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盧漢的傳播思想簡析
查看(1301) 回復(0) |
|
huitailang
|
發表于 2010-08-14 18:06
樓主
魚兒知道它在水里么?
-----麥克盧漢的傳播思想簡析 麥克盧漢提出過三個非常著名也非常受爭議的論斷:媒介延伸論,媒介訊息論以及媒介涼熱論. 麥克盧漢對媒介內涵的理解遠遠超出了我們平時對于媒介的定義.麥克盧漢認為,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某種心理和肉體能力的延伸.在麥克盧漢的定義中,任何的一種技術,只要它是人類身體,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的這種延伸就是人"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強化和放大".在這種意義上,衣服是皮膚的延伸,車輛是人腿的延伸,電腦是人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因此它們都是媒介. 然而無論在什么時候發生這種延伸,中樞神經系統似乎都要在受到影響的區域實行自我保護的麻痹機制,把它隔絕開來,使它麻醉,使它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東西.因此,憑借這種綜合癥,人把新技術的心理和社會意識維持在無意識的水平,即使新媒介誘發的新環境無處不在,并且使我們的感知平衡發生變化,這個新環境也變的"看不見"了.麥克盧漢認為,我們總是無可避免的"踏入"到各種媒介傳播的信息中,對于媒介這個大環境的存在,我們常常是深入其中而不自知.這就是媒介力量最可怕的地方.正如麥克盧漢提出的那個尖銳的問題:魚兒知道它在水里么?我們真的知道我們浸淫在媒介中么?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的認知,可是我們并不知道這一點,而且還把此種被改變后的認知當作是我們自己本身所產生的認知.麥克盧漢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他所堅持的兩個假設:一個是"我們成為我們自己視為的那樣"(we become what we behold);一個是"我們塑造了我們的工具,任何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們".正如我們修建了公路和隧道,這些發明創造使人腿的功能產生了極大的延伸,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自己所發明的工具同時也在改變我們的認知,我們對距離的認識會隨之發生極大的變化.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這是他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思想. 麥克盧漢認為,不管我們平時對訊息和信息的理解如何,我們都忽視了媒介訊息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它們有力量改變社會進程和人類的關系和行為.在麥克盧漢認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會或者文化領域的變化,都是媒介的訊息.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的傳播內容是無關緊要的,重要效果來自于媒介自身的形式."各種媒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新媒介的產生促進了改革.麥克盧漢一再堅持,研究媒介者應該關注媒介的形式,并了解媒介的新形式為人類生活帶來了什么樣的新尺度,對人類社會的結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麥克盧漢認為,"社會受到更深刻影響的,是人們借以交流的媒介的性質,而不是交流的內容." 那么媒介究竟是什么樣的訊息呢?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形式改變了人類感官與感知的關系.每一個新媒介的產生都會使人的感官比例發生變化.如拼音文字產生以后,視覺就被放到了感官系統的最高級.而每一次感官比例的變化調整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理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的影響.麥克盧漢認為,拼音文字被發明以后,人對世界的抽象思維把握發生了改變,想象力,情感和感知生活就發生了相應的分離.我們上下或左右的掃描印刷品,我們就開始按照序列,線形的方式進行思考,沿著直線的形式尋找事物的因果關系.線形思維方式同時還培養了垂直的權力關系. 由于將感官的參與和人類的感知相聯系,麥克盧漢別出心裁的提出了媒介涼熱論. 按照麥克盧漢的定義,使某一感覺器官做"高度定義"擴張的傳媒媒介,雖然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卻只涉及到一種感官,雖然有高抽象性,卻使人們的想象力和參與度非常低,這樣的媒介就是熱媒介.反之,"低度定義"涉及到的人類感官范圍較廣,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對較少,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詳細的描述,需要人來補充,因而使人的參與度較高,這樣的媒介就是冷媒介. 麥克盧漢的媒介涼熱論受到了許多的質疑與批評.學界認為麥克盧漢對媒介影響力的論述顯然將問題簡單化了.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實際上麥克盧漢在這里實際上是要提醒人們注意媒介中的民主參與問題,他真正談論的是人在媒介中的主動參與問題."熱媒介要求的參與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參與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麥克盧漢所定義的大眾傳播媒介并不是指受眾的規模,而是人人同時參與的事實.麥克盧漢推崇冷的媒介,對人們習以為常的熱媒介進行批評.他認為人們顯然已經越來越醉心于用技術塑造越來越熱的媒介,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民主參與的陣地.熱媒介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一個推崇排斥性技術的社會是不利于民主發展的社會. 麥克盧漢繼承學者因尼斯的觀點,繼續探索傳播新形式與人類時空感知之間的關系. 因尼斯認為媒介可以按照其傾向性分為時間傾向性媒介(難以在空間傳遞,卻很容易穿越時間隧道保留下來,如羊皮紙,黏土和石頭)和空間傾向性媒介(方便攜帶,可以跨越空間傳遞,但是卻很難戰勝時間的流逝,有效的保存下來,如報紙).因尼斯認為,傳播媒介具有時間傾向性還是空間傾向性是與其所處的歷史階段社會制度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具有時間傾向性的媒介幫助維護中央集權的傳統宗教形式和相應的社會結構,而空間傾向性的媒介讓不同的傳統和文化把拖了空間限制,跨越空間積累行政關系,因此使世俗和政治力量的分權更為容易. 麥克盧漢很同意因尼斯的說法,認為在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技術是整個文化結構的動因和塑造力量.但是在電子媒介的論述中,麥克盧漢有自己的觀點. 麥克盧漢認為,現代性最大的特點就是時間和空間中永不停息的信息重置.在電子媒介塑造的世界中,空間和時間消失了,由書本文化培育的具有個人主義意識的世界也被丟棄,人民迎接的是一個所有人都與其他人緊密相連的"地球村落時代". 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麥克盧漢認為在我們的"地球村"里,無論我們生活在什么角落,都如同生活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一樣.傳播速度的加速提高促成了地球空間實質上的變小,而空間的越來越狹小又進一步保證了時間上的同步性.而且麥克盧漢認為,這樣的"地球村"所代表的全球社會是我們可以共同塑造的.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所起到的作用幾乎是決定性的."地球村"的趨勢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是民族,國家等概念的瓦解和重構.他認為,在這個電子技術塑造的時代里,人們對整體合一的需要就是對整個人類無限和諧的追求.地球村這一天才預見,實際上揭示了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時代的每個人,每個地區都成為了彼此相聯系的有機整體,人們在信息網絡中成為地球村落的居民,人類的命運空前的聯系在了一起。 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有其對人類社會進程的獨到見解作為理論支撐. 麥克盧漢把人類社會的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口語傳播時代,也即部落化階段,這個階段的傳播格局中人和人的關系是不可分的. 印刷傳播階段,也就是人脫離部落化的階段.此時眼睛和印刷文字占據了同志地位. 電子傳播階段,是重組部落化的階段,是一個所有感官深入參與的時代. 麥克盧漢認為,電子媒介幫助人類重新回到部落狀態中. 內爆 內爆就是內向地爆發和坍塌.事物內向的爆發往往會發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導致處于臨界點的事物發生聚變.麥克盧漢擔憂的文化內爆是指電子化所引起的后工業化社會所出現的文化裂變,這是由電子媒介的迅捷性所造成的. 在電子媒介的作用下,我們的生活已經混為一團,過去,未來,遙遠或是眼前,這些似乎都沒有了去被。個人的,公共的,一切都在瞬間"內爆"于我們面前.新的媒介技術重構了社會生活,以致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交疊的社會,沒有文化登記也沒有領域分工.在這個實際上更為有限的空間里,傳播的電子形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培育了一個更加互動的空間,但人類的批判和理性思考實際上卻在減少. 如何評價: 意義: 1 開拓了從媒介技術出發考察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并強調了媒介技術的社會歷史作用。 2.他關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論對于我們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機制有啟迪作用。 3,他關于地球村的天才預見,也是符合當代世界的發展趨勢的。 極端性和片面性: 1. 把媒介技術看做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唯一決定因素,而忽略了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等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的作用。 2. 在他的理論中,我們看不到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人似乎成了自己所發明的技術和工具所主宰的對象。 3. 此理論的全部依據是集中在媒介工具對人的中樞感覺系統的影響上,并由此出發解釋人類的全部行為也是片面的。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