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 - 話題

    武漢大學-傳播學-批判學派
    查看(2909) 回復(1)
    huitailang
    • 積分:451
    • 注冊于:2010-08-02
    發表于 2010-08-14 18:02
    樓主
    傳播學:(20個課時)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 李彬   《傳播學引論》  石一彬 《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
    《傳播學教程》目錄
    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傳播學的基礎知識
    什么是傳播  什么是傳播學  人類傳播和動物傳播的區別  人類傳播的四大發展階段  什么是符號  人類傳播的過程和模式  研究史和學派
    第五章——第七章:五大傳播系統
    人內傳播  人際傳播  群體傳播  組織傳播  大眾傳播
    第八章、第十三章:傳播學宏觀研究:
    傳播制度、媒介規范    國際傳播、全球傳播
    第九章——第十二章:傳播學微觀研究
    媒介分析  受眾分析  效果分析
    第十五章:方法論  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
    第一編 傳播學基礎知識
       傳播和傳播學
    第一章介紹了傳播和傳播學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從信息學的角度為傳播下定義: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并概括了人類社會傳播的五個基本特點。
    第二節主要分析傳播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系統性。社會傳播的五種類型: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實際上構成了五種不同的傳播體系,或稱信息系統。信息系統既有其他一般系統所具有的共性,也有其獨特性所在。在這里著重理解“雙重偶然性”。此外,社會信息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受到許多可變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產生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要認識到它們的危害,更要學會如何解決這些矛盾,以促進社會信息系統的良性循環。
    第三節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交往理論,瀏覽既可。
    人類傳播歷史與發展
    第二章介紹并預測了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沿革和未來發展。
    第一節將動物傳播與人類傳播進行橫向比較,強調人類語言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是與動物傳播的本質區別所在。
    第二節是對人類傳播歷史本身的縱向思考。從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到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的演變,也就是傳播工具不斷進化和體外化的過程。“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麥克盧漢)
    第三節分析信息社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特點。要重點理解媒介進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02年簡答)。誠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訊息”,媒介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為人類開拓了日益完善的社會信息系統,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動了社會發展,開創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03年論述)
    符號與意義
    這一章是對傳播學領域里一些最基本要素的工具性分析。
    第一節講符號。從信息學角度下定義,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從廣義上,符號可以分為信號和象征符兩大類。就人類符號而言,又可以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01年簡答)。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
    第二節講意義。意義是人類以符號形式傳遞和交流的精神內容。根據不同的學科,可以將意義劃分成不同的類別,如明示性與暗示性,外延與內涵,指示性與區別性等。對于傳播過程中的意義,要重點理解“語境”的概念。
    第三節介紹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的象征性互動理論。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共通的意義空間”。關于現代文化的象征性,結合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與物/符號理論來理解。
    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
    第四章闡述人類傳播活動的過程性與系統性。
    第一節從傳播的內部過程出發,介紹了幾種主要模式,如拉斯韋爾的直線模式,香農-韋弗的數學模式,施拉姆的循環模式和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要認識每一種模式的優點和缺陷。
    第二節則從外部出發,將社會傳播看作是一個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統,提出了幾種系統模式,如賴利夫婦的系統模式和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此外,日本學者田中義久關于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研究,是對美國的主流傳播學進行的反思和批判,將現代大眾傳播與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結合起來加以考察,是第一個基于唯物史觀的系統模式。(03年論述)
    第十四章 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第一節講述傳播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傳播學誕生于美國,其早期學術思想源流包括兩個方面:歐洲源流和美國源流。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韋爾(05年問答)、盧因、霍夫蘭(01年簡答)、拉扎斯菲爾德和集大成者施拉姆是這一節的重點。此外,香農的信息論、威納的控制論,也對傳播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二節介紹傳播學的兩大主流學派,一是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經驗學派,一是以歐洲學者為代表的批判學派。兩大學派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各有其特點、意義和局限性。要注意二者在社會觀、傳播觀和方法論上的比較(03年簡答)。
    第二編 五大傳播系統
    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
    本章重點把握兩個問題:一是人內傳播的機制(包括功能、作用),二是人際傳播的特點和優勢。
    第一節講人內傳播,首先給出了人內傳播的概念和特點。人內傳播是指個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它是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接著介紹了有關人內傳播的幾種基本理論,如米德的“主我與客我”理論、內省式思考,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貫穿于這幾種理論的核心都是把人內傳播看作社會傳播的內在化,具有雙向性、社會性、互動性。
    第二節講人際傳播,介紹了其動機、特點和社會功能(04年簡答)。庫利的“鏡中我”理論揭示了人際傳播與自我認知之間的關系。這一節重點掌握人際傳播的優勢,即它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傳播”,如何理解?
    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
    第六章分為兩節,第一節介紹群體傳播,第二節介紹組織傳播。要重點把握的兩個問題是群體傳播的機制和組織傳播的功能。
    第一節首先給出了群體的概念、特征和社會功能。然后分別論述了在常態條件下和非常態條件下的不同的群體傳播機制。在常態條件下,群體傳播會導致群體意識的形成,而群體意識的核心內容是群體規范;群體傳播還會造成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沉默的螺旋”)。在非常態條件下,群體傳播會導致集合行為的發生,其傳播機制包括群體暗示、群體感染、群體模仿、匿名心理和“信息流”現象。
    第二節也是首先給出了組織的概念、特點和功能。組織傳播可以分為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兩種。組織內傳播又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對于正式渠道的傳播,要掌握它的環節:下行傳播、上行傳播和橫向傳播;對于非正式渠道的傳播,要注意它的作用。組織外傳播包括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論述時均以企業為例。企業信息輸出活動有三種類型:公關、廣告、企業標識系統宣傳。
    大眾傳播
    這是第二編中最重要的部分,闡述了大眾傳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
    第一節介紹大眾傳播的定義、特點和社會功能(02年名解,03年簡答)。這里要重點掌握幾位傳播學家對大眾傳播功能的不同劃分。首先是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賴特對其進行了補充,提出了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施拉姆對這些觀點進行整合,概括為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一般社會功能。此外,拉扎斯菲爾德還提出了大眾傳播的負面作用:麻醉效應。
    第二節講大眾傳播的歷史發展。從19世紀30年代大眾報刊和電子媒介的產生,到20世紀20年代電視的出現,大眾傳媒的演變與發展使人類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電視的媒介屬性,使它的影響力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媒介。
    第三節探討大眾傳播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上,西方早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基于樂觀主義期待”的肯定態度,一是“懷疑主義”的憂慮態度。狹義上,大眾傳播導致了“信息環境”(“擬態環境”:04年名解)的產生和“信息環境的環境化”現象(李普曼和藤竹曉)。
    第三編 傳播學宏觀研究
    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
    這一章主要考察外部制度對傳媒機構及其活動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第一節分別從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種利益群體和經濟勢力對傳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三個方面,分析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問題。
    第二節講的是關于傳播制度的幾種媒介規范理論,有封建社會的極權主義理論,資本主義社會依次經歷的自由主義理論(03年名解)、社會責任理論(04年簡答)和民主參與理論(02年簡答,05年問答),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媒介規范理論,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傳播制度和媒介規范理論。重點掌握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三種媒介理論。
    第十三章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這一章主要論述了全球信息化條件下,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
    第一節介紹了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的概念,并將傳統的國際廣播和新的跨國衛星廣播電視進行細致的對比,表明文化輸出和文化傳播比重的增大是當今全球傳播的一大特色。
    第二節,關于世界信息傳播秩序的爭論,主要是處于“信息貧困”狀態的第三世界國家對于“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倡導和呼吁(02年論述)。注意幾個著名宣言的發表和發展階段的劃分(02年名解)。
    第三節是對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課題的探討,包括:國際報道中的新聞價值問題、信息與國家主權問題、文化帝國主義(03年名解,04年論述)。
    第四編 傳播學微觀研究
    媒介分析
    第九章分別從傳媒的工具技術層面和社會組織層面,對其性質、作用和社會影響進行了系統地論述。
    第一節首先介紹了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02年簡答)。他提出了三個著名的觀點:“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熱媒介與涼媒介”。其理論意義在于它開拓了從媒介技術出發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并強調了媒介技術的社會歷史作用。然后是日本學者提出的“電視人”和“容器人”概念,深刻反映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媒介依存癥”現象。最后介紹了新媒介技術的發展趨勢,我們既要充分利用人類科技的最新成果,又要防止片面的“電子烏托邦”思想。
    第二節把大眾傳媒看作一種社會組織,那么在社會大環境中,它既要肩負一定的經營目標和宣傳目標,又必須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約(02年簡答)。而在信息生產過程中,大眾傳媒要擔任“把關人”的角色,而“把關”的標準既有業務標準,也有市場標準。把關過程的實質,就是傳媒組織立場和方針的體現(盧因和懷特)(03年辨析)。
    受眾分析
    這一章主要介紹幾種不同的受眾觀。
    第一節首先給出了大眾的概念和特點。大眾社會理論,從早期的貴族主義觀點,到對法西斯極權主義的批判,再到戰后美國的大眾社會理論,無一不把大眾看作是與精英相對立的、分散的、被動式的存在。代表性觀點是日本學者清水幾太郎的“拷貝的支配”。
    第二節分別從作為社會群體成員的受眾、作為“市場”的受眾(03年簡答)、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三個方面,分析受眾的特點。受眾作為社會群體成員時,總是要受到群體歸屬關系、群體利益和群體規范的制約,這種群體背景或社會背景是決定他們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政治既有傾向假說”和“選擇性接觸假說”,揭示了受眾的這種能動性!笆鼙娂词袌觥,是把受眾看作信息產品的消費者,這反映了傳媒活動的經營性、商品性和競爭性,但此觀點也存在不少局限(03年簡答)。而作為社會權力主體的受眾,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享有一些基本權利,包括傳播權、知曉權和傳媒接近權(02年簡答,04年名解)。
    第三節是本章的重點,介紹“使用與滿足”的受眾行為理論。其重點是麥奎爾關于電視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研究和日本學者竹內郁郎的“使用與滿足”過程模式。該研究開創了從受眾角度出發考察大眾傳播過程的先河,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01年簡答,04年辨析)。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研究
    介紹傳播效果研究的基本知識、發展脈絡以及微觀層面上的一些理論。
    第一節首先給出了傳播效果這一概念的雙重含義(微觀&宏觀),以及傳播效果的三個層面:知覺層面、心理和態度層面、行為層面。了解麥奎爾關于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三種理論:“常識理論”,“現場理論”和“社會科學理論”。
    第二節講述效果研究的歷史沿革。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是傳播效果研究的初級階段,“子彈論”或稱“皮下注射論”盛行,認為傳媒具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要注意該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從4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研究理論有三個:一是“傳播流”研究(《人民的選擇》《個人影響》《創新與普及》);二是“說服性傳播”的效果研究,以霍夫蘭的研究為代表;三是“使用與滿足”研究。70年代以后,宏觀效果理論興起,最著名的有“議程設置功能”,“沉默的螺旋”理論,“知溝”理論,“培養分析”理論等。
    第三節講傳播效果產生過程中的一些制約因素,分別從傳播主體、傳播技巧和受眾三個方面進行了概括。從傳播主體角度,有信源的可信性效果(04年名解)和“休眠效果”;從傳播技巧角度,有“一面提示”和“兩面提示”、“免疫效果”、“明示材料”與“寓材料于觀點之中”、“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性”、“警鐘效果”;從傳播對象角度,有意見領袖的作用、群體價值和群體規范的影響、受傳者的個性等。
    第十二章 宏觀社會效果
    是本書最重要的一章,涵蓋大眾傳播社會效果的四種理論,要重點掌握。
    第一節,麥庫姆斯和肖的“議程設置功能”理論,反映了大眾傳播對人們進行環境認知的巨大影響。受眾的“議題”及其先后順序是由媒介決定的,而媒介的“議程設置”則受到其背后的信息源的強大影響,從而反映出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關系。
    第二節是關于大眾傳播對社會心理、輿論的影響,其代表性理論是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俺聊穆菪崩碚摫砻鳎蟊妭鞑ピ诜峙湟庖姟⑺茉旌椭萍s輿論方面具有強有力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營造“意見環境”形成的(03年名解)。
    第三節分析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格伯納的“培養”理論(03年辨析。05年辨析):大眾傳播通過提供“共識”來保持社會的統一整體形態。該理論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眾傳播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服務的本質,具有濃烈的批判色彩。在“培養”理論外圍,還有“文化指標研究”,包括“制度分析”、“訊息系統分析”和“培養分析”。
    第四節,關于大眾傳播對信息社會里階層分化現象造成的影響,即“知溝”理論:大眾傳播將導致社會經濟地位高者和社會經濟地位低者之間的知識鴻溝日益擴大。與其持相反意見的是“上限效果”假說。在信息社會和發展中國家,合理解決好“知溝”或者“信息溝”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04年名解)。
    第五編 方法論
    第十五章 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
    本章介紹了幾種主要的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抽樣調查法(04年操作)、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請注意靈活掌握。]

    huitailang
    • 積分:451
    • 注冊于:2010-08-02
    發表于 2010-08-14 18:02
    沙發
    《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目錄
    第一章:早期法蘭克福學派
    第二章: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旗手:哈貝馬斯
    第三章:斯圖亞特•霍爾
    第四章:麥克盧漢
    第五章:鮑德里亞
    第六章:女權主義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
    1        媒介觀
    2        在納粹鐵騎控制下的德國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國社會,媒介都是統治階級操縱、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會的技術理性下,人淪為機器的奴隸,接受著工業產品及其掩蓋下的資本主義文化灌輸。勞動階級依然是被剝削和被奴役的階級,但他們滿足于工業社會帶來的物質上的富足,對自己真實的社會地位渾然不覺。
    3        法西斯利用無線電廣播無孔不入地向人們宣揚法西斯理論,使人們漸漸喪失了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在這里媒介成為了有可能毀滅人類的武器。
    4        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導致了人的“異化”。各種媒介都在宣揚和推崇后工業時代的文化特征:消費主宰一切。
    5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聲討媒介文化現象,他們對媒介所持的批判態度,和傳統經驗學派對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們認為媒介在創造一個“文化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強權變得更加隱蔽也更有威力。大眾媒介就是資產階級對廣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雙向度”變成了“單向度”,成為幫助大眾消磨時光的“時間殺手”,不僅絲毫不能動搖資本主義制度,反而加強了它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

    2        文化觀(05年論述)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對傳統“文化”定義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他們認為文化的基本功能應該是“否定”和“對幸福的承諾”。真正的文化是“異化”的,即包含著與社會現實的不合理現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業社會,文化產品淪落為商品,出現了“文化工業化”現象!拔幕I”的特征是:
            1)        文化淪落為商品。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過程都嚴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進行;其生產目的是為了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在“文化工業”時代,文化產品不是由“大眾”自發產生的,而是統治階級將其包裝于大眾文化之下,大批量生產和批發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中。這是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地位的一劑強有力的“精神麻醉劑”。
            “文化工業”的文化產品具有隱蔽的欺騙性。它宣稱大規模的重復生產是為了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        并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產品進行計劃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娛樂,9)        以“快感”麻痹人們的神經,10)        使人們喪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還利用和招攬中間階層,11)        標12)        榜高雅,13)        實際上卻日復14)        一日地走向庸俗。
            15)        媒介是“文化工業”最得心應手的武器。
            16)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觀,17)        歸根到底是在維護傳統的“精英文化”,18)        否定新興的“大眾文化”,19)        認為文化應該是少數人的專利。

    3        意義和局限性
    意義:最早從哲學思辨的角度關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實證明,媒介確實是為專制服務的工具。媒介帝國主義正在威脅著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連續性;ヂ摼W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使美國文化向全人類多樣化的文化領域入侵,發展中國家在“單向度”的文化傳播中逐漸喪失了話語權。媒介是統治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維持其統治霸權的強有力武器,媒介技術越來越成為話語權壟斷在誰手中的決定性因素。
    局限性:雖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意識,但在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時,卻沒有將辯證的思維貫穿始終。對大眾文化的分析缺乏辯證的視角,過于片面、極端、形而上學。只破不立。只是對文化工業社會不斷提出批判,卻未能提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學方法。
    哈 貝 馬斯
    1    哈貝馬斯的傳播學理論研究及特色   
      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關注政治公共領域中的交往活動,代表作為《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動理論,代表作為《交往與社會進化》《交往行動理論》。
         1   特色:
            1)        有破有立,2)        從剖析公共領域的消解——“破”,3)        到通過交往行動重建公共領域——“立”,4)        其思想理論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
            5)        從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6)        關注西方民主憲政的實現問題。7)        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8)        具有哲學與傳播學的雙重特征。
            9)        致力于批判學派傳播模式的構建。10)        對以語言為媒介的人際交往尤為關注。
                  2  公共領域理論
            公共領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是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領域。它與公共權威領域相對立,是公共管理與私人自律緊張關系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礎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公共領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形成的條件是:提供一種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眾的討論應限制在一般問題上;公開性。
            哈貝馬斯認為,從18世紀開始,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開始承擔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法制觀念的討論上。然而到了19世紀后期,隨著新重商主義的干預政策和社會權力本身獲得公共權威的權限,公共領域開始走向衰落,漸漸喪失了其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領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業所賜。文化消費取代文學批判,使文學公共領域不復存在。而文學公共領域正是政治公共領域的雛形。
            文化工業對公共領域的消解集中體現在大眾報刊上。
            大眾傳媒是公共領域的組成部分和內在機制,但它卻最終顛覆了公共領域。要重建公共領域,必須把公共性原則推廣到各種社會組織中去,如政黨、大眾傳媒。
            3  交往行動理論
            交往行動理論是哈貝馬斯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其理論淵源是60年代的公共領域理論。
            哈貝馬斯從普通語用學出發,認為資本主義在喪失了公共領域之后維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消失”的時候,勞動和社會交往之間的矛盾就凸現出來,成為社會的基本矛盾。
            理想的社會是“交往合理化”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必須承認和重視社會中存在的共同規范標準,從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礎,與工具性行為相區別;通過對話,實現人和人之間的“理解”;選擇恰當的語言,對話必須以語言為中介。
    * 思考
      1、比較自由主義新聞理論和公共領域理論。 2、從公共領域理論出發,簡評西方的公共廣播電視體制。 3、什么是傳媒領域階段?如何構建我國的傳媒公共領域? 4、簡述我國傳媒公共領域的形成過程。
    斯圖亞特•霍爾
    1 編碼/解碼模式及其理論貢獻
    電視話語的生產環節即信息編碼環節。
    編了碼的內容開始進入流通環節,就是信息從編碼者被傳送到受眾的過程。
    由于社會不是同質的,信息傳播者和受眾對信息的解釋往往存在不一致,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對信息的誤讀或“扭曲”。
    信息生產者不能任意將主導意義加入信息中,如果該意義受到大多數團體的偏好,它的主導位置就可能得到確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
    理論貢獻:
    恢復了受眾在傳播中的本原地位,認為傳者和受眾的關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國的傳播研究模式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受眾被視為大眾文化被動的消費者。霍爾徹底地打破了這一格局。使傳媒的信息內容成為新的文化和社會研究資源。
    霍爾的三種受眾讀解模式(05年問答)可以聯系一下施拉姆的傳播模式,有是解碼編碼模式,但是就其中完全是經驗主義式的、類自然科學
    式的結構,在比較一下霍爾的,就可以了解什么叫……
    編碼(編碼在制作者的經驗、社會背景、意識形態環境中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
    流通
    使用、使用(解碼):由解碼者與編碼者的符碼之間的不對稱性造成的

    解碼模式:1 三中解碼模式  2 三種形式不是分離的文本的意思可能比觀眾繼續改造(用運動的
            的眼光看問題)
    理論缺陷:過于專注與文本,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有利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很少評價經濟和國家在文化
            生產中的重大作用
    1  偏好式讀解
    2   協商式讀解
    3   對抗式讀解
    第四章 麥克盧漢
    一、三大理論建構
    (1)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麥克盧漢對“媒介”作了嶄新的詮釋。他認為任何一種媒介,只要它是人類身體、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們塑造了工具,然后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們.0
    (2)        媒介即訊息
    麥克盧漢賦予“訊息”一個全新的定義。他認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會或文化領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變化,都是媒介的訊息。
    1、        提出關注媒介以及它對社會結構產生影響的重要性。
    2、        一種媒介可以變成另一種媒介的“內容”。
    (3)        熱媒介與冷媒介
    實際上是探討媒介技術與民主參與之間的關系問題。
    麥克盧漢認為,使某一感覺器官作“高度定義”擴張的傳播媒介,雖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種感官;雖然有高度擴張,但卻使人們的想象力和參與度都非常低,這樣的傳播媒介就是“熱媒介”。反之,“低度定義”涉及人類感官范圍較廣,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對較少,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詳細的描述,需要由人來補充,因而人的參與度較高,這樣的媒介稱為“冷媒介”。
    麥克盧漢推崇“冷媒介”,認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熱媒介”具有排斥性。人們醉心于用技術塑造“熱媒介”,而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民主參與的陣地,不利于民主的發展。
    二、地球村與內爆
    (1)        地球村——時空消失的人類新部落
    把地球視為村落的兩層寓意:
    1、        是一個狹小的空間范圍,人們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時間里得知發生的事情;
    2、共同社區:媒介創造的環境使整個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中,民族、國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構,人類獲得在全球范圍內感知的新能力。
    (2)        重新部落化
    以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前文字時代,也稱部落階段,口頭語言和耳朵統治的階段;
    古登堡時代,部落被瓦解的階段,文字語言和視覺占據統治地位;
    電子時代,重新部落化階段,所有感官深入參與。
    (3)        媒介技術的力量
    在推動人類社會三個階段的發展中,媒介技術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4)        內爆
    “內爆”就是內向的爆發和坍塌。事物內向的爆發往往會發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導致處于臨界點的事物發生聚變。
    麥克盧漢擔憂的文化“內爆”是指電子化引起的后工業社會出現的文化裂變,這是由電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電子媒介重構了社會生活,使我們棲息在一個相互交疊的社會,沒有文化等級,也沒有領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間地“內爆”,這個“內爆”通過模糊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終結了公共領域。
    第五章 鮑德里亞
    一、符號批判理論
    1、消費社會與物/符號體系
    二戰后,西方社會由于科技進步和自身制度調整,逐漸步入了一個物質富裕、文化繁榮的新時期。消費取代生產,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體系運轉的主導力量。鮑德里亞認為,在這樣的消費社會里,人們的消費活動更多的是在符號層面而非物質層面上,即消費物品的意義。物/符號體系的中心,是物體即一種符號。   
      整個物/符號體系分為四個亞體系:功能型系統、非功能型系統、后設及功能失調體系、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闡釋了物向符號的轉化。這四種模式也是物向符號轉化的四種模式.
    2、符號消費中構建的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增衍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費的產品,建立了大量為消費而設的場所。
    社會消費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現象,人們通過社會差異的表現來取得某種社會認可,顯示自身。
    消費文化所創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獨特的方式給人以身體刺激和審美快感。
    鮑德里亞把符號作為物與人之間的中介,把商品生產放在了符號意義、能指-所指結構內,從而從更廣闊的范圍內破譯了商品對文化的侵蝕。
    3、符號價值與廣告圖騰
    鮑德里亞認為商品除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外,還擁有符號價值。而符號價值是消費社會里的終極價值。
    消費社會又是一個廣告社會,廣告讓產品形成能夠了邊緣化差異,個性化,使消費者形成自戀情節;它十分重視對消費者的行為心理調查,不段完善對消費者的滲透力.                                                                                 
    鮑德里亞在廣告的解構上比別人更進了一步,把廣告不再視位資本或人的創造物,而是獨立的符號結構并能對主體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廣告成為一種新的圖騰形式,令消費者頂禮膜拜。
    二、后現代性媒介分析
    1、仿真、超真實、內爆
       這是鮑德里亞描述技術媒介運作規律的三個中心概念,也是電子媒介造成人的主體性淪喪的重要手段。
    所謂“仿真文化”,就是先進的電子媒介為大眾建造了一個虛擬、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歷史階段被符號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對象不是某種物質,而是對人們在現實中接觸的物質現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擬,它通過一系列的仿真技術,讓人們在缺席于某種場景時,能獲得臨場的感官享受和神經快感。
    仿真產生了一種普遍的“超真實”的幻境。超真實是仿真的特性,是許多類像共同組成的一種新的現實次序。所謂“超真實”,就是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非真實已經超過了真實。超真實的形成過程就是真實與非真實的內爆過程。
    “內爆”概念來自于麥克盧漢,主要是相對于信息的“外爆”提出來的。內爆就是消除區別的過程,政治領域、公共領域、商業領域相互滲透。鮑德里亞比麥克盧漢更加激進地看待瞬間傳播技術,如電視、因特網。他的內爆理論所描繪的是一種導致各種界限崩潰的社會“熵”的增加過程,包括意義內爆在媒體中,媒體和社會內爆在大眾中。他甚至認為,“整個社會都已內爆。”
    2、視覺媒體與電視
       電視過多地產生了威脅我們真實地感知現實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會和人帶入了后現代時代。
    1)電視具有仿真性    2)電視的去歷史性    3) 單向度的電視和主體性的淪喪   
    第六章 女權主義
    一、女權主義
    1、是一種學術作品與實踐體系,其中女權主義批評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反對自古以來的“男性中心說”,主張將女性世界和女性話語作為研究對象,重新解讀西方文藝傳統的實踐,透視陳舊的社會文本和文化語境,向傳統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挑戰。
    2、女權主義更是一個關于婦女遭受壓迫和以何種方式賦予婦女權利的政治運動。
    3、從哲學淵源來看,女權主義是西方父權制殘余同西方社會個體化發展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產物,是西方個體主義的一個分支。
    二、流派1、自由派女權主義 2、馬克思主義學派女權主義  3、激進派女權主義  4、后結構主義的女權主義  5、后現代主義的女權主義
    * 思考1、女權主義的發展歷程。2、女權主義受眾理論的特征。3、中國女性受眾的地位。

    分享到:
    huitailang
    • 積分:451
    • 注冊于:2010-08-02
    發表于 2010-08-14 18:02
    3樓
    《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目錄
    第一章:早期法蘭克福學派
    第二章: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旗手:哈貝馬斯
    第三章:斯圖亞特•霍爾
    第四章:麥克盧漢
    第五章:鮑德里亞
    第六章:女權主義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
    1        媒介觀
    2        在納粹鐵騎控制下的德國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國社會,媒介都是統治階級操縱、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會的技術理性下,人淪為機器的奴隸,接受著工業產品及其掩蓋下的資本主義文化灌輸。勞動階級依然是被剝削和被奴役的階級,但他們滿足于工業社會帶來的物質上的富足,對自己真實的社會地位渾然不覺。
    3        法西斯利用無線電廣播無孔不入地向人們宣揚法西斯理論,使人們漸漸喪失了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在這里媒介成為了有可能毀滅人類的武器。
    4        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導致了人的“異化”。各種媒介都在宣揚和推崇后工業時代的文化特征:消費主宰一切。
    5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聲討媒介文化現象,他們對媒介所持的批判態度,和傳統經驗學派對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們認為媒介在創造一個“文化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強權變得更加隱蔽也更有威力。大眾媒介就是資產階級對廣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雙向度”變成了“單向度”,成為幫助大眾消磨時光的“時間殺手”,不僅絲毫不能動搖資本主義制度,反而加強了它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

    2        文化觀(05年論述)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對傳統“文化”定義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他們認為文化的基本功能應該是“否定”和“對幸福的承諾”。真正的文化是“異化”的,即包含著與社會現實的不合理現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業社會,文化產品淪落為商品,出現了“文化工業化”現象。“文化工業”的特征是:
            1)        文化淪落為商品。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過程都嚴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進行;其生產目的是為了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在“文化工業”時代,文化產品不是由“大眾”自發產生的,而是統治階級將其包裝于大眾文化之下,大批量生產和批發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中。這是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地位的一劑強有力的“精神麻醉劑”。
            “文化工業”的文化產品具有隱蔽的欺騙性。它宣稱大規模的重復生產是為了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        并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產品進行計劃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娛樂,9)        以“快感”麻痹人們的神經,10)        使人們喪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還利用和招攬中間階層,11)        標12)        榜高雅,13)        實際上卻日復14)        一日地走向庸俗。
            15)        媒介是“文化工業”最得心應手的武器。
            16)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觀,17)        歸根到底是在維護傳統的“精英文化”,18)        否定新興的“大眾文化”,19)        認為文化應該是少數人的專利。

    3        意義和局限性
    意義:最早從哲學思辨的角度關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實證明,媒介確實是為專制服務的工具。媒介帝國主義正在威脅著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連續性。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使美國文化向全人類多樣化的文化領域入侵,發展中國家在“單向度”的文化傳播中逐漸喪失了話語權。媒介是統治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維持其統治霸權的強有力武器,媒介技術越來越成為話語權壟斷在誰手中的決定性因素。
    局限性:雖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意識,但在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時,卻沒有將辯證的思維貫穿始終。對大眾文化的分析缺乏辯證的視角,過于片面、極端、形而上學。只破不立。只是對文化工業社會不斷提出批判,卻未能提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學方法。
    哈 貝 馬斯
    1    哈貝馬斯的傳播學理論研究及特色   
      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關注政治公共領域中的交往活動,代表作為《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動理論,代表作為《交往與社會進化》《交往行動理論》。
         1   特色:
            1)        有破有立,2)        從剖析公共領域的消解——“破”,3)        到通過交往行動重建公共領域——“立”,4)        其思想理論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
            5)        從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6)        關注西方民主憲政的實現問題。7)        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8)        具有哲學與傳播學的雙重特征。
            9)        致力于批判學派傳播模式的構建。10)        對以語言為媒介的人際交往尤為關注。
                  2  公共領域理論
            公共領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是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領域。它與公共權威領域相對立,是公共管理與私人自律緊張關系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礎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公共領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形成的條件是:提供一種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眾的討論應限制在一般問題上;公開性。
            哈貝馬斯認為,從18世紀開始,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開始承擔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法制觀念的討論上。然而到了19世紀后期,隨著新重商主義的干預政策和社會權力本身獲得公共權威的權限,公共領域開始走向衰落,漸漸喪失了其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領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業所賜。文化消費取代文學批判,使文學公共領域不復存在。而文學公共領域正是政治公共領域的雛形。
            文化工業對公共領域的消解集中體現在大眾報刊上。
            大眾傳媒是公共領域的組成部分和內在機制,但它卻最終顛覆了公共領域。要重建公共領域,必須把公共性原則推廣到各種社會組織中去,如政黨、大眾傳媒。
            3  交往行動理論
            交往行動理論是哈貝馬斯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其理論淵源是60年代的公共領域理論。
            哈貝馬斯從普通語用學出發,認為資本主義在喪失了公共領域之后維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消失”的時候,勞動和社會交往之間的矛盾就凸現出來,成為社會的基本矛盾。
            理想的社會是“交往合理化”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必須承認和重視社會中存在的共同規范標準,從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礎,與工具性行為相區別;通過對話,實現人和人之間的“理解”;選擇恰當的語言,對話必須以語言為中介。
    * 思考
      1、比較自由主義新聞理論和公共領域理論。 2、從公共領域理論出發,簡評西方的公共廣播電視體制。 3、什么是傳媒領域階段?如何構建我國的傳媒公共領域? 4、簡述我國傳媒公共領域的形成過程。
    斯圖亞特•霍爾
    1 編碼/解碼模式及其理論貢獻
    電視話語的生產環節即信息編碼環節。
    編了碼的內容開始進入流通環節,就是信息從編碼者被傳送到受眾的過程。
    由于社會不是同質的,信息傳播者和受眾對信息的解釋往往存在不一致,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對信息的誤讀或“扭曲”。
    信息生產者不能任意將主導意義加入信息中,如果該意義受到大多數團體的偏好,它的主導位置就可能得到確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
    理論貢獻:
    恢復了受眾在傳播中的本原地位,認為傳者和受眾的關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國的傳播研究模式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受眾被視為大眾文化被動的消費者;魻枏氐椎卮蚱屏诉@一格局。使傳媒的信息內容成為新的文化和社會研究資源。
    霍爾的三種受眾讀解模式(05年問答)可以聯系一下施拉姆的傳播模式,有是解碼編碼模式,但是就其中完全是經驗主義式的、類自然科學
    式的結構,在比較一下霍爾的,就可以了解什么叫……
    編碼(編碼在制作者的經驗、社會背景、意識形態環境中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
    流通
    使用、使用(解碼):由解碼者與編碼者的符碼之間的不對稱性造成的

    解碼模式:1 三中解碼模式  2 三種形式不是分離的文本的意思可能比觀眾繼續改造(用運動的
            的眼光看問題)
    理論缺陷:過于專注與文本,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有利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很少評價經濟和國家在文化
            生產中的重大作用
    1  偏好式讀解
    2   協商式讀解
    3   對抗式讀解
    第四章 麥克盧漢
    一、三大理論建構
    (1)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麥克盧漢對“媒介”作了嶄新的詮釋。他認為任何一種媒介,只要它是人類身體、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們塑造了工具,然后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們.0
    (2)        媒介即訊息
    麥克盧漢賦予“訊息”一個全新的定義。他認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會或文化領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變化,都是媒介的訊息。
    1、        提出關注媒介以及它對社會結構產生影響的重要性。
    2、        一種媒介可以變成另一種媒介的“內容”。
    (3)        熱媒介與冷媒介
    實際上是探討媒介技術與民主參與之間的關系問題。
    麥克盧漢認為,使某一感覺器官作“高度定義”擴張的傳播媒介,雖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種感官;雖然有高度擴張,但卻使人們的想象力和參與度都非常低,這樣的傳播媒介就是“熱媒介”。反之,“低度定義”涉及人類感官范圍較廣,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對較少,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詳細的描述,需要由人來補充,因而人的參與度較高,這樣的媒介稱為“冷媒介”。
    麥克盧漢推崇“冷媒介”,認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熱媒介”具有排斥性。人們醉心于用技術塑造“熱媒介”,而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民主參與的陣地,不利于民主的發展。
    二、地球村與內爆
    (1)        地球村——時空消失的人類新部落
    把地球視為村落的兩層寓意:
    1、        是一個狹小的空間范圍,人們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時間里得知發生的事情;
    2、共同社區:媒介創造的環境使整個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中,民族、國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構,人類獲得在全球范圍內感知的新能力。
    (2)        重新部落化
    以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前文字時代,也稱部落階段,口頭語言和耳朵統治的階段;
    古登堡時代,部落被瓦解的階段,文字語言和視覺占據統治地位;
    電子時代,重新部落化階段,所有感官深入參與。
    (3)        媒介技術的力量
    在推動人類社會三個階段的發展中,媒介技術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4)        內爆
    “內爆”就是內向的爆發和坍塌。事物內向的爆發往往會發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導致處于臨界點的事物發生聚變。
    麥克盧漢擔憂的文化“內爆”是指電子化引起的后工業社會出現的文化裂變,這是由電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電子媒介重構了社會生活,使我們棲息在一個相互交疊的社會,沒有文化等級,也沒有領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間地“內爆”,這個“內爆”通過模糊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終結了公共領域。
    第五章 鮑德里亞
    一、符號批判理論
    1、消費社會與物/符號體系
    二戰后,西方社會由于科技進步和自身制度調整,逐漸步入了一個物質富裕、文化繁榮的新時期。消費取代生產,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體系運轉的主導力量。鮑德里亞認為,在這樣的消費社會里,人們的消費活動更多的是在符號層面而非物質層面上,即消費物品的意義。物/符號體系的中心,是物體即一種符號。   
      整個物/符號體系分為四個亞體系:功能型系統、非功能型系統、后設及功能失調體系、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闡釋了物向符號的轉化。這四種模式也是物向符號轉化的四種模式.
    2、符號消費中構建的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增衍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費的產品,建立了大量為消費而設的場所。
    社會消費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現象,人們通過社會差異的表現來取得某種社會認可,顯示自身。
    消費文化所創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獨特的方式給人以身體刺激和審美快感。
    鮑德里亞把符號作為物與人之間的中介,把商品生產放在了符號意義、能指-所指結構內,從而從更廣闊的范圍內破譯了商品對文化的侵蝕。
    3、符號價值與廣告圖騰
    鮑德里亞認為商品除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外,還擁有符號價值。而符號價值是消費社會里的終極價值。
    消費社會又是一個廣告社會,廣告讓產品形成能夠了邊緣化差異,個性化,使消費者形成自戀情節;它十分重視對消費者的行為心理調查,不段完善對消費者的滲透力.                                                                                 
    鮑德里亞在廣告的解構上比別人更進了一步,把廣告不再視位資本或人的創造物,而是獨立的符號結構并能對主體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廣告成為一種新的圖騰形式,令消費者頂禮膜拜。
    二、后現代性媒介分析
    1、仿真、超真實、內爆
       這是鮑德里亞描述技術媒介運作規律的三個中心概念,也是電子媒介造成人的主體性淪喪的重要手段。
    所謂“仿真文化”,就是先進的電子媒介為大眾建造了一個虛擬、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歷史階段被符號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對象不是某種物質,而是對人們在現實中接觸的物質現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擬,它通過一系列的仿真技術,讓人們在缺席于某種場景時,能獲得臨場的感官享受和神經快感。
    仿真產生了一種普遍的“超真實”的幻境。超真實是仿真的特性,是許多類像共同組成的一種新的現實次序。所謂“超真實”,就是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非真實已經超過了真實。超真實的形成過程就是真實與非真實的內爆過程。
    “內爆”概念來自于麥克盧漢,主要是相對于信息的“外爆”提出來的。內爆就是消除區別的過程,政治領域、公共領域、商業領域相互滲透。鮑德里亞比麥克盧漢更加激進地看待瞬間傳播技術,如電視、因特網。他的內爆理論所描繪的是一種導致各種界限崩潰的社會“熵”的增加過程,包括意義內爆在媒體中,媒體和社會內爆在大眾中。他甚至認為,“整個社會都已內爆。”
    2、視覺媒體與電視
       電視過多地產生了威脅我們真實地感知現實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會和人帶入了后現代時代。
    1)電視具有仿真性    2)電視的去歷史性    3) 單向度的電視和主體性的淪喪   
    第六章 女權主義
    一、女權主義
    1、是一種學術作品與實踐體系,其中女權主義批評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反對自古以來的“男性中心說”,主張將女性世界和女性話語作為研究對象,重新解讀西方文藝傳統的實踐,透視陳舊的社會文本和文化語境,向傳統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挑戰。
    2、女權主義更是一個關于婦女遭受壓迫和以何種方式賦予婦女權利的政治運動。
    3、從哲學淵源來看,女權主義是西方父權制殘余同西方社會個體化發展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產物,是西方個體主義的一個分支。
    二、流派1、自由派女權主義 2、馬克思主義學派女權主義  3、激進派女權主義  4、后結構主義的女權主義  5、后現代主義的女權主義
    * 思考1、女權主義的發展歷程。2、女權主義受眾理論的特征。3、中國女性受眾的地位。

    分享到:
    huitailang
    • 積分:451
    • 注冊于:2010-08-02
    發表于 2010-08-14 18:02
    4樓
    《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目錄
    第一章:早期法蘭克福學派
    第二章: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旗手:哈貝馬斯
    第三章:斯圖亞特•霍爾
    第四章:麥克盧漢
    第五章:鮑德里亞
    第六章:女權主義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
    1        媒介觀
    2        在納粹鐵騎控制下的德國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國社會,媒介都是統治階級操縱、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會的技術理性下,人淪為機器的奴隸,接受著工業產品及其掩蓋下的資本主義文化灌輸。勞動階級依然是被剝削和被奴役的階級,但他們滿足于工業社會帶來的物質上的富足,對自己真實的社會地位渾然不覺。
    3        法西斯利用無線電廣播無孔不入地向人們宣揚法西斯理論,使人們漸漸喪失了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在這里媒介成為了有可能毀滅人類的武器。
    4        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導致了人的“異化”。各種媒介都在宣揚和推崇后工業時代的文化特征:消費主宰一切。
    5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聲討媒介文化現象,他們對媒介所持的批判態度,和傳統經驗學派對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們認為媒介在創造一個“文化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強權變得更加隱蔽也更有威力。大眾媒介就是資產階級對廣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雙向度”變成了“單向度”,成為幫助大眾消磨時光的“時間殺手”,不僅絲毫不能動搖資本主義制度,反而加強了它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

    2        文化觀(05年論述)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對傳統“文化”定義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他們認為文化的基本功能應該是“否定”和“對幸福的承諾”。真正的文化是“異化”的,即包含著與社會現實的不合理現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業社會,文化產品淪落為商品,出現了“文化工業化”現象。“文化工業”的特征是:
            1)        文化淪落為商品。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過程都嚴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進行;其生產目的是為了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在“文化工業”時代,文化產品不是由“大眾”自發產生的,而是統治階級將其包裝于大眾文化之下,大批量生產和批發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中。這是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地位的一劑強有力的“精神麻醉劑”。
            “文化工業”的文化產品具有隱蔽的欺騙性。它宣稱大規模的重復生產是為了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        并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產品進行計劃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娛樂,9)        以“快感”麻痹人們的神經,10)        使人們喪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還利用和招攬中間階層,11)        標12)        榜高雅,13)        實際上卻日復14)        一日地走向庸俗。
            15)        媒介是“文化工業”最得心應手的武器。
            16)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觀,17)        歸根到底是在維護傳統的“精英文化”,18)        否定新興的“大眾文化”,19)        認為文化應該是少數人的專利。

    3        意義和局限性
    意義:最早從哲學思辨的角度關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實證明,媒介確實是為專制服務的工具。媒介帝國主義正在威脅著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連續性。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使美國文化向全人類多樣化的文化領域入侵,發展中國家在“單向度”的文化傳播中逐漸喪失了話語權。媒介是統治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維持其統治霸權的強有力武器,媒介技術越來越成為話語權壟斷在誰手中的決定性因素。
    局限性:雖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意識,但在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時,卻沒有將辯證的思維貫穿始終。對大眾文化的分析缺乏辯證的視角,過于片面、極端、形而上學。只破不立。只是對文化工業社會不斷提出批判,卻未能提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學方法。
    哈 貝 馬斯
    1    哈貝馬斯的傳播學理論研究及特色   
      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關注政治公共領域中的交往活動,代表作為《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動理論,代表作為《交往與社會進化》《交往行動理論》。
         1   特色:
            1)        有破有立,2)        從剖析公共領域的消解——“破”,3)        到通過交往行動重建公共領域——“立”,4)        其思想理論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
            5)        從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6)        關注西方民主憲政的實現問題。7)        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8)        具有哲學與傳播學的雙重特征。
            9)        致力于批判學派傳播模式的構建。10)        對以語言為媒介的人際交往尤為關注。
                  2  公共領域理論
            公共領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是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領域。它與公共權威領域相對立,是公共管理與私人自律緊張關系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礎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公共領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形成的條件是:提供一種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眾的討論應限制在一般問題上;公開性。
            哈貝馬斯認為,從18世紀開始,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開始承擔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法制觀念的討論上。然而到了19世紀后期,隨著新重商主義的干預政策和社會權力本身獲得公共權威的權限,公共領域開始走向衰落,漸漸喪失了其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領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業所賜。文化消費取代文學批判,使文學公共領域不復存在。而文學公共領域正是政治公共領域的雛形。
            文化工業對公共領域的消解集中體現在大眾報刊上。
            大眾傳媒是公共領域的組成部分和內在機制,但它卻最終顛覆了公共領域。要重建公共領域,必須把公共性原則推廣到各種社會組織中去,如政黨、大眾傳媒。
            3  交往行動理論
            交往行動理論是哈貝馬斯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其理論淵源是60年代的公共領域理論。
            哈貝馬斯從普通語用學出發,認為資本主義在喪失了公共領域之后維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消失”的時候,勞動和社會交往之間的矛盾就凸現出來,成為社會的基本矛盾。
            理想的社會是“交往合理化”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必須承認和重視社會中存在的共同規范標準,從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礎,與工具性行為相區別;通過對話,實現人和人之間的“理解”;選擇恰當的語言,對話必須以語言為中介。
    * 思考
      1、比較自由主義新聞理論和公共領域理論。 2、從公共領域理論出發,簡評西方的公共廣播電視體制。 3、什么是傳媒領域階段?如何構建我國的傳媒公共領域? 4、簡述我國傳媒公共領域的形成過程。
    斯圖亞特•霍爾
    1 編碼/解碼模式及其理論貢獻
    電視話語的生產環節即信息編碼環節。
    編了碼的內容開始進入流通環節,就是信息從編碼者被傳送到受眾的過程。
    由于社會不是同質的,信息傳播者和受眾對信息的解釋往往存在不一致,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對信息的誤讀或“扭曲”。
    信息生產者不能任意將主導意義加入信息中,如果該意義受到大多數團體的偏好,它的主導位置就可能得到確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
    理論貢獻:
    恢復了受眾在傳播中的本原地位,認為傳者和受眾的關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國的傳播研究模式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受眾被視為大眾文化被動的消費者。霍爾徹底地打破了這一格局。使傳媒的信息內容成為新的文化和社會研究資源。
    霍爾的三種受眾讀解模式(05年問答)可以聯系一下施拉姆的傳播模式,有是解碼編碼模式,但是就其中完全是經驗主義式的、類自然科學
    式的結構,在比較一下霍爾的,就可以了解什么叫……
    編碼(編碼在制作者的經驗、社會背景、意識形態環境中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
    流通
    使用、使用(解碼):由解碼者與編碼者的符碼之間的不對稱性造成的

    解碼模式:1 三中解碼模式  2 三種形式不是分離的文本的意思可能比觀眾繼續改造(用運動的
            的眼光看問題)
    理論缺陷:過于專注與文本,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有利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很少評價經濟和國家在文化
            生產中的重大作用
    1  偏好式讀解
    2   協商式讀解
    3   對抗式讀解
    第四章 麥克盧漢
    一、三大理論建構
    (1)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麥克盧漢對“媒介”作了嶄新的詮釋。他認為任何一種媒介,只要它是人類身體、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們塑造了工具,然后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們.0
    (2)        媒介即訊息
    麥克盧漢賦予“訊息”一個全新的定義。他認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會或文化領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變化,都是媒介的訊息。
    1、        提出關注媒介以及它對社會結構產生影響的重要性。
    2、        一種媒介可以變成另一種媒介的“內容”。
    (3)        熱媒介與冷媒介
    實際上是探討媒介技術與民主參與之間的關系問題。
    麥克盧漢認為,使某一感覺器官作“高度定義”擴張的傳播媒介,雖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種感官;雖然有高度擴張,但卻使人們的想象力和參與度都非常低,這樣的傳播媒介就是“熱媒介”。反之,“低度定義”涉及人類感官范圍較廣,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對較少,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詳細的描述,需要由人來補充,因而人的參與度較高,這樣的媒介稱為“冷媒介”。
    麥克盧漢推崇“冷媒介”,認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熱媒介”具有排斥性。人們醉心于用技術塑造“熱媒介”,而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民主參與的陣地,不利于民主的發展。
    二、地球村與內爆
    (1)        地球村——時空消失的人類新部落
    把地球視為村落的兩層寓意:
    1、        是一個狹小的空間范圍,人們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時間里得知發生的事情;
    2、共同社區:媒介創造的環境使整個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中,民族、國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構,人類獲得在全球范圍內感知的新能力。
    (2)        重新部落化
    以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前文字時代,也稱部落階段,口頭語言和耳朵統治的階段;
    古登堡時代,部落被瓦解的階段,文字語言和視覺占據統治地位;
    電子時代,重新部落化階段,所有感官深入參與。
    (3)        媒介技術的力量
    在推動人類社會三個階段的發展中,媒介技術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4)        內爆
    “內爆”就是內向的爆發和坍塌。事物內向的爆發往往會發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導致處于臨界點的事物發生聚變。
    麥克盧漢擔憂的文化“內爆”是指電子化引起的后工業社會出現的文化裂變,這是由電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電子媒介重構了社會生活,使我們棲息在一個相互交疊的社會,沒有文化等級,也沒有領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間地“內爆”,這個“內爆”通過模糊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終結了公共領域。
    第五章 鮑德里亞
    一、符號批判理論
    1、消費社會與物/符號體系
    二戰后,西方社會由于科技進步和自身制度調整,逐漸步入了一個物質富裕、文化繁榮的新時期。消費取代生產,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體系運轉的主導力量。鮑德里亞認為,在這樣的消費社會里,人們的消費活動更多的是在符號層面而非物質層面上,即消費物品的意義。物/符號體系的中心,是物體即一種符號。   
      整個物/符號體系分為四個亞體系:功能型系統、非功能型系統、后設及功能失調體系、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闡釋了物向符號的轉化。這四種模式也是物向符號轉化的四種模式.
    2、符號消費中構建的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增衍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費的產品,建立了大量為消費而設的場所。
    社會消費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現象,人們通過社會差異的表現來取得某種社會認可,顯示自身。
    消費文化所創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獨特的方式給人以身體刺激和審美快感。
    鮑德里亞把符號作為物與人之間的中介,把商品生產放在了符號意義、能指-所指結構內,從而從更廣闊的范圍內破譯了商品對文化的侵蝕。
    3、符號價值與廣告圖騰
    鮑德里亞認為商品除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外,還擁有符號價值。而符號價值是消費社會里的終極價值。
    消費社會又是一個廣告社會,廣告讓產品形成能夠了邊緣化差異,個性化,使消費者形成自戀情節;它十分重視對消費者的行為心理調查,不段完善對消費者的滲透力.                                                                                 
    鮑德里亞在廣告的解構上比別人更進了一步,把廣告不再視位資本或人的創造物,而是獨立的符號結構并能對主體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廣告成為一種新的圖騰形式,令消費者頂禮膜拜。
    二、后現代性媒介分析
    1、仿真、超真實、內爆
       這是鮑德里亞描述技術媒介運作規律的三個中心概念,也是電子媒介造成人的主體性淪喪的重要手段。
    所謂“仿真文化”,就是先進的電子媒介為大眾建造了一個虛擬、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歷史階段被符號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對象不是某種物質,而是對人們在現實中接觸的物質現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擬,它通過一系列的仿真技術,讓人們在缺席于某種場景時,能獲得臨場的感官享受和神經快感。
    仿真產生了一種普遍的“超真實”的幻境。超真實是仿真的特性,是許多類像共同組成的一種新的現實次序。所謂“超真實”,就是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非真實已經超過了真實。超真實的形成過程就是真實與非真實的內爆過程。
    “內爆”概念來自于麥克盧漢,主要是相對于信息的“外爆”提出來的。內爆就是消除區別的過程,政治領域、公共領域、商業領域相互滲透。鮑德里亞比麥克盧漢更加激進地看待瞬間傳播技術,如電視、因特網。他的內爆理論所描繪的是一種導致各種界限崩潰的社會“熵”的增加過程,包括意義內爆在媒體中,媒體和社會內爆在大眾中。他甚至認為,“整個社會都已內爆!
    2、視覺媒體與電視
       電視過多地產生了威脅我們真實地感知現實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會和人帶入了后現代時代。
    1)電視具有仿真性    2)電視的去歷史性    3) 單向度的電視和主體性的淪喪   
    第六章 女權主義
    一、女權主義
    1、是一種學術作品與實踐體系,其中女權主義批評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反對自古以來的“男性中心說”,主張將女性世界和女性話語作為研究對象,重新解讀西方文藝傳統的實踐,透視陳舊的社會文本和文化語境,向傳統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挑戰。
    2、女權主義更是一個關于婦女遭受壓迫和以何種方式賦予婦女權利的政治運動。
    3、從哲學淵源來看,女權主義是西方父權制殘余同西方社會個體化發展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產物,是西方個體主義的一個分支。
    二、流派1、自由派女權主義 2、馬克思主義學派女權主義  3、激進派女權主義  4、后結構主義的女權主義  5、后現代主義的女權主義
    * 思考1、女權主義的發展歷程。2、女權主義受眾理論的特征。3、中國女性受眾的地位。

    分享到: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在中國8月1日是什么節?(答案為兩個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中文无码不卡的岛国片|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国产毛片一区二区无码|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在线无码不卡影视影院|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久久国产高清字幕中文|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中文字幕1级在线|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小泽玛丽无码视频一区|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专区|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yellow中文字幕久久网|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