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招生公告 來源:湖北工業大學 2023-10-16 相關院校: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為湖北省首批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試點單位(全省首批4所高校入選)。為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重大需求,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有機結合,培養更多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卓越工程師學院2024年面向全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卓越培養項目)。
一、卓越培養項目簡介
卓越培養項目按照“校企聯合、多方協同、項目依托、動態調整”的思路,以產教融合為牽引,以工程技術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連通專業教學與產業需求,開展系統的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的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培養項目堅持:
鮮明的項目主題。項目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高質量發展、優勢產業等對高層次技術人才的需求,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學位類別整合資源,凝練特色鮮明、目標清晰、結合度高的項目。
卓越的導師團隊。校企聯合組建導師團隊,團隊由承擔過重大科技或工程項目的高級職稱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組成,共制方案、共定計劃、共同指導、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團隊有滿足研究生培養的科研項目和充足的經費。
特色的培養方式。針對卓越項目,實行“雙階段”工學交替的模式(即第一年在學校學習,第二年開始在企業開展項目的研究和實踐),構建特色的培養方案,開設與項目主題密切相關的校企聯合課程。
豐富的產教基地。聯合知名企業設立了協同創新的產教融合基地,能夠為每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開展實踐課程教學、專業實踐實訓、項目研究等培養活動。
二、相關支持政策
1.單列招生指標
學校每年單列專項指標開展卓越培養項目。
2.專項科研津貼
設立校企聯合卓越人才獎學金等專項獎勵,進入企業后提供一定的科研津貼。
3.單列獎學金指標
學校在評選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等過程中單列指標。
4.實際科研項目
校企共同把關遴選科研項目,共建科研平臺,研究生可深度參與實際科研項目。
5.高質量就業保障
參與卓越項目培養的研究生在考核合格后可提前獲得企業簽約資格。
三、2024年項目招生專業目錄
1.項目名稱、招生專業、研究方向及招生計劃等見表一,考生在“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填報志愿時,選擇對應017卓越工程師學院報名入口,具體查閱《湖北工業大學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卓越工程師學院招生專業目錄。
表一 (代碼017)卓越工程師學院2024年招生專業目錄(按項目列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招生專業 代碼及名稱 |
研究方向 |
擬招人數 |
培養學院 |
初試專業課 |
1 |
新材料先進加工與高端制造 |
085600 材料與化工 |
新材料綠色制造 |
4 |
003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
915 高分子物理 |
新能源材料工程 |
4 |
003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
915 高分子物理 |
|||
2 |
儲能系統運行與安全 |
085801 電氣工程 |
儲能系統能量管理與安全監測 |
4 |
002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831 電工原理 |
3 |
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 |
085801 電氣工程 |
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 |
6 |
002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831 電工原理 |
4 |
信息感知與智能系統 |
085400 電子信息 |
信息感知與智能系統 |
5 |
002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923信號與系統 |
5 |
智能制造技術及裝備 |
085500 機械 |
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 |
12 |
001機械工程學院 |
901 機械設計 |
085400 電子信息 |
大數據智能分析 |
1 |
006計算機學院 |
836 數據結構與算法 |
||
085600 材料與化工 |
智能新材料工程 |
1 |
003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
914 材料科學基礎 |
||
6 |
人工智能驅動的城市時空大數據治理與分析 |
085400 電子信息 |
大數據智能分析 |
4 |
006計算機學院 |
836 數據結構與算法 |
7 |
人工智能驅動的通信網絡智能運維 |
085400 電子信息 |
智能通信網絡運維優化前沿技術 |
4 |
006計算機學院 |
836 數據結構與算法 |
8 |
能源光電子器件及系統 |
085400 電子信息 |
能源光電子器件 |
6 |
012理學院 |
947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
9 |
智能感知芯片及系統 |
085400 電子信息 |
智能控制系統 |
4 |
012理學院 |
947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
10 |
綠色發酵與營養工程 |
086000 生物與醫藥 |
綠色發酵與現代農產品 |
10 |
004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 |
338生物化學 |
11 |
生物藥物和醫療設備新技術研究 |
086000 生物與醫藥 |
生物技術藥物 |
10 |
004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 |
338生物化學 |
12 |
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 |
085900 土木水利 |
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與管養 |
17 |
005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 |
933 土力學 |
085500 機械 |
交通智能裝備研發與應用 |
5 |
001機械工程學院 |
901 機械設計 |
||
085400 電子信息 |
智能交通與物聯網技術 |
3 |
006計算機學院 |
836 數據結構與算法 |
2.“2024年卓越培養項目”詳細介紹請見湖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網站—招生工作—碩士招生欄目—卓越工程師學院2024年招生簡介網頁。
四、報名方式和流程
考生在教育部規定的時間段通過“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報名,具體流程根據教育部《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湖北工業大學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相關要求執行。
五、其他事項
1.其他未盡事宜請詳見湖北工業大學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本招生章程與國家相關政策如有不符,以國家政策為準。
六、咨詢方式
湖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
咨詢熱線:027-59752000
地址:武漢市洪山區南李路28號湖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行政樓B101)
郵編:430068
網址:湖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 (https://yjs.hbut.edu.cn/)
微信公眾號:湖北工業大學研究生
附:湖北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2024年卓越培養項目簡介
湖北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2024年卓越培養項目簡介
項目一:新材料先進加工與高端制造
1.項目背景
材料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促進傳統轉型升級,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保障。《中國制造2025》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選擇十大優勢和戰略產業作為突破點,力爭到2025年達到國際領先地位或國際先進水平,“新材料”是其中一個重點領域。同時,其他重點領域都離不開關鍵材料的提升和突破。大力發展材料先進加工和制造技術、高性能結構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微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等高端制造業領域,是盡快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材料和智能綠色制造體系保障。
發展先進材料與高端制造業是建設現代化強國、順應全球技術革命的重大需求。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點發展領域,要在未來新一輪的競爭中急需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瓶頸制約因素,這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工程綜合應用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構建穩定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以校企聯合培養、校企資源共享、校企共建課程、校企項目合作等為主要載體,探索專業知識復合型高層次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方法、新模式,構建一個涵蓋新材料先進加工與高端制造技術領域的綜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培育能夠適應高端制造行業交叉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項目逐步從材料與化工、機械、電子信息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新材料先進加工和功能化領域的大型企業,以及新材料綠色制造和先進加工、新能源材料、電池材料及功能器件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單位,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建有綠色輕工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橡塑改性與加工湖北省中試基地、新材料與綠色制造湖北省引智創新示范基地等多個省級平臺,團隊導師中已配備海外專家,未來將對研究生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同時,將加快推動研究生以訪學形式開展國際化培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新材料先進加工與高端制造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新材料制造、新能源材料、電池材料及能源動力等相關行業重點應用單位,如億緯鋰能、武漢眾宇動力系統科技有限公司、富思特集團、武漢華麗環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新業煙草薄片開發有限公司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新材料先進加工與高端制造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相關的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二:儲能系統運行與安全
1.項目背景
儲能系統運行與安全技術為能源動力、軌道交通等領域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支撐,在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汽車、綠色船舶等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儲能系統運行與安全技術,對于緩解新能源發電波動性、解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安全等行業難題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高度重視該領域的發展,“十四五”期間設立“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專項、“新能源汽車”專項支持相關技術發展。
儲能系統運行與安全是當前學術研究和產業投資的熱點。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是當前學術研究和產業投資的熱點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通過電氣、通信、大數據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成長為可迎接未來領域挑戰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注重多層次技術掌握:針對儲能系統運行與安全的復雜性,項目不僅關注基礎理論,更加重視工程實踐和現場運營技術,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注重創新與研發能力培養:借助于企業與學校的研發資源,項目強調將研究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促進學生深入一線,參與到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中,以適應儲能行業不斷進步的技術需求。
注重風險評估與管理:除了技術層面,項目還將研究生引入到儲能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中。通過實際工程案例,使研究生能夠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全面理解風險,并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管理。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該方向產學研合作企業包括能源行業、交通行業、制造業等行業重點應用單位,如南方電網、國家電網、中國船舶、深圳鋰安科技、北京理工大學深圳汽車研究院、湖北追日科技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儲能系統運行與安全前沿技術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機電氣學院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三: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
1.項目背景
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通過對電力裝備故障劣化機理、傳感技術和診斷、評估、預警等技術的研究為電工裝備的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技術支撐,為能源動力、工業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系列國家重大工程和國防重大裝備的可靠工作保駕護航,并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民生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新時代國際科技競爭的焦點。發展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技術,對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電力安全供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高度重視該領域的發展,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提升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推動先進電力裝備等產業創新發展”。
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是可靠電力能源供給中研究最活躍、關注度最高的領域之一。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通過電氣、通信、計算機、材料、化學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成長為可迎接未來領域挑戰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智能制造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從電氣、電子信息、計算機、材料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電網、能源動力、電工裝備和信息技術等制造領域龍頭企業,以及先進電工裝備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單位,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和國際上多所知名高校的實驗室團隊建設有長期的合作關系,研究生將有機會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同時,研究生將有機會以學術交流等形式開展國際化培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能源動力、新能源、電力裝備、工業裝備、航空航天等行業重點應用單位,如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南瑞有限責任公司、國網湖北電科院等;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領域的放電絕緣缺陷預警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如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電工裝備狀態感知與診斷預警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張曉星教授團隊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四:信息感知與智能系統
1.項目背景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列了七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位是根據國家發展需要設置的厚基礎、寬口徑、適應性強的專業領域。信息感知與智能系統作為該專業學位下重要的研究方向,為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深度交叉融合的產物,涉及數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神經科學等多學科,其成果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社會生活、國防軍事等各個領域,是智能制造、智能科技、智能產業和軍事智能等的重要支撐。
信息感知與智能系統是當今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最快、研究最活躍、關注度最高的領域之一。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該領域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持續增長。本項目開展智能感知與信息處理、智能通信與大數據分析、先進控制與智能裝置、認知智能技術及應用等方向高層次人才培養,打造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研究基地和高水平“信息+智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基地,為推動我國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技術進步、保障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2.項目特色
固本強基。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應用需求的卓越工程師和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為研究生筑牢堅實的“信息+智能”理論和應用基礎,為其未來復合型、寬口徑職業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交叉融合。項目注重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交叉融合,從電子信息、電氣、自動化、計算機、機械、數學、物理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此外,還在課程設置、合作企業、實踐項目等各個層面體現交叉融合特色。
注重實踐。項目與電子信息、自動化、通信工程、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知名、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共同培養研究生,學校與企業共同為研究生提供實踐課題,研究生學習期間在企業實踐時間不少于一年,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信息感知與智能系統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電子信息、通信、自動化、計算機等行業重點應用單位,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研究院、中國通信建設第三工程局、港迪科技等;芯片制造龍頭企業及應用企業,如Synopsys新思科技(武漢)有限公司、正揚電子有限公司等;能源動力領域的關鍵元器件與電池安全龍頭企業,如盛隆電氣集團等;在漢大型央企,如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信息感知與智能系統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的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五:智能制造技術及裝備
1.項目背景
我國制造業總量和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競爭力僅排世界第七,產業布局長期處于制造業的中低端。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其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而據教育部官網統計數據表明,作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新趨勢,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年度人才缺口30萬人左右,亟需加大相關人才培養力度。
智能制造技術及裝備方向是當前全世界最為熱門,且為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化工等諸多行業發展急需的研究領域之一。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智能制造技術及裝備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通過機械、材料、信息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成長為可迎接未來領域挑戰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智能制造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從機械、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智能制造及裝備領域的龍頭企業,以及航空航天、能源動力、關鍵基礎件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單位,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建有湖北首個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團隊導師中已配備國內外專家,可對研究生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同時,研究生將有機會以訪學形式開展國際化培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智能制造技術及裝備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湖北科峰智能傳動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寶科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凌云科技集團、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湖北中煙工業有限公司等行業領軍企業。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等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六:人工智能驅動的城市時空大數據治理與分析
1.項目背景
城市時空大數據通過采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城市中涉及時間和空間的各種數據信息,涵蓋交通、氣象、人口、環境、經濟等各個方面,在城市數字建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為城市規劃、管理、決策提供多維度的數字化依據,從而輔助精確決策制定和高效資源配置。黨的二十大強調,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把“建設數字國土”確立為戰略目標,通過城市時空大數據治理等手段,加快“數字中國”建設。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城市時空大數據治理,是加快城市智能化發展、實現“建設數字國土”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可以更好地支撐決策與規劃優化、實現智能交通與運輸、提升緊急情況預警和響應能力、達到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的目的。企業在城市發展需求牽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成長為可迎接未來挑戰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學科融合。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需要多學科復合的人才,為適應城市管理綜合型人才需求,項目結合傳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大數據、數據治理、信息挖掘、人工智能算法開發等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學科融合交叉,為社會培養多學科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進行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實現項目指導老師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學生研究方向的擴展。
產學結合。項目將整合學校教學資源與企業項目開發的機會,實現學生學以致用、以應用促進研究開發的良好產學結合的氛圍,從實際問題和場景出發,提高學生調研問題、分析問題、設計方案、實施到最終解決問題的全流程的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能夠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社會效益。本項目團隊與多家企業聯合開發項目,結合地方政府或者某些特定部門的需求,進行大數據相關應用系統的開發,學生的加入可以為聯合開發項目投入不同的思想和解決方案,實現較強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聯合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城市時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航空航天、地理空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先單位,如中科衛創(西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豐圖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武漢卓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城市時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七:人工智能驅動的通信網絡智能運維
1.項目背景
通信網絡作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是落實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社會信息流動的主動脈、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構建數字社會的新基石,通信網絡與經濟社會各行業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能有效推動數字經濟邁上新臺階,正在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智能通信網絡運維優化是通信領域產業發展最快、研究最活躍、關注度最高的領域之一。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人工智能驅動的通信網絡智能運維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通過人工智能、通訊、信息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成長為可迎接未來挑戰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智能網絡運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從計算機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國內集光通信領域三大戰略技術于一體的科研與產業實體企業,以及三大運營商、電力電網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單位,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建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示范基地(湖北省引智創新示范基地),團隊導師中已配備海外專家,將對研究生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同時,研究生將有機會以訪學形式開展國際化培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智能通信網絡運維優化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通訊網絡、電子信息等行業重點應用單位,如武漢烽火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武漢卓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智能通信網絡運維優化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八:能源光電子器件及系統
1.項目背景
能源光電子產業是電子信息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創新產生并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是生產能源、服務能源、應用能源的光電子信息技術及產品的總稱,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新型儲能電池、儲能芯片及系統等領域。隨著全球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低碳化、生產消費信息化”正加速演進。能源光電子既是實施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能源生產、存儲和利用的物質基礎,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中堅力量。
能源光電子器件及系統研究以向國家、地方的新能源產業提供技術為目的,開展高效光伏技術、新型儲能電池、能源管理芯片、儲能系統等方面的研究。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源光電子器件及系統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涵蓋先進光伏技術、MEMS光芯片、能源收集管理芯片以及儲能系統設計等,通過光電子、微電子、電氣工程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成長為可迎接未來領域挑戰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智能制造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從電子信息、電氣工程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能源光電子器件及系統領域的關鍵設計、制造和應用企業,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建有科技部/教育部“微電子與集成電路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111計劃”)、武漢市光芯片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和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團隊導師中已配備海外專家,將對研究生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同時,研究生將有機會以訪學形式開展國際化培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能源光電子器件及系統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光電子信息、能源動力等行業重點能源光芯片設計、制造和應用單位,如武漢敏芯半導體有限公司、武漢市聚芯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能源光電子器件及系統前沿技術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理學院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九:智能感知芯片及系統
1.項目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當前全球產業正在面臨加速數字化、智能化的巨大變革,感知技術作為信息技術三大支柱之一,與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共同構成國家工業基礎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方面發揮著關鍵的支撐性作用。智能感知芯片是傳感器和集成電路融合發展的產物,是與外界環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來源,集傳感器、通信芯片、微處理器、驅動程序、軟件算法為一體,實現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代表了傳感器技術升級和發展的核心方向,正在成為衡量數字化競爭力的重要關鍵技術。
智能感知芯片及系統是電子信息領域產業發展最快、研究最活躍、關注度最高的領域之一。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智能感知芯片及系統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涵蓋先進傳感材料、MEMS傳-存一體芯片、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處理芯片以及智能軟件應用等,通過微電子、材料、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成長為可迎接未來領域挑戰的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智能制造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從電子信息、材料與化工、計算機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智能感知芯片及系統領域的關鍵設計、制造和應用企業,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建有科技部/教育部“微電子與集成電路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111計劃”),團隊導師中已配備海外專家,將對研究生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同時,研究生將有機會以訪學形式開展國際化培養。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智能感知芯片及系統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企業包括:光電子信息、能源動力、生物醫療等行業重點MEMS芯片設計、制造和應用單位,如武漢市聚芯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長江存儲科技有限公司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智能感知芯片及系統前沿技術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理學院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項目十:綠色發酵與營養工程
1.項目背景
綠色發酵與營養工程項目以“四個面向”為指引,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重點領域優先主題,進行技術開發研究,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國家高度重視該領域的發展,《“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規劃綱要:在輕工行業實施“大宗發酵制品高效生產菌種技術和裝備改造”,實現清潔生產改造工程。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體系中將“大健康、現代農產品加工”確定為“萬億級支柱產業”。“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點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熱能食物攝入過多等問題,逐步解決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問題,實施臨床營養干預。
食品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大基礎性支柱產業,綠色發酵與營養工程項目是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和湖北省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下,本領域研究工作者和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應用。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科研平臺和實踐基地,對培養掌握核心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綠色發酵與營養工程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通過生物技術、發酵工程、食品工程、機械工程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研究生更好地成長為本領域的專業人才,提升我國釀造食品的綠色、環保、營養、安全與質量水平。
本研究方向主要開展傳統調味品釀造機理及關鍵技術、功能酵母綠色發酵技術、釀酒工藝優化、新型酶制劑及微生態制劑的生物制造、綠色營養食品加工、釀酒設備改良、食品營養提升與改造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通過生物制造的原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實現發酵產品制造技術的高品質、高性能、多功能和生態環保等目的,建立優良菌種篩選、酶制劑制造、發酵工藝優化、裝備及控制系統升級改造、風味調控、營養與功能性評價等發酵制造技術方法和手段,使其更加適合生物醫藥、食品、能源、環境等相關領域的應用需求,促進相關領域健康快速發展。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釀造食品現代制造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從生物與醫藥、機械工程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導師均來自上述不同學科領域,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釀造食品現代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校,培養研究生科學研究和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建有“細胞調控與分子藥物創新引智基地”(國家“111計劃”),團隊導師擁有海外專家,對研究生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同時,研究生將有機會以訪學形式開展國際化培養,以拓寬其國際化視野。
3.項目合作單位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單位核心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釀造食品現代制造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合作單位包括:發酵調味品、生物制品、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行業重點應用單位和科研院所,如中國農業科院油料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安琪酵母、土老憨、勁牌、黃鶴樓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綠色發酵與現代農產品加工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中國農業科院油料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安琪酵母、土老憨、勁牌、黃鶴樓等相關導師及行業高級工程師組成。
項目十一:生物藥物和醫療設備新技術研究
1.項目背景
國家高度重視生物產業領域的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發展生物藥物制造和生物醫療設備技術,對于引領生物、化學、醫藥等制造業轉型升級及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生物藥物和醫療設備制造技術具有科技含量較高且關乎民生工程的關注度較高的領域之一。相關企業在市場的驅動下不斷推出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在研究生培養中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將對研究生拓寬技術視野、提升研究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生物藥物和醫療設備制造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通過化學、生物、材料、醫學、信息學、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培養,將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全面的理論和應用知識,培養復合型高端應用型人才,為民生作出重要貢獻。近年國家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國生物制藥和醫療設備行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數據顯示,生物制藥和醫療設備行業產銷規模突破千億元,同比增速超過40%。我國已經把生物制藥和醫療設備行業作為高新技術的支柱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重點建設行業來發展,在一些經濟發達或者科技發達的地區,一批國家級的生物產業基地紛紛建立,如在湖北武漢建立了光谷生物城,在此政策的影響下,未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制藥和生物醫療設備研發將取得顯著的成果,一部分產品會進入國際市場,與國際企業的差距將進一步減小。
該項目主要以人類重大疾病模型如膜蛋白疾病、腫瘤、肝病及心血管疾病,探究其發病的原因并闡明其發病的機制;以生物藥及伴隨診斷方法的臨床前研究,通過基因治療藥物、細胞治療藥物的臨床前藥學、藥效學、安全性研究為生物藥及伴隨診斷方法的臨床試驗提供臨床前研究數據;以生物藥及伴隨診斷方法的臨床研究,通過基因治療藥物、細胞治療藥物的臨床I、II、III期試驗,在安全性、有效性及大規模生產上為新藥上市提供臨床數據。此外新型介入式心臟輔助裝置、三維細胞培養裝置等的醫療設備研發是高度學科交叉的領域,將生物醫藥、機械智造、高分子材料、工業設計等學科交叉融通,可培養跨學科、跨平臺、跨校企的卓越“新工科”高層次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交叉。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生物產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從生物、計算機、信息、醫學等專業領域招收研究生,實現生源交叉;項目的導師也來自上述多個學科領域,而且校企導師協同,實現師資交叉。
注重實踐。項目聘請的校外行業導師來自生物醫藥領域以及生物醫療器械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單位,培養研究生全產業鏈的實踐素養。此外,在科教結合協同育人實踐中,基地人員結合自身科研特長,圍繞實驗室承擔的科研項目,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
國際化。本項目團隊建有細胞調控與分子藥物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111計劃”),團隊導師中已配備海外專家,將對研究生進行國際化聯合指導;引進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麥克文大學、安大略理工大學;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奧古斯塔大學、佐治亞州立大學、田納西理工大學、圣約翰大學、貝勒醫學院等通過基地合作外國專家的牽線搭橋與多所一流國外高校開展了國際交流及人才培養的合作。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學科前沿為導向,已針對細胞培養與代謝工程、生物制藥工程、生物材料工程等相關科學問題持續開展研究,并以校企共建課程、產教融合基地等為載體,構建生物醫藥與生物制造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合作企業包括:安琪酵母、遠大醫藥、人福藥業、武漢生物、武漢新華揚生物、武漢科諾生物科技、武漢唯柯醫療、真福醫藥、武漢濱會生物等。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生物技術藥物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生物醫藥研究院等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十二: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
1.項目背景
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涵蓋基礎設施“智能”和“智慧”兩大領域,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并在智能建造與智慧運維及相關領域的規劃設計、建造與施工、管理與運維、科教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新時代國際科技競爭的焦點。我國高度重視該領域的發展,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快發展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對于引領交通行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是傳統建設行業發展最快、研究最活躍、關注度最高的領域之一。交通行業轉型升級驅動新技術和新應用不斷發展,通過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對研究生開闊專業視野、提升研究興趣、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無縫銜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是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旨在培養以土木工程學科為基礎,融合交通工程、智能建造、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機械自動化和工程管理等多學科,培養適應交通行業綠色化和智慧化發展趨勢,具有多學科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創新型人才。
2.項目特色
突出“新工科”。為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智能建造及交通行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項目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傳統的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材料與化工、工程管理等基礎知識,同時要求學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基建的基本概念,旨在培養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方向的創新型、復合型技術人才,積極促進土木及交通工程行業的升級轉型。
注重專業實踐。項目聘請的行業導師來自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領域的龍頭企業——湖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業務涵蓋規劃設計、工程建設、現代物流、區域開發、交通服務、交通科技、交通金融等板塊,能夠實現對研究生的全產業鏈實踐培養。研究生修讀后能在勘察設計、建設施工、養護運營、科技研發、BIM咨詢等方向從事智能設計、智能施工、智能管理和智慧運維等工作。
智能化與數字化。項目團隊研究方向涵蓋交通工程智能化施工、智能工裝設備研發、BIM+無人機技術應用、智慧工地建設、智能養護技術、智能交通與物聯網技術等,突破交通行業轉型升級中的瓶頸,促進傳統交通行業的發展在深度、廣度上產生質的飛躍,為交通運輸領域的發展貢獻智能化與數字化力量。
3.項目合作企業簡介
構建“雙導師制”組合,以合作企業核心工程技術人員為引導,以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課程、聯合研發項目等為載體,構建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合作企業包括省屬資產規模最大的企業——湖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湖北交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4.項目研究方向及導師團隊
研究方向:交通工程智能化施工、智能工裝設備研發、BIM+無人機技術應用、智慧工地建設、智能養護技術、智能交通與物聯網技術等。
導師團隊:由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等相關導師及產業界高級專家組成。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