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23-07-25 相關院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24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910《法學綜合二》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考試目的
法學綜合(二)考試是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招收法學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學生掌握大學本科階段法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運用法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法學理論素質,并具有理解和分析現實法律現象和現實法律問題的基本能力。
二、考查范圍
法學綜合(二)考試涵蓋經濟法學、刑法學兩部分。其中,經濟法學考試包括經濟法總論、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刑法學考試只考“刑法總論”。
三、考試基本要求
(一)準確地理解、掌握和再現法學的有關知識。
(二)準確、恰當地使用法學的專業術語,正確理解和掌握法學的有關范疇、規律和論斷。
(三)運用有關法學原理,解釋和論證某種觀點,辨明理論是非。
(四)運用法學的方法,比較和分析有關法律現象及法律問題。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二)答題時間:180分鐘
(三)滿分:150分
(四)各部分內容考查比例:
經濟法學 占75分
刑法學 占75分
(五)題型及分值
1、名詞解釋,8小題,每題5分,共40分。
2、簡答題,6小題,每題10分,共60分。
3、案例分析題或論述題,每題25分,共50分。
五、參考書目
(一)經濟法學:馬工程《經濟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二)刑法學:《刑法學》(第十版),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第二部分 考試內容
一、 經濟法學
緒論:掌握經濟法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濟法學的體系。
第一章“經濟法的概念和歷史”:掌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定義、產生和發展。
第二章“經濟法的體系和地位”:掌握經濟法的體系界定、體系構成、淵源和經濟法的地位,理解經濟法與相關法律部門的關系。
第三章“經濟法的宗旨和原則”:掌握經濟法宗旨的基本界定、具體內容以及基本原則的內涵和內容。
第四章“經濟法的主體和行為”:掌握經濟法的主體范疇和行為范疇。
第五章“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力)、義務和責任”:掌握經濟法主體的權利義務的類型和特殊性、經濟法責任的界定與類型。
第六章“經濟法的制定與實施”:掌握經濟法的制定與實施的意義、特點與影響因素。
第七章“宏觀調控法的基本理論與制度”:掌握宏觀調控法的理論基礎、體系構成、調整方式,掌握宏觀調控法的主體制度、配置制度、程序制度和責任制度。
第八章“財政調控法律制度”:掌握財政法基本原理,掌握預算法、國債法、政府采購法、轉移支付法等制度的基本內容。
第九章“稅收調控法律制度”:掌握稅法的基本結構、課稅要素、稅權和調整方式,掌握增值稅、消費稅等商品稅法律制度,掌握所得稅法律制度,了解財產稅法的體系。
第十章“金融調控法律制度”:掌握金融調控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央銀行法律制度,了解其他金融調控制度。
第十一章“規劃調控法律制度”:掌握規劃法基本原理,掌握規劃法的主要制度。
第十二章“市場規制法的基本理論與制度”:掌握市場規制法基本原理,掌握市場規制法的主體制度、配置制度、程序制度和責任制度。
第十三章“反壟斷法律制度”:掌握反壟斷法基本原理,掌握反壟斷法實體制度和程序制度。
第十四章“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掌握反不正當競爭法基本原理,掌握反不正當競爭法實體制度和程序制度。
第十五章“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掌握消費保護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消費者權利、相關主體義務以及消費者權利的法律救濟。
第十六章“質量、價格、廣告和計量監管法律制度”:掌握產品質量法、價格監管法、廣告法、計量監管法律等主要制度。
第十七章“特別市場規制制度”:掌握信貸市場規制制度、證券市場規制制度、保險市場規制制度、房地產和能源市場規制等主要制度。
二、刑法學
第一章 刑法概說
第一節 刑法的概念和性質
第二節 刑法的創制和完善
第三節 刑法的根據和任務
第四節 刑法的體系和解釋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罪刑法定原則
第三節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第四節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圍
第一節 刑法的空間效力
第二節 刑法的時間效力
第四章 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
第一節 犯罪概念
第二節 犯罪構成
第五章 犯罪客體
第一節 犯罪客體概述
第二節 犯罪客體的分類
第三節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第六章 犯罪客觀方面
第一節 犯罪客觀方面概述
第二節 危害行為
第三節 危害結果
第四節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第五節 犯罪的其他客觀要件
第七章 犯罪主體
第一節 犯罪主體概述
第二節 刑事責任能力
第三節 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關的因素
第四節 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
第五節 單位犯罪
第八章 犯罪主觀方面
第一節 犯罪主觀方面概述
第二節 犯罪故意
第三節 犯罪過失
第四節 與罪過相關的幾個特殊問題
第五節 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
第六節 認識錯誤
第九章 正當行為
第一節 正當行為概述
第二節 正當防衛
第三節 緊急避險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
第一節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概述
第二節 犯罪既遂形態
第三節 犯罪預備形態
第四節 犯罪未遂形態
第五節 犯罪中止形態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 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節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第十二章 罪數形態
第一節 罪數判斷標準
第二節 一罪的類型
第三節 數罪的類型
第三部分 題型示例
一、名詞解釋題(每題5分,共20分)
1、行政性壟斷
【參考答案】是指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違反法律規定實施的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
2、故意犯罪
【答案】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5分)
二、簡答題(10分)
1、簡述稅收立法權及其配置。
【參考答案要點】稅收立法權是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依據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認可、修改、補充、解釋和廢止有關稅收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權利。稅收立法權的內容和立法層次包括多個方面(具體內容略)。橫向配置是指稅收立法權在同一級次的不同國家機關之間尤其是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之間的配置(具體內容略)。縱向配置是指其在不同級次的國家機關之間的配置(具體內容略)。
2、簡述犯罪未遂形態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犯罪未遂形態,是指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具體犯罪構成的實行行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4分)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第二,犯罪未完成而停止;第三,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態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6分)
三、論述題:
試述經濟法的現代性。
經濟法同各類傳統部門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現代性,主要體現為在精神追求上的現代性,在背景依賴上的現代性,以及在制度建構上的現代性三個方面。
(一) 經濟法在精神追求上的現代性
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只是發展到現代市場經濟階段,才在經濟上取得了“加速”的發展。伴隨著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巨大變遷,新興的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差異日顯,并尤其體現在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或宗旨等方面。在現代社會,經濟領域里的突出矛盾是個體營利性和社會公益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只有協調矛盾的兩個方面,即一方面保護個體的營利活動,提高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效率,另一方面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強調社會分配方面的公平,才可能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保障基本人權和社會穩定,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上述各類矛盾的協調和解決,是經濟法所追求的目標,由此使經濟法既不同于更側重于保護私人利益的傳統私法,也不同于更側重于保護國家利益的傳統公法,它更追求一種從資源配置到財富分配,從調整手段到調整目標的“和諧”或稱“協調”,這種追求是經濟法的一種基本理念,是經濟法不同于傳統部門法的一種基本精神。
經濟法的上述精神,導因于時代精神的改變,根源于人類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轉變,是時代精神變易的重要體現,它自然也會影響到相關法律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法律精神的變遷。在法益保護方面,經濟法不同于各類傳統部門法的是:它在側重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能兼顧對國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保護。因此,經濟法的法益保護往往具有雙重性或多重性,這在經濟法的各個部門法上都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經濟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類理論,特別是經濟學理論的影響。而在經濟學理論中,宏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以及更為具體的產權理論、博弈論、公共選擇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等,都對經濟法精神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上述有關現代市場經濟的理論或理念,主要形成于凱恩斯主義產生以后,它是與彌補市場失靈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很多影響經濟法制度形成的理念,都濫觴于凱恩斯理論產生以后的大略相同的一段時期,從而使體現新理念的經濟法更具現代性的特征。
(二) 經濟法在產生基礎上的現代性
各個部門法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特定國家的特殊背景。就經濟法而言,它之所以產生于傳統部門法之后,就是因其特殊的理念和價值追求,使之只能產生于特定的時空背景之下,而不是與傳統部門法一起產生。也就是說,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從發生學的角度說,同樣要依賴特定的背景。
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背景,主要體現為經濟法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由于基礎不同,因而其基本理念、精神、目標等,也就不可能與傳統部門法完全一致。雖然單純規范意義上的經濟法也許在古代社會即已存在,但從較為廣泛的領域來看,作為部門法意義上的經濟法,則是產生于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積極的調控與規制以后,尤其是產生于資本主義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經濟法有其獨特的精神追求或稱價值取向。
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不是傳統的近代市場經濟或近代市民社會,而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多元社會。恰恰是在這個超越了近代社會的特定時期,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并且,它們是依據傳統部門法理論和規范不能有效地予以解釋和解決的。正是這些問題,促成了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從總體上看,經濟法的產生,其重要前提是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以及需由新興部門法加以解決的市場失靈等問題的存在。如果市場機制在各個方面都能夠有效地發揮其作用,能夠完全實現其自發的調節,則經濟法就無從產生。可以說,市場經濟的充分發育,特別是由自由競爭導致的壟斷的普遍出現,私人成本外在化所導致的外部性問題的突出,因消費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所導致的市場供給公共物品的不可能性,以及信息的不對稱、分配的不公平等問題的普遍存在,是經濟法得以產生的重要經濟基礎。
與上述的經濟基礎相對應,從社會的角度看,在現代社會,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的多元化和抽象化,社會成員之間的“互賴與互動”的強化,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社會公益保護的虛化,使得市場所無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受到重視,導致權利保護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傳統部門法所忽視或無力保護的公共利益越來越被強調,同時,也促進了在傳統的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社會中間層”的迅速發展,這些都為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社會基礎。
上述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是經濟法賴以產生的重要背景,而這一背景與傳統部門法是不同的。
(三) 經濟法在制度建構上的現代性
在制度層面上,無論是制度形成、制度構成,還是制度運作,經濟法都具有現代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1、制度形成上的現代性
經濟法制度的形成,與經濟政策的聯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強的“政策性”,這比以往的傳統部門法都更為突出。由于現代社會是一個分工復雜、變化多端的社會,從而對經濟運行效率有更高的要求,而法律本身卻有相對的滯后性,因此,能夠靈活地及時應對各種復雜問題的經濟政策,便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運用。
充分重視和廣泛運用經濟政策,是現代國家的普遍特點。經濟政策作為整個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各國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片面強調“法治”的情況下,經濟政策的重要作用,以及經濟政策對經濟法的重要影響,往往容易被忽視。事實上,在現代社會,政策的影響在客觀上非常巨大,尤其是體現現代國家職能的多種政策或政策組合,如經濟政策中的財政—貨幣政策、產業—外貿政策、競爭政策—消費者政策等,社會政策中的環境政策、人口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影響都非常大。由于許多“現代問題”以往并不突出,因而傳統部門法并不以其為規制對象,這使得那些具有“補漏”價值的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強。
2、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
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強調程序與效率,為此,在制度的構成上,就必須體現程序價值和效率理念,由此使現代經濟法制度具有了突出的“自足性”。經濟法制度的自足性,表現為在經濟法的制度構成中,既有實體法制度,又有程序法制度,從而在制度供給或運作上是自給自足的。這與傳統的刑法、民法等在實體制度之外再單獨構筑一套程序制度是有所不同的。
從制度構成上看,經濟法不僅包含了大量的實體法規范,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程序法規范不斷參入。這當然是經濟法所要解決的日益復雜的現代問題對程序性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效率價值的追求。
產生于現代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經濟法,直接對應的是一個“綜合的時代”。要解決復雜的現代經濟問題,不僅需要各類經濟政策的綜合運用,而且也需要各類經濟法制度的綜合運用。因此,從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角度,以及從確保制度運作的公平與效率的角度,經濟法從一開始就把實體法規范與程序法規范熔于一爐。
3、制度實施上的現代性
在經濟法制度的運行方面,隨著執法機關權力的膨脹,以及經濟法制度構成上的自足性的突出,使那些具有調制職能的執法機關成了經濟法的主要執法主體。正因如此,經濟法的制度運作主要是體現在行政領域,而不是司法領域,因而經濟法領域的糾紛有許多并不是在司法機關解決的,這與傳統的刑法、民商法、行政法方面的案件大量由司法機關來審理是有很大不同的。這也是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有所不同的現代性的體現。
現代國家所制定的法律是非常大量的,其中已有許多由法院以外的主體來執行;并且,就經濟法等現代法而言,把大量問題解決于訴訟之外,更是應追求的目標。其執行主要是體現為政府所進行的積極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而不是消極的司法審判。因此,對經濟法的可訴性問題也要有客觀的理解。
應當看到,隨著現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整個法律制度已從過去的側重于“秩序性法律”向重視“調制性法律”發展,而經濟法等現代法正是現代國家“調制性法律”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經濟法學的發展無疑會對整個法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四、案例分析題:
【案情】張某的次子乙,平時經常因瑣事滋事生非,無端打罵張某。一日,乙與其妻發生爭吵,張某過來勸說。乙轉而辱罵張某并將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張某,張某起身逃跑,乙隨后緊追。張某的長子甲見狀,隨手從門口拿起扁擔朝乙的頸部打了一下,將乙打昏在地上。張某順手拿起地上的石頭轉身回來朝乙的頭部猛砸數下,致乙死亡。
【問題】對本案中張某、甲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
【答案】甲面對乙針對張某的暴力“行兇”行為,將乙打昏在地完全屬于正當行為,沒有超過必要限度;(10分)而后當不法侵害人乙已經倒地昏迷時,張又拿石頭朝其頭部猛砸數下,顯然此時已經不存在防衛的時間條件,應構成故意殺人罪。(15分)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