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招生簡章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1-09-15 相關院校: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201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已公布,詳情如下:
廣東海洋大學201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學校簡介
廣東海洋大學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理、工、農、文、經、管、法、教等學科協調發展,以應用學科見長的多科性海洋大學,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是國家新增博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學校最早的前身是成立于1935年的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她是廣東現代海洋水產教育的發端,至今已有75年的辦學歷史,培養了10萬多名“能安心、能吃苦、能創業”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成為促進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和南海研究與開發的重要力量。
學校現擁有三個校區:主校區、霞山校區、海濱校區,總占地面積4911畝。主校區位于湛江市西郊世界地質公園─湖光巖風景區旁,依山面海,環境優美,是求學成才的理想之地。學校現設有水產學院、食品科技學院、海洋與氣象學院、航海學院、工程學院等18個二級學院,學科專業涵蓋理、工、農、文、經、管、法、教等8大門類,有63個本科專業,18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3個國家批準規劃建設的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2個省級名牌專業,1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現有全日制在校本專科學生及留學生2.5萬余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近200人。近五年,畢業生就業率均超過97%,居廣東省屬高校前列。
學校設有廣東省海洋開發研究中心、廣東省水產經濟動物病原生物學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廣東省高等學校水產品深加工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等學校南方水產經濟動物增養殖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校海產經濟無脊椎動物健康養殖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高等學校陸架及深遠海氣候、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以及海洋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等26個實驗室(中心)。
學校辦學條件良好。教學樓、科技樓、圖書館、博物館、學生公寓、學生食堂以及文化廣場、運動場和標準游泳池等基本教學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校舍總建筑面積達66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78萬冊,教學科研設備值達1.9億元,固定資產值約14億元。學校有各類教學科研實驗室66個,其中經國家資質認定的計量認證機構1個,省(廳)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及部屬實驗室1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擁有包括水生生物博物館在內的一批校內外教學科研基地。水生生物博物館陳列標本近3000種,為全國高校中水生生物標本最多的博物館。
學校現有教學科研人員11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者130人(有二級教授10人、三級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88人;有雙聘院士2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列入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1人、省級培養對象8人、校級培養對象6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3人。有碩士研究生導師162人,兼職博士生導師15人。
近5年,學校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在內的科研項目共118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6項,省部級228項;擁有科研經費1.8億元;獲得科技獎勵81項(含國家、省部級獎18項),其中“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項目獲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華南地區對蝦產業高效技術”2007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日本囊對蝦和斑節對蝦地膜覆沙池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及示范推廣”獲2009年度海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墨西哥灣扇貝養殖技術研究及推廣”、“馬氏珠母貝標準化養殖與示范推廣”項目分別獲2006、2008年度國家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獎二等獎。對蝦種苗繁育及養殖、海水名貴魚類的種苗繁育及養殖、海水魚類病害防治、珍珠貝的養殖及育珠技術、水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海洋藥物開發、雜交水稻育種等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科技成果的廣泛推廣應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南方水產業的蓬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僅湛江地區的海水珍珠產量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對蝦產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學校廣泛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30所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與中國海洋大學和臺灣海洋大學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聘請了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名譽教授、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國未來的發展必將更加倚重海洋。南海占我國海洋國土面積三分之二以上,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國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接替地,是中華民族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最重要的戰略高地之一。廣東海洋大學作為我國南海之濱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學,肩負著培養高層次海洋科技人才、推進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南海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使命。目前,學校正緊緊抓住海洋世紀和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的難得機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強化管理,開拓創新,為把學校建設成為海洋和水產學科特色鮮明,優勢學科水平較高,與我國海洋事業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在國內外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為了鼓勵廣大有志青年報考廣東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經研究決定,撥專款給予支持,具體舉措如下:
1、2012年推免生和第一志愿報考廣東海洋大學的考生,凡被錄取都免交學費,并一次性獎勵1200元。
2、2012年推免生和第一志愿報考廣東海洋大學的考生,凡被錄取,每生發放生活補助費為4800元/年,分月發放。
3、錄取為公費的研究生,在學期間每年發放不低于4800元的生活補助費,錄取為自籌經費研究生在學期間每年發放不低于2640元的生活補助費,補助費按月發放。
4、學校還設多項獎學金、設立研究生三助崗位及國家助學貸款,幫助研究生完成學業。學校獎貸學金項目包括:
①南粵優秀研究生、學校優秀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干部、發表論文獎等每學年評選一次,并發放一定數量的獎金。
②國家助學貸款:我校實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經濟困難學生可向銀行申請助學貸款。
③勤工助學補助金:我校每年安排勤工助學崗位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5、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研究生的考生,如果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分數線,我校將積極協助考生向符合分數條件的地區推薦調劑。
歡迎廣大青年、學生報考我校2012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專業介紹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030503)
本碩士點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授予法學碩士學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碩士點始于2006年,現有碩士生導師10名。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35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部級12項,市廳級項目23項,到帳經費65萬元。出版學術專著8部,發表論文300多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6項,其中省部級2項,市廳級4項。設有以下3個研究方向:
1、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及其應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與先進文化;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安全等。
2、區域和諧社會構建:研究區域經濟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戰略;農業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城市建設及城市化發展戰略;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發展戰略;資源開發和利用戰略;欠發達地區發展問題研究。
3、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三大文明”之辯證關系及我國政治文明發展戰略;政治文明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政治文明建設與法治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就業方向:黨政機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
二、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80201)
本碩士點設在工程學院,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6年,現有兼職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23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89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部級20項,到帳經費700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1部,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論文128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2項,其中省部級2項。本學科面向海洋裝備、水產品加工和熱帶農作物生產加工等領域,機、電、信息等多學科交叉融合,以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為研究對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等方法和手段,解決相關行業的技術難題,提供科研服務。設有以下3個研究方向:
1、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
運用現代數字化設計技術及先進制造技術服務于石油、鋼鐵、港口、家電等行業,解決機械制造、海洋裝備制造與腐蝕監控和家電新產品研發等教學、科研和生產中急需的科學和技術難題,著力提高制造業的信息化。
2、農海產品養殖與加工設備自動化
主要從事水產品養殖與加工設備和熱帶農業裝備及自動化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實現水產品和熱帶農作物生產、加工過程的機械化、現代化。
3、節能設計與動力設備
主要從事機電產品的節能設計、熱工設備和動力設備的節能性能研究。將先進制造技術和熱科學技術理論結合,從節能角度提高產品或設備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的效率。
三、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083203)
本碩士點設在食品科技學院,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6年,現有碩士生導師4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25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16項,到帳經費167.5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7部,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論文73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7項,其中省部級3項,“亞熱帶水果(芒果、木瓜、番石榴、菠蘿)深加工技術與產業化”成果獲2008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金花茶有效成分提取的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研制開發”成果獲2006年廣西區科技進步三等獎。設有以下2個研究方向:
1、農產品加工及高效利用
本方向以亞熱帶農產品資源為對象,研究其食品化學特性、加工過程中物質變化規律、活性成分提取純化與構效關系。在亞熱帶農產品精深加工利用、食品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與優勢。
2、農產品保鮮與貯藏
本方向對熱帶亞熱帶水果如菠蘿、龍眼、香蕉、芒果等采后生理生化特性、褐變機理以及控制技術和貯藏保鮮進行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在熱帶亞熱帶水果保鮮與貯藏方面形成了特色與優勢。
本碩士點學生畢業后可在教學、科研、企業及政府機關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四、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083204)
本碩士點設在食品科技學院,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1998年,現有兼職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26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52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部級21項,到帳經費1716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4部,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論文148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0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9項,其中“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蝦頭綜合利用技術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設有以下3個研究方向:
1、水產品高值化加工與利用:主要研究南海大宗魚蝦貝資源貯藏加工特性及保活與低溫流通技術、水產蛋白改性與利用技術、水產品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技術、高新技術在水產品精深加工中的應用等
2、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研究與開發:以南海魚蝦貝藻等為原料,研究其功能性多糖、蛋白、脂質及次生代謝物的提取與分離純化技術,利用現代化學與分析手段解析其結構,并進行開發與利用。
3、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化學:從資源利用的角度,研究研究南海魚蝦貝藻及大宗水產原料加工副產物的食品化學和生物化學特性,并研究其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方法。
五、食品科學(農學)(097201)
本碩士點設在食品科技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3年,現有兼職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17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2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73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部級34項,到帳經費1662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8部,出版學術專著4部,發表論文320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20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7項(2009年“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亞熱帶水果(芒果、木瓜、番石榴、菠蘿)深加工技術與產業化”、“蝦頭綜合利用技術”分別獲2008年、2009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具有海洋特色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獲2010年第六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設有以下3個研究方向:
1、食品加工與保藏:主要研究內容是探索食品原料在貯藏及加工過程中生物化學及物理學變化規律及控制方法,為高效利用原料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學生主要就業在學校、科研、企業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產品開發、專業技術等方面的工作。
2、食品質量與安全:主要研究內容是探索影響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各種因素及控制方法,建立食品質量與安全的保障體系,確保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學生主要就業在學校、科研、企業等部門從事食品安全監督、檢驗檢疫、監察管理、檢驗等方面的工作。
3、海洋生物資源利用:主要研究內容是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海洋食品新資源的開發等,為高值化利用海洋生物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學生主要就業在海洋類學校、科研、企業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產品開發、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090101)
本碩士點設在農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11年,現有碩士生導師5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個,廣東海洋大學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5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4項,到帳經費200多萬元;發表論文30余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9項,其中省部級2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設有以下2個研究方向:
1、熱帶作物栽培生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與外界環境的關系,探討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的理論和措施,為該地區的作物生產、科研及教學等領域培養高級技術人才。
2、熱帶作物耕作制度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根據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土壤等特性,建立合理的農作物種植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土地保護和肥力培養制度、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土地的高效可持續利用。
七、作物遺傳育種(090102)
本碩士點設在農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學科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本學科以植物雄性不育理論與雜種優勢利用和生物能源為特色。植物雄性不育理論達國際領先水平,熱帶生物能源、熱帶園藝作物遺傳育種優勢明顯。設“植物雄性不育理論與雜種優勢利用”、“作物重要性狀遺傳育種”、“生物能源”和“園藝作物遺傳育種”等研究方向。有一支包括教授11名,博士6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跨世紀人才工程百千層次人選、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審專家、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評審專家、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核心圖書評審專家和博士生導師各1名,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各2名的高水平導師隊伍。有分子育種、生物能源和細胞工程等現代化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逾2000萬元。
八、植物病理學(090401)
本碩士點設在農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4年,現有碩士生導師5名,中央與地方共建海洋微生物實驗室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20多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10項,到帳經費200多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1部,發表論文40多篇。設有以下3個研究方向:
1、資源微生物利用與生物技術
主要開展南海近海海域、紅樹林海洋微生物資源、活性物質分離提取、功能基因克隆與工程菌構建及海洋微生物在生態環境修復中的應用等研究工作。培養研究生可從事微生物有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制藥企業和農業推廣部門等企事業單位工作。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主要開展植物微生態學、植物病害生防菌株篩選、菌株改良、發酵工藝、在熱帶作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及其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培養研究生可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農業推廣和生物農藥的研發等企事業單位工作。
3、分子植物病理學與植物病理生理學
主要開展植物寄主與病原物互作分子機制、熱帶作物病原菌致病機理、寄主植物抗病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培養研究生可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農業推廣、抗病育種和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工作。
九、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090501)
本碩士點設在農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6年,現有教授6名,博士學位7名,碩士生導師7名;擁有價值10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有中央與地方共建的“熱帶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現代生化中心”等,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動物科學”專業1個,省級精品課程“動物繁殖學”1門;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33項,其中省部級23項,到帳經費860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4部,出版學術專著12部,發表學術論文210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15項,其中省部級6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級農業科技推廣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設有以下兩個研究方向:
1、動物遺傳資源利用與品種選育
主要從事畜禽遺傳資源的評估與保存、選育和利用,開展群體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遺傳學與動物育種等方面的研究。產學研緊密結合是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就業方向以種畜禽養殖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主。
2、動物繁殖原理與生物技術
主要從事動物生殖生理、動物繁殖技術及動物繁殖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其特色與優勢在于動物干細胞研究、生殖調控研究及動物胚胎工程與生物技術。就業方向以種畜禽養殖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及生物工程企業為主。
十、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090502)
本碩士點設在農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1年,現有教授9人,其中博士學位7人,碩士生導師10人;擁有價值15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有“廣東省高等學校現代生物化學實驗中心”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動物科學”專業為國家和廣東省特色專業,“動物繁殖學”為省級精品課程。近5年,共承擔科研項目52項,其中省部級25項,到賬經費950萬元;主編國家統編教材5部,出版著作15部,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SCI收錄16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16項,其中省部級5項(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設有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1、動物營養
主要從事動物營養需要、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及營養價值評定、養分在動物體內消化吸收和代謝利用,營養調控、營養模擬與預測,營養平衡以及營養技術與其它生產技術的集成和分子營養學等方面的研究。面向生產實際需要,依托理論研究進展,達到理論與實踐統一,知識與技能協調是本方向的特色和優勢。就業方向為在國家行政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大型企業等從事飼料生產和畜禽養殖等研究和經營工作。
2、動物營養與環境
從動物群體、個體、細胞及分子多層面研究環境因子對動物營養物質代謝的影響規律及飼料安全性評價方法,重點研制適應于不同環境的安全高效飼料添加劑生產方法。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傳統動物營養研究方法相結合,將傳統畜禽飼料生產與水生動物飼料生產相結合,將畜禽優質高效生產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實現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是本方向的優勢與特色。就業方向為在國家行政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大型企業等從事飼料生產和畜禽養殖等研究和經營工作。
3、動物營養與免疫
主要研究營養物質及生物活性物質對動物免疫機能的調節作用,為改善動物健康水平,保證畜禽產品安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就業方向為在國家行政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大型企業等從事飼料生產和畜禽養殖等研究和經營工作。
十一、海洋生物學(070703)
本碩士點設在水產學院,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6年,現有兼職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21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2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236項,其中國家級25項、省部級81項,到帳經費5300多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1部,出版學術專著7部,發表論文400多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15項,其中省部級7項。設有以下2個研究方向:
1、海洋經濟動物發育生物學
主要開展針對南海海洋經濟物種生殖細胞的發生、胚胎發育、種質資源與種質保存、遺傳育種、基因組學以及基因工程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畢業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生物工程公司以及政府部門就業。
2、海洋環境與生物資源保護
主要針對南海海洋生物、尤其是漁業資源、紅樹林和珊瑚礁等資源和環境的現狀及保護對策開展系統研究;對常見的海洋生物疾病及其防控措施開展基礎研究。畢業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環境監測站以及政府部門就業。
十二、水產養殖(090801)
本碩士點設在水產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1999年,現有雙聘院士1名,珠江學者1名,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1名,兼職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27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5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279項,其中國家級30項、省部級99項,到帳經費5900多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2部,出版學術專著12部,發表論文500多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32項,其中省部級9項,其中“華南地區對蝦產業高效技術”和“日本囊對蝦和斑節對蝦地膜覆沙池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及示范推廣”分別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設有以下6個研究方向:
1、水產經濟動物生物學及種苗工程
從事魚類等華南主要水生經濟動物良種選育和雜交選育、人工繁殖、大規模種苗生產和高效健康養殖理論與技術研究,主要進行基礎生物學、繁殖生態、形態發育、養殖生態、養殖生理、養殖營養、生物能量、種苗繁育及養殖模式等理論研究和人工繁殖、種苗大規模生產、低耗高效健康養殖、抗寒應急等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2、水產經濟動物繁殖生物學
主要研究水產經濟動物繁殖生物學理論、繁殖技術、生殖生態學、生殖和生長發育的神經內分泌調節機理,性別控制及性轉化等生物技術育種原理及技術;研制和開發促進水產養殖種類繁殖和生長發育的高新技術及產品。
3、水產經濟動物免疫學及病害控制
以南方水產養殖魚、蝦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開展海水魚類免疫機制特別是分子免疫機理與免疫記憶細胞,魚類弧菌病與病毒病病原生物學與致病機理、及流行病學、相關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探討病原、環境、宿主三者之間的關系,及常用漁藥的安全使用規范;應用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不同病原株的共同抗原,研發預防水生動物疾病的新型漁藥如疫苗、免疫學診斷技術等。
4、水產無脊椎動物增養殖及珍珠培育
針對南海海域的特色貝類資源尤其是珠母貝,深入開展人工繁殖、遺傳育種及珍珠培育技術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馬氏珠母貝的種質資源研究;馬氏珠母貝優良品種的培育;優質海水珍珠的培育技術及養殖技術規范;企鵝珍珠貝、珠母貝(黑蝶貝)和大珠母貝(白蝶貝)的增養殖與珍珠培育技術。
5、水產經濟動物營養與飼料
以解決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短缺、產品品質與安全、環境污染等關鍵問題為目標,開展魚蝦蟹貝等水生動物營養生理與代謝、營養免疫與環境營養學、分子營養學、飼料安全等領域的研究以及安全高效節能環保飼料開發。就業方向:高校或研究機構;大型飼料企業集團技術部門;攻讀博士學位,等等。
6、水域生態學
主要研究生態調控與營養調控降低養殖自身污染技術;水產經濟動物種群生態、養殖容量與養殖生態環境調控技術;近岸海域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就業方向主要到環境和水產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技術開發和管理等工作。
十三、捕撈學(090802)
本碩士點設在水產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11年,現有碩士生導師5名;有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32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部級18項,到帳經費1860萬元;出版學術專著6部,發表論文160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6項,其中省部級1項。設有以下2個研究方向:
1、漁具漁法學
主要研究漁具選擇性與生態友好型捕撈技術、漁用材料適配特性、漁具系統動力學、漁具設計與模型分析、漁具標準等,具有典型的南海熱帶與亞熱帶特色。就業方向為相關高校、研究所、漁業行政部門或海洋漁業企業等單位輸送教學、研究及管理人才。
2、設施漁業與管理
針對南海漁業特點,主要研究抗風浪網箱、人工魚礁和海藻場等漁業設施結構性能、水動力試驗方法、理論計算與模型分析、漁業科學管理體系開發與構建。就業方向為相關高校、研究所、漁業行政部門或海洋漁業企業等單位輸送教學、設計、研究及管理人才。
十四、漁業資源(090803)
本碩士點設在水產學院,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3年,現有兼職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10名;有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83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部級20項,到帳經費2800多萬元;出版學術專著6部,發表論文180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6項,其中省部級1項。設有以下2個研究方向:
1、漁業資源開發與保護
主要研究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漁業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鍵技術與應用。畢業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環境監測站以及政府部門就業。
2、漁業生態環境
主要研究漁業水域污染防治理論與技術,漁業水域環境檢測與保障技術,漁業水域環境可持續利用理論與技術,漁業環境信息與信息系統應用技術,探索退化漁業生態系統的恢復途徑,遏制水域環境惡化趨勢。畢業后可去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就業。
十五、農業經濟管理(120301)
本碩士點設在經濟管理學院,授予管理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3年,現有碩士生導師8名;有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1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4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20余項,到帳經費400多萬元;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近30部,發表論文300多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10余項,其中省部級4項。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從事農業(海洋)經濟管理及相關領域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設有以下4個研究方向:
1、海洋經濟理論與政策:主要研究海洋經濟理論體系和架構;國家和地方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及規劃;海洋經濟統計與計量分析;海洋產業發展與政策;海洋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南海珍珠產業振興等。
2、農業經濟與貿易:主要研究南海區域農業尤其是漁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海洋漁業生產及交易活動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漁民轉產轉業的途徑與辦法;漁民收入增長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農海產品貿易理論與實踐等。
3、人口資源與環境:主要研究區域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海洋資源資產化的理論與實踐;海洋生態保護與治理;海洋生態經濟建設;海洋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等。
4、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主要研究南海區域海洋及涉農企業運作與經營管理理論與實踐問題,包括沿海企業的特性、地位及作用機理;涉海企業發展戰略;跨國企業經營理論與實踐;中外企業改革與發展等。
十六、行政管理(120401)
本碩士點設在經濟管理學院,授予管理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06年,現有碩士生導師12名。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近5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近30項,到帳經費450多萬元;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30多部,發表論文400多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10余項,其中省部級3項。本專業致力于培養行政學理論知識扎實,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務管理能力較強的專門人才,畢業生可在高等院校從事相關教學和科學研究,可以勝任黨政部門、公共事業機構以及其他組織的行政管理工作。設有以下四個研究方向:
1、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主要研究公共行政基礎理論;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的管理;社會保障管理;資源與環境管理;公共行政法規制度;公共行政倫理建設;公共行政比較研究;公共行政個案研究;公共行政方法技術等。
2、區域公共事業管理:主要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公共事業管理的相互關系及演變規律,區域公共事業組織及行政管理模式;區域協調發展與公共事業管理職責、職能;區域產業組織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等。
3、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主要研究公共組織理論及其發展;公共組織結構與體制;組織行為和領導科學;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政策;公共組織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公共組織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公共組織薪酬福利和激勵制度等。
4、公共政策分析:主要研究公共決策、政策執行、政策評估等政策環節的分析方法與技術,以現實社會問題或政策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為宗旨。本研究方向注重政策分析模式、經濟政策分析方法、社會統計分析方法與技術、政策模型與應用研究等。
十七、物理海洋學(070701)
本碩士點設在海洋與氣象學院,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11年,現有雙聘院士1名,珠江學者1名,兼職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10名。學院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廣東省特色專業及“陸架及深遠海氣候、資源與環境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廣東省科技計劃等研究項目25項,到賬經費1211萬元。在《J.Geophys.Res.》、《Cont.Shelf.Res.》、《中國科學》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55篇,其中SCI/EI收錄25篇。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與氣候變化。該研究方向圍繞南海氣候、資源與環境等重大需求,以及與人類發展密切相關的科學問題,主要開展海洋立體觀測技術、海氣相互作用、海洋波動與混合及南海與太平洋、印度洋相互作用關系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目前在海洋遙感反演技術、海洋環流與混合及上層海洋-低層大氣生物地球化學與物理過程耦合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就業方向:在海洋、氣象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業務化預報工作。
十八、海洋化學(070702)
本碩士點設在海洋與氣象學院,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11年,現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碩士生導師6人。學院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海洋科學廣東省特色專業及“陸架及深遠海氣候、資源與環境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近五年,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等20項。在《J.AppliedPolymerScience》、《FusionEng.Design》等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62篇,其中SCI/EI收錄17篇。獲得科研成果5項,其中省部級三等獎2項。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該方向主要開展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海洋環境評測與評估技術、海洋中元素分布與遷移轉化規律、海洋物理現象對海洋化學與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究。目前在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環境評測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地位。就業方向:在海洋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技術評價工作。
十九、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
1、(095113)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
本領域設在食品科技學院,授予農業推廣碩士學位。
本碩士領域始于2009年,現有兼職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19名;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2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118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部級63項,到帳經費2190萬元;主編國家規劃教材10部,出版學術專著6部,發表論文470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23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7項(2009年“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亞熱帶水果(芒果、木瓜、番石榴、菠蘿)深加工技術與產業化”、“蝦頭綜合利用技術”分別獲2008年、2009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具有海洋特色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獲2010年第六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設有以下2個研究方向:
1、食品加工:主要對食品加工所涉及的原料選擇、現代加工技術、科學企業管理等環節進行研究,為食品的高品質加工提供技術支撐,解決食品加工中的實際問題。學生主要就業在科研、企業等部門從事科研、產品開發、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食品質量與安全:主要對影響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各種因素進行研究,掌握食品分析檢測方法,建立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體系,保證食品實際生產中的安全性及高質量。學生主要就業在科研、企業等部門從事食品安全監督、檢驗檢疫、監察管理、檢驗等方面的工作。
2、(095110)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
本領域設在經濟管理學院,授予農業推廣碩士學位。
本領域始于2008年,現有碩士生導師8名。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4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20余項,到帳經費400多萬元;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近30部,發表論文300多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10余項,其中省部級4項。設有農業與農村發展、中小企業經營與管理、海洋經濟與產業發展等三個研究方向。采取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研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實行多學科綜合、寬口徑的培養模式。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3、(095108)漁業領域
本領域設在水產學院,授予農業推廣碩士學位。
漁業領域學科點于200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主要為漁業領域的農業技術推廣、農村發展、涉農企業和管理部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本學科注重“產學研”緊密結合,依托廣東省水產經濟動物病原生物學及流行病學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形成了水產養殖、漁業資源、漁業經濟等三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擁有一支穩定高素質的導師隊伍,現有教授20名,副教授11名,其中7名教授是博士生導師。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科技成果轉化等重點項目多項,研究經費充足。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4、(095101)作物領域
本領域設在農學院,授予農業推廣碩士學位。
本學科的二級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本學科以熱帶水果和作物高效生產技術為特色。植物雄性不育理論達國際領先水平,熱帶水果優勢明顯。設“熱帶水果”、“作物高效生產技術”2個研究方向。有一支包括教授13名,博士6名,有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跨世紀人才工程百千層次人選、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審專家、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評審專家、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核心圖書評審專家和博士生導師各1名,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各2名的高水平導師隊伍。有作物學、林果種業、分子育種、生物能源和細胞工程等現代化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逾2000萬元,具有良好的研究生培養條件。
5、(095105)養殖領域
本領域設在農學院,授予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
養殖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與該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所獲得的學位證書與相應學科的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與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與養殖領域相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其培養目標是掌握養殖領域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相關的管理和社會科學知識以及養殖技術推廣中的先進方法和技術手段;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擔負養殖領域的研究、開發和農業推廣管理工作的能力。設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兩個方向。現有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博士16人。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的熱帶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實驗室及各類相關研究實驗室和較為齊全的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總值1860萬元。
二十、工程碩士(專業學位)
1、(085201)機械工程
本領域設在工程學院,授予工程碩士學位。
本學科從1978年開始招收本科專業,已經培養26屆本科畢業生,是廣東海洋大學重點建設學科,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二級學科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學科研人員45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20名,具有博士學位者14人;現有碩士生導師23人,兼職博士生導師2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校級培養對象8人。擁有1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程訓練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室和計算機控制與通訊實驗室,以及1個學院實驗中心(包括10個專業實驗室),總面積約14250m2,儀器設備固定資產價值5720余萬元,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40臺(套)。其中,工程訓練中心建筑面積約6000m2,擁有一批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數控加工中心等各類先進機械加工設備,儀器設備總值達1100萬元。
近5年,該學科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省科技攻關、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廳等科研項目50多項,承擔企業委托和校企合作項目10余項,科研經費累計100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70余篇,被SCI、EI收錄51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3項;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湛江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4項。
本學科以機械制造、石化、鋼鐵、港口等大型企業相關的機械裝備,熱帶農業和水產品養殖與加工設備,家電產品,以及節能動力設備為主要研究對象。招生方向如下:①數字化設計及制造技術,②農海產品養殖與加工設備自動化,③節能設計與動力設備。
2、(085231)食品工程
本領域設在食品科技學院,授予工程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10年,現有兼職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29人;有省(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2個。近五年,承擔科研項目123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60項,到帳經費2234萬元;主編教材6部,發表論文424篇,獲教學與科研成果獎16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4項。設有以下3個研究方向:
1、水產品加工工程:研究水產品的加工、貯藏工藝和工程技術及其原理、水產品的生物活性物質和副產物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等。是本校的特色專業方向之一,以廣東省重點學科為基礎,建有教育廳重點實驗室。畢業生具有極好的就業前景。
2、農產品加工工程:主要研究農產品的加工、貯藏工藝和工程技術及其原理,在農副產品,特別是熱帶亞熱帶農產品,的綜合利用與深加工技術、果蔬采后貯藏保鮮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與優勢,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3、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主要研究農產品和水產品在生產、加工、貯藏過程中的品質變化規律和品質質量管理、控制、食品安全性評價、風險評估和管理等方面的科學和工程問題,本方向畢業生具有很大的社會需求。
報考須知
一、招生人數
我校2012年共有18個學術型學科、專業和2個專業學位類別面向全國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200余人。實際招生人數以國家下達的2012年研究生招生規模為準。各學科實際招生數將視生源和學科情況做適當調整。學術型研究生學制一般為三年,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一般為兩年。
我校接收獲推免資格的應屆本科生報讀(優先錄取為國家計劃內),有意者請及時與我校研招辦聯系。
二、招生類別、學費及資助辦法
各專業招生人數均含國家計劃內(非定向)和國家計劃外(委培、自籌)兩種。在職人員考取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一律錄取為委培。國家計劃內研究生不交學費,計劃外(委培、自籌)研究生學費為4000元/年。計劃內研究生在學期間有不低于400元/月的生活補助,自籌研究生有不低于220元/月的生活補助,全年發放12個月的生活補助。計劃內的名額以上級下達的招生任務按比例分派到各專業點,具體錄取人數將根據各專業報考及上線情況作適當調整。
三、報考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報考我校碩士學位研究生:
1、高等學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入學報到時出示本科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對畢業時未獲畢業及學位資格者,不予錄取);
2、國家承認學歷的往屆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
3、國家承認學歷的大學專科生畢業后工作2年以上(從大專畢業到錄取為碩士生當年的9月1日止,下同),且已取得報考專業的大學本科4門主干課程成績(可由教務部門出具成績證明或出具本科自學考試成績通知單),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包含國家承認學歷的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可選報與本人畢業專業相同的學科、專業。同等學歷考生通過初試后,須加試兩門本科專業課程。
4、年齡一般不超過40歲。
5、對考生身體健康狀況的要求按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有關規定執行。
四、報名時間、地點及事項
1、采取全國統一的網上報名和現場照相、交費和確認相結合的報名方式。請全國所有報考我校的考生密切關注教育部發布的報名信息。
2、資格審查:考生的資格審查在復試時進行。考生的報考材料必須真實可靠,凡是以假學歷以及其它不真實材料報考,或報名單位與調檔單位不一致的考生,一律取消其報考或錄取資格。
3、考試時間、地點:時間以教育部的通知為準,考生的具體考試地點由報考點安排。
五、我校招生最新信息將及時在我校網站公布,請考生關注廣東海洋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如國家政策有變化,請以最新國家文件規定為準。
六、有關政策
我校設立研究生普通獎學金、優秀獎學金;根據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經濟困難學生可向銀行申請助學貸款;設立“助研、助教和助管”崗位,適當幫助經濟特別困難的研究生完成學業。
單位代碼:10566單位名稱:廣東海洋大學
聯系部門:廣東海洋大學研究生處招生與就業辦公室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湖光巖東;郵政編碼:524088
電話:(0759)2362490(招生期間)、2396185(非招生期間)
傳真:(0759)2362490(招生期間)、2396186(非招生期間)
電子信箱:gdouyjs@163.com
學校主頁:http://www.gdou.edu.cn
研究生處主頁:http://yjs.gdou.edu.cn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