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復習: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
查看(1111)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12-24 22:29
樓主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 (一)建國之初的社會性質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國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然后,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我國社會進入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就已經是一個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去的過渡性質的社會了。 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都是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因而都具有社會主義因素。 (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點和性質 (何為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建立起來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社會形態。其本質屬于社會主義體系,其特點是非獨立的社會形態,其性質是過渡性。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三)中共中央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狀況和基本矛盾的分析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分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狀況和基本矛盾,論述了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任務及其主要途徑。決議指出,全國勝利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社會經濟中存在著五種成份,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份是三種,即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樣,三種基本的經濟成份及與之相應的三種基本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農民及其他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現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這就是說,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國際上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對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作這樣的認定,實際上就是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提出來了。 二、建國之初,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執政面臨的嚴峻考驗) 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面臨以下新的嚴峻的考驗。主要是: 第一,能不能保衛住人民勝利的成果,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當時,解放全中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國民黨從大陸撤退時遺留下的100余萬軍隊、200多萬政治土匪以及60多萬特務分子還有待肅清;在廣大城鄉,反動會道門和傳統黑惡勢力還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廣大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第二,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新中國從舊中國接收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許多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當時中國的經濟不僅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就是與許多亞洲國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當于亞洲國家平均值的2/3。新中國從舊中國接收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許多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同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業總產值減少一半,糧食產量減少約1/4. 第三,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新中國的誕生,打破了帝國主義在東方劃定的勢力范圍,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不愿意看到的。它們企圖通過實行強硬的對華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政策,從根本上搞垮新中國。 第四,能不能經受住執政的考驗,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前進中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帶領全國人民接受考驗、克服困難。 以上情況說明,新生的共和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 一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徹底解決中國人民同三大敵人的矛盾; 二是動員人民努力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破敗的國民經濟。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