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6-19 相關院校:廈門大學
鄭鳴經濟學博士,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學術委員。現任廈門大學教學科研重要崗位(二級崗)。主要研究領域:金融機構與風險管理、公司金融與投資銀行。主要學術兼職: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廈門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國際銀行總行博士后工作站指導教師、廈門市政府首批金融顧問、廈門大學興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E-mail:zhengming@xmu.edu.cn
一、主要科研簡介:
在全國性權威刊物已公開發表了150余篇學術論文,出版了16部。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被全國社科規劃辦鑒定為“優秀成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項、福建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被福建省社科規劃辦鑒定為“優秀成果”)、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臺灣銀行業同業公會研究項目1項、還有多項政府咨詢顧問研究項目。其研究成果曾獲福建省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廈門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榮譽獎(1項)、廈門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榮譽獎(1項)、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獲得福建省人民政府舉行“推進兩個先行區建設百項建言活動”全省三等獎,多次獲得福建省金融學會優秀成果獎。
幾年來,已經培養畢業的博士生中,有任職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征信中心的黨委書記、民生銀行總行私人銀行部總裁、國信證券總部發展研究部主管、信達期貨研究發展部主管、臺灣第一銀行信用卡處處長、大板根森林溫泉度假村財務總監、中鈔國鼎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員等一批高精專金融人才。
其主要代表專著有:
《新形勢下兩岸金融合作發展先行先試政策研究--廈門建設兩岸金融合作中心的戰略構想》,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03月
《中小股份制銀行發展論綱——以優化資本結構為核心》,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06月,學術專著
《金融脆弱性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07月
《投資銀行學教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04月
《商業銀行管理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04月
《投資銀行并購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03月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習指導》,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02年08月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02年08月
《現代投資銀行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03月
二、近期關注的學術方向(熱點)及代表成果
(一)“金融機構與風險管理”方向
在傳統的金融理論中,金融機構被視為是進行資金融通的經濟組織。但是,隨著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現代金融理論則強調,金融機構就是生產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幫助客戶分擔風險同時能夠有效管理自身風險以獲利的機構,金融機構盈利的來源就是承擔風險的風險溢價。因此,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問題便成為理論難點和現實熱點。
本研究團隊近期關注的重點問題主要包括:
1.中國金融穩定理論及政策協調機制構建——基于經濟全球化背景的視角
在國內首次提出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研究金融穩定理論及政策協調政策的學術思想,此研究已獲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全球經濟失衡這一根本矛盾入手,具體分析金融穩定的影響因素及其傳導機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規律性。在對此規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通過構建政策協調的國內和國際機制的新思路,探究制定我國最佳金融穩定政策的理論框架及方法。
主要代表成果有:
(1)“金融脆弱性理論的新進展”(載于《經濟學動態》,2007年第1期);
(2)“公允價值會計制度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兼論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載于《財經研究》,2009年第6期);
(3)專著《金融脆弱性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7月);
(4)“我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與市場化改革”(載于《中國經濟問題》,2003年第3期);
(5)研究課題“中國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機制、監測體系與治理路徑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
(6)研究課題“內生性視角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轉型行為研究”(興業銀行研究課題);
2.金融機構資本結構理論研究
在國內首次提出從資本結構視角探究金融機構價值增長與發展戰略的學術思想,此研究已獲200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該研究立足于金融機構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綜合運用現代公司金融理論框架與分析方法來研究現代金融機構的相關問題。重點從資本結構決策、治理機制政策與投融資決策三個方面構建現代金融機構的研究體系。此外,在上述研究體系基礎上,結合金融混業經營的新趨勢,對金融控股公司相關問題展開系統研究。一方面,推動和完善公司金融的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嘗試提出現代經濟發展中金融機構研究的新范式。
主要代表成果有:
(1)外資銀行進入影響研究——基于面板資料和產業組織方法(載于《經濟管理》,2007年第7期);
(2)資本結構、代理成本與銀行價值——基于我國中小股份制銀行財務資料的實證分析(載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3)我國商業銀行價值創造能力研究——基于EVA的實證研究(載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4)我國中小股份制銀行資本配置效率實證研究——基于RAROC的波動分析(載于《中國經濟問題》,2007年第2期);
(5)市場集中度,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力——基于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研究(載于《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30卷第2期);
(6)我國商業銀行穩定性的實證研究——基于市場信息的視角(載于《經濟學家》,2010年01月
(7)研究課題“發展區域性股份制中小金融機構問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被全國社科規劃辦鑒定為優秀成果);
(8)專著《中小股份制銀行發展論綱——以優化資本結構為核心》(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3.金融機構風險測量與管理
在國內較早系統提出金融脆弱性評估方法及其管理方法的學術思想,此研究已獲200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該研究側重于金融風險的測量和建模,分析金融風險的來源及其特征;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各類風險的測量模型及處理綜合風險的集成測量模型的研究;針對各種風險類型的形成、擴散和連鎖反應等,研究風險傳導機制研究;風險不對稱下的資產定價模型以及相應的投資理論的研究。主要代表成果有:
(1)我國商業銀行穩定性的實證研究——基于市場信息的視角(載于《經濟學家》,2010年01月
(2)我國商業銀行無清償能力風險的衡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載于《國際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3)銀行業問題貸款的動態解決方法(載于《投資研究》,2004年第9期);
(4)銀行無清償能力風險的實證分析(載于《中國經濟問題》,2004年第2期);
(5)我國中小股份制銀行資本配置效率實證研究——基于RAROC的波動分析(載于《中國經濟問題》,2007年第2期)
(6)銀行無清償能力風險的實證分析(載于《中國經濟問題》,2004年第2期);
(7)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金融安全問題(載于《統計與預測》,2003年第2期);
(二)“公司金融與投資銀行”方向
1.金融控股公司前沿問題研究
在國內率先系統地提出從內部資本市場視角探討金融控股公司的相關問題,此研究屬于2007年王亞南經濟研究院科研資助計劃項目。該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探討金融混業經營條件下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向和演變規律。重點研究金融控股公司這類機構的效率優勢和組織模式。此外,還重點研究這類機構形式的發展對金融監管的要求,對金融制度演進的影響,對宏觀貨幣政策作用的沖擊,以及對企業資本結構決策等方面所產生的系列問題。主要代表成果有:
(1)臺灣地區金融控股公司經營效率研究——基于產業組織理論(載于《華東經濟管理》,2010年11月);
(2)臺灣金融控股公司內部資金市場效率實證研究(載于《臺灣研究》,2007年第2期);
(3)論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與風險監管(《廈門大學學報》,載于2002年第1期);
(4)銀行持股公司:風險整合與模式設計(載于《國際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5)研究課題“開放背景下的中國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組織和運營模式的演進研究”(王亞南經濟研究院“科研資助計劃”項目);
(6)研究課題“現代資產管理公司經營與管理研究——昆明市國有資產(持股)經營有限公司發展規劃設計”(昆明市商業銀行研究課題)。
2.資本結構、控制權與公司價值管理研究
價值問題是公司管理與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而這一問題的中心又在于資本結構所形成的控制權結構。因此,研究團隊在國內較早系統地從資本結構出發,研究公司價值增值規律,并設計相應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此外,研究團隊又將這一基礎理論和方法應用在國內率先應用于對銀行機構的研究,得出大量重要而有影響的學術觀點。
主要代表成果有:
(1)中國上市公司期權激勵的影響因素分析(載于《軟科學》,2010年10月)
(2)公司并購理論:回顧與評述(載于《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月)
(3)資本結構、代理成本與銀行價值——基于我國中小股份制銀行財務資料的實證分析(載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4)我國商業銀行價值創造能力研究——基于EVA的實證研究(載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5)專著《中小股份制銀行發展論綱——以優化資本結構為核心》(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3.投資銀行產品創新研究
隨著資本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層次不斷完善,對投資銀行產品的需求日益劇增。如何結合本國國情和制度特點,有針對性的創新適合我國上市公司和融資主體需求的產品便成為業界一大難題。研究團隊將重點放在融資市場體系建設、資本運作手段(如IPO、債券等)創新、融資風險控制三個層面,具體研究相關投資銀行產品創新。
主要代表成果有:
(1)我國基金風格投資的積極風險補償研究(載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月)
(2)銀行業并購重組:國際態勢與中國戰略安排(載于《經濟管理》,2003年第7期);
(3)中國利率市場化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問題》,載于2002年第2期);
(4)國有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補充資本金研究(載于《國際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5)論銀行業并購的戰略意義(載于《國際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6)專著《投資銀行學教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4月);
(7)專著《投資銀行并購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3月);
(8)研究課題“研究福州市構建多層次投融資體系研究”(福建省發改委資助);
(9)研究課題“海峽西岸(福州)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研究”(福建省發改委資助);
(10)研究課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國際比較—基于銀行中間產品的比較和案例研究”(興業銀行研究課題);
(11)研究課題“關于對物流的金融支持與金融服務產品創新研究”(興業銀行研究課題)
(三)“兩岸金融理論與政策研究”方向
過去二十多年的兩岸關系,可謂跌宕起伏、時而大起、時而大落,曾出現“汪辜會談”帶動下的兩岸經貿交流熱潮,但也出現過“周期性臺獨挑釁”所引發的臺海危機。但是,而今兩岸關系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一是兩岸關系正步入“和平發展”時期,為兩岸金融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政治條件。二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兩岸金融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提供了空間條件。本研究團隊正是在這一重大時代變革下,就新形勢下兩岸金融合作與發展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我們認為,一直以來決定兩岸金融合作與發展有兩股力量——政治力量和經濟規律。而后者正是當前研究所缺乏的。故此,本研究團隊在國內率先系統地從兩岸經濟的內在規律和制度差異視角出發,研究兩岸金融合作發展的理論和政策問題。主要代表成果有:
1.臺灣金融控股公司內部資金市場效率實證研究(載于《臺灣研究》,2007年第2期)
2.海峽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設計與效應分析(載于《臺灣研究》,2009年第2期);
3.兩岸證券市場整合與監管探討(載于《亞太經濟》,2009年第2期);
4.臺灣企業融資偏好與兩岸金融機構合作(載于《亞太經濟》,2009年第3期);
5.海峽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設計與效應分析(載于《臺灣研究》,2009年04月)
6.兩岸資本市場整合與監管之探討(載于《證券公會季刊》,2009年10月)
7.海峽兩岸銀行業合作構想(載于《臺灣研究》,2009年12月)
8.兩岸證券合作之機會與挑戰(載于《證券柜臺》,2010年02月)
9.關于福州發展對臺離岸金融業務的若干設想(載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月)
10.研究課題“海峽兩岸金融合作發展先行先試政策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并被福建省社科規劃辦鑒定為優秀成果);
11.研究課題“兩岸資本市場整合與監管”(臺灣銀行業同業公會研究項目);
12.專著《新形勢下兩岸金融合作發展先行先試政策研究--廈門建設兩岸金融合作中心的戰略構想》,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03月
(四)“貨幣政策和資產價格”方向
近年來,金融市場的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全球各個地區的金融深度不斷加大,各國金融資產相對于GDP的比率在不斷提高。1990年,只有33個國家的金融資產總值超過了其GDP。到了現在,這類國家的數量翻了一番多;其中排在前列的包括了中國。2007年中國股市最高市值達到40.8萬億,證券化率從1994年的9.5%增長到2010年二季度的135.43%,其中2007年時最高達153.68%。自美國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之后,美國政府實行長期的擴張性貨幣政策,連續13次降息,由2000年的6.5%下降到2003年6月的1%,刺激了股票價格指數上漲,而2004年6月到2007年7月,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兩年內利率從1%升到了5.25%,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次貸危機的發生和股市的暴跌。在此背景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的關系再次成為當前貨幣金融理論研究中最前沿的問題之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股票價格的波動和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調控效力成為國內經濟理論界和政府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對于我國股票價格除了受到企業經營績效和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等影響外,還受到以貨幣政策為代表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和政府對市場政策調控,其中學術界對于貨幣政策影響股票市場的渠道和效果仍沒有統一的結論。本研究團隊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我國貨幣政策與資產價格的關系進行深入地研究,其中主要代表成果有:
1.匯率穩定、貨幣市場均衡與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載于《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11月》
2.資產價格、通貨膨脹與最優貨幣政策——理論分析和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研究(載于《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11期);
3.我國貨幣政策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基于Markov區制轉換VAR模型的實證研究(載于《經濟管理》,2010年11期)
4.貨幣政策與股票價格的動態相關性研究,工作論文,2010年
(五)“私募股權投資”方向
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私募股權投資發展迅速,成為僅次于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近幾年中國已成為亞洲最為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有效供給不足成為市場突出的問題,鼓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已成為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宏觀經濟的向好,國內眾多被投公司在海內外上市的良好效應和帶來的超巨額回報,使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團隊結合理論與現實開展相關研究。其中,本研究團隊擁有數位在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具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研究人員(既有來自大陸又有臺灣與美國的)。
(六)“財務報表分析和資本運作”方向
財務報表分析技術作為公司金融和投資銀行實踐操作和理論分析的基礎,本研究團隊著力于分析國際和國內財務準則的差別、會計科目的調整和經濟分析、資本動作中所需要的財務分析方法等。本研究團隊對團隊成員尤其是新加入的成員均有系統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培訓,并且讓團隊成員有機會加入項目研究,參與資本運作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目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公允價值會計制度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兼論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載于《財經研究》,2009年第6期);
2.全英文課程“Financialstatementanalysis”
三、主要科研獎項
1.《論銀行業并購的戰略意義》獲福建省金融學會2001年度優秀金融論文二等獎
2.《論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與風險監管》獲福建省金融學會2002年度優秀金融論文一等獎
3.《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2003年11月入選了由福建省委宣傳部與福建省社科聯召開的百場社會科學專題報告會和調研成果匯報交流會,獲優秀調研報告獎
4.《我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與市場化改革》獲福建省金融學會2003年度優秀金融論文二等獎
5.《中國銀行業效率的實證研究》獲福建省金融學會2004年度優秀金融論文一等獎
6.《我國商業銀行無清償能力風險的衡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獲福建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7.《國有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補充資本金研究》獲廈門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8.《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獲廈門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9.《現代投資銀行研究》獲廈門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榮譽獎;曾獲福建省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10.《我國商業銀行價值創造能力研究——基于EVA的實證研究》獲廈門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1.《我國商業銀行無清償能力風險的衡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獲廈門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
12.《上市銀行效率的比較分析》獲福建省金融學會2007年度優秀金融論文一等獎
13.《我國商業銀行價值創造能力研究——基于EVA的實證研究》獲福建省金融學會2007年度優秀金融論文二等獎
14.建言報告《關于強化海峽西岸經濟區對臺金融合作先行先試功能的若干政策建議》獲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社科聯舉行的“福建省推進兩個先行區建設百項建言活動”三等獎
15.《公允價值會計制度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兼論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獲廈門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