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2019-01-24 相關院校:清華大學
姓 名:張 旭
所在單位:地下水與土壤環境研究所
職 稱:副教授,博導
職 務:地下水與土壤環境教研所所長
郵寄地址: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702
電子郵件:zhangxu@tsinghua.edu.cn
辦公地點: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
教育背景
198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獲學士學位;
1996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原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下同),獲博士學位。
1885~1996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工作履歷
1997~1998年 在清華大學環境系做博士后,
1998~2010年 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任教師。
2011年至今 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任教師
自1985年以來,一直從事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下水污染水體修復與劣質水凈化技術,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近年來承擔或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國家科技平臺項目、環保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國家及省部級研究項目,公開發表研究論文80篇,合作編寫論著1部、教材4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9項,已授權7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3項,教學成果獎3項。
教 學
講授本科生《環境工程原理》和《建筑設備工程》課程。
研究領域
(1)劣質地下水凈化技術
(2)污染場地修復技術
(3)非點源污染控制技術
研究概況
在研項目:
1.國家“十一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水鄉城鎮水環境整治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2008~2010
2.國家“十一五”飲用水安全保障科技重大專項 “華北縣鎮地下水聯片供水與除氟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 ”,2009~2010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砷超標地下水物化-電化學協同可控凈化機制研究”,2009~2011
4.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地下水系統多環芳烴輸移與轉化的生物過程和生態毒性表征研究”,2008~2011
5.環保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課題“地下水污染風險源識別與防控區劃技術研究”,2009~2011
6.環保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復合污染地下水凈化技術篩選魚評估方法研究”課題,2010~2013
7.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典型石油開采區生態風險暴露評價技術研究”,2009-2011
已完成項目:
1.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奧運景觀水系水質保障綜合技術與示范”,2006~2009
2.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奧森公園生活排污源分離及資源化利用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07~2008
3.大連化工集團搬遷場地調查與評價,2009
4.鐵嶺蓮花湖濕地水質凈化工程設計,2007
5.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富含硫酸鹽地下協同供碳生物脫硫效應研究”,2006~2008
6.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受污染場地環境監測與控制標準體系研究”, 2005.1~2006.12
7.國家環保總局“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05.8~2006.8
8.國家基金委-英國皇家協會項目“地下水系統復合界面氮輸移與生物脫氮效應”,2005.1~2007.4
9.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地下水硝酸鹽污染原位生物脫氮效應研究”,2004~2006;
10.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受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價及修復技術規范研究”,2003~2005,
11.國家“863”項目“大慶市黎明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與綜合示范”,2003~2005;
12.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2000-200;
13.國家“十五”攻關項目“面源水污染控制成套技術與示范工程研究”,2002-2003;
14.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包氣帶石油污染物微生物修復研究”, 2000-2002;
15.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地下水系統苯系物自然衰減生物動力學”, 2002-2004;
16.國家“973”研究項目“區域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原理研究”,2000-2005;
17.水利部科技創新項目“應用生態方法治理洋河水庫污染示范工程”,水利部,2003~2004;
18.“滇池東岸湖濱生態帶建設工程項目建議書”,2003;
19.“滇池北岸重點河口生態帶建設工程項目建議書”,2003;
20.“滇池東岸湖濱生態帶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2003~2004
21.清華大學院基礎研究基金項目“富含硫酸鹽礦坑水凈化技術研究”,2000-2002;
22.“大慶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2000~2002;
23.“大慶市地面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00~2002;
24.“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堠皋含油地下水凈化技術與工藝”, 2000~2002;
獎勵與榮譽
科技獎勵:
1.“受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價及修復的管理技術體系研究 ”獲環保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9
2.“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7
3.“包氣帶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復研究”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05
4.“大慶市水環境研究與管理”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
5.“大武水源地東部地下水石油化工污染特征及防治技術研究”獲山東省水利廳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
6.“淹沒式生物膜脫氮除磷技術”獲建設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8
7.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研究”獲淄博市科委二等獎,1997
教學獎勵:
1.“環境工程原理”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08
2.《環境工程原理》教材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6
3.2004年《水資源利用與保護》一書獲得清華大學優秀教材獎
出版著作:
1.《受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與管理技術》。李廣賀,李發生,張旭,劉志全等。中國環境出版社,2010
2.《環境工程原理》。胡洪營,張旭,黃霞,王偉。國家“十五”重點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環境工程原理習題集》胡洪營,黃霞,張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環境工程原理電子教案》。胡洪營,黃霞,張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李廣賀,張旭,張思聰,崔建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國家“十五”重點教材,國家“十五”重點教材(修編)
6.《水資源利用工程與管理》。李廣賀,張旭,劉兆昌。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0
學術成果
發表文章
1.胡舒,張旭,張曉鳳,李廣賀,劉通.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典型人工林地非點源污染輸出特征分析. 環境科學學報,2010,30(12)
2.楊姍姍,張旭,徐慧緯,李廣賀。生物-電化學耦合系統供氫脫硫效應及微生物學研究。環境科學,2010,31(3):709~714
3.Zhang.D*;Li,G;Yang,YS;Zhang,X;Guo,H。Bio-geological processes of nitroge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aeration zone and aquifer.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Journal Des Sciences Hydrologiques,2009,54(2): 316-326 (SCI:433VX)
4.徐慧緯*, 張旭, 楊姍姍,李廣賀。常壓供氫體系電場強化硫酸鹽還原生物-電化學效應研究。環境科學,2009,30(7):1931~1936
5.徐慧緯*, 張旭, 楊姍姍, 李廣賀。電場條件下的硫酸鹽還原效應及pH/ORP響應。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9(9):88~91
6.Liang,YT*;Van Nostrand,JD;Wang,J*;Zhang X;Zhou,JZ;Li,GH。 Micro-based functional gene analysi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ring ozon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Chemosphere,2009, 75(2): 193-199 (SCI:432UI)
7.Huiwei Xu*, Xu Zhang, Liming Li, Guanghe Li。Enhanced hydrogenotrophic sulfate reduction using Desulfovibrio vulgaris Hildenborough cells permeabilized with ethanol.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2009,84:1539~1543 (SCI)
8.Liang Yuting*; Zhang Xu; Dongjuan Daib; Li Guanghe。Porous biocarrier-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 2009, 63 (1):80~87(SCI:404IK;EI:20090211853717)
9.張應華; 劉志全; 李廣賀; 張旭。土壤苯污染引起的飲用地下水健康風險評價。土壤學報。2008
10.徐慧緯; 劉萬霞; 張旭; 李廣賀; 楊姍姍。富硫酸鹽礦井排水中空纖維膜供氫自養脫硫。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11.王允; 張旭; 張大奕; 李廣賀; 周貴忠。用于地下水原位生物脫氮的緩釋碳源材料性能研究。環境科學,2008
12.張海*,張旭,鐘毅,李廣賀,張榮社。潛流人工濕地去除大慶地區湖泊水體中石油類化合物的研究。環境科學。2007,28(7):1449~1454
13.王蓓,張旭,李廣賀,鐘毅。蘆葦根系對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縱向遷移的影響。環境科學學報,2007,27(8):281~1287
14.張海,張旭,梁軍,李廣賀,張榮社。處理含油地表水體的潛流濕地填料篩選及其性能評價。環境科學學報。2007,27(7):1121~1126
15.張應華,劉志全,李廣賀,張旭。基于不確定性分析的健康環境風險評價。環境科學,2007,28(7):1409~1415
16.張靜,張旭,李廣賀,張鴻濤.2006. 潛流濕地中填料的理化作用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J].環境科學.27(5):874-879
17.鐘毅; 李廣賀; 張旭; 金文標; 杜譞。污染土壤石油生物降解與調控效應研究。地學前緣 ,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編輯部郵箱 2006年 01期
18.李旭東; 周琪; 張榮社; 張旭; 李廣賀; 三種人工濕地脫氮除磷效果比較研究。地學前緣 ,2005年 S1期
19.張榮社; 李廣賀; 周琪; 張旭。潛流濕地中植物對脫氮除磷效果的影響中試研究。環境科學 ,2005年 04期
20.張榮社; 李廣賀; 周琪; 張旭。潛流人工濕地負荷變化對脫氮效果的影響研究。環境科學 2006年 02期
21.張玲; 李廣賀; 張旭; 張榮社; 唐翀鵬; 滇池人工濕地的植物群落學特征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 2005年 05期
22.張靜,張旭。人工濕地應用于城市社區的可行性分析。城市水景觀與水環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5.5,杭州
23.李宇華,張旭,李廣賀,金文標。苯污染地下水系統反硝化菌分布及其凈化過程。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5,6(6):12~15
24.張海,張旭,張榮社,梁軍,李廣賀,鐘毅。水平潛流濕地對地表水中石油類污染物的凈化能力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80~184
25.陳嫣; 李廣賀; 張旭; 盧曉霞; 張玲。石油污染土壤植物根際微生態環境與降解效應。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5(6):784~787
26.賈建麗,李廣賀,張旭,盧曉霞,戴冬娟,鐘毅.基于PCR-DGGE技術的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態性。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5(9):1217~1220
27.賈建麗,李廣賀,張旭.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中試系統構建與運行效果研究。中國環境科學, 2005,25(3):339~342
28.鐘毅,李廣賀,張旭,戴冬娟,賈建麗。石油污染土壤的表面活性劑強化生物修復效應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80~184
29.戴冬娟,李廣賀,張旭,鐘毅,賈建麗。酸性土壤環境石油生物降解效應。環境科學,2005, 26(3):146~151
30.Peng Jiong, Li Guanghe, Zhang Xu, Huang Ju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 hydrocyclone with separation screen. 6th Inter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s Analysis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 in Water Management. 2004, November 3-5. Beijing, China. 357-362
31.Guo Huaming, Zhang Dayi, Zhang Xu, Lu Chang-ai. Water balance and nitrogen transport at aeration zone related to feitilizaton practices. 6th Inter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s Analysis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 in Water Management. 2004, November 3-5. Beijing, China. 327-333
32.Ling Zhang, Guang-he Li, Xu Zhang. Effects of root exudates of wheat stressed by different Cd concentration on vegetable seeds germin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techn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ugust 14-15, 2004, Beijing, China.
33.Zhang Ling, Li Guang-he, Zhang Xu, Tang Chong-peng. A primary study on the biomas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wetland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cological processes. October 4-8, 2004.Shenyang, China.
34.張玲, 李廣賀, 張旭. 2004. 人工濕地中6種植物的生長特性研究. 第六屆全國環境水力學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
35.張玲.、李廣賀.、張旭。土壤種子庫研究綜述。生態學雜志,2004年02期
36.唐翀鵬、張旭、李廣賀。沸石-茭白復合床技術脫氮中試研究。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4年02期
37.黃俊、張旭、彭炯、李廣賀。暴雨徑流污染負荷的時空分布與輸移特性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4年02期
38.王宏、李廣賀、張旭、周鯤。暴雨徑流固態污染物旋流分離研究。重慶環境科學,2003,25(1):13~16
39.薛玉、張旭、李旭東、李廣賀。復合沸石吸氮系統控制暴雨徑流污染。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43(6):854~857
40.李旭東、李廣賀、張旭、何小娟、張榮社。沸石床處理農田暴雨徑流氮磷中試研究。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3年09期
41.李旭東、張旭、薛玉、李廣賀、張榮社。沸石蘆葦床除氮中試研究。環境科學。2003, 24(3): 158-160
42.Jianli Jia, Guanghe Li, Yi Zhong. Microbial eco-system of the contaminated soil with petrochemical hydrocarbons in the oilfields of northern China.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2003, 11: 216-220
43.X.Lu,X.Zhang,G.Li,Production of biosurfactant and its role in the biodegradation of oil hydrocarbons,J ENVRON SCI HEAL A 38(3):483~492,2003
44.邵輝煌、李廣賀、章衛華、張旭。包氣帶土層中重質油的生物可降解性。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2(5):708~710, 2002
45.章衛華、李廣賀、張旭。包氣帶土層中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環境科學研究,vol.15, No.2,2002
46.盧曉霞,李廣賀,張旭,章衛華。不同氧化還原條件下氯乙烯的微生物脫氯。環境科學,2002年02期
47.盧曉霞、李廣賀、張旭。水環境中不同氧化還原條件的氫濃度特征。環境化學, 21(1):1~6, 2002
48.李廣賀、張旭等。土壤殘油生物降解性與微生物活性。地球科學,Vol.27, No.3, 2002
49.盧曉霞,李廣賀, 張旭,厭養條件下有機氯代烴污染物的氧化降解,環境科學, 23 (4): 37-41,2002
50.Li Guanghe, Zhang Xu, Lu Xiaoxia,Integrated Attenuating processes of polluted soil and groundwater by petrochemical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Seminar of JSPS-MOE Core University Program on Unrban Enveriment。January 15~16, 2002, , Kyoto University, Kyroto, Japan
51.章衛華、李廣賀、張旭,包氣帶土層中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環境科學研究,vol.15, No.2,2002
52.邵輝煌、李廣賀、張旭,包氣帶土層中重質油的生物可降解性,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Vol.42, No.5, 2002
53.盧曉霞,李廣賀,張旭,章衛華,不同氧化還原條件下氯乙烯的微生物脫氯,環境科學 2002年02期
54.盧曉霞、李廣賀、張旭,水環境中不同氧化還原條件的氫濃度特征,環境化學,Vol.21, No.1, 2002
55.李廣賀、張旭等,土壤殘油生物降解性與微生物活性,地球科學,Vol.27, No.3, 2002
56.張路,張鴻濤,張旭,天津開發區電鍍廢水處理中心工藝探討,給水排水 2001年06期
57.章衛華、李廣賀、張旭,土層中石油烴類污染物索氏抽提流程改進及回收氯仿資源化研究,中國環境監測,N0.3, 2001
58.盧曉霞、李廣賀、張旭,中國地下水污染現狀及其治理技術,環境與資源--2001年中國博士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環境科學技術,p114-118, 2001
59.張旭、李廣賀,包氣帶土層中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溫度效應,環境科學,Vol.22, No.4, 2001,pp108-110
60.章衛華、邵輝煌、李廣賀、張旭,污染包氣帶土層營養評價及污染物生物降解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7–302–0088 -1/X.32,2001.4,pp182-185
61.邵輝煌,李廣賀,章衛華,張旭,包氣帶油污土層生物修復現場控制性因素的評價,中國環境科學 2001年06期
62.邵輝煌、李廣賀、章衛華、張旭,影響包氣帶油污土層生物修復的關鍵因素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7–302–0088 -1/X.32,2001.4,pp177-181
63.盧曉霞、李廣賀、張旭,不同電子接受體/給予體存在條件下四氯乙烯的微生物降解,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7–302–0088 -1/X.32,2001.4,pp95-100
64.張旭、李廣賀,鐵屑/焦炭去除地下水中石油化工污染物試驗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7–302–0088 -1/X.32,2001.4,pp78-81
65.Li Guanghe, Huang Wei, Zhang Xu, “Enrichment of degradation microbes and bioremediation of petrochemicals contaminants in polluted soil”,Water Research, Vol.35, No.15, 2000;(SCI、EI)
66.Li Guanghe, Zhang Xu, “Transport and degradation of phenol in groundwater at Four Ashes”, Tsinghua Press, Vol.11,No.3, 2000
67.Li Guanghe,Zhang Xu,Huang Wei,“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polluted soil”, J. Enviro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Part A, Vol.35, No.2, 2000, p177-188;(SCI、EI)
68.張旭、李廣賀,“石油烴污染土層生物修復模擬試驗研究”,清華大學學報, Vol.40, No.11, 2000
69.張旭、李廣賀、金彪,“石油類污染地下水的生物活性炭凈化技術”,環境工程, Vol.18, No.3, 2000, pp12-14
70.金彪、李廣賀、張旭,“吹脫技術凈化石油污染地下水研究”,環境科學, Vol.21, No.5, 2000
71.李廣賀、張旭、黃巍,“石油污染包氣帶中降解微生物分布特性研究”,環境科學, Vol.21, No.4, 2000,p61-64
72.張旭、李廣賀、金彪,“含石油類污染物地下水處理技術研究”,給水排水,Vol.25,No.2,1999
73.金彪、李廣賀,張旭“吹脫技術去除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物研究”,污染控制技術,Vol.11, No.3, Sep.1998, pp129-131
74.張旭、李廣賀,“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物凈化技術研究”,水工業與可持續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pp218-225
75.李廣賀、張旭、黃巍,“污染地下水治理技術應用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展,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pp157-164
76.Li Guanghe,Huang Wei,Zhang Xu, “Natural attenuation and 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soil”,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Chellenges Posed by Urban and Industrial Contaminants,Proceeding of 1999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Conference, Australia,pp705-712
77.Li Guanghe, Zhang Xu,“In-situ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n polluted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Volume 1, Problems,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Edited by John Chilton, 1997
78.Zhu Hong,Zhang Xu.“Computer Software ZHDQ for Calculation Regional Atmospheric Pollution E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ir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HLJ Province,Harbin,1996
79.張旭,王寶貞,朱宏。“厭氧消化體系的酸堿性極其緩沖能力”,中國環境科學,Vol.17, No.6, 1997,492-496
80. 張旭,王寶貞,朱宏。“厭氧消化體系的多相化學平衡“,中國沼氣,Vol.15, No.3, 1997,3-7
申請專利、注冊軟件
1.張旭,李廣賀,周琪等。國家發明專利“氮磷污染控制的復合濕地生態方法及其系統”,ZL03121947.0
2.李廣賀,張旭,王宏等。國家發明專利“多功能復合型固-液旋流分離器” , ZL02153487.X
3.張旭,周貴忠,李廣賀等。國家發明專利“用于生物法水處理的控釋高分子碳源材料的制備方法”, ZL200510011120.2;
4.李廣賀,金文標,張旭。國家發明專利“苯反硝化降解菌及其應用”, ZL200410038039.9;
5.李廣賀,金文標,張旭。國家發明專利“一株苯反硝化降解菌及其應用”, ZL200410038040.1;
6.李廣賀,張旭,梁玉婷等。國家發明專利“循環式填充菌劑與生物載體復合制備器”, ZL200510002740.X;
7.李廣賀,金文標,張旭等。國家發明專利“治理油污土壤的方法及其專用菌群”, ZL200510011257.8;
8.張旭,徐慧緯,李廣賀,楊姍姍。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復合功能的強化自養生物脫硫的裝置”,200910080607
9.張旭,楊玉環,李廣賀,“高效除氟吸附劑的制備和應用方法”, 200710176919.6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