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學位研究生遇冷看教育選擇權
查看(691) 回復(0) |
|
maxmin
|
發表于 2010-10-19 20:13
樓主
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網上報名將于10月10日至31日進行,高校研究生招生戰火燃起。今年全國各大高校繼續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人數,減少學術型研究生招生數。不過與高校的熱情相比,學生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反應冷淡且持觀望態度。有高校研究生處介紹,以法律碩士為例,去年廣東省高校中除中山大學外,其余高校都未能招滿,基本上要靠調劑才招滿生源。
在去年教育部門做出研究生擴招5萬名、重點發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決策之后,不少輿論分析,這是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就業蓄水池,只想緩解本科學生就業難,沒有考慮研究生培養條件和質量,違背教育規律之舉。而且,增加應用型研究生招生規模,必須建立新的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不能僅變換一個名稱,對師資、課程、培養模式均不調整。 輿論如此分析,顯然是希望教育部門和高校謹慎決策,重視研究生培養質量以及研究生的出路。但有關部門似乎并沒有聽取意見,依舊堅持擴招的決定,同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除學費標準提高外變化并不大。 這并不在意料之外。分析過去10年的教育發展,一旦教育部門已經“決定”的,縱有輿論再三批評、建言,都很難扭轉,包括擴招、合并、大學改名、專升本、本科評估等等,莫不如此。 但上述消息,卻讓我們看到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讓教育部門、學校不得不重視。這就是考生的選擇。客觀上說,這已經不是一個政府部門、高校想讓考生怎么做,考生就怎么做的年代。教育部門和高校可以增加招生計劃,可以調整招生數量,可以變換名稱折騰,但如果考生不買賬,擴招計劃就會落空,或難長久。 與10年前高等教育資源不充分,任何學校都可以招滿學生不同,隨著高等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受教育者選擇教育的空間逐漸增大,此時,教育和學校的發展就不再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一廂情愿,而必須注意受教育者的選擇了。事實上,在高考領域,每年近百萬學生放棄高考、超過五十萬考生放棄錄取,已經讓教育部門和學校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面對考生的選擇,教育部門和高校的做法無非有三。一是置之不理,依然故我,其理由是,反正是公家的學校,招生多少無所謂。二是采取措施,限制考生的選擇。近年來,先有教育部門限制內地考生同時獲得港校和內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后有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將錄取不報到視為誠信有問題,記入考生的誠信檔案;表現在研究生招生中,教育部門的規定是,考生可由學術型研究生轉為專業型研究生,卻不能由專業型研究生轉為學術型研究生。三是根據考生的選擇,采取積極的調整政策、改革教育的措施。從目前看,這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動作。 以目前的教育發展觀察,前兩者都難長久,尤其是限制考生選擇的措施在開放的教育中已難見效。教育部門和高校當思考的是,怎樣增強學校辦學的自主性、靈活性,提高教育質量、樹立教育品牌,贏得考生信任。 客觀上說,來自行政的部署以及來自社會輿論的監督,對促進教育部門和高校轉為教育觀念,重視教育競爭,都能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大,且受制于行政的態度以及輿論的立場。真正讓教育部門和高校轉變教育觀念的力量來自于受教育者的選擇,亦即市場競爭機制。只有選擇,才會有競爭,才會有生存的壓力和危機,才會應對危機,探索重視受教育權利的辦學機制。為此,我國的教育改革應該明確當前教育的現實,基于保護并擴大受教育者的選擇空間、選擇權而展開。這是教改不得不選擇之路。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