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院校報考導航及擇校建議
查看(761)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11-04 09:30
樓主
從我國所有研招機構的范圍來分析,院校檔次一般有如下分類,見表格:
院校檔次分類 備注說明 名校 例如清華、北大、復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上交、西交和哈工大等。名校的概念大家都比較清楚,這里就不再詳說了。近年,名校熱已成為研究生報考的另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考生希望通過考研這條途徑,實現自己的名校追求,同期也提升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就業去向選擇的幾率。 重點院校 國家教育部指定的自主定線的除了以上10個科研院校的學校,即所謂的重點。這些學校的名字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像北京的人大、北航、北師大、北理工,天津的天大、南開,上海的同濟、華師,南京的東南、南航,武漢的華工、武大,成都的川大、成電,西安的西工大、西電,廣州的中山、華工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11工程及教育部直屬院校 “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屬的一些高校(除去上面所提到的學校)。具體信息,大家可以通過相關網站上查找。 從以上表格中我們看到,院校檔次不同,它所要招收的學生的水平和層次也應該會不同。所以在擇校時,大家一定要考慮到學校的條件和要求以及自己的目標和水平。一定要理性分析,慎重選擇,切不能毫無理性地盲目跟風。 要理性 對于專業和院校的選擇一定要理性,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近年實際情況確是考生“扎堆”的現象仍然讓人憂心忡忡。 比如在北京,近幾年所研招單位的考生中,報考“人、北、清、師”這四所傳統名校的幾乎是占了全部人數的1/3,這種現象越來越激化,學生只是有增無減。因此建議廣大考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來迎接考研大軍的人數上的競爭壓力。考生報考的專業和院校層次須與考研實力相符。最好選擇既具有挑戰性又力所能及的專業和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分數要求高一點、質量好一點的學校,這樣才會使你更加努力地復習。 接下來,考生在衡量選擇報考院校時,應該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比較。盡量獲取招生單位真實有效的信息并對其幾項指標進行綜合對比:一是看招生單位的錄取分數線,是高于還是低于全國統一最低分數線;二是看所要報考的專業院系的錄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數;第三是看報考人數和招生人數的錄取比例,了解競爭的激烈程度。此外還要看復習資源。考生應該盡力收集目標單位的復習資源。 忌盲目 如果確定自己要報考,那就下定決心爭取勝利吧。不過,考生應參照以下因素:該院校專業的報考情況、未來發展及就業情況、該校研究生培養側重及專業水準、并結合個人綜合實力與經濟能力做出理性的決策。 考生要考慮個人的綜合實力和經濟能力。讀研時的花費不是一筆小數目。同時,如果不具備強有力的經濟后盾,不妨仔細研究一下國家西部計劃、強軍計劃,師資計劃以及熱門城市院校以外的研招院校和科研院所,還有一些新增的碩士點。 選哪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適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還要看自己能夠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礎很好,又能抽出時間來復習,應該考重點學校;反之則是一般的學校。再有報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慮的。一般地說,還是就近報考、學習比較好。總之,一方面要完全清楚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完全了解對方學校。 確定院校及報考方向時,考生要注意如下問題: 1、 收集和分析所要報考院校和專業的情況。包括招生情況,即報考和錄取的人數。每年有部分考生單追求名校、熱專業,不考慮院校錄取的實際比例及競爭情況,盲目跟風,最后由于報考院校及專業不符合個人能力,敗下陣來,甚是可惜。所以,提醒考生盡量準確定位院校和專業,量力而行。 2、 歷年推免生所占的比例:推免生比例過高的學校,由于可供考取的名額少,無形中提高了考取難度,一般不應選報。 3、 歷年招生人數和報考人數的比率:應盡量選擇比率大的學校報考,考取率較高;招生人數:招生人數過少的高校,考取率較低,一般不應選報。 另外,我國教育部批準的開辦研究生院的單位不過100所。其科研實力、校園環境、師資力量、學校聲譽、專業設置等無疑是大家重點關注的對象。在院校定位上,除了網絡信息和外界的書面信息以外,萬學·海文也提醒廣大考生,校友資源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每年有不少考生在回憶當初確定院校時表示,自己曾借力于曾經的校友,得到了最準鑿的報考院校信息。所以,同學們充分利用起你周圍的資源來幫助你選擇最適合你的那所院校吧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