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承德醫學院 2019-11-20 相關院校:承德醫學院
Ⅰ.考試性質
學術學位中藥學基礎知識考試是我校招收中藥學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中藥學研究生所需要的中藥學有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藥學及相關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考試范圍為中藥學中的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包括儀器分析)、中藥化學、藥理學、藥用植物學。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中藥學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任選三門,每門100分。
四、考試題型
題型:1 選擇題(50%); 2 綜合題(50%)
Ⅳ.考查內容
一、中醫學基礎
(一)緒論
1.中醫學、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二)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陰陽的基本概念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2.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3.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三)人體結構與功能
1.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學說的形成和特點。臟、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五臟精氣陰陽的概念。
2.五臟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3.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臟腑之間的關系
5.精氣的基本概念、生成、運行、功能及分類。
6.血的基本概念、生成、運行和功能。
7.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謝和功能。
8.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9.經絡的概念、經絡系統的組成,生理功能。
12.體質的概念,正常體質的分型和特征。
(四)病因
1.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學說的特點。
2.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的概念和致病特點。
3.痰飲、瘀血、結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點。
(五)病機
1.病機、發病、發病途徑、發病形式,氣滯、氣虛、氣逆、氣陷、氣閉、氣脫、內生五邪的基本概念。
2.邪正盛衰與疾病虛實變化和發展轉歸的關系。
3.內生“五邪”的病機。
(五)診法
1.望診、問診、聞診、切診、得神、失神、假神、少神、常色、客色、五色主病、舌色、舌苔等概念
2.得神、失神、假神、神氣不足與神亂的特征及臨床意義,面色白、赤、黃、青、黑的臨床意義,望頭項五官的內容及臨床意義,望皮膚及望排泄物的內容及臨床意義,舌象,舌色的臨床意義,舌苔顏色的臨床意義。
3.聞診的臨床意義。
4.問診的內容和臨床意義。
5.平脈的形態、特點,常見病脈的特點及主病。脈象形成原理,診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按診的觸、摸、按、叩的操作方法。
(六) 辨證
1.八綱、氣虛、氣陷、氣滯、氣逆、血虛、血瘀等概念。
2.八綱辨證、氣血津液陰陽病辨證的臨床表現及證候分析,五臟常見證型的臨床表現及證候分析,臟腑兼證的臨床表現及證候分析
(七)養生 防治 康復
1.養生、治則、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治標治本、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未病、康復等的基本概念。
2.養生、防治、康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二、中藥學
總論部分
1.中藥學的概念。
2.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概括及6本主要本草學專著。
3.中藥常用道地藥材。
4.中藥藥用部位及采集。
5.中藥炮制的目的及方法,并能結合典型藥物說明之。
6.中藥藥性理論的概念及包含內容。
7.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的定義及相關內容。
8.根據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知識解釋中藥的功效。
9.中藥配伍的目的及各種配伍關系的含義。
10.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及十八反。
11.證候禁忌,妊娠用藥禁忌及服藥飲食禁忌的內容。
12.古今用藥劑量;中藥臨床常用劑量。
13.湯劑的煎煮法,特殊中藥的特殊方法。
14. 服藥方法。
各論部分
1.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發散風寒藥與發散風熱藥的性能特點、配伍原則和使用注意。
2.掌握和熟悉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掌握麻黃、
桂枝、紫蘇葉(附紫蘇梗)、防風、荊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葉、
菊花、葛根、柴胡;熟悉:香薷、細辛、蒼耳子、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藁本、辛夷、升麻、蟬蛻;
3.升麻、柴胡、葛根的鑒別用藥。
4.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各節藥物的性能特點,配伍原則
和使用注意。
5.掌握和熟悉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石膏、知母、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魚腥草、射干、白頭翁、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
熟悉:天花粉、蘆根、決明子、龍膽草、苦參、大青葉、青黛、山豆根、土茯苓、
熊膽、水牛角、銀柴胡、胡黃連。
6.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黃柏;銀花與連翹的鑒別用藥。
7.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攻下藥、潤下藥、峻下藥的性能特點和使用注意。
8.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9.掌握藥物大黃、芒硝;熟悉藥物甘遂、巴豆;了解藥物番瀉葉、火麻仁、郁李仁、牽牛子。
10.大黃芒硝的鑒別用藥。
11.祛風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各節藥物的性能特點和使用注意。掌握和熟悉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2.掌握藥物獨活、木瓜、蘄蛇、秦艽、防己、桑寄生;熟悉藥物川烏(附草烏)、威靈仙、五加皮;
13.掌握化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4.掌握藥物蒼術、厚樸、藿香。熟悉藥物砂仁、白豆蔻。了解藥物佩蘭、草果。
15.蒼術與厚樸的鑒別用藥。
16.掌握利水滲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節藥物的性能特點。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7.掌握藥物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澤瀉、薏苡仁、車前子(附車前草)、茵陳、金錢草、虎杖。熟悉藥物豬苓、木通、滑石。了解藥物萆薢、海金沙、瞿麥。
18.溫里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和熟悉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9.掌握藥物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熟悉藥物花椒(附椒目)、丁香、小茴香、高良姜。
20. 附子與干姜、肉桂的鑒別用藥。
21.掌握理氣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2.掌握藥物橘皮、枳實(附枳殼)、木香、香附。熟悉藥物青皮、川楝子、沉
香、薤白。了解藥物烏藥、柿蒂、荔枝核。
23.青皮、陳皮的鑒別用藥。
24.掌握消食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及配伍方法。掌握和熟悉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5.掌握藥物山楂、神曲、麥芽。熟悉藥物萊菔子、雞內金。
26.掌握驅蟲藥的含義,各種驅蟲藥的不同作用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7.掌握藥物使君子、苦楝皮、檳榔。了解藥物南瓜子、鶴草芽、雷丸。
28.掌握止血藥的含義,各節止血藥的性能特點、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9.掌握藥物小薊、地榆、三七、茜草、白及、艾葉。熟悉藥物大薊、槐花(附槐角)、白茅根、側柏葉、蒲黃。了解藥物仙鶴草、棕櫚炭、血余炭、炮姜。
30.生姜、干姜、炮姜的鑒別用藥。
31.掌握活血化瘀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各節藥物的性能特點、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2.掌握藥物川芎、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紅花、桃仁、丹參、牛膝、馬錢子、土鱉蟲、水蛭、莪術。熟悉藥物乳香、姜黃、雞血藤。了解藥物沒藥、五靈脂、自然銅、骨碎補、三棱、穿山甲。
33.乳香、沒藥;三棱、莪術的鑒別用藥。
34.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各類藥物的性能、特點、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5.掌握藥物半夏、桔梗、川貝母、浙貝母、瓜蔞、苦杏仁、蘇子、百部、桑白皮、葶藶子。熟悉藥物天南星(膽南星)、竹茹、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白果(附銀杏葉)、枇杷葉。了解藥物白前、旋覆花、白芥子、前胡、天竹黃、竹瀝、海藻、昆布。
36.竹茹、竹瀝、天竺黃的鑒別用藥。
37.掌握安神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重鎮安神藥與養心安神藥的性能特點。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8.掌握藥物朱砂、磁石、龍骨(附龍齒)、酸棗仁。熟悉藥物琥珀、柏子仁、遠志。了解藥物夜交藤、合歡皮(附合歡花)。
39.掌握平肝息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及配伍方法。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0.掌握藥物石決明、牡蠣、代赭石、羚羊角、牛黃、鉤藤、天麻。熟悉藥物珍珠母、刺蒺藜、羅布麻、地龍、全蝎、蜈蚣、僵蠶(附僵蛹)。
41.牡蠣、龍骨;羚羊角、天麻、鉤藤的鑒別用藥。
42.掌握開竅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其禁忌證。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3.掌握藥物麝香、石菖蒲。熟悉藥物冰片。了解藥物蘇合香。
44.掌握補虛藥的含義,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藥物性味、功效、適應范圍及配伍方法。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5.掌握藥物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甘草、鹿茸(附鹿角膠、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續斷、菟絲子、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阿膠、北沙參、麥門冬、龜甲、鱉甲。熟悉藥物西洋參、山藥、大棗、巴戟天、補骨脂、紫河車(附臍帶)、天門冬、玉竹、石斛、百合、枸杞子。了解藥物太子參、扁豆(附扁豆花)、蜂蜜、肉蓯蓉、沙苑子、冬蟲夏草、蛤蚧、益智仁、南沙參、黃精、墨旱蓮、女貞子。
46.黨參、人參、黃芪;蛤蚧、冬蟲夏草、胡桃仁;龜甲、鱉甲的鑒別用藥。
47.掌握收澀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常與補虛藥配伍的意義,及各節藥物的性能特點注意事項。掌握,熟悉和了解類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8.掌握藥物五味子、烏梅、山茱萸、桑螵蛸、蓮子。熟悉藥物麻黃根、浮小麥、訶子、肉豆蔻、芡實、海螵蛸。了解藥物赤石脂、五倍子、覆盆子。
49.蓮子、芡實鑒別用藥。
三、方劑學
總論
1.方劑學的發展概況。
《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傷寒雜病論》《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寒明理論·藥方論》《普濟方》等著作的作者及基本特點。
2.八法的名稱。八法的含義與適應范圍;八法的運用。
3.方劑的組方原則,深刻理解君臣佐使在組方中指導作用以及方劑的配伍意義。方劑組成變化的三種形式(藥味加減、藥量增減、劑型更換)及其與功用、主治的關系。
3.方劑的分類方法。病證分類、病因分類、臟腑分類、組成分類、功用(治法)分類。
各論
1.解表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小青龍湯、銀翹散、桑菊飲、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敗毒散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香薷散、柴葛解肌湯、杏蘇散、加減葳蕤湯的組成功用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2.瀉下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大承氣湯、大黃牡丹湯、大黃附子湯、溫脾湯、十棗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麻子仁丸、濟川煎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3.和解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四逆散、逍遙散、半夏瀉心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蒿芩清膽湯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4.清熱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白虎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導赤散、龍膽瀉肝湯、清胃散、芍藥湯、青蒿鱉甲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竹葉石膏湯、涼膈散、瀉白散、白頭翁湯、六一散、清暑益氣湯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5.溫里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理中丸、四逆湯、陽和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組方特點。小建中湯、參附湯、當歸四逆湯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6.補益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生脈散、四物湯、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炙甘草湯、百合固金湯、腎氣丸、右歸丸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人參蛤蚧散、玉屏風散、左歸丸、一貫煎、益胃湯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7.固澀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牡蠣散、真人養臟湯、四神丸、完帶湯、固沖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九仙散、金鎖固精丸、桑螵蛸散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8.安神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天王補心丹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使用注意事項。朱砂安神丸、酸棗仁湯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9.開竅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安宮牛黃丸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紫雪、至寶丹、蘇合香丸組成的主要藥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證。
10.理氣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枳實薤白桂枝湯、半夏厚樸湯、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覆代赭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越鞠丸、金鈴子散、天臺烏藥散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11.理血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小薊飲子、黃土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溫經湯、復元活血湯、失笑散、十灰散、咳血方、槐花散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12.祛濕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平胃散、藿香正氣散、茵
陳蒿湯、八正散、五苓散、防己黃芪湯、苓桂術甘湯、實脾散、羌活勝濕湯的組
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三仁湯、真武湯、二妙散、獨活寄生湯
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
13.祛痰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二陳湯、溫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清氣化痰丸、消瘰丸、止嗽散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貝母瓜蔞散、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組成的主要藥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證。
14.消食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保和丸、健脾丸、枳實導滯丸、葛花解酲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
15.治風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川芎茶調散、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義、組方特點。小活絡丹、消風散的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義。大定風珠的基本組成、主要功用、主治病證。
四、無機化學
(一) 緒論
1.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
2.國際單位制單位。
3.有效數字、數的修約和運算法則。
(二)原子結構
1.氫原子結構
2.波函數,四個量子數的物理意義及取值范圍
3.氫原子s、p原子軌道形狀
4.多電子原子基態電子排布規律,利用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Hund規則寫成原子基態的電子組態
5.元素周期律(元素分區、族;價電子組態、電負性及原子半徑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三)分子結構
1.現代價鍵理論要點
2.共價鍵的類型:σ鍵、π鍵、配位共價鍵
3.雜化軌道理論要點,用雜化軌道理論解釋分子的空間構型
4.分子間力和氫鍵
(四)溶解與沉淀
1. 溶度積、溶度積規則及相關計算
2.沉淀平衡中的同離子效應和鹽效應
3.沉淀的生成與溶解的相關計算
4.分步沉淀
(五)酸與堿
1. 弱電解質在溶液中的解離平衡,解離平衡常數
2. 酸堿質子理論,同離子效應,鹽效應
3. 酸堿的相對強度,共軛酸堿對的Ka與Kb的關系
4. 水的離子積
5. 酸堿在水溶液中的解離平衡及pH計算(一元弱酸、弱堿溶液)
6. 緩沖作用原理及緩沖溶液組成
7.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8. 緩沖容量,緩沖溶液的理論緩沖范圍。影響緩沖容量的因素
9. 緩沖溶液的配制方法
10.緩沖溶液在醫學上的意義
(六)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值
2.原電池的概念及其組成式
3.電極電勢的產生
4.標準氫電極,標準電極電勢,應用標準電極電勢判斷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及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
5.Nernst方程式及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氧化還原反應平衡常數的計算。
(七)配位化合物
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配位化合物的組成和命名
3.配位平衡,配合物的穩定常數,配位平衡的移動,及其相應計算
4.螯合物的結構特征,螯合效應
五、有機化學
(一)緒論
1.有機化合物的分類;有機化合物的特點;各類官能團
(二)有機化合物的化學鍵
1.現代價鍵理論和雜化軌道理論的要點;共價鍵的類型;共價鍵的斷裂及反應類型。
2.共價鍵的極性與極化性;鍵的參數。
3.分子間作用力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運用共振論及其他理論相結合對某些化學反應進行理論分析;運用電子效應對化合物的結構、性質進行理論分析。
(三)立體化學基礎
1.手性、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比旋光度、對映體、非對映體、外消旋體和內消旋體的定義;乙烷、丁烷、環己烷的構象異構。
2.順反異構體的形成條件;分子手性的判斷方法——對稱面和對稱中心;丙二烯型化合物和聯苯型化合物手性的判斷;一取代、二取代環己烷的優勢構象。
3.順反異構體的命名方法;費歇爾投影式、透視式、鋸架投影式、紐曼投影式表示立體異構體的方法及相互轉化;順序規則;對映異構體命名方法。
(四)烷烴
1.烷烴中碳原子的種類;常見取代基的名稱;自由基的結構及穩定性順序。
2.烷烴的構造異構;烷烴的鹵代反應歷程;共價鍵的解離能對自由基穩定性的解釋;共軛效應對自由基穩定性的解釋。
3.烷烴的命名。
(五)烯烴
1.烯烴的官能團;烯烴的結構及異構;烯基的命名;正碳離子的穩定性。
2.親電加成的反應機制。
3.烯烴的命名;烯烴的化學性質。
(六)炔烴和二烯烴
1.炔烴的官能團及結構。
2.共軛二烯烴的結構;共軛二烯烴的加成反應機理
3.炔烴、烯炔、二烯烴的命名;炔烴的化學性質;共軛二烯烴化學性質
(七)脂環烴
1.環烷烴的通式;十氫萘的結構。
2.環烷烴的立體異構。
3.脂環烴的命名;環烷烴的化學性質。
(八)芳烴
1.苯的結構特征;苯的同系物的異構;常見的鄰、對位定位基和間位定位基;萘、蒽、菲的結構及編號。
2.芳香性的定義;親電取代反應機制;休克爾規則;萘的取代反應。
3.苯的同系物的命名;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學性質;運用取代定位基的理論解釋化合物的穩定性、酸性等性質;運用取代定位規則預測反應的主產物;選擇合成路線。
(九)鹵代烴
1.鹵代烴的結構;鹵代烴的分類
2.親核取代反應歷程及影響因素;消除反應歷程及影響因素;SN反應與E反應的競爭;
3.鹵代烴的命名;鹵代烴的化學性質;不同類型(飽和、不飽和)鹵代烴與硝酸銀醇溶液的反應
(十)醇、酚、醚
1.醇、硫醇、酚、醚的官能團及結構;醇、醚的分類;硫醚的結構。
2.氫鍵對醇、酚物理性質的影響;頻哪醇的重排機理;環氧化合物的開環反應機理。
3.醇、硫醇、酚、醚的命名;醇、酚、醚的化學性質;硫醇的弱酸性;環氧化合物的開環反應。
(十一)醛、酮、醌
1.醛、酮的官能團及結構;醛、酮的分類;托倫試劑、斐林試劑、班氏試劑的組成;醌的結構特征——蒽醌的結構。
2.親核加成反應機理;碘仿反應機理;羥醛縮合反應機理;α-β不飽和醛、酮的1,4-共軛加成機理。
3.醛、酮的命名;醛、酮的化學性質。
(十二)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1.羧酸的官能團及結構;酰胺、酰亞胺的酸堿性;尿素的結構;油脂的組成、結構通式。
2.氫鍵對羧酸、酰胺性質的影響;酯生成機理;Claisen condensation縮合反應機理;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應機理;尿素的性質;。
3.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縮二脲反應;油脂的化學性質。
(十三)取代羧酸
1.取代羧酸的結構;重要的酚酸、氨基酸的結構;。
2.鹵代酸的酸性強弱;酚酸的性質。
3.取代羧酸的命名;羥基酸、羰基酸、氨基酸的性質;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的性質及在合成上的應用。
(十四)糖類
1.糖的分類;重要的單糖、雙糖和多糖;雙糖和多糖糖苷鍵的連結方式。
2.單糖的結構。
3.單糖的性質。
(十五)含氮有機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結構;胺的分類;胺的官能團及結構;季銨堿的堿性;偶氮化合物的結構。
2.胺的結構與堿性。
3.硝基化合物、胺的命名;硝基化合物、胺的化學性質;季銨堿的霍夫曼消除反應。
(十六)雜環化合物
1.呋喃、噻吩、吡咯、吡唑、咪唑、噻唑、吡喃、吡啶、嘧啶的水溶性;吲哚、喹啉、異喹啉、嘌呤的酸堿性、水溶性;嘧啶的衍生物;嘌呤的衍生物。
2.呋喃、噻吩、吡咯、吡唑、咪唑、噻唑、吡喃、吡啶、嘧啶的結構與芳香性、環的穩定性、酸堿性;嘌呤結構中的7H-9H互變異構。
3.雜環化合物的命名;呋喃、噻吩、吡咯、吡啶、喹啉、異喹啉的化學性質;吲哚的親電取代反應。
(十七)萜類和甾體化合物
1.萜類化合物的分類;甾體化合物的母核結構;重要萜類化合物的結構及名稱;膽固醇的結構。
2.萜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甾體化合物的母核結構的構型、構象。
六、分析化學(化學分析)
(一)緒論
1.分析化學的方法分類
2.分析過程和步驟
(二)誤差和分析數據處理
1.準確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2.系統誤差、偶然誤差的來源及減免方法
3.誤差的傳遞規律
4.有效數字的判斷、修約、讀取、記錄和計算
5.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區間
6.可疑數據的取舍方法
7.顯著性檢驗的方法
(三)滴定分析法概論
1.滴定分析中的常用術語
2.指示劑的變色原理和指示終點的原理
3.選擇指示劑的一般原則
4.滴定分析的方式
5.標準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6.滴定分析法中的有關計算
7.分布系數的含義及其計算
8.溶液中的化學平衡及處理方法
(四)酸堿滴定法
1.溶液中酸堿組分的分布
2.各類型溶液的pH的計算、滴定突越范圍,并選擇恰當的指示劑
3.各類型酸堿準確滴定、多元酸堿分布滴定的判斷條件
4.酸堿滴定終點誤差的計算
5.非水溶劑的均化效應和區分效應
6.非水滴定中溶劑及滴定劑的選擇
(五)配位滴定法
1.配位滴定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
3.配位滴定條件的選擇和控制
4.配位滴定的滴定終點誤差計算
5.配位滴定中能準確滴定的判斷條件
(六)氧化還原滴定法
1.條件電位的概念、條件平衡常數的含義及計算
2.氧化還原指示劑指示終點的原理和選擇原則
3.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和速度
4.幾種典型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測定條件
5.氧化還原滴定法中突越范圍和化學計量點的電位估算
6.氧化還原滴定誤差的計算
7.其他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測定條件
(七)沉淀滴定法
1.三種銀量法的原理、指示劑用量、滴定條件
(八)重量分析法
1.影響沉淀類型及影響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2.化學因數的計算方法
分析化學(儀器分析)
(一)緒論
1.儀器分析的任務及作用。
2.儀器分析方法的分類及特點。
3.儀器分析的發展趨勢。
(二)電泳法和永停滴定法
1.指示電極和參比電極的分類及原理。
2.pH玻璃電極的結構、性能、測定原理及測量方法。
3.離子選擇電極的選測性系數。
4.電位滴定法原理及滴定終點的確定。
5.永停滴定法原理及滴定終點的確定。
6.化學電池組成及分類。
7.離子選擇電極響應機理、測量方法、測量誤差。
8.電位及永停滴定裝置。
(三)光譜分析法概論
1.光譜分析法的分類;波數、波長、頻率和光子能量間的換算。
2.光譜分析儀器的基本構造。
3.電磁波譜的分區;相關術語;儀器主要部件。
(四)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1.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產生的原因及特征。
2.電子躍遷類型、吸收帶的類型、特點及影響因素以及一些基本概念。
3.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義、成立條件、影響因素及有關計算。
4.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單組分定量的各種方法,多組分定量的先行方程組法和雙波長法。
5.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基本部件,工作原理及幾種光路類型。
6.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對化合物進行定性鑒別和純度檢查的方法。
(五)熒光分析法
1.熒光分析法的原理及發生過程。
2.激發和發射光譜。
3.熒光光譜的特征。
4.分子從激發態返回基態的各種途徑。
5.熒光壽命與熒光效率。
6.定量分析方法。
(六)紅外吸收光譜法
1.振動形式的書寫及讀音,某基團振動形式的表述。
2.紅外吸收光譜產生的條件及吸收峰的強度。
3.吸收峰位置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峰位因素。
4.特征峰。
5.相關峰。
6.有機化合物典型光譜。
7.紅外光譜解析方法。
8.分子振動能級和自由度。
9.吸收峰的位置和強度。
10.基頻峰、泛頻峰。
11.特征區、指紋區。
12.紅外光譜儀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共振吸收線、半寬度、原子吸收曲線、積分吸收、峰值吸收等基本概念。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點。
3.原子吸收值與原子濃度的關系及原子吸收光譜測定原理。
4.原子在各能級的分布。
5.吸收線變寬的主要原因。
6.原子吸收計的基本構造。
7.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三種基本方法(標準曲線法、標準加入法和內標法)。
(八)核磁共振波譜法
1.自旋類型和核磁共振波譜法的原理。
2.化學位移的表示及影響因素。
3.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4.偶合常數、磁等價核及n+1規律。
5.核磁共振氫譜中峰面積與氫核數目的關系。
6.核磁共振氫譜的解析步驟。
7.屏蔽效應。
8.幾類質子的化學位移。
9.偶合常數的意義。
10.各種磁不等價核。
11.自旋系統的命名。
12.簡單的二級圖譜的解析。
(九)質譜法
1.質譜法的基本原理及特點。
2.質譜中不同離子的類型及在結構解析中的作用。
3.陽離子的常見裂解類型—單純裂解和麥氏重排裂解。
4.分子離子峰的判斷依據。
5.質譜解析的一般步驟。
6.綜合光譜解析中各種光譜的作用,并對一些簡單光譜能夠解析。
7.質譜儀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
8.幾類有機化合物的質譜。
(十)色譜分析法概論
1.色譜法的有關概念。
2.分配系數和容量因子的定義、二者之間的關系及色譜分離的前提。
3.分配色譜的分離機制。
4.吸附色譜分離機制。
5.離子交換色譜分離機制。
6.空間排阻色譜的分離機制。
7.分配色譜、吸附色譜、離子交換色譜和空間排阻色譜的固定相和流動相的固定相和流動相。
8.分配色譜、吸附色譜、離子交換色譜和空間排阻色譜影響組分保留行為的因素。
(十一)平面色譜法
1.薄層色譜和紙色譜的原理。
2.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動相,比移值與分配系數、容量因子的關系。
3.吸附色譜中固定相和流動相的選擇。
4.薄層色譜中薄層板的種類,顯色方法。
5.平面色譜法分類。
6.各色譜類型組分出峰順序。
7.平面色譜中比移值與分子結構的關系。
8.薄層色譜的各類參數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十二)氣相色譜法
1.氣相色譜法的特點及基本術語。
2.固定液的分類和選擇。
3.常用的氣相檢測器的(熱導檢測器、氫焰離子化檢測器)檢測原理和注意事項。
4.速率理論方程中各式的意義及在氣相色譜中的具體運用。
5.理論塔板數、塔板高度及分離度的計算。
6.定量方法中歸一化法和外標法、內標法的計算,掌握重量校正因子的計算。
7.氣相色譜中載氣如何選擇,氣相色譜法的一般流程。
8.氣相色譜法常用的定性方法。
(十三)液相色譜法
1.反相鍵合相色譜法保留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分離條件的選擇。
2.流動相對色譜分離的影響。
3.化學鍵合相的性質、特點及使用注意事項。
4.高效液相色譜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5.反相離子對色譜法及其分離條件的選擇。
6.正相鍵合相色譜法及其分離條件的選擇。
7.高效液相色譜儀的部件。
8.紫外檢測器、熒光檢測器和蒸發光散射檢測器的檢測原理和適用范圍。
(十四)色譜聯用分析法
1.電噴霧離子化和大氣壓化學離子化的工作原理。
2.全掃描模式及總離子流色譜圖、質量色譜圖和質譜。
3.選擇離子檢測和選擇反應檢測的特點及應用。
4.飛行時間質量分析器。
5.串聯四級桿質量分析器。
6.全二維氣相色譜法。
七、中藥化學
(一)緒 論
1.中藥化學的學科性質
2.中藥化學的研究內容
(二)中藥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
1.中藥化學成分的類型
2.中藥化學成分生物合成途徑
3.中藥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方法
4.中藥化學成分結構鑒定方法
(三)糖和苷類化合物
1.糖和苷的一般理化性質
2.糖和苷的檢識方法
3.糖和甘的提取分離方法
4.糖和苷的結構鑒定方法
(四)醌類化合物
1.醌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檢識方法
2.蒽醌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方法
3.蒽醌類化合物的結構鑒定
(五)苯丙素類化合物
1.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生理活性、理化性質、檢識方法
2.香豆素的提取、分離方法
3.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結構鑒定方法
(六)黃酮類化合物
1.黃酮類化合物的含義及生理活性
2.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類型和分類
3.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方法
4.黃酮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檢識方法
(七)萜類化合物和揮發油
1.揮發油的組成、通性和檢識方法
2.揮發油的提取、分離方法
3.萜類的結構特點、分類、提取分離方法
(八)三萜類化合物
1.三萜及其苷類的生源途徑、生理活性。
2.三萜及其苷類結構類型和分類、結構測定方法;
3.三萜及其苷類的提取分離方法
(九)甾體類化合物
1.甾體類化合物的含義、分類。
2.甾體皂苷、強心苷的結構類型、理化性質和檢識方法。;
3.甾體皂苷、強心苷的提取、分離方法
4.甾體皂苷、強心苷的結構測定方法
(十)生物堿
1.生物堿的含義、生源途徑、分類、生理活性。
2.生物堿的理化性質、提取、分離和檢識方法
3.生物堿的結構研究方法
(十一)鞣質和其它類成分
1.鞣質的含義、分類、理化性質
2.鞣質的結構類型
3.鞣質的提取、分離和檢識方法
4.脂肪酸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5.氨基酸、環肽、蛋白質的概念、理化性質
6.脂肪酸的提取、分離方法
7.氨基酸、環肽、蛋白質的提取分離方法
(十二)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的化學研究
1.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化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2.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八、藥理學
(一) 緒言
1.藥理學的性質與任務
2.藥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3.藥物與藥理學的發展史
4.藥理學在新藥的研究與開發中的作用
(二) 藥物代謝動力學
1.藥物的體內過程(吸收、分布、轉化、排泄)與藥物作用的關系,藥物的跨膜轉運。
2.口服給藥的首過消除,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肝藥酶誘導劑、肝藥酶抑制劑在藥物研究及指導臨床用藥的意義。
3.一級動力學與零級動力學,房室概念,表觀分布容積、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血藥濃度與給要方法間的關系。
(三) 受體理論與藥物效應動力學
1.藥物的基本作用:作用的基本表現、作用的選擇性、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
2.藥物的量效關系:量效曲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效能、效價強度及治療指數、安全范圍的概念和意義。
3.藥物的作用機制:作用于受體及其它生理生化過程;受體理論,親和力、內在活性與藥物作用強度、效能、激動藥、拮抗藥和部分激動藥的關系;受體類型、受體的調節。
(四) 傳出神經系統藥理概論
1.傳出神經藥物的解剖分類及生理功能:突觸、遞質、受體和效應器的概念;遞質的生物合成、貯存、釋放和代謝。
2.受體的分類:α及β腎上腺素受體,M及N膽堿受體;各種受體的分布、遞質與受體結合產生的效應;雙重受體支配的優勢現象;受體與離子通道偶聯和受體與酶偶聯的意義。
3.傳出神經藥物的作用機制:作用于受體、影響遞質的生物合成、轉化與轉運及傳出神經藥物的作用環節與分類。
(五) 膽堿能系統激動藥和阻斷藥
1.乙酰膽堿的M及N樣作用。
2.M膽堿受體激動藥毛果蕓香堿興奮眼虹膜刮約肌和睫狀肌M膽堿受體,對瞳孔及眼內壓的影響及用途。
3. 膽堿酯酶的分類,水解乙酰膽堿的步驟。
4. 新斯的明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毒扁豆堿、他克林及加蘭他敏的作用特點和用途。
5.有機磷酸酯的中毒機理,急性中毒的表現(M、N樣作用及中樞癥狀)。
6.碘解磷定解救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機制,阿托品解毒的效應,二藥合用的理由。
7.阿托品對M膽堿受體的競爭性阻斷作用,對不同部位受體作用的差異,對心血管平滑肌、腺體、眼及中樞神經的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中毒的解救原則。
8.東莨菪堿、山莨菪堿的作用特點、用途;普魯本辛與后馬托品的用途。
9. 除極化型松弛藥:琥珀膽堿致肌松弛的機制、藥理作用及其特點、體內過程臨床用途,不良反應,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10. 非除極化型肌松弛藥:筒箭毒堿的作用特點、臨床用途、不良反應、中毒解救、禁忌證。
(六) 作用于腎上腺素受體的藥物
1.α受體激動藥:去甲腎上腺素的體內過程;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去氧腎上腺素、甲氧明對α受體的作用及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臨床用途,不良反應。
2.α、β受體激動藥:腎上腺素、多巴胺、麻黃堿對α和β受體的選擇性、藥理作用、對血流動力的影響、臨床用途、不良反應、注意事項。
3.β受體激動藥:異丙腎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對受體的選擇性、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
4.α受體阻斷藥:酚妥拉明、妥拉唑啉、酚芐明、哌唑嗪、特拉唑嗪、育亨賓對α受體的選擇性阻斷作用、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臨床用途、不良反應。
5.β受體阻斷藥:普萘洛爾、阿普洛爾、氧烯洛爾、吲哚洛爾、美托洛爾、醋丁洛爾、拉貝洛爾對β1、β2受體的選擇性阻斷作用、對血管、心臟、腎素活性、支氣管的影響,膜穩定作用,內在擬交感活性,臨床用途,不良反應。
(七) 抗高血壓藥
1.抗高血壓藥物的分類。
2.利尿藥(重點為噻嗪類利尿藥)的降壓機制、主要不良反應。
3.鈣通道阻滯藥(硝苯地平等)的抗高血壓機制,不同鈣拮抗藥的作用特點、臨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應。
4.β-受體阻斷藥的降壓機制及臨床應用特點,臨床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5.血管緊張素轉化酶Ⅰ抑制藥及AT1受體阻斷藥的抗高血壓機制,臨床用途,主要不良反應。
6.中樞性降壓藥可樂定的降壓機制、臨床用途及主要不良反應。
7.α1受體阻斷藥哌唑嗪的抗高血壓機制,臨床用途、不良反應。
8.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壓藥:硝普鈉的降壓作用特點、臨床應用、主要不良反應,久用降壓作用減弱的原因以及與利尿藥、β-受體阻斷藥合用增加療效的機制。
9.通道開放藥及其他新型抗高血壓作用特點與應用
10.高血壓的藥物治療原則。
(八) 抗心絞痛藥
1.硝酸酯類抗心肌缺血機制、臨床用途、藥動學特點及主要不良反應。
2.β-受體阻斷藥的抗心肌缺血機制及臨床用途、以及與硝酸酯類合用能相互增效機制。
3.鈣拮抗藥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的抗心絞痛機制、作用特點及臨床用途。
4.其他抗心肌缺血藥:如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抑制藥、Na+/H+交換抑制藥、特異性減慢心率藥與擴血管藥。
(九) 抗心力衰竭藥
1.硝酸酯類抗心肌缺血機制、臨床用途、藥動學特點及主要不良反應。
2.β-受體阻斷藥的抗心肌缺血機制及臨床用途、以及與硝酸酯類合用能相互增效機制。
3.鈣拮抗藥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的抗心絞痛機制、作用特點及臨床用途。
4.其他抗心肌缺血藥:如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抑制藥、Na+/H+交換抑制藥、特異性減慢心率藥與擴血管藥。
(十) 抗心律失常藥
1. 正常心肌電生理及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
2. 抗心律失常藥的基本電生理作用及藥物分類。
3. 常用抗心律失常藥:奎尼丁、普魯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鈉、普羅帕酮、普萘洛爾、胺碘酮、維拉帕米等的作用、用途與不良反應。
4.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原則。
(十一) 利尿藥
1. 泌尿生理過程,腎小管再吸收、分泌功能,髓袢升支粗段髓質部與尿液稀釋和濃縮的關系。
2. 高效利尿藥:呋塞米、依他尼酸和布美他尼作用部位及機制,對Na+、Cl-、Ca2+、Mg2+、K+等在腎小管再吸收的影響,主要臨床用途,不良反應及藥物的相互作用。
3. 中效利尿藥:噻嗪類的藥理作用、作用機制、臨床用途和不良反應。
4. 低效利尿藥:螺內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乙酰唑胺的作用機制、臨床用途、不良反應。 滲透性利尿藥:甘露醇、山梨醇、高滲葡萄糖的作用機制、臨床用途、禁忌癥。
(十二) 鎮靜催眠藥
1.苯二氮卓類藥理作用、作用機制、藥動學特點、臨床應用及主要不良反應。
2. 巴比妥類藥物的構效關系及量效關系、臨床應用、不良反應。
3. 其他鎮靜催眠藥:水合氯醛、羥嗪、甲丙氨酯、丁螺環酮、甲喹酮及褪黑素等。
(十三) 抗癲癇與驚厥藥
1.癲癇的臨床類型及其相應癥候群、癲癇的發病機制與抗癲癇藥的作用方式。
2.苯妥英鈉的藥代力學特點及其臨床意義,藥理作用及臨床適應證,主要不良反應及防治措施。
3.乙琥胺、苯二氮卓類、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氟桂利嗪的作用特點與臨床用途。
4.抗癲癇藥的合理選用及用藥注意事項。
5. 抗驚厥藥的作用原理、臨床應用、中毒解救。
(十四) 抗精神病藥
1.抗精神病藥:氯丙嗪、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拉嗪、氯普噻噸、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氯氮平、利培酮。藥物分類,對多巴胺受體的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臨床用途及常見不良反應。
2.抗躁狂癥藥:碳酸鋰的作用及原理,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3.抗抑郁癥藥:三環類、NA、5-HT再攝取抑制藥和MAO抑制藥的抗抑郁作用及機制。
(十五) 鎮痛藥
1.阿片生物堿類:阿片的來源及構效關系,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的分型及意義;嗎啡的作用及其機制,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中毒搶救及禁忌證;可待因的作用特點及用途。
2.人工合成鎮痛藥:哌替定、芬太尼、美沙酮、噴他佐辛作用特點、臨床應用及成癮性。
3.其他鎮痛藥:曲馬朵、布桂嗪、二氫埃托啡和布托啡諾的作用特點及應用。
4.阿片受體拮抗藥:納洛酮、納曲酮、烯丙嗎啡。
(十六) 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
1.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與抗帕金森病藥的作用機制。
2.左旋多巴的體內過程、藥理作用及其特點、臨床應用與主要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
3.卡比多巴、金剛烷胺、溴隱亭作用機制與特點。
4.抗膽堿藥抗震顫麻痹作用的特點與臨床應用。
5.其它運動障礙疾病的藥物治療。
(十七) 解熱鎮痛抗炎藥、抗風濕病藥與抗痛風藥
1.解熱、鎮痛、抗炎的作用機制。
2.水楊酸類:阿司匹林的吸收與代謝特點,臨床用途,常見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
3.其它類:對乙酰氨基酚作用特點及應用注意;保泰松的代謝、作用特點及適應證,不良反應與禁忌證;吲哚美辛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4.解熱鎮痛抗炎藥的配伍應用。
5.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與抗痛風藥。
(十八) 組胺受體阻斷藥
1.組胺的受體分型及受體興奮所產生的效應,H1受體激動藥倍他司汀的臨床應用。
2.常用H1、H2受體阻斷藥的藥理作用,主要臨床用途和不良反應。
(十九) 呼吸系統藥物
1.支氣管哮喘的病理。
2.平喘藥:擬腎上腺素藥(異丙腎上腺素、沙丁胺醇)、M膽堿受體阻斷藥(異丙阿托品)、茶堿類(氨茶堿)、色甘酸鈉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平喘作用、應用及不良反應。
3.鎮咳藥:可待因、噴妥維林、退咳的鎮咳作用及應用。
4.祛痰藥的分類,氯化銨、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的祛痰作用、應用及注意事項。
(二十) 消化系統藥物
1.抗消化性潰瘍藥中的抗酸藥:氫氧化鋁、三硅酸鎂、碳酸氫鈉的臨床應用;鎂鹽致瀉,鋁鹽可致便秘;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哌倫西平、奧美拉唑的應用。
2.助消化藥:稀鹽酸、胃蛋白酶、胰酶及乳酶生的應用。
3.瀉藥:硫酸鎂、甘油、酚酞、大黃及蕃瀉葉的作用及應用,瀉藥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4.止瀉藥:阿片制劑、收斂藥及吸附劑的應用及評價。
(二十一)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1.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生理效應及其構效關系。
2.常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的松、氫化可的松、潑尼松、潑尼松龍、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氟輕松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體內過程、臨床應用、主要不良反應及其防治措施,重要的禁忌癥、濫用藥危害。
3.ACTH與鹽皮質激素的作用,皮質激素抑制藥。
(二十二) 作用于血液系統的藥物
1.凝血與抗凝的過程。
2.肝素的體內、外抗凝作用、應用及不良反應;口服抗凝藥華法林對凝血因子的影響、應用及不良反應;鏈激酶(溶栓酶)抗凝特點及應用。
3.促凝血藥維生素K的分型、來源;促凝血作用及應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氨甲苯酸的止血作用特點、應用及注意事項。
4.血容量擴充藥右旋糖酐的中、低、小分子制劑的作用及應用。
(二十三) 抗貧血藥與生血藥
1.抗貧血藥的常用制劑,鐵的吸收(促進、阻礙因素)、應用及不良反應;葉酸、維生素B12的生化功效、治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中各自的特點。
2.其他生血藥的作用及應用。
(二十四) 抗菌藥物概論
1.抗生素的基本概念和化學療法的主要內容。
2.抗生素聯合用藥的原則。
3.抗生素的作用、分類和機制。
4.細菌耐藥的原因。
5.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及影響因素。
(二十五) 人工合成抗菌藥物
1.喹諾酮類:抗菌作用機制,各種喹諾酮類藥特點。
2.磺胺類:磺胺類藥物的構效關系與藥物的分類,抗菌譜,抗菌作用機制,體內過程,不良反應與防治,臨床適應證。各種磺胺藥的特點。
3.其它合成抗菌藥:甲氧芐啶的抗菌機制,增強磺胺抗菌作用的機制。硝基呋喃類及硝基咪唑類的臨床應用。
(二十六) β-內酰胺類和其他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
1.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抗菌機制及細菌耐藥性產生機制。
2.青霉素類:(1)青霉素化學結構與抗菌活性及半合成類藥物的關系;(2)青霉素的體內過程及其長效制劑的理化特性,抗菌譜及抗菌作用特點、臨床用途、過敏反應及其防治;(3)半合成類: 以6-APA 為母核改變側鏈而成。耐酸青霉素類,耐酶青霉素類,廣譜青霉素類,抗銅綠假單胞菌廣譜青霉素類。
3.頭孢菌素類: 以7-ACA為母核,化學結構及抗菌譜與青霉素相似點及特點.抗菌作用及臨床應用。
4.非典型 β-內酰胺類的特點。
(二十七) 氨基糖甙類與多粘菌素類抗生素
1.氨基甙類抗生素的體內過程、抗菌作用、毒性。
2.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新霉素的特點、臨床應用及主要不良反應。
(二十八) 大環內酯類及其它抗生素
1.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紅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羅紅霉素、克拉霉素、阿齊霉素、交沙霉素的抗菌作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
2.天然四環素類:四環素的抗菌作用及其機制,藥動學,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
3.半合成四環素類,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的抗菌作用特點,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
4.氯霉素類: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及其機制、體內過程、嚴重的不良反應,尤其要區分對造血系統的兩種性質不同的損害,二重感染及灰嬰綜合癥等,氯霉素的臨床應用。甲砜霉素的特點。
(二十九) 抗結核病藥與抗麻風病藥
1.各類抗結核病藥 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鏈霉素對結核桿菌殺菌作用及其機制,臨床應用,抗藥性,體內過程,不良反應及其防治。
2.抗結核病藥的用藥原則:早期,聯合,堅持全程規律用藥及適宜的劑量。
3.抗麻風病藥:氨苯砜,苯丙砜,利福平,氯法齊明。
九、藥用植物學
(一)緒論
1藥用植物學的概念、性質以及本門課程的特點。
2明確藥用植物學在藥學專業的地位和任務。
3本門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目的要求。
(二)植物的細胞
1植物細的結構特點;細胞壁的基本結構,紋孔的形成及類型,細胞壁的特化及識別。
2.細胞后含物的概念,類型及識別要點。
3細胞的概念,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及細胞器。
(三)植物的組織
1. 分生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2. 薄壁組織的類型
3. 保護組織的結構與分布
4. 機械組織的特點
5. 分泌組織的形態與功能
6. 輸導組織的類型與功能
7. 維管束的組成與類型
(四)根
1. 根的外觀形態和類型
2. 根尖的構造
3. 單子葉植物根的初生構造
4. 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構造
5. 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構造
(五)莖
1. 莖的外部形態
2. 莖尖的構造
3. 雙子葉莖的初生構造
4. 雙子葉木質莖的次生構造
5. 雙子葉根狀莖的構造
6. 雙子葉植物莖的異常構造
7. 單子葉植物莖的構造
8. 裸子植物莖的構造
(六)葉
1.葉的組成、變態及特征
2.葉的內部構造
3.單葉與復葉
(七)花
1. 花的組成及形態特征
2. 花的類型
3. 花的內部構造
4. 花程式的辨識與書寫
5. 花序的概念與類型
(八)果實
1. 果實的概念
2. 果實的分類
3. 各類型果實的特征
(九)植物分類學概述
1.種的概念和特性。
2.植物拉丁學名的命名方法及書寫要求。
3.植物分類檢索表的編制與使用方法。
(十)低等植物
1.低等植物的共同特征。
2.營養繁殖、無性繁殖、有性生殖、孢子、孢子體、配子、配子體的概念。
3.藻類、菌類、地衣門植物的基本特征。
(十一)頸卵器植物
1.掌握:苔蘚、蕨類、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熟悉:苔蘚、蕨類、裸子各門主要藥用植物
(十二)被子植物門
1.被子植物門基本特征。
2.被子植物的主要分類系統及理論假說
3.芍藥科、薔薇科、豆科、五加科、傘形科的形態特征及主要藥用植物。
4.桑科、蓼科、毛茛科、罌粟科、十字花科、木蘭科的形態特征及主要藥用植物。
5.馬兜鈴科、商陸科、石竹科、錦葵科的形態特征及主要藥用植物。
6.唇形科、桔梗科、菊科的形態特征和主要藥用植物。
7.茄科、玄參科、忍冬科、葫蘆科的形態特征和主要藥用植物。
8.百合科、天南星科的形態特征及主要藥用植物。
9.禾本科、姜科、蘭科的形態特征及主要藥用植物。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