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旗袍
|
盛光敏,男,1958年8月出生,1982年1月從華中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大學本科畢業,1987年和1999年在重慶大學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核燃料及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兵工學會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失效分析專家。曾任全國高校機電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合金化理論和新材料方向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金屬材料強韌化、金屬力學性能檢測、材料疲勞損傷及其機理研究、固態相變理論及應用、機械零件的失效分析等領域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針對我國建筑物抗震設計中的薄弱環節,從八十年代起,就開始了建筑結構鋼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工作。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和對地震遺址的調查,確定了建筑結構鋼在地震載荷作用下的失效模式為高應變低周疲勞。以此為基礎,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建筑結構鋼的抗震性能指標。根據這些抗震性能指標,對我國常用的建筑結構鋼的抗震性能進行了系統地檢測和評估,首次提出了應根據建筑物的等級和當地地震設防區的基本烈度等級分別選用不同鋼材的設計思路,并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開發出抗震性能更高的建筑結構鋼,結合我國攀西地區豐富的釩、鈦資源,應用現代微合金化理論和控制軋制技術,開發出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抗震鋼筋系列GK-400。目前,"高抗震性能建筑結構鋼及其生產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我國在抗震用鋼方面的空白。有關抗震建筑結構鋼研究的成果,引起了國內許多單位和部門的關注和興趣。應"中國冶金報"的約稿,"震區用鋼知識問答"一文已于2002年2-3月在該報上分七期連載,在全國范圍內影響強烈。另外,在鈦合金的特殊力學性能研究、貝氏體相變規律及其應用、高強耐磨鋼軌技術開發和礦用鋼球生產工藝優化等方面進行過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
結合科研工作,在"Acta. Metallurgical Sinica"、"金屬學報"、"鋼鐵"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其中七篇被"EI"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