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新疆大學 2023-09-04 相關院校:新疆大學
新疆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學校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深化人才強校戰略,推進“謀、引、育、用、留”全鏈條發力,努力為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隊伍支撐。
聚焦黨管人才,完善“謀才”機制。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學校成立黨委書記任組長、其他領導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的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將人才隊伍建設納入黨委重要議事日程、列入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重要內容,統籌推進人才引進、支持、培養、服務、管理等工作。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組織人事部門牽頭抓總、相關職能處室通力配合、教學科研單位具體落實”,橫到邊、縱到底的人才工作格局,著力為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學習借鑒對口支援高校引才用才留才的優秀經驗做法,邀請自治區人才主管單位和疆內外兄弟高校來校座談交流,不斷完善人才工作的思路舉措。深入落實各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人才制度、政治理論學習制度,依托理論學習、支部活動等,積極在人才中發展黨員,引導人才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不斷強化對人才的政治引領,推動人才政治素質與業務發展雙融雙促。
聚焦多元精準,強化“引才”效能。堅持壯大引進規模,構建全員引才體系,充分動員各級黨政領導、各高校援疆干部和教職工全員參與人才引進工作,將相關成效納入年終考核范疇和綜合改革單位績效總量核定范疇,持續激發引才育才的內生動力。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自治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圍繞學校“雙一流”建設、“部區合建”和“十四五”規劃,根據學科專業分類制定相應標準,大力引進優勢學科和平臺等急需人才,不斷提升引才的精準度和實效性。嚴把人才引進入口關,建立“學院—職能部門—學校黨委”三級人才引進關口,確保引入人才“有潛力、能產出、可提升”。根據門類建立學科領域人才庫,依托國家和自治區重點項目以及學術交流、論壇等活動,強化與各類人才的溝通交流,全職或柔性引進戰略科學家等高層次人才到校開展科研教學工作。堅持“校內校外”聯動、“線上線下”并行、“國內國外”并重,積極挖掘對口支援高校潛力,組建由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領導班子組成的引才團體,分學科、分重點前往北上廣深等地區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千方百計吸納優秀人才。
聚焦科學培養,厚植“育才”土壤。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實施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對接自治區“天山英才培育計劃”“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等重點人才計劃,以“篩選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造就一批”的方式,在資金支持、團隊搭建、導師遴選等方面給予人才更有針對性的支持,構建自有人才項目和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人才計劃有機銜接的人才發展支持體系。探索實施青年人才團隊培養責任制度,將青年人才培育情況納入單位考評內容。充分利用對口支援高校智力和人才資源,分學科、劃層次、組團隊、立項目,動員對口支援專家學者145名,獲批自治區“小組團”援疆團隊21個,將學校青年優秀人才和骨干教師有序融入援疆團隊,以項目引領助力人才成長。優化師徒幫帶機制,推進資源共享、經驗共用、平臺共建,切實發揮“傳幫帶”作用。依托對口支援、少數民族骨干、思政專項等人才培育計劃,選派優秀青年教師赴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訪學研修、攻讀學位,努力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渠道。借助校企、校地合作平臺以及學術交流等活動,組織教師參與各類培訓和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教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加大博士后隊伍的資金支持和培養力度,優化培養機制,拓寬培養途徑,著力打造一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建好人才隊伍“蓄水池”。
聚焦事業發展,搭好“用才”平臺。持續推進人才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各類人才的進崗標準和崗位職責,分層分類設置評聘條件,突出崗位貢獻、破除身份界限,努力構建科學合理、能上能下的崗位聘用和管理體系,切實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強化資源整合,建立校內綜合改革崗位、引進人才支持期、自治區人才項目和國家級人才項目聯動貫通機制,合理用足用好政策,廣泛動員推介人才參與各類項目申報,不斷提高人才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水平,增強隊伍發展活力。2022年以來,入選自治區級以上人才項目249人,獲批自治區各類項目支持經費1.2億余元。積極推進“碳基能源資源化學與應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等科研創新平臺建設,為人才干事創業搭建優質平臺。不斷優化人才綜合考核方式,充分發揮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探索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中期考核、聘期考核,以及定量定性、主客觀評價、代表作和“小同行評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堅決破除“五唯”傾向,保障各類人才干有目標、干有方向,努力構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發展格局。
聚焦服務保障,涵養“留才”環境。深化薪酬分配體系改革,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崗變薪調,探索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差異化薪酬分配制度;推進以學科建設貢獻為導向、以學院目標任務考核結果為依據的分配激勵制度,擴大學院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自主權,支持學院自主制定分配辦法和分配標準,充分激發人才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出臺技術入股辦法,明確人才可以職務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公司,獲取相關收益和獎勵,進一步提高人才的科研熱情。落實各級領導聯系人才機制,指導教學科研單位建立健全人才專員保障機制,不斷提升人才服務管理水平。圍繞“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等方面,實施青年科研人員減負行動,暢通意見建議反饋平臺,強化人文關懷,通過師徒引領、節假日慰問等方式,營造愛才敬才的濃厚氛圍。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工作,實施高層次人才“入職7日辦結”機制,打通關鍵環節,簡化考核流程,不斷縮短辦事時間,提高辦事效率。加強科研服務系統信息化建設,推動實現人事信息共享、科研認定成果互認等,打造“線上一鍵審核,線下一站辦理”的服務模式,分批逐項推進業務辦理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為人才安心教學、潛心科研創造良好環境。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