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復試線一出 “考研一族”又糾結
查看(1739) 回復(0) |
|
maxmin
|
發表于 2011-04-01 23:14
樓主
考研的莘莘學子們繼翹首以盼地“煎熬”之后,卻又開始為新的“問題”糾結。分數理想者,該如何準備接下來的復試?不理想者,是調劑還是工作?
29日考研復試線一出,考研的莘莘學子們繼翹首以盼地“煎熬”之后,卻又開始為新的“問題”糾結。分數理想者,該如何準備接下來的復試?不理想者,是調劑還是工作?“問題”接踵而來,為此記者采訪了一些已經考上的或者畢業的研究生,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有一些這樣的考生:因為初試成績不夠理想折戟沉沙。前方的路該如何走?套用莎士比亞在其名著《哈姆雷特》中的經典句式,調劑還是不調劑,這是個問題。 淮陰師范學院的學生孫浩就是這樣的考生。他今年英語考了39分,而所報考的南京工業大學所在的A類地區學術類復試線是40分,以一分之差未能上榜。而這樣的成績,調劑到B類和C類地區問題是不大的。 “我考慮的是調劑到安徽的高校,離家近,將來回江蘇找工作方便點。就看學校那邊的情況了。如果調劑到西部地區就不去了,出來工作。那邊太遠,條件不比東部地區。”孫浩說。 記者將孫浩的想法講給研究生畢業的仲先生聽后,仲先生也以自己的例子“現身說法”。“我當年報考的是南京大學,總分沒有達到,但是A類地區的一些學校還是可以調劑的。我當時的想法就是‘不成功便成仁’,所以南京大學沒考上,其他院校我也沒調劑,索性就出來工作了。后來,隨著時間推移,家庭的原因我決定重新考研,沒考南大,而是當年我本就可以輕松調劑的學校。這期間白白耽誤了幾年。所以,對于調劑的事情,考生一定要自己考慮清楚。目前考研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由于就業壓力和本科學歷的普遍化,考研的人數只會越來越多,競爭也會越來越大。其實,BC類地區也有好學校,就看考生愿不愿意了。” 來年再搏一次 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吳文琪今年落榜了,英語60分完全達線,總分卻不夠,連調劑的機會都沒有。她打算先找工作,如果工作不錯的話,就干脆不考研了;如果工作不理想,那就一邊工作一邊考研。說這話的時候,她已經在一家單位開始實習了。那么一邊工作,一邊準備來年再考一次是否可行呢? 市民顧先生的經歷頗有啟發性。“我當年報考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后來沒考上,決定來年再考。由于家庭經濟不允許我全身心投入到考研中去,所以我就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研。工作一年后,有了工作經驗,正好有一份更好的工作擺在了我的面前,我毫不猶豫地就跳槽了。對于考研,我只能說拜拜了。所以,決定來年再搏一次的考生要考慮到,考研復習需要大量時間和經濟投入,所以考生在決定是不是要接受調劑時最好掂量一下自己的經濟實力,畢竟租房、吃飯、報班、買復習資料都要花不少錢。同時個人意志也決定了是否成功。考研不止是智力和知識的比拼,更是意志的比拼。漫長的復習極容易讓人疲憊、煩躁,所以在整個備考過程中需要考生有強大的心理抗壓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調劑的技巧 那么,篤定調劑的學生在調劑的時候有什么技巧呢? “笨”鳥先飛型 之所以要調劑,說明你的分數不具有競爭力。所以相對于不需要調劑的學生,“笨”鳥先飛是很重要的。另一層含義則是“早起的鳥兒有食吃”。大多數學校的調劑名額都是有限的,往往是誰先投調劑函,就給誰復試的機會,同時,有的學校或許還有公費的機會。所以,下手要快。 廣泛撒網型 記者有一位同學,當年也是通過調劑讀的研,他的調劑方法值得學習。因為各個學校的復試時間不一樣,所以他成功地利用時間差,在兩個不同的學校之間“穿梭”式復試,最終在兩個學校中挑了一個最令他滿意的學校。 這個例子的前提是,調劑的時候要廣泛撒網,如同海選一般,利用時間差,為自己博弈到最大利益。 復試應注意些什么? 初試考查的是考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而復試則是對考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考查,很多專業在研究生階段對于研究方向分得非常明確,考查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所以,復試的彈性就會更大。 因此,一定要盡量掌握復試內容、流程、規則以及面試老師的研究方向、專注領域、學術建設等。考生最好的參考就是導師的研究方向,面試的時候導師的問題很可能與他的研究方向有關。因此,考生平時要多看相關專業領域的權威期刊,對所報考導師的學術觀點、論文、專著應有初步的了解。 同時,還需注意,導師最忌諱的就是“不懂裝懂”的學生,“不懂裝懂”是學術界的一大忌諱。所以,一般來說,導師更傾向于那些腳踏實地的學生。因而,考生在復試時切忌夸夸其談,復試的時候,不懂的問題寧可不回答或者明確表示不了解,也不能夸夸其談。同時不妨準備一些與專業有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最好是在自己見導師之前就準備好,一個能提出好問題的學生比一些能解決問題的學生還重要。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