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參考書目 來源: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2022-09-07 相關院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處獲悉,2023年仲愷農業工程學院622植物生態學考研考試大綱及參考書目已發布,內容如下
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及參考書目
學科 :林學
專業: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滿分:150分
考試科目名稱(代碼):植物生態學(622)
考試內容范圍[參考書目(作者、出版單位、年份、版次)]:
段昌群, 蘇文華, 楊樹華, 王崇云. 植物生態學(第3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5
一、考試性質和目的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植物生態學》科目是為招收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功能的水平考試。主要目的是測試考生對植物生態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緒論
1 生態學的學科范疇
1.1 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及人對自然環境的依存程度
1.2 掌握生態學的定義
2 植物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1 掌握植物與環境、植物種群與植物群落以及生態系統研究的基本內容
2.2 了解植物、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的關系
3 植物生態學的認識論
了解植物生態學認知、認識領域的重要學術流派及其觀點,識別各種論斷之間的異同點。
4 植物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掌握植物生態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要點。
5.發展簡史
了解植物生態學形成初期、發展過程及植物生態學的新進展。
第二章 植物的生存環境
1 地球的物理環境圈層
1.1 了解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及土壤圈)與生物圈的關系
1.2 掌握生物圈的概念,了解生物圈的植被及其環境
2 掌握環境因子的幾個分類途徑和具體的分類內容
3 環境因子的生態學分析
3.1 掌握生態因子作用的綜合性特點
3.2 熟悉主導因子和限制因子的概念及作用
4 環境的尺度
4.1 掌握環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層次
4.2 掌握空間和時間尺度
5 環境變化
了解正常的環境特點,掌握脅迫環境、極端環境與正常環境的差異。
第三章 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1 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1.1 理解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維系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支撐性作用;
1.2 掌握植物在生態系統中與其他功能成分之間的協同關系。
2 初級生產
2.1 掌握初級生產力的概念
2.2 理解影響初級生產的主要因素
2.3 掌握初級生產力的分布格局和影響因素
3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功能
3.1 掌握初級生產和次級生產的概念,植物初級生產的重要性
3.2 了解植物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中運行的基本方式
3.3 理解植物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支撐作用與機制
3.4 理解植物對生態環境的改良與調節作用,理解其機理
4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平衡
4.1 理解植物在生態平衡中的基礎地位
4.2 掌握植物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的關系、生物多樣性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5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
5.1 理解植物的資源保障作用
5.2 理解植物對環境的支持作用
第二部分 植物群落生態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結構
1 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
1.1 理解群落最小面積法的概念及應用
1.2 掌握群落種類成分的數量特征,掌握多度、密度、蓋度、頻度、高度、體積和重量的概念
1.3 掌握群落組成成分的分析方法
掌握優勢度和重要值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及應用,了解科屬統計基本方法,熟悉區系地理成分分析方法,掌握α多樣性指數、β多樣性指數和γ多樣性指數的定義、統計方法及其應用。
2 群落的垂直與水平結構
2.1 理解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垂直結構特征
2.2 熟悉群落水平結構基本特征,了解小群落及群落的鑲嵌性、復合性概念及其組成
3 群落的外貌
理解植物群落的層片結構(生活型組成)、生活型譜,以及層片及層次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4 群落構建
掌握群落構建的理論,熟悉植物功能性狀與群落構建的關系
第五章 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
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發育
1.1 掌握植物演替的概念,理解植物群落形成的機制、過程以及植物群落發育的時期和主要特點
1.2 理解植物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際變化特點,掌握植物群落波動的特征及原因
2 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模式
2.1理解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機制
2.2 理解旱生演替系列及水生演替系列的特點、過程和形式,掌握演替的進展和逆行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2.3 掌握演替頂極理論的主要理論觀點
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3.1 理解次生演替的一般類型,以及各階段的基本特征
3.2 理解次生演替的規律及在人類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應用
4 地上-地下關聯性與群落變化
掌握地上植物群落對地下的影響,地下分解者對地上群落的影響
第六章 植被分類及主要類型
1 植被分類及其研究途徑
1.1認識植被分類的目的及作用
1.2 植被分類的途徑
掌握群落外貌的途徑、植物區系的途徑、優勢度的途徑、環境的途徑、演替的途徑、排序的途徑和生態系統的途徑等7種植被分類的途徑,理解這些分類途徑的主要依據和內容。
2 基于植物區系的群落分類
2.1 群落類型的綜合特征
了解種的存在度、確限度的概念和應用,掌握幾種群落相似系數的應用
2.2 理解群落分類的一般步驟
3 掌握中國植被分類的原則、單位和標準
4 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植被類型及其特征
(1)常雨木本群落:熱帶雨林、紅樹林;
(2)雨綠木本群落:季雨林、稀樹喬木林、多刺疏林;
(3)照葉木本群落、硬葉木本群落、夏綠木本群落、針葉木本群落、雨綠干燥草本群落、夏綠干燥草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濕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群落、干荒漠群落和凍荒漠群落等。
5 植被制圖
5.1 了解植被圖的種類
5.2 了解植被制圖的基本要求
5.3 掌握植被制圖的步驟
5.4 認識3S技術在植被制圖中的應用
6 數字化植被
了解數字化植被概念,掌握數字化植被研究的內容及其應用,掌握大樣方的設計、數據庫建設及其智能化。
第七章 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區劃
1 氣候與植被
認識氣候因子的特點,以及植被分布受氣候因子影響形成的一般特點;了解植被在“理想大陸”上的分布圖式。
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
2.1 理解緯度地帶性
2.2 理解經度地帶性
2.3 掌握中國植被的水平地帶性分布特點與基本狀況
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
3.1 理解植被分布垂直帶的內容和基本特點
3.2 掌握植被垂直帶與水平帶的概念和主要內容
3.3 了解經度對植被垂直帶譜的影響作用
4 地帶性植被的過渡類型
4.1 理解緯度地帶性植被的過渡帶
4.2 理解經度地帶性植被的過渡帶
5 區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
5.1 掌握區域性植物群落調查的基本方法
5.2 理解區域內群落類型的多樣性
5.3 理解地形對群落分布的影響作用及機理
6 植被區劃
6.1 了解植被區劃的原則和依據
6.2 掌握中國植被分區的單位和系統
6.3 了解植被區劃成果的應用途徑和案例
第三部分 植物種群生態
第八章 植物種群的分布與數量
1 種群概念和植物種群的特點
1.1 掌握種群的概念
1.2 掌握種群的特征
1.3 掌握植物種群的特性
2 種群的分布
掌握種群的空間分布、種群內個體分布格局的類型、成因;Meta-種群的基本特點。
3 植物種群的數量特征
掌握植物種群的取樣分析、種群的數量和密度、種群的年齡結構和植物構件種群的主要的數量特征和統計方法。
第九章 植物種群的動態和調節
1 植物種群數量動態的描述
1.1 掌握生命表及其編制
1.2 掌握Leslie矩陣的組成及應用
1.3 了解存活曲線的特點
1.4 掌握種群增長的模型及應用
1.5 理解植物構件增長與個體增長的概念和特征
2 影響植物種群動態的因素
2.1 生殖生態學特征
了解生殖年齡與生殖次數的概念和主要內容,了解生殖分配的概念,了解生殖價與生育力的概念及主要的分析方法。
2.2 種群生活周期
了解生殖雨和種子庫的概念,了解芽庫、種子傳播和萌發,幼苗更新與環境篩的概念和作用。
2.3 理解干擾與災變的因素對種群動態的影響
3 植物種群調節
理解密度制約、非密度制約、無性系生長幾種種群調節的方式、主要分析方法和作用
第十章 植物種群的質量與種間關系
1 植物種群適應與分化的遺傳基礎
1.1 理解植物種群遺傳結構的基本概念、主要內容、數量分析方法和特點
1.2 理解植物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概念和主要形式。掌握主要遺傳多樣性參數的數學模型和應用
2 植物種群的基因頻率變化
2.1 了解Castle-Hardy-Weinberg定理的主要內容
2.2 理解引起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因素。
3 植物種群的生態分化與進化
理解植物種群生態分化的概念,種群生態分化的成因與遺傳來源以及植物種群的生態分化與物種形成的基本過程。
4 種群的數量與質量變化
掌握種群數量與質量的關系,遺傳多樣性與進化靈活度內容,以及過度利用與物種滅絕的過程及原因。
5 植物種群生態分化中形成的種間關系
掌握競爭、他感作用、單惠共生、互利共生、寄生植物、植物與食草者和食蟲植物的主要內容、主要的數量分析方法,如競爭的模型、互利共生的種群模型、植物與草食者的種群模型等及應用。
第四部分 植物個體生態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態適應
1 植物對環境的適應
了解生態適應的概念,理解環境與植物的適應性的關系和基本機理。
2 植物的生活史格局
理解資源配置及生活史格局的類型和形成的原因;其中對r-型和K-型生活史對策的概念及運用加以掌握。
3 植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與進化
3.1 了解植物對極端自然環境的適應與進化的類型和機制
3.2 了解植物對環境污染的適應與進化的類型及機制
4 植物的趨同適應和趨異適應
4.1 了解植物的生態型的概念、劃分及一些表現形式
4.2 了解植物的生活型的概念、劃分及一些表現形式
第十二章 植物與自然生態因子的關系
1 植物與光的生態關系
掌握光對植物生態作用的主要內容、植物對光生態適應的機制;以及光合作用的不同碳代謝途徑對環境的適應的內容及機理。
2 植物與溫度的生態關系
掌握溫度對植物的生態作用,如溫度與植物的分布、溫度與植物的生長、溫度與植物的發育,以及極端溫度對植物的傷害作用等內容,及植物對溫度的適應方式及主要機理。
3 植物與水的生態關系
掌握水對植物的生態作用、植物對水因子的生態適應、群落中水分的平衡、以水分為主導因子的生態類型、植物對極端水分條件的適應,如抗旱性和抗澇性等內容及主要的機理。
4 植物與土壤的生態關系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與植物的生態關系;了解以土壤為主導因子的植物生態類型的一些主要類群和特點。
5 植物整體生態學
了解植物的熱量平衡、水分平衡、營養平衡、碳平衡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
第十三章 植物與人類活動的生態關系
1 人類優化植物生存環境,擴大植物分布
了解對植物引種的主要方式和意義,掌握植物引種的基本原則。
2 環境污染與植物的生態關系
了解環境污染對植物的影響過程及狀況,掌握利用植物防治環境污染的途徑、機理和部分成功案例。
3 植物生物入侵與生物安全
3.1 掌握生物入侵的概念
3.2 了解人類日常生活、生產和貿易等活動對生物入侵起到的促進或控制作用,掌握生物入侵帶來的生態問題以及相關的控制措施。
4 轉基因植物的釋放及生態風險
了解轉基因植物的潛在生態影響、掌握轉基因植物釋放的生態風險評估方法和主要內容
5 植物與全球變化
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以及植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三、考試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植物生態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植物生態學在林學專業領域中的應用,了解植物生態學的主要發展趨勢和前沿領域,具有應用植物生態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植物對生態環境適應、植被恢復重建、環境污染治理、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問題的能力。
四、試卷基本結構
本試卷由四種題型組成,包括填空題(占20%)、名詞解釋(占20%)、簡答題(占30%)和論述題(占30%)。
五、考試方式和時間
本試卷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