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6-28 相關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簡介
馮仕政,重慶市忠縣人,1974年生,F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1991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習,1995年畢業,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讀研究生,2001年獲社會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至今。曾在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在《社會學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著有《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治理與政治秩序》等書。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重點項目等課題多項。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霍英東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二等獎,以及校級、北京市級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多項。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擔任課程
《社會學概論》、《政治社會學》、《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社會運動專題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政治社會學、組織社會學、歷史社會學、社會不平等、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等領域的研究,當前尤其關注當代中國的國家建構、社會治理、群體性事件、信訪,以及高等教育中專業與政治的關系等問題.
研究成果
專著
2013
《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當代中國的社會治理與政治秩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再分配體制的再生——杰村的制度變遷》(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主編
2010
《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階級》,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論文
2014 《人民政治邏輯與社會沖突治理:“兩類矛盾學說”的歷史實踐》,《學!返3期。
2013(First author, with Yang Su). "The Making of Maoist Model in Post-Mao Era: The Myth of Nanjie Village."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46 (1): 39-51.
2013(Second author, with Yang Su). "Adapt Or Voice: Class, Guanxi and Protest Propensity in China.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72 (1): 45-67.
2013 《加班勞動與社會不平等——基于CGSS 2006的實證研究》(第一作者,與李丁合作),《社會發展研究》第2期。
2012 《政治規訓與宗教體驗:基于抽樣調查的實證研究》,《人文雜志》第6期。
2012 《國家政權建設與新中國信訪制度的形成及演變》,《社會學研究》第4期。
2012 《國家政權建設與新中國信訪制度的形成及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第3期。
2011 《法治、政治與中國現代化》,《學海》第4期。
2011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階級認同與社會穩定——基于中國綜合調查的實證研究》,《黑龍江社會科學》第3期。
2011 《中國國家運動的形成與變異:基于政體的整體性解釋》,《開放時代》第1期。
2010 《個案研究的表述:問題、實質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報》2月23日第11版,3月2日第11版。
2009《國家政治文化變遷與農村社區制度選擇——南街村案例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第5期(總第207期)。
2008《重返階級分析?——論中國社會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轉換》,《社會學研究》第5期(總第137期)。
2007《“大力支持、積極參與”:組織內部集體抗爭中的高風險人群》,《學!返5期(總第107期)。
2007《國家、市場與制度變遷:1980-2000年南街村的集體化與政治化》,《社會學研究》第2期(總第128期)。
2007《沉默的大多數:差序格局與環境抗爭》,《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期(總第121期)。
2006《單位分割與集體抗爭》,《社會學研究》第3期(總第123期)。
2004《中國當前的信任危機與社會安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113期)。
2003《轉軌體制下的權力、關系與資源——關于“秘書腐敗”的社會學研究》,《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
2003《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現狀與范式》,《國外社會科學》第5期。
2003《法律服從與法律正義——關于中國人法律意識的實證研究》,《江海學刊》第4期。
2003《論社會學基本問題》,《高校理論戰線》第6期。
2003《典型:一個政治社會學的研究》,《學海》第3期。
2003《宗教倫理與日常生活——韋伯宗教倫理思想引論》,《倫理學研究》第1期。
2000《社會轉型加速期的義利問題:一個社會學的研究范式》(與鄭杭生合著),《東南學術》第2期。
1996《城鄉人口流動及其對農村來源地的影響》,《國外社會學》第3期。
合著及教材
2013《新中國信訪制度的建立、發展與改革》,載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2012》,第152-178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載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第361-38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Current China(with Dingxin Zhao),Pp. 270-274 in Snow, David A.,Donatella Della Porta, Bert Klandermans and Doug McAdam (ed). The Wiley-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The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3 Strategies of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Pp. 1259-1262 in in Snow, David A., Donatella Della Porta, Bert Klandermans and Doug McAdam (ed). The Wiley-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The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1 《新中國社會沖突治理制度的初生:理論、實踐與反思》,載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2011》,第148-17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改革以來的組織與制度變遷》,載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2010》,第140-17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政治參與》,《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報告(2003-2008)》,第233-255頁,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9 《當前中國社會基本形勢分析——以中國社會調查(CGSS)數據為基礎》,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2009》,第225-25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階級和分層認同》,載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2009》,第153-18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Method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ssues of the Survey” (Chapter1) and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Fieldwork” (Appendix II) in Yao, Xinzhong and Paul Badham ed. ,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Lampter, U.K.
2007《快速轉型期的公共參與與社會矛盾》,載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會》,第9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西方環境運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載洪大用主編:《中國民間環保力量的成長》,第5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沉默的大多數:差序格局與環境抗爭》,載洪大用主編:《中國環境社會學:一門建構中的學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中國城市居民的階層意識與社會認同》,載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第5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抽樣調查數據的清理與校驗》,載邊燕杰、李路路、蔡禾主編:《社會調查實踐——中國經驗及分析》,第9章,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4《改革以來城市社會結構的變遷》,載鄭杭生主編:《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現狀與趨勢》,第2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載李迎生主編:《社會工作概論》,第2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人的社會化》,載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第5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主要課題
2013-2015 “當前中國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形成及治理研究”(13XNL005),中國人民大學科研研究基金。
2011-2014 “社會沖突治理與新中國信訪制度的演進研究”(11ASH00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
2010-2011 “北京市建國以來信訪工作歷史經驗總結”,研究主持與報告撰寫人,北京市信訪辦。
2010-2013“學校過程、社會分層與政治秩序——首都大學生成長追蹤調查(第二期)”,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
2008-2009“改革開放30年北京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研究”,主持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托。
2008-2010“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群體性事件研究”,主持人,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
2008-2010“中國大學生同組跟蹤研究”,聯合主持人,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吳曉剛副教授合作。
2008-2010“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政治化研究:以學生積極分子為中心”,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
2003-2005“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 [編號03CSH001],主持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課題。
2003-2010“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總體影響(OGI)”,項目學術總監兼社會文化組首席專家,北京奧組委委托重大課題。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