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背哲學概念原理
    查看(344) 回復(0)
    kun1023
    • 積分:14299
    • 注冊于:2015-05-07
    發表于 2015-11-18 09:44
    樓主
    1、哲學
      世界觀的理論形態,或者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世界觀
      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觀點。
      3、方法論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與世界觀是統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4、哲學基本問題
      存在和思維、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派別的依據;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依據。
      5、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6、唯心主義
      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派別。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形式。
      7、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8、一元論與二元論
      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派別。認為世界本原是一個的是一元論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哲學。認為世界有物質和意識兩個獨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論哲學。
      9、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派別。凡認為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學派別都屬于可知論哲學,認為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的哲學是不可知論哲學。
      10、物質
      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根本特征是客觀實在性。
      11、運動
      物質的存在方式,是標志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過程的變化的哲學范疇。
      12、時間
      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它的特點是一維性或不可逆性,即時間只能沿著過去、現在、將來的方向進行。
      13、空間
      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指事物的體積、形態、位置、距離和排列次序等?臻g的特點是三維性,即任何物體都有長、寬、高三個方向。
      14、意識
      自然界和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15、人工智能
      又稱機器思維,本質上是對人的思維的模擬。
      16、唯物主義一元論
      凡是把世界萬物的本原歸于物質的,都是唯物主義一元論。
      17、唯心主義一元論
      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精神、意識的,是唯心主義一元論。
      18、主觀能動性
      又稱自覺能動性,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活動能力。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行為特征。
      19、實事求是
      本義是指嚴謹好學、務求真諦的一種認真的治學態度。毛澤東對之作出馬克思主義解釋,并用之來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規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實踐
      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是人與世界關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類世界轉化的基礎。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體
      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22、客體
      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
      23、自在世界
      人產生前的自然界和人類實踐活動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類世界
      又稱屬人世界,在人類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體。
      25、辯證法
      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學說,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觀點來考察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法有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肯定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26、形而上學
      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觀點來考察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7、聯系
      事物或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
      28、發展
      事物從低級向高級、從量變到質變的運動變化過程。發展的最本質含義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9、肯定
      事物內部維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確定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別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
      可以在三重意義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環節,即把事物的發展和聯系統一起來的環節;三是否定的階段,即否定之否定規律發展的第二階段──從肯定到否定的階段。
      31、辯證否定
      又稱“揚棄”,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發展環節和聯系環節的統一,是新事物對舊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變
      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表現為事物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連續性。量變是事物在度范圍內的變化。
      33、質變
      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表現為顯著的變化,是事物連續性的中斷。
      34、度
      事物保持其質的穩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質與量相統一的哲學范疇。區分事物質變和量變的標準,就是看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度。
      35、規律
      事物發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
      揭示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過程中兩種不同趨勢的哲學范疇。必然性是事物發展中合乎規律的、確定不移的趨勢,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要發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發展中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37、現象和本質
      揭示事物內在實質和外在表現之間關系的哲學范疇,F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現。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本質是與必然性、規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學范疇。
      38、矛盾
      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兩個方面的對立和統一及其相互關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統一性是指雙方依存、相互貫通的聯系和趨勢,包括兩個基本含義,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轉化的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的屬性,體現著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斗爭性作為哲學范疇包括自然界、社會、思維領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異、對立和斗爭。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又稱矛盾的共性,有兩層含義,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簡言之,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稱矛盾的個性,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
      41、基本矛盾
      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之始終并規定事物及其過程的本質的矛盾。
      42、主要矛盾
      在許多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則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過程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則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44、內因
      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內部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原因。堅持內因論也就把事物的運動發展看做是事物自我運動、自我發展。
      45、外因
      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對立統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46、反映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它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發,明確指出客觀世界是認識的源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的認識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
      47、能動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根本特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所以是能動的,是因為它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辯證法貫穿于認識過程。
      48、先驗論
      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點。它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把人的意識說成先天就有的東西,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的東西,物質世界反而是這種意識的產物。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49、感性認識
      認識的初級階段?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一種關于事物現象、事物外部聯系、事物各個片面的認識。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認識的特點。感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感覺、知覺、表象。
      50、理性認識
      認識發展的高級階段。人們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而產生的一種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的認識。抽象性、間接性是理性認識的特點。理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概念、判斷、推理。
      51、真理
      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52、客觀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有兩重含義,一是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二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也是客觀的。
      53、絕對真理
      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觀的,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二是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認識發展的物質世界,認識每前進一步就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一次接近,這一點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54、相對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指人的認識總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因而總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價值
      客體以自身的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用關系。價值是主體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56、社會存在
      又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構成社會生活的物質因素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產方式則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存在的根本內容。
      57、社會意識
      指社會生活中的精神現象及其過程,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58、神學歷史觀
      指對社會歷史進行了神化,認為“上帝”是主宰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力量,否定社會的客觀性,也否定了人的主體性,對社會的本質作神學目的論歪曲的社會歷史觀。
      59、唯心主義歷史觀
      把社會精神化了,認為社會本質上是人的意志、意識活動的產物。唯心主義歷史觀看到了社會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進行的活動這一特殊性,但它們夸大了這一特殊性,認為人的意志、意識決定社會的發展。
      60、自然主義歷史觀
      指把社會的本質歸結為自然條件,歸結為社會所處的地理環境。沒有看到自然條件既不能決定社會的本質,也不能成為決定社會制度及其變更的原因。
      61、生產方式
      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取方式,即物質生產具體的、歷史的表現形式,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體。
      62、生產力
      標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哲學范疇,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由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大要素構成,其中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測量器和指示器,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和集中體現。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63、生產關系
      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從靜態上看,生產關系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所構成,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從動態上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了生產關系,其中,生產這一環節居于主導地位。
      64、社會經濟結構
      又稱經濟基礎,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結構的性質。
      65、階級
      指特定經濟結構中的人群共同體。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區分階級的根本標志,是看其同生產資料的關系,是否占有生產資料,是否占有其集團的勞動。
      66、社會政治結構
      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監獄和關于政權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和規程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67、國家
      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工具,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盡管國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會事物,但其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68、上層建筑
      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道德、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等設施。前者叫思想或觀念上層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層建筑。
      69、社會文化結構
      又稱觀念結構,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藝術等意識形式的聯結方式。在階級社會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識形態性。
      70、社會基本矛盾
      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對矛盾共同組成,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發展的形式、內容和方向。
      7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變革的方向;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同時這種反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一規律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表現出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
      7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運動中,經濟基礎始終是決定的力量,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取決于并服從于經濟基礎的性質、水平和要求。
      73、社會形態
      是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74、階級斗爭
      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之間的對立、沖突和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和特殊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75、人民群眾
      在量上指大多數,在質上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人民群眾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大多數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76、生產力標準
      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判斷我們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我們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進步的根本標準。
      77、群眾觀點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其基本內容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78、社會形態
      一定生產力基礎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是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的統一體。
      79、人性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80、人的本質
      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81、人的價值
      人對自身的意義,即人能夠創造價值以滿足人自身的需要。
      82、自由
      就人的活動而言,自由表現為人的一種自主力、判斷力和選擇力,這種自由是相對制約人類行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這個意義上,對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
      83、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必然王國是指人被物化的社會關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會狀態;自由王國指人支配自己的社會關系即人支配物的社會狀態。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上海在中國地圖的東南西北哪個方向?(答案為一個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2021国产毛片无码视频|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阿v视频高清在线中文|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欧美日本道中文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不卡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资源在线官网|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中文字幕日本高清|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 忘忧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5页|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 色AV永久无码影院AV|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侵犯|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影音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