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研究生專業介紹:理論物理
查看(1369)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5-12-27 13:55
樓主
1、總體情況介紹 理論物理方向近十年來承擔了2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總項目經費400余萬,包括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子項目及科技部973項目子項目各一項),5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1項重慶市重點基金),并有1人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項目以及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杰出青年高級研究學者赴國外研修數學物理項目”。近些年來,理論物理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核心期刊共發表百余篇學術論文:這些期刊包括Physical Review D,Physical Review A,Journal of Cosmology,Classical and QuantumGravity,The Europe Physical Journal C等等。理論物理方向近年來承辦了多次全國性學術會議,如《第八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第九屆全國粒子物理學術會議》、《雙重味物理研討會》等等,并已做出多項具有國際影響的工作,如 1)在國際上原創性提出高頻引力波探測中的Li-effect(由李芳昱教授提出),為高頻引力波探測方案的提出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2)原創性提出全新探測微波頻帶高頻遺跡引力波方案(Li-Baker探測方案)。在當前國際上提出的三種典型的微波頻帶高頻引力波探測系統中(英國、意大利和中國重慶大學方案),Li-Baker方案被認為可能是最有希望的高頻遺跡引力波探測方案; 3)對雙重味Bc介子及Xicc強子產生性質進行長期系統研究,研究成果受到國際高能物理界高度重視,課題組成員與合作者編寫的相關程序BCVEGPY及GENXICC也為國際強子對撞機TEVATEON及LHC相關實驗組所采用及引用; 4)分別采用kT因子化理論以及QCD求和規則方法系統研究B介子衰變到輕贗標介子躍遷形狀因子的微擾以及非微擾效應,為進一步精確計算國際上關注的熱點B物理課題,特別是B介子半輕子衰變過程,提供了相關的理論基礎; 5)kT因子化理論框架下研究了輕贗標介子的電磁形狀因子,通過與國際最新實驗數據做比較對輕介子波函數性質做了深入討論,部分研究成果被JLAB實驗組和BABAR實驗組引用; 6)在探索大規模實現量子計算的框架下,對利用超導約瑟夫結實現單向量子計算的可能性進行了研究。在量子通訊理論方面,提出量子機密共享中任意量子態的多方共享方案以及安全直接通訊的安全性討論。相關的多篇研究論文他人引用超過50次。 7)在里德堡阻塞效應的模型下,探討了其中的量子效應對量子多粒子糾纏態,特別是多量子鐘態的影響。該項目受到國內外比率標準研究專家的高度重視。 8)在腔量子網絡體系中,利用原子能級與腔場的耦合作用,構建了一種新穎且可模塊化的光腔節點體系。通過數值模擬精確給出現有實驗條件下該體系信息交換和光子位相調控的最優實驗參數,從而進一步優化了腔量子網絡構造。該體系構造簡單、可集成化并可保護量子態不受集體退相干的影響,有很強的應用前景。這些結果均發表在Phys.Rev.A、Physics Letter B等雜志上,被引用近百次。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