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23-07-24 相關院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 考試目的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是招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科目之一。考試力求突出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科特色和專業知識,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新聞傳播學學科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以選拔并培養具有較強媒介素養的應用型、創新型及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考試范圍
(一)傳播學基礎
1、傳播學基礎知識
(1)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
(2)傳播學研究史與主要流派
2、信息、符號與傳播模式
(1)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
(2)人類傳播模式
(3)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
(4)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
3、大眾傳播與受眾
(1)大眾傳播
(1)大眾傳播的受眾
4、媒介技術與傳播效果
(1)媒介技術與媒介組織
(2)傳播效果研究
5、新媒體與智能傳播
(1)新媒體傳播
(2)網絡社會與用戶行為
(3)智能傳播
(二)新聞學基礎
1.新聞學的內容、發展脈絡以及世界各國的主導性理論
2.新聞活動的由來、目的、渠道
3.新聞的基本特點、定義、本源、要素和類別
4.新聞真實性
5.新聞與信息、宣傳、輿論
6.新聞事業的產生
7.互聯網造就傳媒業新業態
8.新聞事業的發展及其基本規律
9.新聞媒介的性質
10.新聞事業的功能與效果
11.黨性原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基本制度
12.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
13.大眾傳媒與社會
14.新聞自由和社會控制
15.新聞媒介的運行體系與管理模式
16.傳媒業經營
17.新聞媒介的受眾
18.新聞生產和新聞選擇
19.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專業要求和基本體裁
20.新聞工作者的修養
21.中國的新聞改革
三、考試基本要求
本科目考試內容包括傳播學基礎理論、基本范疇、傳播效果、新媒體前沿、智能傳播等。測試考生對傳播學專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經典理論和前沿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運用理論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二)答題時間:180分鐘
(三)題型及分值:
1、名詞解釋(5道題目,共25分)
2、簡答(4道題目,共60分)
3、論述題(2道題目,共40分)
4、材料分析題(1道題目,共25分)
五、參考書目
1、《傳播學教程》(第二版)(重點書目),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新媒體用戶研究》(輔助書目),彭蘭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
3、《新聞學概論》(第七版),李良榮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
六、需說明的問題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試內容中基礎部分考查比例占50%,理論運用綜合考查比例占40%,創新能力考查比例占10%。
第二部分 考試內容
一、傳播學基礎
1、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
知識點:傳播學中“傳播”的定義和特點;社會信息系統的特點;“信息”的意義以及信息論和系統論對傳播學的影響;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
2、傳播學研究史與主要流派
知識點:傳播學興起的時間和原因;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貢獻;傳播學之父施拉姆的主要貢獻;經驗學派的基本方法及其局限;批判學派的由來及其立場;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傳播政治經濟學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文化研究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葛蘭西意識形態霸權理論;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3、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
知識點:掌握符號、象征符、信號、意義、能指、所指等基本概念;符號的分類和功能;符號的意義的分類;共同的意義空間;米德的象征性互動理論。
4、人類傳播模式
知識點:掌握傳播者、訊息、信息、媒介、反饋、模式、噪音、冗余等基本概念。重點把握拉斯維爾5W模式、香農-韋弗模式、奧斯古德模式-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德弗勒模式、萊利夫婦模式、馬萊茨克模式的內涵;掌握傳播模式的具體分類;認識傳統的傳播模式理論的意義及其局限。
5、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
知識點:人內傳播的定義和特點;基模理論;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論;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約哈里之窗”理論;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人際傳播的基本動機和社會功能。
6、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
知識點:掌握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基本群體、參考群體、偶然群體、群體規范、群體壓力、群體動力論、集合行為、組織內傳播、組織外傳播等概念;群體的特征和社會功能;群體規范的形成和傳播作用;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流言傳播的基本機制;組織內傳播的過程與機制。
7、大眾傳播
知識點:大眾傳播的定義、特點;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 和賴特的“四功能說”; 負面功能“麻醉功能”的提出及其意義;李普曼的擬態環境觀點;大眾傳播社會影響的兩種觀點。
8、大眾傳播的受眾
知識點:掌握大眾、受眾、分眾、從眾等概念;受眾即市場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內容及其評價。
9、媒介技術與媒介組織
知識點: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媒介即訊息”,“媒介——人的延伸” ,“冷媒介”與“熱媒介”,“地球村”; 媒介依賴癥:“電視人”、“容器人”、“網絡成癮癥”;把關人理論。
10、傳播效果研究
知識點:掌握強效果、有限效果、適度效果、勸服傳播、政治既有傾向假說、意見領袖、二級傳播、休眠效果、警鐘效果、一面提示與兩面提示等概念內涵與應用。重點把握“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培養”理論、“知溝”理論、新聞框架理論、第三人效果理論 。
11、新媒體傳播
知識點:新媒體傳播的概念、特征;新媒體發展的三條線索;社會化媒體的概念及內涵;后真相與回音室效應;新媒體與網絡經濟模式:共享經濟、社群經濟、場景經濟。
12、網絡社會與用戶行為
知識點:網絡社會的內涵及特征;社會網絡的概念及屬性;網絡社會與個體化節點;新媒體用戶的特征及表現;新媒體用戶的媒介化生存;數據素養
13、智能傳播
知識點:智能傳播的概念及內涵;人工智能的概念及應用;智能時代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媒介的關系、人機關系;智能時代的數字化生存。
二、新聞學基礎
1、緒論
知識點:新聞學的內容構成;新聞學的發展歷史;新聞學和新聞工作的區別與聯系;世界各國新聞學主導性理論。
2、新聞活動
知識點:人類從事新聞活動的目的;新聞活動的渠道。
3、新聞
知識點:新聞的基本特點;新聞定義;新聞本源;新聞要素;新聞的常見類別。
4、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規定
知識點:真實性與客觀性、真實與現實、真實與真相之間的辯證關系;新聞失實的主要表現;新聞失實的兩種性質;后真相時代新聞失實的特點與趨勢;新媒體環境下假新聞、假事件的特點。
第4章 新聞與信息、宣傳、輿論
知識點:信息對新聞工作的要求;新聞與宣傳的區別;新聞媒介與輿論導向的關聯。
5、新聞事業的產生
知識點:古代新聞傳播活動的特點;西方報紙產生的社會背景;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的發展歷程;新媒體的發展歷程及形態特征。
6、互聯網造就傳媒業新業態
知識點:新媒體對大眾傳媒的沖擊;新聞生產模式與理念的變革;從受眾到用戶的轉變;媒體融合的表現、障礙及發展趨勢;新聞體制的格局變化。
7、新聞事業的發展及其基本規律
知識點:新聞媒介所有制性質;不同國家新聞媒介的基本特點;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的特點;哈瓦斯社、新華社、CNN;報紙的類別;新聞的常見文體;國內外新聞教育的代表性機構。
8、新聞媒介的性質
知識點:新聞媒介的共性、特性、個性;新聞媒體的雙重屬性;新聞媒體產品的商品性;中國新聞事業的基本性質和特點。
9、新聞事業的功能與效果
知識點:新聞事業的一般功能;新聞媒介的正負效應;新聞媒介的功能定位;新聞建構理論;我國新聞媒體的作用和任務;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綜合指標,新型主流媒體的基本特征、基本目標和最低要求。
10、黨性原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基本制度
知識點:黨報黨性原則的由來與發展;黨性原則是我國新聞事業的一項基本制度,貫徹黨性原則需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堅持黨性原則的極端重要性。
11、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
知識點: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的概念、二者的聯系;重視輿論引導的意義;新聞媒介開展輿論監督的作用、性質、特點、原則;媒體審判;兩個輿論場;網絡輿論的發展、演變。
12、大眾傳媒與社會
知識點:大眾傳媒與社會系統;大眾傳媒對政治、經濟、文化、國際關系之間的作用、影響;文化帝國主義。
13、新聞自由和社會控制
知識點:新聞自由的含義;爭取出版自由斗爭的發展階段;新聞自由權的歸屬;新聞媒介社會控制的四種途徑;世界各國新聞法規的三種形式;常見的新聞法規。
14、新聞媒介的運行體系與管理模式
知識點:世界新聞媒介的三大運行體系;國家對傳媒業管理的三個層面;新聞媒介的內部管理模式;“中央廚房”的概念、類型及新聞生產模式。
15、傳媒業經營
知識點:傳媒業經營的基本原則;傳媒業經營的基本目標;傳媒業經營的基本路徑;精準營銷、長尾理論。
16、新聞媒介的受眾
知識點:不同媒介的受眾觀;受眾對新聞媒介的影響;新聞媒介的受眾特征;當代中國受眾的群體信息需求變化;受眾的常規細分類別;確立核心受眾定位的四個要素;受眾享有的權利;受眾應具備的媒體認知;受眾地位的新變化。
17、新聞生產和新聞選擇
知識點:決定新聞生產的六要素;影響媒體日常新聞生產的三組關系;新聞選擇的四項主要標準;新聞價值的構成要素;新聞選擇的過程及常見誤區。
18、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專業要求和基本體裁
知識點: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新聞報道的專業要求;報道、分析、判斷三個概念的區別;新媒體新聞的基本特征;新媒體新聞的常見體裁。
19、新聞工作者的修養
知識點:新聞專業理念;新聞職業道德包括的四個基本方面;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
20、中國的新聞改革
知識點:中國新聞改革四十年的四次跨越;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中國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歷程;“小新聞”走向“大傳播”的含義;中國新聞傳媒業的新生態、新業態的基本表現。
第三部分 題型示例
一、 名詞解釋:
“5W”模式
答:美國拉斯韋爾提出的由誰(who)、說什么(says what)、
通過什么渠道(by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有何效果(what effects)組成的傳播模式。拉斯韋爾模式是一種線性模式,沒有考慮到反饋等問題,但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五個領域。
二、簡答題:
試述傳播學經驗學派(empirical school)的主要特點及缺陷。
特點:(1)在方法論上采取經驗主義立場,主要采用量化和實證方法來考察傳播現象。(2)在研究目的上持實用主義態度,焦點集中于考察微觀、個人層面的傳播過程,尤以傳播的說服效果為核心領域。(3)在社會觀上堅持多元主義觀點,否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支配關系,強調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利益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共同體。
缺點:(1)經驗量化不適合于所有的社會現象。(2)依賴的技術程序本身存在問題。(3)研究材料為個人或小群體層面上的經驗材料。
三、論述題
結合突發重大事件相關理論,談談你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謠言”的理解。
(1)人們在突發重大事件下的集合行為,如線上線下的聚集屬于非常態的群體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形態及表達都有著特殊的傳播機制。集合行為中的信息流,主要信息即流言。
(2)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指出,流言是一種通常以口頭形式在人們中間流傳,涉及人們信念而目前沒有可靠證明標準的一種特殊的陳述或話題。流言總是以“傳播真相”的形式出現,目的是讓人們相信所傳播的言論是“事實”; 流言傳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際的口頭傳播。
(3)在移動互聯時代,社交媒體取代了口頭傳播,成為人們社會交往的主要平臺,也因此成為了流言的重災區,如微信朋友圈。此外,流言之所以迅速擴散且造成惡劣影響,也與流言發生和傳播的條件有關。
(4)首先,重大突發事件與相關群體具有極強的關聯度,也自然會引起廣泛的密切的關注。其次,由于某些重大突發事件的發展及變化難以預測,尤其在初期,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了極大的焦慮,也從而引起了各類網絡流言的出現。特別是對于一些自身不安感程度較高的個體來說,他們更傾向于傳播流言,進而加劇了網絡流言的傳播及擴散,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
結合實際情況略。
四、材料分析題
材料: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3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6080萬,占網民整體的90.5%;QuestMobile 2021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大報告也指出,截至2020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依舊不斷擴大,且月度人均時長同比增長了近40%。
根據上述材料,結合傳播學知識,分析短視頻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
(1)隨著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WiFi和移動設備快速普及,在線視頻消費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表達交流的重要平臺,對用戶的生活方式、互動模式及價值觀念有著深刻影響。
(2)在短視頻傳播模式中,視頻博主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對用戶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乃至消費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3)意見領袖理論內涵及在短視頻傳播中的體現和發展。
結合實際情況略。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