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招生簡章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09-11-18 相關院校: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5月,是一所歷史悠久、集科研與教育為一體的國內外著名綜合性研究機構。目前我所在學研究生441名。新建成的實驗大樓、完備的實驗條件、先進的儀器設備、良好的學術氛圍、優良的學風傳統,以及公寓式的學生宿舍,是研究生求學深造的理想場所。
上海有機所擁有一支學術造詣較深的導師隊伍,有領軍科學研究工作的一批年輕科學家;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高級專業人員98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9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9人,在崗博士生導師67人(含海外和滬港導師)。研究領域主要以圍繞解決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新材料等領域的基本有機化學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有機化學為主導的“化學生物學、化學轉化方法學、軟物質創制科學”三大方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研究生入學后第一學年集中進行學位課程學習,第二學期以“師生互選、統籌兼顧、領導決定”的原則分配導師,第二學年起在導師處進行學位論文研究。
2010年計劃招收碩士生和碩博連讀生共計98人(含為中科院上海高等技術研究院代招3人),其中碩博連讀生擬招65人(含推薦免試生)。具體招生名額以教育部實際下達計劃數為準。
有機化學專業(070303) 介紹
一、專業介紹:
以天然有機產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屬與元素有機化合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研究有機合成化學和物理有機化學著手,發展有機化學的反應、合成、方法和理論;對有機化合物的分離分析、質譜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研究;以現代有機化學理論為背景,結合計算機技術、研究和解決復雜化學問題的原創性方法和算法;功能性大分子以及有機功能軟物質材料的結構設計、合成制備、物理化學性能表征以及應用相關研究。
二、研究方向:
1、天然有機化學:主要從事結構復雜及具有高生理活性的天然產物合成。諸如具有植物生長調節作用的油菜甾醇及其類似物、抗瘧藥物鷹爪素類天然產物、前列腺素類似物、白三烯、昆蟲信息素和具有抗癌活性的埃坡霉素、吡嗪雙甾體等的合成研究和在復雜分子合成中應用改良的Sharpless反應,光氧化反應,反Diels-Alder反應等立體選擇性方法學的研究;以及復雜分子的分離,結構鑒定方法的研究等。
2、生物有機化學:以現代有機合成、結構分析、物理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藥理學為手段,發展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機小分子并研究其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具體研究內容包括:1)對具有抗癌、抗炎、抗菌以及神經活性的生物堿、環肽、甾體及糖類天然產物進行全合成,結構-活性關系,及其與靶分子的作用機制研究。2)針對在細胞內外信號傳導過程中的一些關鍵因子如G-蛋白偶聯的受體、蛋白激酶以及細胞凋亡過程,發展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小分子調節劑并應用于了解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研究。3)利用單晶-衍射或NMR 技術,研究生物大分子,以及活性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復合物的結構和構象,從而探討活性小分子如藥物分子作用的內在機制。4)研究酶,細胞或微生物催化的新反應,酶催化反應的機理,酶的改性等。研究酶或微生物參與的復雜分子的合成機理。
3、元素有機化學:有機氟化學、有機磷化學、有機硼化學等研究。有機氟化學領域:主要開展有機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學的研究(如將一氟、二氟亞甲基、三氟甲基及全氟烷基引入有機分子),有機氟化學反應的研究(如亞磺化脫鹵反應、電子轉移反應等),含氟生物活性物質的分子設計與合成,含氟功能材料的分子設計與合成,氟化方法(其中包括高價金屬氟化,電化氟化和氣體直接氟化的手段改進和更新);有機磷化學方面,開展生命有機磷化合物的研究,有機磷化學反應的研究和有機磷萃取劑的研究;有機硼化學方面,開展了過渡金屬及其他元素化合物催化促進下的有機硼的高選擇性新反應的研究。
4、金屬有機化學:主要開展金屬有機化學方面的基礎研究:設計并合成新型的金屬有機化合物,研究其結構及反應性能,研究金屬—碳鍵和金屬—氫鍵等的形成,化學轉化和碳—金屬鍵的淬滅,重點發展導向有機合成反應的金屬有機化學;強調發展高選擇性的催化反應,金屬催化的材料化學。
5、物理有機化學:從事有機分子聚集體、非生物分子折疊和螺旋體、分子識別、納米分子組裝和分子器件、卟啉化學、仿生和超分子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水或極性促簇性溶劑體系中進行疏水親脂相互作用導致的分子簇集或分子自卷曲的研究;生命過程中有機分子的疏水親脂相互作用與其生理作用關系等以及解簇劑的研究等。
6、有機分析化學:色譜與毛細管電泳分析方法、質譜分析方法及其應用。
7、有機計算機化學:以發現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先導結構為目的,應用現代信息與計算技術從事計算機輔助波譜數據分析、化學信息學、中藥信息學、計算機輔助分子設計、計算機輔助合成路線設計等方面的方法研究與系統開發;應用先進的化學計算和分子模擬方法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發現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先導結構以及新型功能材料的分子設計。
8、能源與環境技術:圍繞潔凈煤、可再生能源、電力儲能節能、核技術應用等低碳技術,開展清潔煤多聯產/IGCC技術及其集成創新、CO2捕獲和固定利用、太陽能光伏和集熱發電、生物質和其他能源的耦合利用、電動車輛關鍵技術與整車設計等研究和應用,形成自主產權。首期項目有潔凈煤技術及多聯產、電動車輛和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等。
9、醫藥與生物技術:圍繞健康與食品安全,通過優化組合、集成創新,開展重大疾病預防診斷及治療系統技術、工業微生物和CO2生物轉化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及系統、營養健康與藥物相關技術等研究和應用。首期項目有新藥創制技術保障條件建設、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中心、生物醫學工程、工業生物技術等。
10、新材料與工藝技術:圍繞國防安全、信息、制造業和資源利用等,開展無機-有機復合材料、光電磁智能材料、納米功能材料等研究和應用,發展基于集成創新的新材料產業。首期項目有生物醫用材料及器件、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等。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070305) 介紹
導向新型有機小分子、大分子功能新材料的新型結構分子以及單體的分子設計、合成化學,發展高效率、高選擇性的新型大分子聚合反應催化劑以及聚合反應機理(活性自由基聚合、配位聚合反應、生物轉化等)。圍繞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環境生物降解材料)、導電高分子以及有機光電子功能材料(光致發光、電致發光、薄膜顯示、傳感器等)、生物功能大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藥物及基因載體、響應性智能材料、仿生軟物質材料)、含氟特種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進行有機及大分子合成化學、材料物理化學以及應用相關研究。
三、考試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論、201英語一、606物理化學(甲)、820有機化學(報考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101思想政治理論、201英語一、642高分子化學與物理、820有機化學)
四、2010年除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的試題仍由中國科技大學命題外,其它專業課的試題均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命題。參考書和考試大綱可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網/碩士招生欄目中查看。(http://admission.gucas.ac.cn/)
網址:http://www.sioc.ac.cn E-mail:mali@mail.sioc.ac.cn
單位代碼:80035 地址:上海市零陵路345號 郵政編碼:200032
聯系部門:研究生部 電話:021-54925239 聯系人:馬利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