使用不僅創造出自身價值而且創造出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使這部分預付資本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叫做可變資本。
    5,        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6,        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
    7,        資本積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
    資本積累的本質: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占有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來擴張自己的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人工剝削和統治。
    8,        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技術構成決定資本價值構成
    9,        相對人口過剩;三種形式:流動人口過剩,潛伏人口過剩,停滯人口過剩。
    10,        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勝利。
    11,        資本循環與周轉
    12,        資本周轉
    13,        社會再生產
    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又叫社會總價值,包括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c)、凝結在產品中的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v)和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價值(m)。
    第Ⅰ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構成
    第Ⅱ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構成
    14,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
    工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本質);
    15,        利潤和平均利潤
    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16,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
    剩余價值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剝削本質,闡明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性。
    ⑤,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經濟危機
    1,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本質特征:生產相對過剩
    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是由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特點,使社會資本再生產呈現出周期性特點,包括四階段: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
    三,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①,        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1,        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和本質
    2,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②,        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其本質
    本質:(兩方面)
    第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社會觀念上層建筑,是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第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
    第六章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①,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
    1,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自由競爭,壟斷
    2,        生產集中與資本集中
    3,        壟斷的形成及本質
    產生原因:1。生產集中的發展;2。競爭激烈,協商聯合;3。自然壟斷;
    本質:通過聯合來操縱并控制商品生產和銷售市場,操縱壟斷價格,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4,        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
    5,        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金融資本: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
    金融寡頭:是指操縱國民經濟命脈,并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或壟斷集團。
    6,        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
    壟斷利潤歸根到底來自剩余價值,壟斷利潤主要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壟斷價格來實現。
    ②        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國家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國家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包括國家向私人壟斷企業訂貨、提供補貼。
    2,        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擴展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的擴展的基本形式:借貸資本輸出;生產資本的輸出
    商品資本的輸出;
    3,        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壟斷資本主義進而發展到帝國主義的五個基本特征:
    ⑴,        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⑵,        在金融資本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治
    ⑶,        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⑷,        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
    ⑸,        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經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實質:壟斷資本憑借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③,        經濟全球化及其后果
    1,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表現在:生產,貿易,金融,企業經營全球化
    2,        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1。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為全球化提供基礎,2。跨國公司發展3。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
    3,        經濟全球化的后果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生產過程是社會化不斷提高的過程。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它產生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后果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新變化
    1,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個體資本所有制占主導=======》法人資本所有制占主導。
    2,        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
    勞動對資本成為實質上的隸屬。
    3,        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
    變化:⑴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經營
    ⑵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⑶知識型,服務型勞動者數量不斷增加,勞動方式發生變化
    4,        經濟調節機制和危機形態的變化
    國家對經濟干預不斷加強。危機形態發生變化
    ②,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1,原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推動
    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和利益的作用,是推動的重要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顯示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2,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
    三、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①,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資本主義現實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性,同時并不能掩蓋其自身的局限性
    ③,        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內部矛盾決定的,過渡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第七章 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①,        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局限性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歷了:家庭手工業手工工場機器大工業
    空想社會主義:16-17世紀早期空想社會主義18st空想平均主義19st批判的社會空想主義
    局限性:只看到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卻未能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經濟根源。
    ②,        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
    創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上
    ③,        無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形式和發生
    特點:徹底性徹底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
    廣泛性;前進性
    形式:暴力和和平,暴力為主
    發生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
    ④,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
    ⑤,        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俄國對社會主義大探索
    鞏固蘇維埃政府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時期新經濟政策時期
    ⑥,        蘇聯模式
    1936年12月八大通過憲法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社會主義
    ⑦,        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
    ⑧,        社會主義制度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貢獻
    ⑨,        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
    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







    二,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的發展和完善
    ①,        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力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達到共同富裕。
    第三,        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
    第四,        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第五,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六,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②,        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
    主要原因:1.。革命客觀形勢和條件決定;2.。并不違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③,        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主要原因:
    第一,        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
    第二,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展狀況的制約
    第三,        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
    第四,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過程。
    ④,        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以及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⑤,        社會主義改革
    三、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馬克思主義政黨產生的條件和性質
    產生的條件:階級基礎即工人階級的發展,二思想基礎,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
    性質: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階級性和先進性)
    ②,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宗旨和組織原則
    根本宗旨:以服務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
    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③        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革命斗爭和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領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領導核心
    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
    ④,        改善黨的領導
    第八章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展望
    ①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立場和方法
    主要體現在:
    1,        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指明了社會發展方向
    2,        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舊世界中闡發未來新世界的特點
    3,        立足于揭示未來社會的一般特征。
    ②  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1,        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生產力高度發達(必要條件,重要特征),徹底廢除私有制
    2,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階級消亡,國家消亡,社會組織和管理機構仍需要存在
    3,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二、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共產主義實現的長期性
    ②,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關系
    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①,共產主義發展階段
    馬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
    列稱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②,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我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是黨的最高綱領,當前最低綱領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兩綱領是統一的。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目前中國有5元紙幣嗎?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a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a中文字幕1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丰满白嫩人妻中出无码|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日本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50岁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区|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中文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最近更新免费中文字幕大全|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色综合久久中文色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