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研招新聞 來源:華西都市報 2015-04-27 相關院校:電子科技大學
23日,本報以《電子科大博士研究成果打游戲讓人腦袋更靈光》為題,報道了電子科技大學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宮殿坤博士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英雄聯盟、刀塔之類的動作游戲,能夠讓大腦負責注意力和感覺運動的神經網絡的功能性連接增加,這表明玩動作游戲可能提高了注意和感覺運動功能。
報道引起了網友的廣泛熱議,有人稱相信這樣的觀點,也有人表示過分推崇游戲功能,會誤導孩子去打游戲……
/網絡調查/
1200人投票55%點贊32%不信
在轉載本報報道后,騰訊大成網發起了一項題為“研究成果稱游戲打得好頭腦更聰明,你贊同嗎”的調查,截至23日下午6點左右,約有1200名網友參與了投票。
其中,有近700人選擇了“贊,哥就是例子”的選項,占調查總數的54.75%;選擇“亂說,我就不信”的網友有403人,占總數的31.88%;而選擇“耍不來游戲”的網友有169人,占總數的13.37%。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相信這個研究結果。網友@Melony說,自己就是電子科大的,也非常喜歡玩英雄聯盟。而網友@明天更美好說,“我兒子馬上高考了,凡是有點時間就跑網吧去了,也是打英雄聯盟的高手,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希望他高考取得好成績!”
當然,反對聲也不少。有網友稱,千萬不能讓兒子看到這樣的信息,不然前期教育又要夭折了。也有網友認為,玩游戲“利大于弊,傷害視力,傷害身體”。
網友@熊cat說,其實不是打游戲的人更聰明,而是打游戲的人手眼協調能力更勝一籌。還有網友調侃說,“原來我笨的原因是我不會玩游戲呀!”“哎呀,那我要趕緊打游戲去了,這樣就能變聰明了!”
/博士回應/
純粹的研究不是慫恿孩子打游戲
“這個研究是一個純粹的科學研究,應該防止成為兒童貪玩游戲的借口。”宮殿坤博士解釋說,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頻繁的外界刺激,一定會對大腦產生影響,而作為腦神經領域的研究者,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分離出外界刺激對大腦的影響,了解這些影響對大腦神經機制的作用,同時,使之轉化成能夠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積極作用的東西。
而此次對英雄聯盟和刀塔之類動作游戲的研究,只是以這一類電子游戲作為研究對象,做一個純粹的科學研究。同時,了解其在臨床和社會方面的潛在應用價值,以便將這些價值與臨床醫學、康復醫學轉化對接。這是在科學領域比較嚴謹的研究,而不是慫恿兒童多打游戲。
“任何研究都需要持續的推進才能得到確切的結果,我們目前的研究只是階段性的,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確切結論。”宮殿坤說。
“脫離開科學研究,從生活上講,我個人認為電子游戲是和看電影、聽音樂等相似的娛樂方式,既不要神圣化也不要妖魔化。”宮殿坤認為,作為娛樂方式,時機不適當或強度過量都是有害的,特別是對處于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尤其如此。但對于那些罹患認知功能缺陷疾病的患者來說,電子游戲也許利更大于弊。
/家長看法/
教育和游戲結合啟發孩子的認知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電子游戲到底能不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呢?
一位曾經把孩子培養進世界頂尖名校的家長告訴記者,他的孩子曾經也玩游戲,但到后來就變成了研究游戲。“我覺得家長要不要允許孩子去玩游戲,關鍵是看孩子有沒有自我控制力。”他說,如果孩子有一定的自控力,把玩游戲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或者是變成他學習的動力,是可以允許的。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玩游戲,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過于枯燥了?”這位家長表示,如果把教育和游戲結合起來,可能對孩子更好,比如說,現在已經有些益智類的游戲,把數學知識融入了進去,還有的把物體的重力作為游戲的內容,啟發了孩子的認知能力。
/心理專家/
消除游戲神秘感就不容易產生依賴
電子游戲到底是好還是壞?人們應不應該接觸?在西南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寧維衛看來,游戲只是一個載體,關鍵看怎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寧教授舉例說,游戲在改進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適應陌生環境等方面,被廣泛應用,這種被作為一種訓練方式的游戲,是有益的。通常,有虛擬的戰爭游戲被用作訓練戰士,有心理撫慰作用的游戲能夠為心理障礙減壓,汶川地震后這類游戲就有應用。“其實我建議開發一種有益的成人游戲,讓很多學習在游戲中進行,效果會更好。”寧維衛說。
“游戲產生的壞處,就是有些人會‘成癮’,這類似于一種醫學上的藥物依賴。”寧維衛說,對游戲我們不用過于恐懼,只要深入了解了之后,消除了游戲的神秘感,就不容易產生依賴。
當然,市場上也有一種游戲是不能碰的。“最壞的游戲就是能夠顛覆人們積極價值觀的游戲。”寧維衛說,曾經就有人把現實生活當成虛擬游戲,而發生了兇殺事件。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