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招生公告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7-07-20 相關院校:重慶交通大學
2018年重慶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
重慶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擁有一級學科碩士點“地理學”;一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建筑與土木工程”;一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風景園林”。建有建筑與城鄉環境實驗教學中心(含建筑學與CGB云端實驗室、園林綜合實驗室和規劃與空間信息實驗室等),是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BIM分會的副會長單位,是中國建筑教育學會等多個專業學會授權的“全國BIM應用技能報名考試點”。
學院專業教師41人,其中博士17人,碩士24人。具有高級職稱14人,雙師型教師15人。專業教師主要畢業于英國、日本、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國外高校,以及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四川美術學院等國內知名院校,學科背景涵蓋了建筑學、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風景園林、藝術設計等學科,是一支學歷層次較高,年齡結構合理,富有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學院教師教學科研成果豐富,近五年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項,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公路學會科學進步一、二等獎、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人居典范最佳設計方案金獎、中國西部生態環境與節能減排設計金獎等。
學生積極參加科技競賽活動,在“Autodesk Revit 杯”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全國高校GIS技能大賽、“斯維爾杯”BIM建模競賽以及交通作品大賽綜合性創新比賽中屢獲佳績。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建筑與城市設計、管理,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工程技術與建設管理、園林植物應用、資源與遺產保護,城鄉建設與管理、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規劃與保護,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一、201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表(以正式公布文件為準)
二、碩士研究生導師簡介
(一)建筑與土木工程、風景園林
1.凌天清,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導師,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主要從事路基路面結構設計理論與方法、園林建設新材料、交通景觀工程與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省部級與國家級科技項目1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3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2.董莉莉,副教授,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全國風景園林網專家庫專家、筑龍網園林顧問專家、重慶綜合評標專家、重慶綠色建筑咨詢專家、重慶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專家委員會專家,重慶市綠色生態小區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建筑規劃設計區域新銳人物、中國建筑學會會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女風景園林師委會委員、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BIM分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科技青年聯合會發展與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建筑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城鄉規劃設計項目百余項,獲得獎勵10余項;主持、主研科學研究課題20余項,教學研究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部;獲得專利4項。
3.張銘,教授、工學博士,發展規劃處處長。主要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山區公路路基結構設計理論與災害治理技術、道路環境景觀研究。省部級科研項目等10余項,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發表SCI、EI檢索論文10余篇。
4.汪峰,教授級高工,工學博士,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主任,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重慶市建設工程設計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重慶軌道交通庫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評閱專家。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歷史與理論、城鄉規劃與人居景觀設計。
5.曾 強,教授,馬蒂亞斯設計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從事藝術與工程學科交融的探索與研究,致力推動跨學科研究,跨界聚合,帶來學科建設的創新式大發展。研究內容:橋梁與景觀和交通環境、橋梁與文化、橋梁與藝術、橋梁國際化視野。主要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教材及專著3部;主持及指導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承擔主要社會實踐項目23項。
6.姚 陽,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領域環境藝術、設計美學、景觀規劃與設計、景觀評價、園林美學。近年來,發表高水平論文10余篇,其中EI收錄1篇。自編教材2部,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及其它單位委托項目5項。
7.劉 華,高級工程師,景觀建筑學碩士,國家注冊規劃師。先后于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廈門規劃分院擔任規劃師及副總規劃師。主持或參與各類工程項目百余項、專題研究20余項。主要研究領域為風景園林規劃、景觀及城市設計。全國規劃年會及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8.溫 泉,博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主持山區橋梁與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項目《重慶山區古橋數據庫系統與維修保護技術研究》,參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山地傳統民居統籌規劃與保護關鍵技術與示范》和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巴蜀摩崖石窟中的唐宋建筑形態研究》。
9.時 新,副教授,重慶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交通工具設計專業委會委員等。曾任江蘇行星集團職業設計師、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訪問教授,主持/主研省部級以上項目8項,橫向項目6項,獲授權國家專利6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研究方向:數字景觀與公共藝術。
10.郭 園,副教授,本科畢業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2010年短期訪問英國格拉摩根大學,2013-2015年期間在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主持/主研省部級以上項目6項;研究方向:數字景觀與公共藝術。
11.楊卓航,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景觀與建筑工程分院院長。主持或參與了高等級公路景觀設計6000余公里、高速公路景觀規劃設計2000余公里、市政道路景觀設計500余公里、特大橋景觀設計20余座(跨江、海大橋)、隧道景觀設計350余座、天橋景觀設計263座、觀景臺及城市綠地設計8座,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景觀論文30余篇,交通運輸部綠色公路專家、重慶市園林綠化專家。
(二)地理學
1.林孝松,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助理,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理事、重慶市水利學會會員、重慶市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會員,重慶市“西部交通地質減災創新團隊”學術骨干,重慶交通大學地理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資源環境與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教學與科研。至今共承擔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和教研項目20余項,出版專著1部,教材1部,軟件著作權1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EI檢索10余篇;獲教育部、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中國公路學會等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5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各級榮譽20余項;指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項,重慶市級2項,校級2項。
2.官冬杰,工學博士,教授,重慶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9年畢業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環境工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9年9月-2011年9月先后在日本佐賀大學和株式會社GEO-CLUSTER做博士后研究員工作。第十五屆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第二批重慶市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入選者,目前為止,主持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課題20多項,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科研論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19篇,獲得重慶市規劃和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1,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1次,地理學會優秀論文獎2次, 9次在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主要研究領域: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三峽庫區生態安全格局分析、生態補償標準量化和調控機制、土地利用情景模擬和預測、喀斯特地區水安全利用模型構建和評價、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動力學仿真模擬、“3S”技術應用等。
3.何錦峰,教授,理學博士,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規劃與園林系主任,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西部特別人才培養項目資助,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瑞士弗里堡(Fribourg)大學作訪問學者。現為重慶交通大學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研究所所長,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專家,重慶國際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顧問。主要研究環境規劃與環境評價、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土地3S監測技術。
4.牟鳳云,博士,教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主要從事國土資源遙感、3S技術集成與應用、城市擴展與演化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2項;參與國家“973”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科技部“小衛星應用示范項目”、重慶市教委和重慶市科委等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70余篇、國家發明專利1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獲全國高校GIS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重慶交通大學第四屆最受學生歡迎十佳教師、優秀教師質量專項獎、教學質量優秀獎等稱號。
5.何 勇,副教授,博士,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地理信息與國土資源系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會員,重慶知聯會理事,重慶市規劃和測繪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的應用研究。迄今共發表學術論文16篇,其中EI檢索2篇,主持或主研參與各級科研項目16項。
6.黃 海,副教授,博士(后),土地估價師,房地產估價師。現主要從事土地利用規劃與評價、房地產評估、土地信息系統等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刊物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EI檢索6篇,中文核心期刊10篇。主持和主研重慶市科委、重慶市教委、重慶市發改委等各級項目8項。
7.陳 春,副教授,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英國卡迪夫大學地理與規劃學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健康與生態城市研究。重慶市國土學會理事、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訊評審、中國地理學會會員。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耕地保護與集約節約目標下城鄉建設用地置換研究》,主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村鎮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在研重慶市教委《地票與土地利用規劃協同耦合研究》、重慶市社科聯《重慶市新生代農民工垂直流動研究》、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宜居廈門研究》。
8.張學儒,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S與GIS應用、土地利用。主持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冷效應功能導向的城市生態用空間粒度界定與布局調控研究》;國土資源部公益項目《內陸開放區土地規劃和監管技術研究與示范》子課題;重慶市基礎與前沿研究計劃《基于氣候變化情景的三峽庫區土地生態系統風險評估》;上海市城市化生態過程和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長江三角洲景觀格局百年尺度重建研究》等。
9.周 偉,副教授,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生態學專業。主要從事3S技術集成與應用、典型脆弱區生態監測與生態修復、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退牧還草工程生態效益逆轉監測評價及其驅動力機制研究》1項,重慶市基礎與前沿研究計劃1項;參與亞洲太平洋全球變化研究項目、國家973、國家自然和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6項;在《EcologicalIndicators》、《PLOSONE》、《Journal of Agronomy andCrop Science》、《ActaOecologica》、《地理學報》、《生態學報》等期刊發表SCI和中文核心論文20余篇;獲得省部級獎勵1次。
10.鄧 睿,博士畢業于浙江大學,主要從事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城市、環境、資源、災害等方面的應用。主持及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各級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
11.楊清偉,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水資源及環境水利方向),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12.周富春,教授,博士,交通部交通環境保護標準化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水土保持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環境保護學會理事、重慶市節能環保標準化委員會委員。
13.祖 波,教授,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市政工程(廢水處理理論與技術);水利工程(地下水污染研究及數值模擬、水文水資源、水庫泥沙與環境工程);地理學(地下水污染場地調查及風險評價)。
14.楊延梅,教授,工學博士,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畢業,獲重慶市政府人民建議特約信息員,重慶市首屆科普咨詢專家,重慶市綜合評標專家。
15.陳秀萬,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秘書長、副院長。國際合作項目以及部委與地方項目等在內的各類項目數十項。
16.樊建新,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2013年7月于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環境科學專業博士學位,西南大學博士后,美國俄勒岡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訪問學者。
17.于 立,教授,博士,現任英國卡迪夫大學規劃研究國際中心主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研究部首席研究員,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師學會會員、英國注冊規劃師。曾經擔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國際合作與培訓中心主任;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咨詢專家。
18.呂金妹,副教授,博士,現于挪威特羅姆索大學、重慶交通大學任教,曾在瑞典呂德奧理工大學協助指導研究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環境環境修復、城市環境評價。在知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篇,參與科研項目6項。
19.張艷軍,正高級工程師,博士,注冊環評工程師,重慶市環評專家庫專家。就職于重慶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環保物聯網和空間環境大數據等。
20.宋 偉,副高級工程師,博士,就職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效應。
21.楊 鋼,教授,博士后,重慶首批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中國區域科學學會會員,重慶地理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環境科學和旅游經濟的教學和研究,擅長區域規劃、旅游規劃等方向的科研工作。
22.孫 陽,高級工程師,博士,重慶市兩江新區國土房管分局局長,主要研究方向:土地政策、土地規劃。
23.馮建中,副研究員,工學博士,就職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長期從事網絡GIS與農業資源信息管理應用系統研發及農業遙感應用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空間信息理論與方法、區域農業發展應對全球變化。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